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曾经活跃着一支近代海军武装。它拥有当时中国第一艘环球航行的巡洋舰、第一艘航空母舰,实力一度全国最强。然而,时代所限,它的命运,虽盛极一时,终难免消亡的命运。
前身:建立吉黑江防舰队
1919年8月,北洋政府海军部为加强东北境内的松花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航务管理,着令王崇文负责筹备吉黑江防筹备处。王崇文经过考察调研,以巩固国防、保护航运为由,正式起函呈请海军部建立吉黑江防舰队。王崇文还拟制了江防编制及陆战队配置办法,并呈请以林志翰为陆战队队长。舰队成立后,王崇文被任命为江防司令,设江防公署于哈尔滨,下设参谋、副官、军需、秘书等处室。
同时,经海军部讨论,决定由上海海军总司令部公署所属第二舰队拨调“江亨”“利捷”“利绥”“利川”4舰,以“靖安”舰长甘联璈为队长,统率4舰经海参崴北上,1920年5月,抵达哈尔滨。
4艘舰艇中,最大的炮舰“江亨”,日本制造,550吨,是航行于长江内的浅水炮舰,续航力和耐波性不强。其余3艘,也是长江内航行的浅水炮舰,吨位比“江亨”还小。这4艘舰构成了吉黑江防舰队的最初阵容。此后,王崇文以“松黑乌三江,绵长六千里,四舰不敷调遣”为由,向中东铁路借了一艘巡船,改名“利济”,并向当时的戊通公司添购了3艘商船,编充军舰,将商船之原名“江宁”改名为“江平”、“同昌”改为“江安”、“江律”改为“江通”,各配以小炮及重机枪,编入军籍。至此,吉黑江防舰队最终建成,共有舰8艘,计2070吨,在松花江内段巡逻,以保护航行商船的安全。
吉黑江防舰队成立后,直接隶属北洋政府海军部。当时的海军部是个空架子,无权无钱,连薪金都发不出来,实在顾不上吉黑江防舰队。所以,舰队的日子并不好过,补充训练更无从进行。三年欠饷达10个月,地方政府又不管舰队的军费支出,所以,每到节日,江防公署只得将库存的兵员皮衣拿出来典当,以解燃眉之急。
欠薪导致江防舰队的官兵人心浮动,寻求解困之计。这为张作霖的介入并接管提供了机会。
成军:张作霖一手创建
张作霖一开始对海军并不感冒。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军战败,他乘火车仓皇出关,经秦皇岛时,被萨镇冰率领的海军第一舰队从海上炮击,损失惨重。经此刺激,张作霖有了建立海军的想法。
逃回奉天后,张作霖宣布脱离北京政府,成立东三省自治政府。正好,王崇文在赴京途中,路过奉天时与张作霖取得了联系。张作霖立即派自己的总参议杨宇霆与王崇文进行商谈。
1922年8月,张作霖以“江防舰队既驻在东北三省境内自应归三省管辖”为由,向北洋政府提出接管吉黑江防舰队。很快,北洋政府便回复同意。至此,吉黑江防舰队正式归属奉系军阀,成为东北海军的基础。
实际上,张作霖在此之前已经成立了航警处,管理三省江海防务,委任具有留日背景的沈鸿烈为处长。接管江防舰队后,他授意沈鸿烈对江防舰队进行改编和完善,将吉黑江防司令部扩充为东北江防司令部,所有水警的招募饷械,均由总司令部负责。王崇文仍担任江防舰队司令。
然而不久,张作霖就以经费报销不实为名撤了王崇文的职,改派“江亨”舰长毛钟才代理舰队司令。接着,对各舰舰长也进行了调换,原吉黑舰队舰长仅保留2人,其余舰长和江防司令部的官员都换成了东北军嫡系,奉军掌握了舰队的控制权,东北江防舰队正式建立。
为解决舰艇人才问题,1923年4月,张作霖在葫芦岛创办了东三省海警学校,设航海将校学兵班和学员班,凌霄任校长。该校在体制上完全仿照日本海军,教材也多译自日本,在科目上设航海、轮机、枪炮、国文、英文、数学、化学、测量、鱼雷、通信以及陆战等科目,同时还设有军需、医务等部门。航警学校经费由东北保安司令部供给,不作预算,实报实销,经张作霖批准即可。学校的老师及士兵的薪饷较陆军也更为丰厚,学生入学后除服装、学习用品由学校配给外,每月另给大洋三十元。
