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香港九龙寨城 堕落并快乐着的贫民窟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l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的九龙寨城公园,即原九龙寨城(又名九龙砦城,俗称九龙城寨)所在地。经典港片《省港旗兵》《重案组》《阿飞正传》中,这里都是重要场景。在周星驰电影《功夫》里,这里以“猪笼城寨”的面目出现。加拿大摄影师格瑞歌曾经用8年时间,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用心拍摄下每一处细节。由日本历史学家、建筑师、工程师组成的“九龙探险队”,细心画出一幅极其细腻的大楼剖面图;在日本,还有关于这里的专门漫画集、电影,以及模仿寨城风格的游乐场再现当日的情景。而在《华尔街日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的版面上,也有关于九龙寨城的大篇幅报道。这个面积仅为0.026平方公里的寨城,不仅仅是一座微型城池,还升华为“次文化朝圣地”。
  大清帝国的域外飞地
  九龙寨城公园蕴含着浓郁的中国风,透着历史沧桑感的青砖,回环曲折的连廊,古色古香的庭院,潺潺的流水,怒放的鲜花,还有出土的各类文物,无一不显示着这里丰厚的历史底蕴。刚走进公园,就看到一个穿着古装的少女在此拍摄写真集,飘扬的裙摆与这里的景色十分契合。还有一群中西方少年流连于此,兴奋地坐在庭院的木椅上拍照留念。
  探访九龙寨城公园的最大吸引力,在于感受她的悠久历史。早在南宋时期,朝廷就在这里驻扎军队保护“官富场”(官方经营的盐场)。明朝时,在香港设立官富巡检司,并于现今的九龙城驻守,称为“官富寨”。清康熙时期,清政府在毕架山设立九龙墩台(瞭望台),后改为九龙汛,驻兵30人防守。1810年,清政府在九龙寨滩头兴建九龙炮台,设置8门大炮,防范西方列强的海上入侵。
  1840年,为抵御英军的进攻,林则徐奏请在尖沙咀和官涌两地修筑炮台,并将驻守广东省宝安县(现深圳市)大鹏湾的大鹏营升格为大鹏协,派出部分兵员在九龙半岛驻守,由大鹏协副将负责在此指挥调度。守军在对英作战中顽强抵抗,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予英国,九龙半岛一下子成为防御英军的最前沿。为了加强防卫,清政府设立九龙巡检司,扩建九龙汛为九龙寨,炮口对准了维港对岸的维多利亚城。由于九龙寨地处平地,无险可守,1846年两广总督耆英上书奏请兴建寨城,进一步增强防卫。经过8个月的工期,寨城于1847年5月完工。
  当时的九龙寨城,可以说是一个戒备森严的军事要塞。围着寨城四周,筑有高高的城墙,东、西、南三面设立了32个炮位。寨城共有东南西北四个门,其中南门面向大海。城北筑有腰墙向后山延伸,墙上设有枪眼,城中建有瞭望楼。清政府负责九龙政务的“九龙巡检司衙门”和负责防御的军事机关“大鹏协府”,便在寨城内开设。城内还有士兵营房、弹药库、军械库等十余所建筑。
  1860年,中英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予英国,划界时正是以九龙寨城外面的码头为起点,划出一条横跨了整个九龙半岛的界限街,街道以南割让给英国。寨城里的清军,必须要面对隔街与英军对峙的局面。由此可见,九龙寨城在大清帝国对英防御中的重要地位。
  1873年,清政府在九龙寨城东门口搭建了一条用花岗岩建成的、长达200米的石桥——龙津桥,是当时全港最长和最坚固的石码头。龙津桥的桥头呈丁字形,为船舶停靠的码头,在桥尾供人上岸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接官亭,用以迎接清政府官员前来巡视和寨城官员到此上任。
  1898年,英国以保护香港和九龙为由,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地区,为期99年。条约明确提出“仍留九龙寨城,以便文武驻扎;保留原有码头,以便兵商各船来往停泊”。这就意味着,大清帝国依旧保留了对九龙寨城及其附属码头的管辖权。或许是签署条约的李鸿章认为,有清朝的军队驻扎在香港,可以为清朝挽回一丝颜面,也象征着清朝依旧保留着对香港的主权。由此,九龙寨城成为大清帝国的一块域外飞地,即她的主权属于清政府,但却因为英国对香港的割占而与祖国内地相隔绝。
