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积淀深厚的中华文化,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引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前行。认识、传承、发扬中华文化,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青少年学子的心中生根发芽,是夯实爱国主义根基的途径。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多元开发挖掘各种素材利用各种场景,在课程活动中渗透文化自信,在主题探究中树立文化自信,在资源整合中强化文化自信。坚定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自信,培根铸魂育人,是思政教师的使命。
【关键词】培育;文化自信;探索
从人类有了文明开始,文化就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记录了祖先前进的每一个脚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沉淀丰厚,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更是人类史上珍贵的财富,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自豪,百姓的精神家园。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浸润,中华传统文化智慧潜移默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根基;新时代不断发展创新的文化构建与传播,又是国家强大迅猛发展的助燃剂和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要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程的宗旨,“培根铸魂”是思政教师的任务,为学生“系好第一颗纽扣”,使青少年从小树立“四个自信”是奠定爱国主义教育的根基。认识,传承,发扬中华文化,在学生心中树立文化自信,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青少年学子的心中生根发芽,是夯实爱国主义根基的途径,“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那么,如何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在课程活动中渗透文化自信
新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重视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在内容的编排上采用螺旋上升的线索。教材层次递进融入了大量的地理、人文、历史的知识,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视觉去观察、理解、认识我国历史悠长的传统文化,人情风俗,发展轨迹,选材贯穿始终的是树立文化自信的理念。
以“家国”教育为例。一年级下册,使用的是话题唤起儿童的回忆和经验。例如,主题《我和我的家》,从孩子出生给家庭带来的快乐与希望,从孩子的成长凝聚关爱,把家人关系用“家庭树”呈现,传递一个家庭就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因,家里“每一个人都很重要”的信息。教材里又分设每个小话题,“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家人的故事,家人的爱,相亲相爱一家人,让家人感受到我的爱……在家庭生活的回忆中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家庭结构,从成员互相的称呼中了解血亲关系,家庭的爱,由“我”及他,推己及人,这就是传统文化中“家族”的概念,激发了学生“我爱我家”的情感。三年级下册,延续了“家”的教育,“我”的邻居、“我”的社区、“我”的家乡,引导学生意识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传统文化中的远亲不如近邻,和谐的邻里关系的构建,“家”在学生心中已经逐渐拓展成了“大家”的轮廓。四年级下册单元主题“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引入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民间艺术,家乡发展的喜与忧。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多角度认识感受家乡文化的同时,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未来的期盼。“生于斯长于斯”,真正对家乡全面深入地了解,点燃学生心中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渗透了“我是家乡的主人”“我要为家乡作贡献”责任担当。“没有家哪有国,国是千万家”,五年级下册单元主题学习中,“家”的概念已经成长,是整个中华民族,是国。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中,举国上下、全球华人同胞一起倾力抗疫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国难兴邦;知道中华民族的“大家”团结有坚不可摧的力量;知道屹立世界的东方的来之不易……国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凝聚了多少代先驱的奉献,年轻一代更应该接棒担当,继续使命,树立“复兴中华”的理想。六年级下册,单元主题“多元文明,多彩生活”“让世界更美好”,这个阶段学生的视野已经是放眼全球,心中已经不仅有小“家”的亲情关怀,更是胸怀天下,有了家国一体的观念意识。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从中国的角度看世界,践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传统哲学理念。
从“家”的教育为起点开始延伸,爱国的教育路径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我的祖国。这也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的发展是一步步加深。从“小家”的相亲相爱,“家和万事兴”,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孝悌忠信”的美德得以传承发扬,使民族文化拥有了获得认可植根。通过层层递进的认识,“国”的教育渗透在个人化的“修身齐家平天下”,民族文化的基因 “润物细无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的大愛情怀,是内心的文化根源。文化自信的种子孕育了强大的生命力——我爱我家,我更爱我的国,这是每个中国人必然的选择。
二、在主题探究中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包括有深远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在国之奋斗史上光辉灿烂的各种创新前行的自信。文化的力量,文化的精神,也是国家的软实力的标识,是国家的自信和尊严影响着国家的未来的长远发展。老师要深入学习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首先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要有身为中国人,为中华民族自信与自豪之感。老师要有文化自信的底气,才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高站位,前瞻意识,善于把握培育文化自信的契机。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古老思想,就清晰明确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相处之道。在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其中一个切入点是建筑。中国的古建筑从选址布局到构建稳固,从艺术美感到适宜居住,无不体现了顺应自然的理念。在现代建筑中,古老世界的智慧依然在闪光并实践,这就是文化自信。老师要明确,不仅是为介绍建筑而讲建筑,更要把着力点放在建筑文化,建筑故事,建筑思想的传递,树立文化自信。 在六年级下册的“科技发展,造福人类 ”的主题教学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选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中国古老而先进的科技,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例如,桥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桥”在环境中随处可见,学生是有感官认识的。学生选择“中国桥”为主题的调查研究,1000多年前的隋、唐、宋三代,古代桥梁技术曾经领先世界,是中国人的自豪引以为傲;现在,中国的桥梁建造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遇到怎样的地形就架设什么样的桥,甚至把桥梁技术带到了世界,讓天堑变通途。世界桥梁建设大国,世界桥梁第一,能建设世界难度最大的桥……桥的辉煌从古代走向现代,是中国在世界的荣耀,怎么不值得自豪呢?这种小主题探究学习,学生在寻找已知,在归纳整理过程中不知不觉激发了自己的文化自醒,体验实践树立了文化自信。