随后,购买军舰也被提上了日程。1923年7月,在航警处处长沈鸿烈的积极推动下,奉军向烟台政记轮船公司购入2500吨级商船“广利”号,改名为“镇海”。之后的5年时间里,他们又先后通过购买和改装的方式,获舰3艘,分别命名为“威海”“定海”和“飞鹏”。以这些舰船为基本力量,张作霖又成立了东北海防舰队。尽管从实力上看,舰队中的4艘舰艇,大小不均、老少不一。但不管怎样,一支海军武装算是建立了。
作为配套建设,1927年,张作霖在沈阳设立了海事编译局,除编译出版中外有关海军及海事的资料和书籍外,还负责刊行《海事》和《四海》两种杂志,介绍海军、海权、海运等知识,向国人倡导向海洋发展的思想。1928年,张作霖在青岛成立了海军工厂,专门负责修理东北海军大小舰船。次年,在工厂下面又成立了附设的无线电机工厂,使东北海军各地机构及军舰都装上了无线电台。
当时的东北海军负责人沈鸿烈还通过兴办实业为东北海军开辟财源,补贴军费。他任东北航警处长时,根据中苏订立的有关新协定,把帝俄修筑东中铁路时为运输沿江一带建设材料而制备的船舶、码头、船坞、宿舍等资产接收过来,设立海军江运处负责管理和经营,又将经营不善的戊通行业公司改组为官商合办的东北航务局,沈鸿烈自任董事长,把海军江运处管理的轮船投入联营,发展成拥有200多艘船舶的东北联合航务局。这两个机构,对东北海军在经费、人员、物资上颇多支持,1928年节余29万余元,1929年节余31万元,这在民国海军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东北海军还办有农场,用拖拉机开垦稻田,积累资金,为海军的伤残病老人员措办福利。
壮大:兼并渤海舰队
1926年春,奉军正式成立东北海军司令部,同时,吉黑江防司令办公处改组为东北海军江防舰队部。这标志着东北海军正式建成。正式建军的东北海军,沈鸿烈任总指挥,尹祖荫、凌霄分任江防和海防舰队长。同年,东北海军成立了水上飞机队,由黄社旺任队长,在葫芦岛等地设有水面飞机的陆上场地,将“镇海”改为飞机母舰,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海军航空兵部队。 东北海军的建成,使奉系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海军。但彼时的东北海军实力比起闽系等海军还是稍逊一筹,直到1927年兼并了渤海舰队后,奉系海军才一举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海军。
渤海舰队原系北洋政府海军总长程壁光1917年所率的南下护法舰队蜕化而成。程壁光于1918年2月被刺身亡后,舰队分裂。1922年4月,时任广州政府海军司令的温树德取得舰队领导权。后温树德背叛孙中山,率舰队驶往青岛,改称渤海舰队。温树德本人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舰队司令兼青岛督办。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胜出,奉系将领张宗昌出任山东省督办兼省长,迫温树德去职,改立鲁军将领毕庶澄为渤海舰队司令。渤海舰队归入张宗昌麾下。1926年夏,渤海舰队所属的“海圻”舰因年久失修,在旅顺口船坞进行维修。沈鸿烈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往旅顺,待“海圻”舰一进船坞,马上集合“镇海”“威海”“定海”三舰于旅顺,对“海圻”进行监视,又买通日本人,不开闸放“海圻”走;同时,又对“海圻”舰上的官兵进行物质引诱。因渤海舰队归鲁后,军饷也不能按时拨给,面对东北海军的利诱,“海圻”舰官兵很快同意归顺。“海圻”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巡洋舰,由英国制造。“海圻”的归顺,使东北海军实力大增。