  港英当局对吞下新界这一大块地域欢喜不已,却对九龙寨城如鲠在喉,早就磨刀霍霍、意图占据了。1899年4月,英军接管新界时,遭遇当地民众反抗。港英政府借此指责清政府驻守寨城,是新界民众反抗英国管治的原因,于当年5月份派兵进入九龙寨城,将城内的清朝官员和清军驱赶出境。12月,英国颁布《枢密院令》,单方面宣布寨城为“女皇陛下香港殖民地的一部分”。清政府对此据理力争、反复交涉。最终,英方退出了九龙寨城,但清政府忙于处置义和团事件无暇他顾,亦没有再派兵进驻,丧失了实际管辖权。
  1941年,日本发动“18日战事”占领香港。日军在扩建九龙寨城一旁的启德机场明渠时,将九龙寨城的城墙拆卸作为建筑材料。为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当地村民将城墙门楼上的“九龙寨城”“南门”等石匾悄然埋于地下。1990年代,港英当局拆卸寨城、修建公园时,原计划按照老百姓俗称的“九龙城寨”来命名,但随着工程的进行,挖掘出这些石匾,并最终按照古称将公园改为“九龙寨城公园”。
  大清帝国对九龙寨城的影响是长久的,最为显著的是这里基本上沿用了《大清律例》。尽管在1971年,港英政府彻底废除《大清律例》后,英式法例对寨城发生了显著影响,但这里也保留了自己的传统。例如,根据“猫狗条例”,在香港食用猫狗肉属于违法行为,但在寨城内却开有许多狗肉店。
  无人管辖的法外之地
  今日的九龙寨城,是一个环境清幽的公园。然而在寨城拆除之前,这里却是港英政府不敢管、英国政府不想管、中国政府鞭长莫及的“三不管”地带,是居住环境和卫生状况极为恶劣的地方,也是滋生黄、赌、赌等严重犯罪的温床。
  九龙寨城的归属,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军重返香港,但中国政府始终重申对寨城的主权。1948年1月5日,港英政府派出大批军警进入寨城,强拆民房70余间,并拘捕当地代表2名,激起了内地民众的强烈愤慨,大批民众聚集到广州沙面的英国领事馆游行,焚烧领事馆及英资企业,国民政府外交部多次进行抗议。广东省宝安县(现深圳市)县长王启俊等人还来到寨城巡视,宣示主权。为避免激化矛盾,最终英国军队撤出了寨城。   1962年,港英政府贴出清拆寨城外围设施的通告,但遭到居民的强烈反对,在中国政府的介入下,清拆宣告失败。1973至1974年,为打击日益严重的暴力犯罪问题,港英政府派出逾3000名警察强行进入寨城,铲除城内的黑社会势力。
  由于主权问题,港英政府始终对寨城只能实施有限度的管制,由邮政局、政务署、市政署等政府机构派出人员进城,为居民提供必要且最低限度的服务。1980年,当地成立了巡逻队,负责寨城内的治安。总体上来看,九龙寨城呈现出居民组织、黑社会力量、宗教势力共同约束的特殊管理模式,这也是九龙寨城最为奇特之处。
  在由“大鹏协府”改建成的寨城历史陈列馆,一幅照片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只见街道两旁的商铺门前,密密麻麻悬挂着各家医院、诊所特别是牙医诊所的招牌,诊所开设密度在全港都首屈一指。在一家牙医诊所的橱窗内,陈列着用石膏制成的牙床,上面展示着各式假牙,透露出几许诡异的气氛。
  这仅仅是因为,在香港行医有着严格的准入条件,而九龙寨城是一个法外之地,行医不需要执照,略懂皮毛的“草头医生”立起一个招牌,就可以当起医生。这里的诊所因价格低廉吸引着大量的人员前来就诊,但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患者也将面对投诉无门的困境。
  观看过《功夫》的观众,一定对租客围在水龙头前洗衣洗澡、“包租婆”为省钱关水的镜头印象深刻,其实这就是九龙寨城的真实写照。由于寨城楼宇为个人私建,没有连接水龙头,居民们生活用水,主要靠村子里的几口水井。于是乎,大人小孩提着水桶在水井前排队打水,就成了寨城最寻常的生活场景。后来,因为霍乱流行,水井最终被封掉,改由私人供水商将地下水抽送至附近楼房,每天开闸放水、逐户收费。如果想使用自来水,就要跑到寨城门口,那里有政府免费提供的8根自来水管。