三、在资源整合中强化文化自信
1.拓展本土资源,强化学生对文化的自觉自信。可以引入学生身边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文学名著,文化遗产介绍等等,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大大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广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的名城,花城“逛花街”就是广州传统春节的节目;南海神庙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南越王宫苑是广州历史的见证……充分挖掘本土的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更有亲切感,更能从心底认同本土文化产生共鸣,爱自己的故土。
2.利用媒体资源,使文化具象化,更接地气。文化是广义的概念,《易经》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不同领域有不一样的文化解读,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理解文化是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精神财富,非常不易。教师可以寻找适合的媒体资源,如大型政论片,自然探索,诗词大会,历史记录片、访谈节目等,结合教学的需求展示,在课堂中引领学生遨游。通过媒体资源具体形象的特点,使学生对文化的认识不再是虚缈,而是感同身受,是看得见的,能留下深刻印象的表达。
文化自信,不是说说就有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不是瞬间就能掌握的。合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事件机遇,可以为学生打开文化之窗,文化自信的种子就播撒在学生的心田。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教条传授,只有是激发起内心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和无比热爱,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才是真真正正的爱国。“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使中华传统文化不仅长盛,还可创新、传承;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培根铸魂育人,能使“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充满自信与阳光,以“复兴中华”为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1.
[2]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J/OL].新华网,2016-08-05.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4]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J/OL].新华网,2019-11-12.
[5]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
[6]教育部.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S].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培育;文化自信;探索
从人类有了文明开始,文化就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记录了祖先前进的每一个脚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沉淀丰厚,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更是人类史上珍贵的财富,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自豪,百姓的精神家园。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浸润,中华传统文化智慧潜移默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根基;新时代不断发展创新的文化构建与传播,又是国家强大迅猛发展的助燃剂和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要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程的宗旨,“培根铸魂”是思政教师的任务,为学生“系好第一颗纽扣”,使青少年从小树立“四个自信”是奠定爱国主义教育的根基。认识,传承,发扬中华文化,在学生心中树立文化自信,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青少年学子的心中生根发芽,是夯实爱国主义根基的途径,“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那么,如何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在课程活动中渗透文化自信
新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重视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在内容的编排上采用螺旋上升的线索。教材层次递进融入了大量的地理、人文、历史的知识,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视觉去观察、理解、认识我国历史悠长的传统文化,人情风俗,发展轨迹,选材贯穿始终的是树立文化自信的理念。
以“家国”教育为例。一年级下册,使用的是话题唤起儿童的回忆和经验。例如,主题《我和我的家》,从孩子出生给家庭带来的快乐与希望,从孩子的成长凝聚关爱,把家人关系用“家庭树”呈现,传递一个家庭就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因,家里“每一个人都很重要”的信息。教材里又分设每个小话题,“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家人的故事,家人的爱,相亲相爱一家人,让家人感受到我的爱……在家庭生活的回忆中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家庭结构,从成员互相的称呼中了解血亲关系,家庭的爱,由“我”及他,推己及人,这就是传统文化中“家族”的概念,激发了学生“我爱我家”的情感。三年级下册,延续了“家”的教育,“我”的邻居、“我”的社区、“我”的家乡,引导学生意识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传统文化中的远亲不如近邻,和谐的邻里关系的构建,“家”在学生心中已经逐渐拓展成了“大家”的轮廓。四年级下册单元主题“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引入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民间艺术,家乡发展的喜与忧。