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学校教育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而语文教学尤其重要。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则是“道”的重要部分。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本文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国主义;内容和方法
祖国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历史,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和表现力,对学生儿童的影响隽永而深长。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他们的情感、思想和境界会得到升华。因此,语文教育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义不容辞的。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要全面把握和理解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的丰富内容
小语课本编排了相当比重的爱国教育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祖国的伟大、可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反映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的。如《桂林山水》等;反映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如《数星星的孩子》《赵州桥》及古诗等;反映中华民族奋勇抗击外来侵略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游击队歌》《小英雄雨来》等;反映中华儿女优秀、英雄辈出的。如《董存瑞》《黄继光》等;反映祖国今天光明美好的如《刘家峡水电站》《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
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因此应从整体出发,处理每一篇课文,体现教材之间相互补充、反复加深的内在联系,如祖国的疆域图:从祖国的东南台湾岛上的日月潭,到祖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从新疆葡萄沟,到祖国南海中西沙,每一篇课文都是以伟大祖国可爱的观点,贯穿其中。
从历史的角度讲,又可以从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自己修筑的“万里长城”,到今天“神舟”'飞天;从历史上的张衡、李时珍,讲到现代的鲁迅、聂耳、詹天佑等,在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二、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方法
1、从感受形象入手,激发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这种“爱”是强烈而深沉的。而一个人的情感又是与认识紧密联系着的,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发生的。儿童也不例外。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更是如此。儿童的年龄越小,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因此,运用情境教学法,把儿童带入根据教材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教材,从整体上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从而激发情感,显然,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目前教材中描写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课文有很多篇,涉及的人物都是热爱祖国的典范。“范例胜过训诫”,榜样对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以教师的激情引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情感的产生,是在认识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教材中的形象,教师的情感都影响着学生的形成。因此,教师一定要饱含自己的情感进行教学和引导。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对事物所持的态度,往往是学生爱憎的标尺。教师对学生感知的客体,不以为美,无所谓爱,学生怎么会感到美、产生爱呢?没有情感的思想是冷冰冰的。语文教师,特别要有纯真的情感,爱伟大的祖国、爱社会主义、爱我们的党,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在陶冶学生的情感方面,应特别注意结合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以及建国后新成就的教材,把自己的爱国心溶进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以高尚的情感引导正确观念的形成。
儿童的情感是容易被激发起来的,但是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还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的产生上。因为儿童的情感不是永恒的,它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它也会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有必要在产生情感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即在“情感”的教育中,包含“理念”的因素。“情”和“理”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针对儿童的特点,在语文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要着重情感的陶冶;也正因为是儿童,情感发展不稳定,又必须重视从“动情”到“晓理”的过渡。这样,学生的情感才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这种从“情”到“理”的概括,自然离不开语文的特点,它必须是始终伴随着形象的,而且必须在激发情感的过程中,为形成正确的观念而层层铺垫,这样就会瓜熟蒂落。
4、通过语言表达,加深爱国主义的内心感受。
而思维与语言又是不可分割的,恰当的语言训练会使学生的感受加深,认识更为明确。并赋予思维过程的条理性及深刻性。实际上人的意识主要就是语言的意识,何况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又是语文教学本身应完成的任务呢?因此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内心感受,是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不过,切忌运用那些空洞无力的陈旧词句或去寻求词句诉说那些并不存在的感情。
总之,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进行,将使“文”与“道”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打下重要的基础。我们展望着丰收的明天,更应立足于今天的耕耘,播种。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切实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就一定会收到学生获爱国思想和行为的甜美果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国主义;内容和方法
祖国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历史,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和表现力,对学生儿童的影响隽永而深长。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他们的情感、思想和境界会得到升华。因此,语文教育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义不容辞的。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要全面把握和理解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的丰富内容
小语课本编排了相当比重的爱国教育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祖国的伟大、可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反映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的。如《桂林山水》等;反映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如《数星星的孩子》《赵州桥》及古诗等;反映中华民族奋勇抗击外来侵略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游击队歌》《小英雄雨来》等;反映中华儿女优秀、英雄辈出的。如《董存瑞》《黄继光》等;反映祖国今天光明美好的如《刘家峡水电站》《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
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因此应从整体出发,处理每一篇课文,体现教材之间相互补充、反复加深的内在联系,如祖国的疆域图:从祖国的东南台湾岛上的日月潭,到祖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从新疆葡萄沟,到祖国南海中西沙,每一篇课文都是以伟大祖国可爱的观点,贯穿其中。
从历史的角度讲,又可以从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自己修筑的“万里长城”,到今天“神舟”'飞天;从历史上的张衡、李时珍,讲到现代的鲁迅、聂耳、詹天佑等,在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二、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方法
1、从感受形象入手,激发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这种“爱”是强烈而深沉的。而一个人的情感又是与认识紧密联系着的,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发生的。儿童也不例外。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更是如此。儿童的年龄越小,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因此,运用情境教学法,把儿童带入根据教材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教材,从整体上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从而激发情感,显然,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目前教材中描写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课文有很多篇,涉及的人物都是热爱祖国的典范。“范例胜过训诫”,榜样对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以教师的激情引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情感的产生,是在认识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教材中的形象,教师的情感都影响着学生的形成。因此,教师一定要饱含自己的情感进行教学和引导。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对事物所持的态度,往往是学生爱憎的标尺。教师对学生感知的客体,不以为美,无所谓爱,学生怎么会感到美、产生爱呢?没有情感的思想是冷冰冰的。语文教师,特别要有纯真的情感,爱伟大的祖国、爱社会主义、爱我们的党,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在陶冶学生的情感方面,应特别注意结合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以及建国后新成就的教材,把自己的爱国心溶进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以高尚的情感引导正确观念的形成。
儿童的情感是容易被激发起来的,但是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还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的产生上。因为儿童的情感不是永恒的,它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它也会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有必要在产生情感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即在“情感”的教育中,包含“理念”的因素。“情”和“理”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针对儿童的特点,在语文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要着重情感的陶冶;也正因为是儿童,情感发展不稳定,又必须重视从“动情”到“晓理”的过渡。这样,学生的情感才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这种从“情”到“理”的概括,自然离不开语文的特点,它必须是始终伴随着形象的,而且必须在激发情感的过程中,为形成正确的观念而层层铺垫,这样就会瓜熟蒂落。
4、通过语言表达,加深爱国主义的内心感受。
而思维与语言又是不可分割的,恰当的语言训练会使学生的感受加深,认识更为明确。并赋予思维过程的条理性及深刻性。实际上人的意识主要就是语言的意识,何况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又是语文教学本身应完成的任务呢?因此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内心感受,是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不过,切忌运用那些空洞无力的陈旧词句或去寻求词句诉说那些并不存在的感情。
总之,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进行,将使“文”与“道”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打下重要的基础。我们展望着丰收的明天,更应立足于今天的耕耘,播种。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切实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就一定会收到学生获爱国思想和行为的甜美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