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的家训源远流长,学界一般认为,《尚书》中的有些篇章实际就属于家训性质。但是,先秦到秦汉的家训是零散而不完整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颜氏家训》,被史学界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家训著作。
古代家训在国家管理尤其是社会管理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国一直家国并称,而且学界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的典型特征就是家国同构。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十分看重家庭的社会作用和政治作用。两周时期,社会组织由上到下的层级是王、诸侯、卿大夫、士、国人。王所治区域为天下,诸侯所治区域为国,卿大夫所治区域为家。家本来就是政治体系的一个层级,是小一号的国。家国并称,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战国以后,除了王室以外的家庭脱离了政治体系而变为社会细胞,但其政治功能却被延续了下来。尤其是儒家,对家庭的功能特别重视。有人曾经问孔子:“子奚不为政?”孔子引用《尚书·君陈》之语回答道:“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说明孔子在创立儒家时,就认为治家和治国的基本原理与价值准则是相同的。孟子则进一步阐明国与家的逻辑关系,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把治家和修身摆在更为本原的位置。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家教的源头之一。孟子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从孔子的君子理想出发,确立了儒家的个体修养准则,以个人→家族→国家→天下的行为顺序,构思出中国古代的圣贤理论。而这一理论同柏拉图的“哲学王”理论极为相似。可以说,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把个人修养、家庭(家族)运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逻辑上整合到一起。由此,《四书》之一的《大学》概括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要(后人称为“八条目”),而且直截了当地指出:“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家训因此而具备了管理教科书的性质。
家训是长辈对晚辈在家庭(家族)内部的训示和告诫,其直接目的是范家而不是范世。《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就强调其著作的为家性质,即“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然而,由于传统中国的家国同构,规范家庭自然会扩展为规范社会,管理子弟自然会扩展到管理国家,所以,即便是管理社会的文献,也会被后人冠以家训的名号。特别是在更早的时候,由于三代的部族国家性质,治国就是管家,所以,《尚书》中的《康诰》《酒诰》《梓材》《无逸》,无疑属于家训,其内容却都属于治国。在颜之推的时代,由于社会动荡,颜氏有意避祸,刻意把家训限定在家门之内,才同政治拉开了一点距离。到了社会安定之时,家训与社会管理、国家政治的关系,又不可避免地融合到一起。颜氏之后的家训,则往往是治家与范世重合,但都以颜氏为楷模。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明代袁衷《庭帏杂录》称:“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所以,论及古代家训,颜氏之作可为范本。