1926年,因军饷问题,渤海舰队内部纠纷不断。沈鸿烈在取得张宗昌的支持后,以平乱的名义率“海圻”“镇海”“威海”3舰,“带有新式飞机两架,停泊前海暗行监视”。同时,沈鸿烈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先补发给渤海舰队一个月的饷金,又通电渤海舰队各舰长“限五日后答复,若不听调动,最后用武力解决,亦所不惜云。”沈鸿烈所带飞机,每日升空绕飞一周,以示威胁。
渤海舰队内乱平息后,张作霖为统一海军起见,将东北舰队、渤海舰队所属舰船打乱混编,将“海圻”“海琛”“肇和”“镇海”等实力较强的几艘大舰编为海防第一舰队,担负远海任务,舰队长为凌霄,驻青岛;“永翔”“楚豫”“江利”等较小的几艘炮舰编为海防第二舰队,执行近海任务,舰队长袁方乔,驻长山岛。江防舰队仍负责吉黑江面的巡防,舰队长仍为尹祖荫。至此,渤海舰队正式直接隶属东北海军。渤海舰队番号不复存在。
兼并渤海舰队后,东北海军军舰数量大增,大小舰船20多艘,占到全国海军军舰总数的77%,实力迅速增强,一跃成为当时全国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东北海军成军后,大大小小也打过几仗。比如南下袭扰东南沿海,扰乱北伐军后方,破坏海上军运,与已易帜归附国民革命军的闽系海军之间的战斗。
1927年3月26日,东北海军的“海圻”“镇海”两舰在沈鸿烈率领下,首次南下袭击吴淞口。为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海圻”舰伪装成意大利三个烟筒的同型舰,“镇海”则按商船样式在两舷间漆上船名“大昌”二字。
战斗发生在早上,江上晨雾朦胧,太阳尚未升起,两舰灭灯驶过“海筹”舰侧方约800米时突然集中火力猛轰。“海筹”没有戒备,受伤20余处,水兵亡9人。其他舰船急忙起锚上驶。“海圻”偷袭得手后立即掉头快速驶向长江口外。28日凌晨,“镇海”在长江口,碰见由闽来沪的“江利”炮舰,即用舰上两门主炮攻击。“海圻”听见炮声也发现了“江利”,便掉过头来快速截击。在两舰夹击下,“江利”被迫投降,抛锚后,用舢板把炮闩和枪支送到“海圻”舰上。“海圻”派大副带武装水兵20余人登上“江利”,监押“江利”起锚。“海圻”在前,“江利”在中,“镇海”殿后,一同北上。这一仗是旧中国海军之间第一次舰队对舰队的交锋。东北海军偷袭成功,闽系海军受重创。此后,双方又爆发过几次战斗,但规模都不大。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次,“海圻”“镇海”在长江口附近抛锚,吊放水上飞机到海面。飞机起飞后飞到上海高昌庙上空投下几颗小炸弹,因有薄雾,命中率不高,投在了郊外,没有造成损害。当时的报纸称:“淞沪一带屡被惊扰,间且侵及苏、浙、闽三省口岸,炮火轰攻,出没靡定”。
衰亡:源于内耗
1929年3月,国民党政府在上海召开海军编遣会议。这次会议决定,把全国海军编为四个舰队:以福建系的海军为第一、第二舰队,直属于中央海军部;广东系海军为第四舰队,归陈济棠指挥;东北海军编为第三舰队,由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管辖,不受制于中央海军部。其时,东北海军虽在名义上被编入全国海军序列,但东北海军以没有国民党组织为由,拒绝悬挂国民党党旗。这支部队仍然是以独立的地方军队形式存在。
“九·一八”事变中,同江战斗中损失惨重的江防舰队被日军诱降。海防舰队因驻泊山东没有遭受损失,但在财源上却受到很大影响,官兵的军饷供给出现问题,由此引发连续的内乱,以“崂山事变”和“薛家岛事变”为标志,东北海军在接二连三的内耗中走向消亡。