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多角度认识感受家乡文化的同时,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未来的期盼。“生于斯长于斯”,真正对家乡全面深入地了解,点燃学生心中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渗透了“我是家乡的主人”“我要为家乡作贡献”责任担当。“没有家哪有国,国是千万家”,五年级下册单元主题学习中,“家”的概念已经成长,是整个中华民族,是国。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中,举国上下、全球华人同胞一起倾力抗疫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国难兴邦;知道中华民族的“大家”团结有坚不可摧的力量;知道屹立世界的东方的来之不易……国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凝聚了多少代先驱的奉献,年轻一代更应该接棒担当,继续使命,树立“复兴中华”的理想。六年级下册,单元主题“多元文明,多彩生活”“让世界更美好”,这个阶段学生的视野已经是放眼全球,心中已经不仅有小“家”的亲情关怀,更是胸怀天下,有了家国一体的观念意识。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从中国的角度看世界,践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传统哲学理念。
从“家”的教育为起点开始延伸,爱国的教育路径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我的祖国。这也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的发展是一步步加深。从“小家”的相亲相爱,“家和万事兴”,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孝悌忠信”的美德得以传承发扬,使民族文化拥有了获得认可植根。通过层层递进的认识,“国”的教育渗透在个人化的“修身齐家平天下”,民族文化的基因 “润物细无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的大愛情怀,是内心的文化根源。文化自信的种子孕育了强大的生命力——我爱我家,我更爱我的国,这是每个中国人必然的选择。
二、在主题探究中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包括有深远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在国之奋斗史上光辉灿烂的各种创新前行的自信。文化的力量,文化的精神,也是国家的软实力的标识,是国家的自信和尊严影响着国家的未来的长远发展。老师要深入学习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首先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要有身为中国人,为中华民族自信与自豪之感。老师要有文化自信的底气,才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高站位,前瞻意识,善于把握培育文化自信的契机。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古老思想,就清晰明确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相处之道。在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其中一个切入点是建筑。中国的古建筑从选址布局到构建稳固,从艺术美感到适宜居住,无不体现了顺应自然的理念。在现代建筑中,古老世界的智慧依然在闪光并实践,这就是文化自信。老师要明确,不仅是为介绍建筑而讲建筑,更要把着力点放在建筑文化,建筑故事,建筑思想的传递,树立文化自信。 在六年级下册的“科技发展,造福人类 ”的主题教学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选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中国古老而先进的科技,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例如,桥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桥”在环境中随处可见,学生是有感官认识的。学生选择“中国桥”为主题的调查研究,1000多年前的隋、唐、宋三代,古代桥梁技术曾经领先世界,是中国人的自豪引以为傲;现在,中国的桥梁建造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遇到怎样的地形就架设什么样的桥,甚至把桥梁技术带到了世界,讓天堑变通途。世界桥梁建设大国,世界桥梁第一,能建设世界难度最大的桥……桥的辉煌从古代走向现代,是中国在世界的荣耀,怎么不值得自豪呢?这种小主题探究学习,学生在寻找已知,在归纳整理过程中不知不觉激发了自己的文化自醒,体验实践树立了文化自信。
三、在资源整合中强化文化自信
1.拓展本土资源,强化学生对文化的自觉自信。可以引入学生身边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文学名著,文化遗产介绍等等,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大大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广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的名城,花城“逛花街”就是广州传统春节的节目;南海神庙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南越王宫苑是广州历史的见证……充分挖掘本土的资源,对于学生来说,更有亲切感,更能从心底认同本土文化产生共鸣,爱自己的故土。
2.利用媒体资源,使文化具象化,更接地气。文化是广义的概念,《易经》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不同领域有不一样的文化解读,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理解文化是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精神财富,非常不易。教师可以寻找适合的媒体资源,如大型政论片,自然探索,诗词大会,历史记录片、访谈节目等,结合教学的需求展示,在课堂中引领学生遨游。通过媒体资源具体形象的特点,使学生对文化的认识不再是虚缈,而是感同身受,是看得见的,能留下深刻印象的表达。
文化自信,不是说说就有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不是瞬间就能掌握的。合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事件机遇,可以为学生打开文化之窗,文化自信的种子就播撒在学生的心田。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教条传授,只有是激发起内心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和无比热爱,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才是真真正正的爱国。“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使中华传统文化不仅长盛,还可创新、传承;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培根铸魂育人,能使“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充满自信与阳光,以“复兴中华”为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1.
[2]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J/OL].新华网,2016-08-05.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4]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J/OL].新华网,2019-11-12.
[5]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
[6]教育部.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S].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