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蛙泳新方法论

来源 :体育时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6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1-000-01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本人游泳多年之教学经验总结出的蛙泳教学新方法,交换蛙泳教学顺序,教学效果显著,特来与游泳教练员一起分享、讨论及为以后教练员或游泳老师教学做参考。蛙泳教学步骤包括:熟悉水性;蛙泳手及换气配合练习;蛙泳腿部动作练习;整体配合动作练习。
  关键词 蛙泳 水性 腿 手 呼吸
  游泳运动不仅是一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休闲健身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技能。游泳运动与发展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相结合,此举可提高少年儿童对游泳技术的学习兴趣。现在很多省、市在考试中新增游泳项目,并且可以代替耐力项目参加考试,可以说把游泳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自己多年亲身实践经验总结出的蛙泳教学新方法,以学员习惯性思维先蛙泳手后蹬蛙泳腿蛙泳教学顺序,简化蛙泳教学,希望为从事蛙泳初学者教学的教练员做参考。
  蛙泳教学步骤:1.熟悉水性;2.蛙泳手及换气配合练习;3.蛙泳腿部动作练习;4.整体配合动作练习。
  一、熟悉水性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游泳的最大困难是对于水的恐惧心理,合理的使用熟悉水性练习可以有效的解除人们怕水的心理。恐水病因包括:容易喝水和呛水;漂浮起来不知道站立起来的技巧。熟悉水性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水中行走、呼吸、闷水、漂浮与站立、滑行、换气的方法。在学习结束的时候如果初学者能够平直的在水中漂浮滑行3-5米、连续的换几口气,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教学了。
  (一)水中行走
  (二)呼吸
  人们平时的呼吸动作是无意识的,用鼻子吸进呼出。水中呼吸则不同,是嘴吸嘴呼,或者嘴吸,嘴、鼻呼。
  (三)闷水
  闷水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是学游泳的第一道门坎。技巧:嘴吸气然后屏住呼吸,整个人闷入水中6-8秒。对于成年人来说直接把基本技巧告之都能掌握,对于儿童闷水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来练习(水中猜数字,捡钥匙,石头剪刀布等小游戏来转移恐惧注意力;对于特别怕水的学员千万不要用恐吓等手段,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主要以引导和培养兴趣为主)。
  (四)漂浮与站立
  体会水的浮力,保持身体俯卧平衡。做动作之前一定要吸气,俯卧水中时身体要伸展,手腿伸直,全身放松,脚跟尽量朝水面上伸。漂起来双手松开并前伸,双手向下压水并抬头,由俯卧转为垂直,同时两腿伸直在池底站立。
  (五)滑行
  教练牵引滑行,让学员漂浮后手松开练习滑行与站立。掌握之后练习徒手蹬壁滑行,双手伸直,一只脚蹬地,一只脚蹬池壁。深呼吸、低头、身体前倾并屈膝,当头和肩没入水中时前脚掌用力蹬离池壁,两腿并拢并滑行(如果有学员不敢尝试,可以先借助浮板练习)。
  (六)换气
  一个换气动作是由吸气-憋气-吐气组成的。当嘴露出水面时快速吐气后吸气,换气后低头稍憋气,然后慢慢吐气。
  二、蛙泳手及换气配合练习
  (一)水中站立式蛙泳手
  身体前倾,双脚开立站立,双手向前伸直。口令“1”划手,口令“2”收手,口令“3”前伸。
  (二)水中站立式蛙泳手换气
  站立姿势同上。口令“1”分手抬头吸气,“2”收手低头憋气,“3”双手前伸吐气。
  (三)水中戴臂圈俯卧蛙泳手加呼吸
  俯卧水中,教练员或者同伴固定练习者双腿,练习水中划手加换气。练习熟练之后学员可不辅助自己练习。
  三、蛙泳腿部动作练习
  (一)半陆半水俯卧蛙泳腿练习
  双手前伸,上体俯卧在池边上,髋关节在池沿处,双腿在水中,按照蛙泳腿两拍做动作。慢收翻、快蹬夹。慢收翻:收腿时,双膝的宽度与肩同宽,脚尖朝外,脚掌对准水。快蹬夹:蹬水路线是弧线,蹬水时脚仍然翻着,蹬水结束双腿伸直并拢时脚尖绷起成芭蕾脚。
  (二)水中漂浮蛙泳腿练习
  双手扶池壁漂浮做水中蛙泳腿练习,教练及时给学员纠正改错。
  (三)水中滑行加蹬蛙泳腿练习
  蹬壁滑行加蹬蛙泳腿练习(个别学员可以手持浮板滑行加蹬蛙泳腿练习)。
  四、整体配合动作练习
  (一)连接式蛙泳整体配合练习(戴臂圈)
  蛙泳一次划手换气加一次蹬蛙泳腿练习,采用连接式配合。蛙泳劃手换气之后,然后做蛙泳腿收翻蹬夹动作练习,蹬夹之后漂一会儿。反复练习。动作比较简单,学员比较容易掌握。
  (二)重叠式蛙泳整体配合练习(戴臂圈)
  蛙泳连接式配合掌握熟练之后,练习重叠式配合练习。重叠式配合要求,蛙泳划手换气之后手臂伸直之后,蛙泳腿做蹬夹动作,蹬夹之后漂一会儿。可能前期配合学员不容易掌握,教练可辅助学员腿部动作加快半拍练习。
  (三)臂圈渐放气重叠式蛙泳整理配合练习
  蛙泳重叠式蛙泳配合熟练掌握之后,教练采取臂圈渐放气式练习。学员练习25米×3-5组之后,同时把臂圈的空气放掉一些,同理。完整蛙泳教学。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1-000-03  摘 要 随着功能性训练在我国的急速发展,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体育项目,例如篮球、体操、跆拳道等。功能性训练起源于运动理疗和康复训练,针对运动员的关节稳定性、肌肉控制能力、力量和耐力进行训练,并且可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具有被领域认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调查显示,对于啦啦操项目,以传统训练方式为主的训练内容单一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1-000-02  摘 要 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是亚洲最高水平的篮球赛事,中国男篮的实力在亚洲长期处于前列,但是自从姚明、王治郅等一批优秀球员相继退役,中国男篮在亚洲篮坛陷入了困境,相比鼎盛时期的成绩,近几年的比赛成绩是一落千丈,特别是2013年亚锦赛只取得第5名的成绩。