“九·一八”之后,沈鸿烈经张学良同意,撤销了东北江海防总司令部,组建东北海军舰队司令部,沈鸿烈任司令,其余舰队编制不变。重新组建后,沈鸿烈把舰队的人事和行政权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中。沈鸿烈的大权独揽,引起了凌霄、方念祖等下属的不满。凌霄与时任青岛市长的胡若愚关系不错。胡若愚答应辞职后保举他当市长。未几,又传出蒋介石将任命沈鸿烈接任青岛市长。凌霄认为是沈鸿烈挡住其升官之路,怀恨之情日增。1931年12月初,沈鸿烈到崂山视察在那里训练的舰艇。刚到下清宫就被凌霄等人软禁起来,迫使其称病辞职,由凌霄代理司令。由于凌霄发动的崂山事变只是少数人的密谋,大部分亲沈鸿烈的下级官兵并不知情。所以他们闻讯后,“海圻”舰副长董沐曾、“海琛”舰副长李信候等人立即组织人员控制了各艘舰艇。董沐曾派“海圻”舰上的上尉队长关继周率兵前往下清宫将沈鸿烈救出。
沈鸿烈获救后,为表示宽宏大量,安定军心,仅将凌霄等为首的数人资遣他去,并没有追究其余同党责任。救他脱困的董沐曾等人也分别予以提升和奖赏。然而,自恃有功的关继周等东北派青年军官因没有达到跃居要职的愿望,对沈鸿烈的奖赏并不满意。关继周屡次要求沈鸿烈在市府为其安排要职,沈鸿烈都“未允所请”。沈鸿烈再次成了矛盾焦点,东北派青年军官由亲沈转为反沈,又引发了第二次内讧。
1933年夏初,董沐曾准备对“海圻”“海琛”“肇和”三舰进行人事调整,将关继周等东北派青年军官调任到其他舰,以便全面控制三大舰。消息走漏,关继周迁怒于沈鸿烈,决定趁沈鸿烈到舰上检阅训话之际,将沈置于死地。6月24日,沈鸿烈到“镇海”舰向集中于此的各舰舰长进行训话。担负刺杀任务的“镇海”舰二副冯志冲以舰值日官身份带小火轮到码头接沈鸿烈。回航途中,沈鸿烈的卫兵发现冯志冲举止反常,在冯志冲拔枪之际,一拳将其打入海中。冯志冲落海后连开数枪,都未击中沈鸿烈。
冯志冲被捕后,停泊薛家岛的东北派军官,齐集“海圻”舰开会。大多人认为事情败露,急需采取保命措施。“海圻”舰副长姜西园乘机煽动开走“海圻”“海琛”“肇和”三大舰,反沈南下,得到大家同意。翌日,东北派军官得知冯志冲已被枪决,便将三大舰驶泊崂山,通电迫沈鸿烈去职,后率舰南下投奔了广东粤系陈济棠。
三舰是东北海军的主力,其叛逃对东北海军的打击是沉重的。沈鸿烈本人的威信也受到严重打击,只好引咎辞去海军司令和青岛市长之职。此后,东北海军被中央海军收复正式编为第三舰队,“东北海军”的番号也被取消。
前身:建立吉黑江防舰队
1919年8月,北洋政府海军部为加强东北境内的松花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航务管理,着令王崇文负责筹备吉黑江防筹备处。王崇文经过考察调研,以巩固国防、保护航运为由,正式起函呈请海军部建立吉黑江防舰队。王崇文还拟制了江防编制及陆战队配置办法,并呈请以林志翰为陆战队队长。舰队成立后,王崇文被任命为江防司令,设江防公署于哈尔滨,下设参谋、副官、军需、秘书等处室。
同时,经海军部讨论,决定由上海海军总司令部公署所属第二舰队拨调“江亨”“利捷”“利绥”“利川”4舰,以“靖安”舰长甘联璈为队长,统率4舰经海参崴北上,1920年5月,抵达哈尔滨。
4艘舰艇中,最大的炮舰“江亨”,日本制造,550吨,是航行于长江内的浅水炮舰,续航力和耐波性不强。其余3艘,也是长江内航行的浅水炮舰,吨位比“江亨”还小。这4艘舰构成了吉黑江防舰队的最初阵容。此后,王崇文以“松黑乌三江,绵长六千里,四舰不敷调遣”为由,向中东铁路借了一艘巡船,改名“利济”,并向当时的戊通公司添购了3艘商船,编充军舰,将商船之原名“江宁”改名为“江平”、“同昌”改为“江安”、“江律”改为“江通”,各配以小炮及重机枪,编入军籍。至此,吉黑江防舰队最终建成,共有舰8艘,计2070吨,在松花江内段巡逻,以保护航行商船的安全。
吉黑江防舰队成立后,直接隶属北洋政府海军部。当时的海军部是个空架子,无权无钱,连薪金都发不出来,实在顾不上吉黑江防舰队。所以,舰队的日子并不好过,补充训练更无从进行。三年欠饷达10个月,地方政府又不管舰队的军费支出,所以,每到节日,江防公署只得将库存的兵员皮衣拿出来典当,以解燃眉之急。
欠薪导致江防舰队的官兵人心浮动,寻求解困之计。这为张作霖的介入并接管提供了机会。
成军:张作霖一手创建