颜氏是名门望族,祖籍山东琅琊临沂。晋室南渡时,琅琊颜氏也算从龙之臣,其后代一直在东晋南朝为官。颜之推出生于江陵,字介。他天资聪颖,少年得志,“博览群书,无不该洽,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江陵)所称。”十九岁就在梁朝为官。“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北齐书·文苑传》),一副翩翩公子不拘小节的潇洒气派。然而却生不逢时,碰上了侯景之乱,在夏口时曾被侯景叛军俘虏,差一点被推上刑场,后被囚于建康。侯景败死后,颜之推回到江陵,在梁元帝手下担任散骑侍郎。没过多久,西魏出兵攻占江陵,杀了梁元帝,颜之推和大哥颜之仪又被俘虏。幸运的是西魏大将李穆欣赏颜之推的文才,在向关中押送途中把他推荐给镇守弘农郡的兄长李远。颜之推趁黄河水涨,乘船穿越三门峡逃往北齐。本来他是想绕道北齐回南梁,但由于陈霸先改朝换代,灭了梁朝,绝了颜之推南归之路。此后,他在邺城生活二十多年,先后担任北齐的通直散骑常侍、中书舍人、黄门侍郎,主要从事文字工作,“处事勤敏,号为称职”。北齐的几位皇帝都不争气,不是暴虐肆杀,就是吃喝玩乐。一批官员要对皇帝进谏,颜之推看到势头不好而临时告假,以避免在奏章上署名,结果连署的同僚都被杀头,他则因没有署名而得以免罪。如此政治,使北齐国势日衰,终被北周所灭。此后,颜之推又在北周担任过御史上士。隋朝建立后,他还担任过太子杨勇的学士。颜之推一生的乱世经历,对其思想影响巨大,他自称“三为亡国之人”,其幸存经验是尽量避开权力斗争漩涡,其著述处处渗透了谨小慎微的风格。但家训面对的是家人,所以并不因为谨慎而有所保留,而是言无不尽,给后辈留下关于人生和社会的真知灼见,其文浅易直白,力图把自己一生的为人处世感受传给后人。
《颜氏家训》的署名官衔为“北齐黄门侍郎”,所以后代一般把它看作北齐时著作。但因为书中有不少隋代术语和避讳,开篇第一句把“忠孝”写为“诚孝”,就是按照隋代习惯避文帝父杨忠之讳,而且书中记录有隋代开皇年间的史实,所以有的古籍专家(如余嘉锡、王利器)判定其为隋代著作。其中多数篇章,带有明确的写于北齐的印记。大体上,该书初作于北齐,到隋代定稿。
唐宋以后学者,多数对《颜氏家训》评价很高。宋本之序(作者佚名)称该书“破疑遣惑,在《广雅》之右;镜贤烛愚,在《世说》之左”。宋代沈揆所撰跋云:“此书虽辞质义直,然皆本之孝弟,推以事君上,处朋友乡党之间,其归要不悖六经,而旁贯百氏。”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曰:《颜氏家训》“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世人”。明刻本序称:“北齐颜黄门《家训》,质而明,详而要,平而不诡。盖序致至终篇,罔不折衷今古,会理道焉,是可范矣。……乃若书之传,以褆身,以范俗,为今代人文风化之助,则不独颜氏一家之训乎尔。”清代王钺《读书丛残》也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陆奎勋《训家恒语序》则高度赞扬道:“家训流传者,莫善于北齐之颜氏……是皆修德于己,居家则为孝子,许国则为忠臣。”
颜之推的后代,似乎也在验证着家训的社会效果。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名叫颜思鲁(表达对故乡山东的思念)、颜愍楚(表达对江陵梁朝的怜悯)、颜游秦(表达在北周长安的生存)。唐初的儒学名家颜师古就是颜思鲁之子,以忠义和书法闻名天下的颜真卿则是颜思鲁的玄孙。颜氏后人视家训为“吾家旧物”,“世世宝之”,多次刻印。康熙五十年,颜氏后裔颜星记录了其家训代代相传的情形,称其先人告诫子侄辈云:“儿辈当以圣贤自命,黄门祖《家训》,所以适于圣贤之路也。世间无操行人,口诵经史,举足便差,总由游心千里之外,自家一个身子,都无交涉,猖狂龌龊,惭负天地,断送形骸,可为寒心哉。黄门祖家训仅二十篇,该括百行,贯穿六艺,寓意极精微,称说又极质朴。盖祖宗切切婆心,谆谆诰诫,迄今千余年,只如当面说话,订顽起懦,最为便捷。儿辈于六经子史,岂不当留心?但‘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黄门祖于《家训》篇首,曾揭是说,以引诱儿孙矣。今日亲听祖宗说话,便要思量祖宗是如何期望我,我如何无憾于祖宗;悚敬操持,不徒作语言文字观,则六经子史,皆家训注脚也。念之,念之!”(《重刊颜氏家训小引》)
颜氏后裔重刻家训时把六经子史都说成家训注脚,显然拔得太高,极易引起误解。到三刻时,则对这种说法进行了适当调整,重新阐述了家训与六经的关系,称:“六经之文,非不本末兼该,大小具备;而词旨深远,义理蕴奥,必文人学士,日亲师友之讲论,始能通之。若公之为训,则自乡党以及朝廷,舆夫日用行习之地,莫不有至正之规,至中之矩;虽野人女子,走卒儿童,皆能诵其词而知其义也。是深之可为格致诚正之功者,此训也;浅之可为动静语默之范者,此训也;谁不奉为暮鼓晨钟也哉?”(《三刻黄门家训小引》)
按照颜氏后人的见解,儒学六经固然能够修身养性,然而需要专门学习。《颜氏家训》则直白浅显,可以把六经之义付诸实践。尤其是这种结合日常生活的熏陶,可以收到与学校教育不一样的效果。清代雍正年间黄叔琳在节抄《颜氏家训》时,认同颜氏后人的说法,曰:“余观《颜氏家训》廿篇,可谓度越数贤者矣。其谊正,其意备。其为言也,近而不俚,切而不激。自比于傅裨寡妻,而心苦言甘,足令顽秀并遵,贤愚共晓。宜其孙曾数传,节义文章,武功吏治,绳绳继起,而无负斯训也。”乾隆年间卢文弨也说:“若夫六经尚矣,而委曲近情,纤悉周备,立身之要,处世之宜,为学之方,盖莫善于是书,人有意于训俗型家者,又何庸舍是而叠床架屋为哉?”但是,学者与颜氏后人不同的是,他们往往还要批评《颜氏家训》的不足。归纳起来,学者的批评多集中于两点:其一是颜之推在推崇儒学的同时宣扬佛教;其二是在家训之中夹杂有书证音韵等小学内容。批评最狠的当属纪昀,他在黄叔琳节抄本上的手批毫不客气,认为颜之推虚伪庸俗,以利害关系嵌套圣贤道理,家训云云,多为老于世故之言。这些批评,提供了观察《颜氏家训》的另一角度。
