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8-0025-03
主要创新点:
1.创新了课程建设模式
“校企—校校合作,自主整合共建”课程建设模式
2.创新了职教区域合作发展模式
区域内“校企―校校”联动,共建共享省级优质课程资源,形成了资源整合和效益共享的互利合作运行机制,带动了区域内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打造优质职教高地,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教区域合作发展模式。
3.创新了专业基础课程模式
以职业教育过程课程观为先导,创建了符合职业教育的“四同步”过程性课程。不仅为课程创造了灵活的表现形式,也帮助学生获得了个性体验与创造性发展的机会,凸显了职教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提高了护理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
4.创新了课程教学模式
研发的“四大载体”有效应用于“六化教学”改革和“翻转课堂”的尝试,实现了做学教评一体化,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评价的能力,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做学评案导学”教学模式,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人体生理功能”课程是护理职业教育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但该课程建设在实践层面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学科化,学生难学、厌学;二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对独立,难以实现做学教评一体化;三是同类学校重复开发建设,相互很少交流,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四是课程建设的应用率和有效率不明显,造成资源浪费。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等于2006年提出“人体生理功能”课程“校企―校校”深度合作建设的研究,并进行了7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一、“校企—校校”合作建设课程的主要做法
(一)引入过程课程观,确立“四融合”的课程建设理念,建构“四同步”的过程性课程,破解了“人体生理功能”课程“建什么”的难题。以职业教育过程课程观为先导,“校企—校校”合作确立课程标准与护理职业标准融合、课程内容与护理临床实践融合、教学情境与护理服务情境融合、教学过程与护理工作过程融合的“四融合”课程建设理念;以优化课程结构为切入口,建构课程的过程与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教学过程及评价过程同步进行的“四同步”过程性课程。该课程不仅源于护理岗位要求、承载职业素养,而且实现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易为学生体验。
(二)采用“校企—校校合作,自主整合共建”的建设模式,破解了”人体生理功能”课程“怎么建”的难题。以江苏省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协作委员会为平台,联合10家卫生职业院校23名骨干教师和8家医院8名临床护理人员,组建了“校企—校校”课程建设团队,对护理专业”人体生理功能”课程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科学系统设计、自主开发管理、持续丰富完善。将“校企—校校合作”贯穿于课程标准开发、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学业评价及师资培养的全过程,建设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过程性”人体生理功能”课程。坚持“边开发、边应用、边完善、边推广”,实现共知共建共享共赢。
(三)研发适合做学教评一体化的“四大载体”,推进“六化教学”,破解了“人体生理功能”课程如何实施的难题。“校企—校校”合作研发了“四大载体”,即系列教材、做学评案、网络资源库及人体功能技能模拟训练系统,合作推进“六化教学”,即课程动态化、目标发展化、内容经验化、教学情境化、资源多元化及评价过程化,融教学做评于一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评价的能力,有效提高过程性“人体生理功能”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校企—校校”合作建设课程的主要成效
(一)更新了职业教育的课程观。确立课程即过程的观点,重视课程的过程存在与学习者的亲身经历,将符合职业教育的过程课程观贯穿于“校企—校校”合作开发、建设和实施“人体生理功能”课程的全过程。
(二)构建了科学适用的过程性课程。以过程课程观为指导,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评价能力为宗旨,以优化课程结构为切入口,“校企—校校”深度合作建构凸显护理职业教育特色的过程性“人体生理功能”课程。
1.合作确立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体验,获得基本、必需、够用和实用的护理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丰富护理职业情感与价值,为后续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从事护理临床实践及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2.合作建立课程理念。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凸显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
3.合作研制课程标准。研制本课程八个模块的“335”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分为三级,态度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有效指导课程教学。
4.合作优化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的内容、排序及形式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专业、贴近临床,使学生易学、乐学、会学、学好。该课程总学时数为72学时,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5.合作创建课程资源。“校企—校校”合作创建了多元系列教材、做学评案、网络资源库、人体功能技能模拟训练系统及精品课程等。研究团队主编并出版了《人体生理功能》《人体生理功能学习指导》《人体生理功能教学课件》光盘等系列教材,在使用中不断得到修订完善。将课程内容按工作任务有机划分为36项,逐项规划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及素质组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评价。该文本不仅是呈现学习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及要求等教学元素的平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评价的指南和引擎,也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贯穿于课堂教学及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还是有效实施“做学评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将”人体生理功能”课程涉及的护理行业资源、专业资源、课程资源、教学素材资源、教师优秀成果、学生优秀作品、教学评价、职业培训等内容有机整合成为开放立体多元动态的网络资源库,搭建了5个平台,即基本信息平台、课程资源平台、课程测试与评价平台、互动交流平台及课程直播平台,有效实现做学教评一体化。与成都泰盟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开发了涵盖47个功能模拟仿真训练项目的虚拟课程,为学生提供交互学习、技能训练的网络平台。该课程在2012年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列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6.合作改革学业评价。在“四同步”过程性课程的实施中,将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与评价过程融为一体,研制“做学评案”,推进“过程性、多元化”评价,有效发挥评价对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和激励功能,不断校准学生的专业价值取向,引发主体自我教育。