张作霖一开始对海军并不感冒。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军战败,他乘火车仓皇出关,经秦皇岛时,被萨镇冰率领的海军第一舰队从海上炮击,损失惨重。经此刺激,张作霖有了建立海军的想法。
逃回奉天后,张作霖宣布脱离北京政府,成立东三省自治政府。正好,王崇文在赴京途中,路过奉天时与张作霖取得了联系。张作霖立即派自己的总参议杨宇霆与王崇文进行商谈。
1922年8月,张作霖以“江防舰队既驻在东北三省境内自应归三省管辖”为由,向北洋政府提出接管吉黑江防舰队。很快,北洋政府便回复同意。至此,吉黑江防舰队正式归属奉系军阀,成为东北海军的基础。
实际上,张作霖在此之前已经成立了航警处,管理三省江海防务,委任具有留日背景的沈鸿烈为处长。接管江防舰队后,他授意沈鸿烈对江防舰队进行改编和完善,将吉黑江防司令部扩充为东北江防司令部,所有水警的招募饷械,均由总司令部负责。王崇文仍担任江防舰队司令。
然而不久,张作霖就以经费报销不实为名撤了王崇文的职,改派“江亨”舰长毛钟才代理舰队司令。接着,对各舰舰长也进行了调换,原吉黑舰队舰长仅保留2人,其余舰长和江防司令部的官员都换成了东北军嫡系,奉军掌握了舰队的控制权,东北江防舰队正式建立。
为解决舰艇人才问题,1923年4月,张作霖在葫芦岛创办了东三省海警学校,设航海将校学兵班和学员班,凌霄任校长。该校在体制上完全仿照日本海军,教材也多译自日本,在科目上设航海、轮机、枪炮、国文、英文、数学、化学、测量、鱼雷、通信以及陆战等科目,同时还设有军需、医务等部门。航警学校经费由东北保安司令部供给,不作预算,实报实销,经张作霖批准即可。学校的老师及士兵的薪饷较陆军也更为丰厚,学生入学后除服装、学习用品由学校配给外,每月另给大洋三十元。
随后,购买军舰也被提上了日程。1923年7月,在航警处处长沈鸿烈的积极推动下,奉军向烟台政记轮船公司购入2500吨级商船“广利”号,改名为“镇海”。之后的5年时间里,他们又先后通过购买和改装的方式,获舰3艘,分别命名为“威海”“定海”和“飞鹏”。以这些舰船为基本力量,张作霖又成立了东北海防舰队。尽管从实力上看,舰队中的4艘舰艇,大小不均、老少不一。但不管怎样,一支海军武装算是建立了。
作为配套建设,1927年,张作霖在沈阳设立了海事编译局,除编译出版中外有关海军及海事的资料和书籍外,还负责刊行《海事》和《四海》两种杂志,介绍海军、海权、海运等知识,向国人倡导向海洋发展的思想。1928年,张作霖在青岛成立了海军工厂,专门负责修理东北海军大小舰船。次年,在工厂下面又成立了附设的无线电机工厂,使东北海军各地机构及军舰都装上了无线电台。
当时的东北海军负责人沈鸿烈还通过兴办实业为东北海军开辟财源,补贴军费。他任东北航警处长时,根据中苏订立的有关新协定,把帝俄修筑东中铁路时为运输沿江一带建设材料而制备的船舶、码头、船坞、宿舍等资产接收过来,设立海军江运处负责管理和经营,又将经营不善的戊通行业公司改组为官商合办的东北航务局,沈鸿烈自任董事长,把海军江运处管理的轮船投入联营,发展成拥有200多艘船舶的东北联合航务局。这两个机构,对东北海军在经费、人员、物资上颇多支持,1928年节余29万余元,1929年节余31万元,这在民国海军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东北海军还办有农场,用拖拉机开垦稻田,积累资金,为海军的伤残病老人员措办福利。
壮大:兼并渤海舰队
1926年春,奉军正式成立东北海军司令部,同时,吉黑江防司令办公处改组为东北海军江防舰队部。这标志着东北海军正式建成。正式建军的东北海军,沈鸿烈任总指挥,尹祖荫、凌霄分任江防和海防舰队长。同年,东北海军成立了水上飞机队,由黄社旺任队长,在葫芦岛等地设有水面飞机的陆上场地,将“镇海”改为飞机母舰,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海军航空兵部队。 东北海军的建成,使奉系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海军。但彼时的东北海军实力比起闽系等海军还是稍逊一筹,直到1927年兼并了渤海舰队后,奉系海军才一举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海军。