古代家训在国家管理尤其是社会管理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国一直家国并称,而且学界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的典型特征就是家国同构。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十分看重家庭的社会作用和政治作用。两周时期,社会组织由上到下的层级是王、诸侯、卿大夫、士、国人。王所治区域为天下,诸侯所治区域为国,卿大夫所治区域为家。家本来就是政治体系的一个层级,是小一号的国。家国并称,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战国以后,除了王室以外的家庭脱离了政治体系而变为社会细胞,但其政治功能却被延续了下来。尤其是儒家,对家庭的功能特别重视。有人曾经问孔子:“子奚不为政?”孔子引用《尚书·君陈》之语回答道:“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说明孔子在创立儒家时,就认为治家和治国的基本原理与价值准则是相同的。孟子则进一步阐明国与家的逻辑关系,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把治家和修身摆在更为本原的位置。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家教的源头之一。孟子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从孔子的君子理想出发,确立了儒家的个体修养准则,以个人→家族→国家→天下的行为顺序,构思出中国古代的圣贤理论。而这一理论同柏拉图的“哲学王”理论极为相似。可以说,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把个人修养、家庭(家族)运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逻辑上整合到一起。由此,《四书》之一的《大学》概括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要(后人称为“八条目”),而且直截了当地指出:“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家训因此而具备了管理教科书的性质。
家训是长辈对晚辈在家庭(家族)内部的训示和告诫,其直接目的是范家而不是范世。《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就强调其著作的为家性质,即“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然而,由于传统中国的家国同构,规范家庭自然会扩展为规范社会,管理子弟自然会扩展到管理国家,所以,即便是管理社会的文献,也会被后人冠以家训的名号。特别是在更早的时候,由于三代的部族国家性质,治国就是管家,所以,《尚书》中的《康诰》《酒诰》《梓材》《无逸》,无疑属于家训,其内容却都属于治国。在颜之推的时代,由于社会动荡,颜氏有意避祸,刻意把家训限定在家门之内,才同政治拉开了一点距离。到了社会安定之时,家训与社会管理、国家政治的关系,又不可避免地融合到一起。颜氏之后的家训,则往往是治家与范世重合,但都以颜氏为楷模。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明代袁衷《庭帏杂录》称:“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所以,论及古代家训,颜氏之作可为范本。
颜氏是名门望族,祖籍山东琅琊临沂。晋室南渡时,琅琊颜氏也算从龙之臣,其后代一直在东晋南朝为官。颜之推出生于江陵,字介。他天资聪颖,少年得志,“博览群书,无不该洽,词情典丽,甚为西府(江陵)所称。”十九岁就在梁朝为官。“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北齐书·文苑传》),一副翩翩公子不拘小节的潇洒气派。然而却生不逢时,碰上了侯景之乱,在夏口时曾被侯景叛军俘虏,差一点被推上刑场,后被囚于建康。侯景败死后,颜之推回到江陵,在梁元帝手下担任散骑侍郎。没过多久,西魏出兵攻占江陵,杀了梁元帝,颜之推和大哥颜之仪又被俘虏。幸运的是西魏大将李穆欣赏颜之推的文才,在向关中押送途中把他推荐给镇守弘农郡的兄长李远。颜之推趁黄河水涨,乘船穿越三门峡逃往北齐。本来他是想绕道北齐回南梁,但由于陈霸先改朝换代,灭了梁朝,绝了颜之推南归之路。此后,他在邺城生活二十多年,先后担任北齐的通直散骑常侍、中书舍人、黄门侍郎,主要从事文字工作,“处事勤敏,号为称职”。北齐的几位皇帝都不争气,不是暴虐肆杀,就是吃喝玩乐。一批官员要对皇帝进谏,颜之推看到势头不好而临时告假,以避免在奏章上署名,结果连署的同僚都被杀头,他则因没有署名而得以免罪。如此政治,使北齐国势日衰,终被北周所灭。此后,颜之推又在北周担任过御史上士。隋朝建立后,他还担任过太子杨勇的学士。颜之推一生的乱世经历,对其思想影响巨大,他自称“三为亡国之人”,其幸存经验是尽量避开权力斗争漩涡,其著述处处渗透了谨小慎微的风格。但家训面对的是家人,所以并不因为谨慎而有所保留,而是言无不尽,给后辈留下关于人生和社会的真知灼见,其文浅易直白,力图把自己一生的为人处世感受传给后人。