(三)探索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评价能力”为宗旨,以“做学评案”为载体,践行“六化教学”改革,做学教评一体化,探索了“做学评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2009年以来,我省五年制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一次性通过率分别为98.21%、98.92%、99.24%、99.91%、99.97%;2011年以来,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11人、二等奖2人,全国获奖总数第一,获奖率100%;就业率、对口率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均在98%以上。2013年第三方教育研究机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满意度达97%。
(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团队中23名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双师素养得到快速提升。2007年以来,新晋升教授4人,全国职教名师1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大赛一等奖1人,国家教育部《护理专业技术装备规范》主要执笔2人,省教科研先进个人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主持课题研究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与本课程建设有关的论文8篇)。同时,有效带动了区域内职教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护理专业“十一五”期间被列为省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省示范专业;“十二五”期间被评为省职业学校品牌专业,护理教学团队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三、成果应用与推广
2010年相关课程标准、多元系列教材全面修订完善,在全省以及甘肃、河北、广东部分学校实施应用,师生反响好。相关教材发行42000册,被列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立项建设教材。我省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化学”“物理”“人体病理基础”“护理美德”“护理信息技术”“护理文书”“护理礼仪”“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及防护技术”8门课程的建设均采用了该模式,实现共建共享共赢。2012年在国家教育部《护理专业技术装备规范》研制中,借鉴该模式的具体做法,开展全国范围内“校企—校校”合作,强强联手编制行业标准,现已顺利完成报批稿。2013年在国家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的实施中,我省护理专业有效运用该模式,开展了10项课题研究,开发了10门项目课程,获得省中职师资培训优秀项目第一名,相关做法多次在全省专题工作会议上交流推广。
主要创新点:
1.创新了课程建设模式
“校企—校校合作,自主整合共建”课程建设模式
2.创新了职教区域合作发展模式
区域内“校企―校校”联动,共建共享省级优质课程资源,形成了资源整合和效益共享的互利合作运行机制,带动了区域内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打造优质职教高地,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教区域合作发展模式。
3.创新了专业基础课程模式
以职业教育过程课程观为先导,创建了符合职业教育的“四同步”过程性课程。不仅为课程创造了灵活的表现形式,也帮助学生获得了个性体验与创造性发展的机会,凸显了职教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提高了护理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
4.创新了课程教学模式
研发的“四大载体”有效应用于“六化教学”改革和“翻转课堂”的尝试,实现了做学教评一体化,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评价的能力,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做学评案导学”教学模式,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人体生理功能”课程是护理职业教育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但该课程建设在实践层面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学科化,学生难学、厌学;二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对独立,难以实现做学教评一体化;三是同类学校重复开发建设,相互很少交流,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四是课程建设的应用率和有效率不明显,造成资源浪费。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等于2006年提出“人体生理功能”课程“校企―校校”深度合作建设的研究,并进行了7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一、“校企—校校”合作建设课程的主要做法
(一)引入过程课程观,确立“四融合”的课程建设理念,建构“四同步”的过程性课程,破解了“人体生理功能”课程“建什么”的难题。以职业教育过程课程观为先导,“校企—校校”合作确立课程标准与护理职业标准融合、课程内容与护理临床实践融合、教学情境与护理服务情境融合、教学过程与护理工作过程融合的“四融合”课程建设理念;以优化课程结构为切入口,建构课程的过程与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教学过程及评价过程同步进行的“四同步”过程性课程。该课程不仅源于护理岗位要求、承载职业素养,而且实现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易为学生体验。
(二)采用“校企—校校合作,自主整合共建”的建设模式,破解了”人体生理功能”课程“怎么建”的难题。以江苏省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协作委员会为平台,联合10家卫生职业院校23名骨干教师和8家医院8名临床护理人员,组建了“校企—校校”课程建设团队,对护理专业”人体生理功能”课程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科学系统设计、自主开发管理、持续丰富完善。将“校企—校校合作”贯穿于课程标准开发、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学业评价及师资培养的全过程,建设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过程性”人体生理功能”课程。坚持“边开发、边应用、边完善、边推广”,实现共知共建共享共赢。