渤海舰队原系北洋政府海军总长程壁光1917年所率的南下护法舰队蜕化而成。程壁光于1918年2月被刺身亡后,舰队分裂。1922年4月,时任广州政府海军司令的温树德取得舰队领导权。后温树德背叛孙中山,率舰队驶往青岛,改称渤海舰队。温树德本人被北洋政府任命为舰队司令兼青岛督办。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胜出,奉系将领张宗昌出任山东省督办兼省长,迫温树德去职,改立鲁军将领毕庶澄为渤海舰队司令。渤海舰队归入张宗昌麾下。1926年夏,渤海舰队所属的“海圻”舰因年久失修,在旅顺口船坞进行维修。沈鸿烈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往旅顺,待“海圻”舰一进船坞,马上集合“镇海”“威海”“定海”三舰于旅顺,对“海圻”进行监视,又买通日本人,不开闸放“海圻”走;同时,又对“海圻”舰上的官兵进行物质引诱。因渤海舰队归鲁后,军饷也不能按时拨给,面对东北海军的利诱,“海圻”舰官兵很快同意归顺。“海圻”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巡洋舰,由英国制造。“海圻”的归顺,使东北海军实力大增。
1926年,因军饷问题,渤海舰队内部纠纷不断。沈鸿烈在取得张宗昌的支持后,以平乱的名义率“海圻”“镇海”“威海”3舰,“带有新式飞机两架,停泊前海暗行监视”。同时,沈鸿烈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先补发给渤海舰队一个月的饷金,又通电渤海舰队各舰长“限五日后答复,若不听调动,最后用武力解决,亦所不惜云。”沈鸿烈所带飞机,每日升空绕飞一周,以示威胁。
渤海舰队内乱平息后,张作霖为统一海军起见,将东北舰队、渤海舰队所属舰船打乱混编,将“海圻”“海琛”“肇和”“镇海”等实力较强的几艘大舰编为海防第一舰队,担负远海任务,舰队长为凌霄,驻青岛;“永翔”“楚豫”“江利”等较小的几艘炮舰编为海防第二舰队,执行近海任务,舰队长袁方乔,驻长山岛。江防舰队仍负责吉黑江面的巡防,舰队长仍为尹祖荫。至此,渤海舰队正式直接隶属东北海军。渤海舰队番号不复存在。
兼并渤海舰队后,东北海军军舰数量大增,大小舰船20多艘,占到全国海军军舰总数的77%,实力迅速增强,一跃成为当时全国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东北海军成军后,大大小小也打过几仗。比如南下袭扰东南沿海,扰乱北伐军后方,破坏海上军运,与已易帜归附国民革命军的闽系海军之间的战斗。
1927年3月26日,东北海军的“海圻”“镇海”两舰在沈鸿烈率领下,首次南下袭击吴淞口。为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海圻”舰伪装成意大利三个烟筒的同型舰,“镇海”则按商船样式在两舷间漆上船名“大昌”二字。
战斗发生在早上,江上晨雾朦胧,太阳尚未升起,两舰灭灯驶过“海筹”舰侧方约800米时突然集中火力猛轰。“海筹”没有戒备,受伤20余处,水兵亡9人。其他舰船急忙起锚上驶。“海圻”偷袭得手后立即掉头快速驶向长江口外。28日凌晨,“镇海”在长江口,碰见由闽来沪的“江利”炮舰,即用舰上两门主炮攻击。“海圻”听见炮声也发现了“江利”,便掉过头来快速截击。在两舰夹击下,“江利”被迫投降,抛锚后,用舢板把炮闩和枪支送到“海圻”舰上。“海圻”派大副带武装水兵20余人登上“江利”,监押“江利”起锚。“海圻”在前,“江利”在中,“镇海”殿后,一同北上。这一仗是旧中国海军之间第一次舰队对舰队的交锋。东北海军偷袭成功,闽系海军受重创。此后,双方又爆发过几次战斗,但规模都不大。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次,“海圻”“镇海”在长江口附近抛锚,吊放水上飞机到海面。飞机起飞后飞到上海高昌庙上空投下几颗小炸弹,因有薄雾,命中率不高,投在了郊外,没有造成损害。当时的报纸称:“淞沪一带屡被惊扰,间且侵及苏、浙、闽三省口岸,炮火轰攻,出没靡定”。