  从高空中拍摄的照片看去,九龙寨城的楼房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都市丛林,图中仅有一处凹陷地,那就是由九龙巡检司衙门改建的老人院,也是整个寨城唯一能够看到太阳的地方。由于缺乏规划和监管,当地的楼房都是居民自行出资建造的非法建筑。这些楼房没有地基,全靠有经验的工匠一层层往上建,顶层的居民还会把阳台扩大,向外延伸居住空间。这就形成了楼房底部尚有容行人通过的小巷,但楼顶天台几乎相连、可供居民自由行走的奇景。令人诧异的是,这么大的一个寨城,这么多10多层的高层楼房,加起来仅有3部电梯。由于缺乏隔水设施,各处楼宇一年到头都在滴水。
  没有地基的楼房缘何屹立不倒?答案就在于一栋紧贴一栋的楼房“抱团取暖”,形成了坚固的整体。据统计,寨城共有巷道30余条,楼宇500多栋,居民数约为4万人,以寨城0.026平方公里面积计算,人口密度高达154万人/平方公里,绝对领冠全球。这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卫生状况极其恶劣,居民们白天在家都要开灯,想找个有太阳的地方晒衣服,都得走到隔壁的东头村。
  今日的九龙寨城公园“光明路”“龙南路”等道路名称,来自于上世纪50年代的寨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所谓“光明路”,当年却是臭名昭彰的毒品一条街。原来,当年的毒品店都要点燃蜡烛为顾客认路,到了夜里街上依然灯火通明,“光明街”由此得名。不过一些吸毒者将吸毒称之为“充电”,意为吸了毒就跟充电一样精神满满,形象地把这些店铺称为“电台”。
  这里是三合会异常活跃的地带,港片《O记三合会档案》对此有较为详细的描述。黑社会组织在此收取保护费,开设色情、毒品和赌博窝点,开办地下工厂,创造了数目惊人的黑色财富。为了争夺地盘,这里还常常发生暴力事件,为警匪片提供了大量素材。
  上世纪70年代,寨城内的黄赌毒受到港英政府的打击,一些毒品店就改成了食品店。但这些食品店卫生状况很差,食品安全没有保障。当年拍摄的照片清晰显示,死猪被随意地扔在地上,上面苍蝇横飞,工人们穿着肮脏的工作服,嘴里叼着香烟,随意地走来走去。这样的食品下肚,后果可想而知。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签订《中英联合声明》,这为处置九龙寨城的地位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中英两国政府协商同意,1987年1月14日,港英政府宣布全面清拆寨城,同时表示自即日起香港法律同样适用于此地。同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从香港的繁荣稳定出发,对港府的有关决定表示充分理解。整个拆迁工作历时5年完成,经历了大量艰辛的谈判和巨额的赔偿。1993年,整个寨城完成清拆,1995年公园开园。
  自由生长的魅力之地
  曾经的九龙寨城,是世界上最为知名的贫民窟,与一条海湾之隔的香港岛鳞次栉比的高楼、异彩纷呈的霓虹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当年的居民们因为便宜的房租和低廉的生活成本蛰伏于此,他们努力工作,并且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寨城外的学校读书,目的就是用奋斗改变自身命运,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但是正如围城一样,里面的人拼了老命想出来,但外面的人却翘首以盼想进去。香港这个发达的国际大城市里最为落后、丑陋的一角,有着独特的魅惑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作为内涵复杂的文化符号活在电影、动漫和游戏里,甚至具有了几抹传奇性色彩。以至于在拆迁九龙寨城时,美国漫画家特罗伊·博伊尔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宁愿被拆掉的是金字塔!”