中国男篮正处于新老交替的时期,一些优秀老队员相继退役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1-000-01  摘 要 针对中国男子篮球国奥队12名球员,在2016年国际篮联亚洲杯比赛的11项原参数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原参数指标的共性因子,解释其含义,分析影响2016年国际篮联亚洲杯中国男篮国奥队球员比赛的共性因子,了解中国国奥队技战术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运用原指标对各球员技术结构进行评价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1-000-01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高校田径体能训练的价值与实施策略。文章首先从高校田径体能训练有助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学生田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助于运动损伤事故的预防等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高校田径体能训练的价值,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注意体能训练的全面性、科学性;注意遵循体能训练的循序渐进原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1-000-01  摘 要 英国足球非常重视青少年足球的培养,他们具有一套系统完善的培养理念与方法,尤其在训练校园足球队方面,有许多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 校园足球 训练 体育教学  一、建立观察技巧,养成观察习惯  教练员、运动员不要一直盯着球看,要注意周边的情况。比赛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角度看,不要只看输赢,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1-000-01  摘 要 本文运用录像技术统计法、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比赛视频的反复观看收集、统计数据,对2014年女排决赛队伍——中国和美国在决赛中的技术运用能力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女排以后的训练、比赛提供数据支持和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女排主动失误较多,在发球、进攻和拦网、一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1-000-01  摘 要 体育陪练员就是在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陪着运动员进行训练的专业人员。他们往往都会作为运动员的对手来陪运动员完成练习任务,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水平。本文主要探究體育陪练员对于提高运动员运动水平的重要意义,从而了解体育陪练员应该怎样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  关键词 体育 陪练员 运动水平 运动员  我国的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1-000-01  摘 要 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高原训练,因其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帮助运动员在中长跑等项目中能够显著提高运动成绩而备受各国家和地区教练员所喜爱。然后随着近十年来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对于高原训练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很多人发现高原训练虽能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使肌肉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1-000-01  摘 要 中小学是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层单位,中小学篮球业余训练则是培养我国篮球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综观现阶段我国小学篮球业余训练的开展状况却可以发现,小学篮球业余训练的開展情况并不理想,在训练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本文就结合笔者在教学训练中的经验,对小学篮球业余训练中的常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1-000-01  摘 要 本文以西安体院篮球运动专业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从运动学和解剖学的角度出发,采用数据统计分析法、文献参考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解析核心力量的对篮球运动的重要性,主要研究了:核心力量的界定,身体核心部位肌肉及其作用,核心力量在篮球运动中的表现特征,并对核心力量训练前后篮球运动员素质比较分析。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