衰亡:源于内耗
1929年3月,国民党政府在上海召开海军编遣会议。这次会议决定,把全国海军编为四个舰队:以福建系的海军为第一、第二舰队,直属于中央海军部;广东系海军为第四舰队,归陈济棠指挥;东北海军编为第三舰队,由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管辖,不受制于中央海军部。其时,东北海军虽在名义上被编入全国海军序列,但东北海军以没有国民党组织为由,拒绝悬挂国民党党旗。这支部队仍然是以独立的地方军队形式存在。
“九·一八”事变中,同江战斗中损失惨重的江防舰队被日军诱降。海防舰队因驻泊山东没有遭受损失,但在财源上却受到很大影响,官兵的军饷供给出现问题,由此引发连续的内乱,以“崂山事变”和“薛家岛事变”为标志,东北海军在接二连三的内耗中走向消亡。
“九·一八”之后,沈鸿烈经张学良同意,撤销了东北江海防总司令部,组建东北海军舰队司令部,沈鸿烈任司令,其余舰队编制不变。重新组建后,沈鸿烈把舰队的人事和行政权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中。沈鸿烈的大权独揽,引起了凌霄、方念祖等下属的不满。凌霄与时任青岛市长的胡若愚关系不错。胡若愚答应辞职后保举他当市长。未几,又传出蒋介石将任命沈鸿烈接任青岛市长。凌霄认为是沈鸿烈挡住其升官之路,怀恨之情日增。1931年12月初,沈鸿烈到崂山视察在那里训练的舰艇。刚到下清宫就被凌霄等人软禁起来,迫使其称病辞职,由凌霄代理司令。由于凌霄发动的崂山事变只是少数人的密谋,大部分亲沈鸿烈的下级官兵并不知情。所以他们闻讯后,“海圻”舰副长董沐曾、“海琛”舰副长李信候等人立即组织人员控制了各艘舰艇。董沐曾派“海圻”舰上的上尉队长关继周率兵前往下清宫将沈鸿烈救出。
沈鸿烈获救后,为表示宽宏大量,安定军心,仅将凌霄等为首的数人资遣他去,并没有追究其余同党责任。救他脱困的董沐曾等人也分别予以提升和奖赏。然而,自恃有功的关继周等东北派青年军官因没有达到跃居要职的愿望,对沈鸿烈的奖赏并不满意。关继周屡次要求沈鸿烈在市府为其安排要职,沈鸿烈都“未允所请”。沈鸿烈再次成了矛盾焦点,东北派青年军官由亲沈转为反沈,又引发了第二次内讧。
1933年夏初,董沐曾准备对“海圻”“海琛”“肇和”三舰进行人事调整,将关继周等东北派青年军官调任到其他舰,以便全面控制三大舰。消息走漏,关继周迁怒于沈鸿烈,决定趁沈鸿烈到舰上检阅训话之际,将沈置于死地。6月24日,沈鸿烈到“镇海”舰向集中于此的各舰舰长进行训话。担负刺杀任务的“镇海”舰二副冯志冲以舰值日官身份带小火轮到码头接沈鸿烈。回航途中,沈鸿烈的卫兵发现冯志冲举止反常,在冯志冲拔枪之际,一拳将其打入海中。冯志冲落海后连开数枪,都未击中沈鸿烈。
冯志冲被捕后,停泊薛家岛的东北派军官,齐集“海圻”舰开会。大多人认为事情败露,急需采取保命措施。“海圻”舰副长姜西园乘机煽动开走“海圻”“海琛”“肇和”三大舰,反沈南下,得到大家同意。翌日,东北派军官得知冯志冲已被枪决,便将三大舰驶泊崂山,通电迫沈鸿烈去职,后率舰南下投奔了广东粤系陈济棠。
三舰是东北海军的主力,其叛逃对东北海军的打击是沉重的。沈鸿烈本人的威信也受到严重打击,只好引咎辞去海军司令和青岛市长之职。此后,东北海军被中央海军收复正式编为第三舰队,“东北海军”的番号也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