(三)研发适合做学教评一体化的“四大载体”,推进“六化教学”,破解了“人体生理功能”课程如何实施的难题。“校企—校校”合作研发了“四大载体”,即系列教材、做学评案、网络资源库及人体功能技能模拟训练系统,合作推进“六化教学”,即课程动态化、目标发展化、内容经验化、教学情境化、资源多元化及评价过程化,融教学做评于一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评价的能力,有效提高过程性“人体生理功能”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校企—校校”合作建设课程的主要成效
(一)更新了职业教育的课程观。确立课程即过程的观点,重视课程的过程存在与学习者的亲身经历,将符合职业教育的过程课程观贯穿于“校企—校校”合作开发、建设和实施“人体生理功能”课程的全过程。
(二)构建了科学适用的过程性课程。以过程课程观为指导,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评价能力为宗旨,以优化课程结构为切入口,“校企—校校”深度合作建构凸显护理职业教育特色的过程性“人体生理功能”课程。
1.合作确立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体验,获得基本、必需、够用和实用的护理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丰富护理职业情感与价值,为后续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从事护理临床实践及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2.合作建立课程理念。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凸显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
3.合作研制课程标准。研制本课程八个模块的“335”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分为三级,态度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有效指导课程教学。
4.合作优化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的内容、排序及形式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专业、贴近临床,使学生易学、乐学、会学、学好。该课程总学时数为72学时,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5.合作创建课程资源。“校企—校校”合作创建了多元系列教材、做学评案、网络资源库、人体功能技能模拟训练系统及精品课程等。研究团队主编并出版了《人体生理功能》《人体生理功能学习指导》《人体生理功能教学课件》光盘等系列教材,在使用中不断得到修订完善。将课程内容按工作任务有机划分为36项,逐项规划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及素质组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评价。该文本不仅是呈现学习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及要求等教学元素的平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评价的指南和引擎,也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贯穿于课堂教学及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还是有效实施“做学评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将”人体生理功能”课程涉及的护理行业资源、专业资源、课程资源、教学素材资源、教师优秀成果、学生优秀作品、教学评价、职业培训等内容有机整合成为开放立体多元动态的网络资源库,搭建了5个平台,即基本信息平台、课程资源平台、课程测试与评价平台、互动交流平台及课程直播平台,有效实现做学教评一体化。与成都泰盟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开发了涵盖47个功能模拟仿真训练项目的虚拟课程,为学生提供交互学习、技能训练的网络平台。该课程在2012年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列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6.合作改革学业评价。在“四同步”过程性课程的实施中,将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与评价过程融为一体,研制“做学评案”,推进“过程性、多元化”评价,有效发挥评价对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和激励功能,不断校准学生的专业价值取向,引发主体自我教育。
(三)探索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评价能力”为宗旨,以“做学评案”为载体,践行“六化教学”改革,做学教评一体化,探索了“做学评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2009年以来,我省五年制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一次性通过率分别为98.21%、98.92%、99.24%、99.91%、99.97%;2011年以来,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11人、二等奖2人,全国获奖总数第一,获奖率100%;就业率、对口率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均在98%以上。2013年第三方教育研究机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满意度达97%。
(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团队中23名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双师素养得到快速提升。2007年以来,新晋升教授4人,全国职教名师1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大赛一等奖1人,国家教育部《护理专业技术装备规范》主要执笔2人,省教科研先进个人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主持课题研究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与本课程建设有关的论文8篇)。同时,有效带动了区域内职教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护理专业“十一五”期间被列为省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省示范专业;“十二五”期间被评为省职业学校品牌专业,护理教学团队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三、成果应用与推广
2010年相关课程标准、多元系列教材全面修订完善,在全省以及甘肃、河北、广东部分学校实施应用,师生反响好。相关教材发行42000册,被列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立项建设教材。我省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化学”“物理”“人体病理基础”“护理美德”“护理信息技术”“护理文书”“护理礼仪”“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及防护技术”8门课程的建设均采用了该模式,实现共建共享共赢。2012年在国家教育部《护理专业技术装备规范》研制中,借鉴该模式的具体做法,开展全国范围内“校企—校校”合作,强强联手编制行业标准,现已顺利完成报批稿。2013年在国家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的实施中,我省护理专业有效运用该模式,开展了10项课题研究,开发了10门项目课程,获得省中职师资培训优秀项目第一名,相关做法多次在全省专题工作会议上交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