  在一些日本探访者眼里,九龙寨城是“20世纪最大的迷宫”。如文初提及,在九龙寨城拆迁之前,由日本历史学家、建筑师、工程师组成的“九龙探险队”,对寨城的每一个角落进行了细致的了解,然后花费了几年时间整理成书,并且绘制了一份极其细腻的楼面解剖图。在这幅图片上,可以看到人们在房间里吃饭、睡觉、淋浴等活动,看到衣橱、电视机、冰箱等家电的摆放位置,还有走廊、楼梯等楼宇结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很有秩序、很有规律地生活在这个杂乱无章、失去秩序的环境之中。日本动漫作品《攻壳机动队》就是以寨城作为设计蓝本。日本神奈川县川崎市一家游乐场,也是比照寨城的风格进行装修,重现了那种虽然杂乱、但颇有生活气息的城市空间。通过学者的研究和影视剧的重现,人们可以围绕人类使用空间的极致本领进行更多的探讨,开展类似“立体城市”“未来城市”的更多探索。实际上,以美国城市问题专家简·雅各布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城市的生命力来自高密度和多元性,类似九龙寨城之类的贫民窟虽然破败、生活不便,却为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青年人提供了低成本空间,为他们立足城市发展、实现人生梦想创造了便利条件。
  九龙寨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与人的生活空间紧密相连。当时的寨城分为东西两区,黄赌毒集中于东区,良民基本居住于西区,两者井水不犯河水。邻里之间因为提水、洗衣等共同活动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容易形成更加紧密的社群关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情味”,这与高品质楼宇中“对门不知姓名、老死不相往来”的人际关系形成了反差。1963年,居民们自发成立“九龙寨城街坊福利事业促进委员会”,积极帮助街坊处置工作生活难题,促进有关福利事业。在寨城清拆过程中,福利会积极发挥街坊互助精神,维护了大家的合理权益。这种老旧社区的“人情味”,正是能够吸引各国探访者的主要原因。加拿大摄影师格瑞歌这样介绍自己拍摄寨城的初衷:“寨城的一切看似是错配的,她缺乏一切可以定义为安乐窝的条件,但她确实是一个亲密的社区,居民没有我们所幻想的自卑,反而有股傲慢。”在他的镜头里,启德机场硕大的喷气式飞机划过寨城上方凌乱的电缆线、电视天线,中年人躺在楼顶天台的躺椅上小憩,小朋友在天台间跳来跳去,开心地嬉笑打闹,一切都有一种梦幻的美感。格瑞歌的专题摄影集,与日本著名摄影师宫本隆司的相片集《九龙城砦》,让寨城一度扬名国际。
  昔日的寨城是一个“三不管”的地带,走在街头巷尾,都是灯光幽暗、垃圾遍地,但恰恰是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却营造出一种黑暗、压抑的气氛。加之这里特殊的管理方式也给了人们很大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想象空间。寨城黑暗、堕落的基调,虽然与周围的繁华都市格格不入,却散发出诡异的魅力,与赛博朋克这一文艺类别阴暗黑色、悲观主义的色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一些艺术家眼中,逼仄的楼宇和狭窄的空间,是人类内心阴暗和悲观的一面在现实世界的投影,是描述科幻、恐怖、犯罪和灵异文化的最好背景。用摄影师格瑞歌的话来说,“寨城消失后成为神话,满足了人们的各种想象。”
  (本文参考文献:刘深《香港大沦陷》、香港《苹果日报》2013年12月16日版《城寨消失20年,堕落又快乐》等)
其他文献
在长达1500年的历史中,少林寺遭遇过很多次劫难。封建时代,每逢一个朝代没落,地方政府的控制力减弱,民不聊生,少林寺就很难独善其身。少林武术很难抵挡“山贼”的骚扰,如果碰到大规模的流寇,寺里的僧众往往会逃散,建筑被毁,也是常有的事。  少林寺的历史,就是不断被毁、不断重生的历史,当然,这是指物质意义上的建筑而言。少林寺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精神力量,却是时局难以斩断的。所以,等到局势缓和,僧众又会
期刊
一九一二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颁布注重道德教育的教育方针,叶圣陶、丰子恺等肩负编撰小学国语课本的重任。1915年,叶圣陶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写小学国语课本。5年内,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共出版12套新式国语课本。  1926年,章锡琛、章锡珊兄弟在上海开办开明书店。1928年,由丰子恺等人发起,次年开明书店改组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叶圣陶、丰子恺等担任书店的编辑,出版有关文学、艺术、史地、科技的刊物
期刊