《颜氏家训》的署名官衔为“北齐黄门侍郎”,所以后代一般把它看作北齐时著作。但因为书中有不少隋代术语和避讳,开篇第一句把“忠孝”写为“诚孝”,就是按照隋代习惯避文帝父杨忠之讳,而且书中记录有隋代开皇年间的史实,所以有的古籍专家(如余嘉锡、王利器)判定其为隋代著作。其中多数篇章,带有明确的写于北齐的印记。大体上,该书初作于北齐,到隋代定稿。
唐宋以后学者,多数对《颜氏家训》评价很高。宋本之序(作者佚名)称该书“破疑遣惑,在《广雅》之右;镜贤烛愚,在《世说》之左”。宋代沈揆所撰跋云:“此书虽辞质义直,然皆本之孝弟,推以事君上,处朋友乡党之间,其归要不悖六经,而旁贯百氏。”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曰:《颜氏家训》“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世人”。明刻本序称:“北齐颜黄门《家训》,质而明,详而要,平而不诡。盖序致至终篇,罔不折衷今古,会理道焉,是可范矣。……乃若书之传,以褆身,以范俗,为今代人文风化之助,则不独颜氏一家之训乎尔。”清代王钺《读书丛残》也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陆奎勋《训家恒语序》则高度赞扬道:“家训流传者,莫善于北齐之颜氏……是皆修德于己,居家则为孝子,许国则为忠臣。”
颜之推的后代,似乎也在验证着家训的社会效果。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名叫颜思鲁(表达对故乡山东的思念)、颜愍楚(表达对江陵梁朝的怜悯)、颜游秦(表达在北周长安的生存)。唐初的儒学名家颜师古就是颜思鲁之子,以忠义和书法闻名天下的颜真卿则是颜思鲁的玄孙。颜氏后人视家训为“吾家旧物”,“世世宝之”,多次刻印。康熙五十年,颜氏后裔颜星记录了其家训代代相传的情形,称其先人告诫子侄辈云:“儿辈当以圣贤自命,黄门祖《家训》,所以适于圣贤之路也。世间无操行人,口诵经史,举足便差,总由游心千里之外,自家一个身子,都无交涉,猖狂龌龊,惭负天地,断送形骸,可为寒心哉。黄门祖家训仅二十篇,该括百行,贯穿六艺,寓意极精微,称说又极质朴。盖祖宗切切婆心,谆谆诰诫,迄今千余年,只如当面说话,订顽起懦,最为便捷。儿辈于六经子史,岂不当留心?但‘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黄门祖于《家训》篇首,曾揭是说,以引诱儿孙矣。今日亲听祖宗说话,便要思量祖宗是如何期望我,我如何无憾于祖宗;悚敬操持,不徒作语言文字观,则六经子史,皆家训注脚也。念之,念之!”(《重刊颜氏家训小引》)
颜氏后裔重刻家训时把六经子史都说成家训注脚,显然拔得太高,极易引起误解。到三刻时,则对这种说法进行了适当调整,重新阐述了家训与六经的关系,称:“六经之文,非不本末兼该,大小具备;而词旨深远,义理蕴奥,必文人学士,日亲师友之讲论,始能通之。若公之为训,则自乡党以及朝廷,舆夫日用行习之地,莫不有至正之规,至中之矩;虽野人女子,走卒儿童,皆能诵其词而知其义也。是深之可为格致诚正之功者,此训也;浅之可为动静语默之范者,此训也;谁不奉为暮鼓晨钟也哉?”(《三刻黄门家训小引》)
按照颜氏后人的见解,儒学六经固然能够修身养性,然而需要专门学习。《颜氏家训》则直白浅显,可以把六经之义付诸实践。尤其是这种结合日常生活的熏陶,可以收到与学校教育不一样的效果。清代雍正年间黄叔琳在节抄《颜氏家训》时,认同颜氏后人的说法,曰:“余观《颜氏家训》廿篇,可谓度越数贤者矣。其谊正,其意备。其为言也,近而不俚,切而不激。自比于傅裨寡妻,而心苦言甘,足令顽秀并遵,贤愚共晓。宜其孙曾数传,节义文章,武功吏治,绳绳继起,而无负斯训也。”乾隆年间卢文弨也说:“若夫六经尚矣,而委曲近情,纤悉周备,立身之要,处世之宜,为学之方,盖莫善于是书,人有意于训俗型家者,又何庸舍是而叠床架屋为哉?”但是,学者与颜氏后人不同的是,他们往往还要批评《颜氏家训》的不足。归纳起来,学者的批评多集中于两点:其一是颜之推在推崇儒学的同时宣扬佛教;其二是在家训之中夹杂有书证音韵等小学内容。批评最狠的当属纪昀,他在黄叔琳节抄本上的手批毫不客气,认为颜之推虚伪庸俗,以利害关系嵌套圣贤道理,家训云云,多为老于世故之言。这些批评,提供了观察《颜氏家训》的另一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