习近平主席于8月29日签署主席特赦令,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对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四类服刑罪犯实行特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第8次特赦。  大赦与特赦,历史上早有先例。和我国古代帝王时期出于显示皇权、启发社会善性和协调上下关系的大赦不同,“8·29特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时期的一种人道主义体现,加之这次特赦是我国在1978年修宪后启动的第一次特赦,因此更有
期刊
西康省,中国旧省名,是在现今中国行政地图上消失了的一个省份。它设置于1939年,省东界四川,南界云南、印度,西界西藏,北界青海。  1929年8月17日,西康民众公呈当时的国民政府:“为西康警报频来,危亡已在眉睫,特恳迅派负责人员组织西康省政府,以图挽救事。”然而此后几年,西康建省一事仍无着落,1935年7月,西康建省委员会在雅安成立,终于把长期以来的建省计划提上了日程。1938年12月,经国民政
期刊
谈及清朝邮传部二等顾问官詹天佑,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提起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几乎无人不晓。因为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主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的起点在北京丰台柳村,与京汉铁路接轨,终点在河北张家口,全长201.2公里。1905年,清政府不顾西方列强的阻挠,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该条铁路。消息传出,举国轰动,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因为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
期刊
提及林长民,在当下一般人眼里显得极为陌生,纵使今日还有人知道林长民这个名号,多半也无外乎因他是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父亲,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岳父。而林长民的生平好似过往烟云,湮没在历史尘埃中鲜有问津。可是在百年前,意气风发的林长民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他曾在晚清和民国政治舞台上,凭借耿介、执拗与担当,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那个纷乱的年代增添了一抹鲜明的亮色。  求学与教学  
期刊
明成祖朱棣(以下简称成祖),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不同于多数封建王朝“父死子继”的继位传统,这位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并不是“皇三代”,而是“皇二代”。成祖是明太祖的第四个儿子,他的皇位,是从比他低一辈的侄儿建文皇帝手里夺来的。成祖采用“非常手段”夺得帝位,残忍地杀害了不为己用的方孝孺(“诛十族”),并创建了臭名昭著的宦官机构“东厂”等,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是很好。但在他的治下,营建北京,疏浚运
期刊
一九九二年,21岁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生马修·波利(Matthew Polly)陷入精神困境,他希望通过一场苦行来改变自己的性格:到少林寺学习中国功夫。那时,河南郑州的外国人还很少,少林寺外面的小卖部,只有一家可以买到可口可乐,还是放了好几个月的。  马修在少林寺待了两年,取中文名包默斯,和他一起习武的和尚,都开心地称他为“老包”。马修学习了套路,并跟随一个全国散打冠军练习了几个月的散打。当他回到
期刊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专制,中国在许多方面自主或被迫地加速了近代化的进程。体育事业的发展亦是如此。由于内忧外患,当时的进步人士普遍倡导“体育强兵、强种、强国”的观念,但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进一步激荡,国人对体育精神有了更多的认知。民国时期,中国体育开始向体育竞技、健身、休闲娱乐的观念转变。  随着近代学校体育制度的确立,体育开始由学校向社会渗透,现代体育文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不仅有更多的
期刊
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曾经活跃着一支近代海军武装。它拥有当时中国第一艘环球航行的巡洋舰、第一艘航空母舰,实力一度全国最强。然而,时代所限,它的命运,虽盛极一时,终难免消亡的命运。  前身:建立吉黑江防舰队  1919年8月,北洋政府海军部为加强东北境内的松花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航务管理,着令王崇文负责筹备吉黑江防筹备处。王崇文经过考察调研,以巩固国防、保护航运为由,正式起函呈请海军部建立吉黑江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