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数是小学四年级下册学习的重点内容。很多学生在学习小数知识的时候感到十分困惑,不能明确掌握小数的内涵和意义,也不能够十分灵活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基于这种教学现实,教师应该采取良好的措施,提升学生的小数学习效率,攻破教学重难点,结合现实,让学生在内心真正理解小数。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数教学;教学策略
在生活当中经常会出现小数,整数是人们为了计算便利“凑出来”的。但是在教学当中,低年级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学生接触的数字都是整数,到了四年级开始接触小数。这种数字的转变,让很多学生的数字认知发生了变化,一时之间不能接受小数,因而在小数学习当中产生了抵触心理。教师要对小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慢慢适应小数。
一、从生活场景入手,提高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小数,是因为教师在教学当中没有将小数和现实相结合。传统的教师在进行小数教学时,一般是根据教材的案例来进行的。教材当中学习小数性质和意义的时候,提到的例子是测量,然后是长颈鹿的例子。虽然解释清楚了小数的概念,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小数的实用性并没有得到体验。如测量当中不能得到整数可以换更加精确的计数方法,将1.78米可以写成178厘米。因此很多学生会尽量避开小数的使用,这就不利于小数的理解。想要加深学生的理解,就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当中的案例。例如学习小数性质和意义的时候,可以说:“父母带着小明去超市买菜,茄子1.5元/斤,西红柿0.9元/斤。”超市买菜是学生都有过的经历,并且超市买菜的价格不能通过整数互换的方式来进行解决,这样学生就不得不进行小数学习。茄子1.5元/斤,不能记成1元/斤,也不能写成2元/斤,这是市场的价格。这样学生就理解了小數的意义,明白了小数的真正含义。再者教师还可以继续举例子:“家里面只剩下一个苹果了,哥哥和弟弟都想吃,这个时候该怎么办?”然后学生就会说“分开一人一半”,这就引出了小数的概念,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就会深刻很多。
二、掌握标准的小数计算方法
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后,学生就要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只有掌握了小数的意义,才能够让学生去学习加减法。因为不能将小数加减法当做数字之间的互换,而是要将其当做事物之间的转化,需要学生在对小数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开展。小学生初学小数加减法的时候,不太懂计算的法则,总是容易出错。教师要对学生抱有耐心,对学生进行慢慢的引导,让学生掌握小数的计算法则。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小学教师为了提升小学生的计算速度,放弃了计算的规范性,以结果为导向,最终造成了很多学生的小数写法不规范,甚至造成计算错误。比如1.6+3.2=4.8,有部分学生写成了48,这就是转换当中出现的问题。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只是粗心导致的错误,可以原谅,这种思维就不正确。“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是重点和难点教学。教师可以进行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采用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计算精准度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数加减法的学习既要规范,也要结果正确,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速度,因此想要三者兼顾对教师来说还是有难度的。首先应该向学生讲解小数加减法的原理,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还以上面买菜为例,“小明父亲带着小明买了一斤茄子和一斤西红柿,总共花了多少钱?”很多学生在初学的时候不知道为何要学习小数加减法。“如果不学习小数加减法,你们连菜都买不了,这就是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其次就是让学生正确的掌握计算方法,只有掌握了计算方法才能做出正确的计算。小数加减法有很多计算方式,如竖式计算,这是最为标准的计算方法,必须让学生掌握;还有“凑整法”,就是将小数扩大10或者100倍让其变成整数进行计算,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完成之后要记得缩小。
综上所述,小数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加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的重要内容。受之前学习知识的影响,很多小学生不能接受小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首先是从生活场景入手,提高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增加学生的熟悉感;其次是掌握标准的小数计算方法,不能求快而放弃规范性;最后要采用多种计算方法,给学生更多的计算选择。结合现实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一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看待小数,让学生真正认识小数。
参考文献:
[1]李婷.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类思想的渗透——除得尽吗——循环小数的教后感悟[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140-141.
[2]马伟豪,陈园园.数据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五年级“小数乘法”单元复习为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03):46-48.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数教学;教学策略
在生活当中经常会出现小数,整数是人们为了计算便利“凑出来”的。但是在教学当中,低年级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学生接触的数字都是整数,到了四年级开始接触小数。这种数字的转变,让很多学生的数字认知发生了变化,一时之间不能接受小数,因而在小数学习当中产生了抵触心理。教师要对小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慢慢适应小数。
一、从生活场景入手,提高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小数,是因为教师在教学当中没有将小数和现实相结合。传统的教师在进行小数教学时,一般是根据教材的案例来进行的。教材当中学习小数性质和意义的时候,提到的例子是测量,然后是长颈鹿的例子。虽然解释清楚了小数的概念,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小数的实用性并没有得到体验。如测量当中不能得到整数可以换更加精确的计数方法,将1.78米可以写成178厘米。因此很多学生会尽量避开小数的使用,这就不利于小数的理解。想要加深学生的理解,就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当中的案例。例如学习小数性质和意义的时候,可以说:“父母带着小明去超市买菜,茄子1.5元/斤,西红柿0.9元/斤。”超市买菜是学生都有过的经历,并且超市买菜的价格不能通过整数互换的方式来进行解决,这样学生就不得不进行小数学习。茄子1.5元/斤,不能记成1元/斤,也不能写成2元/斤,这是市场的价格。这样学生就理解了小數的意义,明白了小数的真正含义。再者教师还可以继续举例子:“家里面只剩下一个苹果了,哥哥和弟弟都想吃,这个时候该怎么办?”然后学生就会说“分开一人一半”,这就引出了小数的概念,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就会深刻很多。
二、掌握标准的小数计算方法
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后,学生就要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只有掌握了小数的意义,才能够让学生去学习加减法。因为不能将小数加减法当做数字之间的互换,而是要将其当做事物之间的转化,需要学生在对小数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开展。小学生初学小数加减法的时候,不太懂计算的法则,总是容易出错。教师要对学生抱有耐心,对学生进行慢慢的引导,让学生掌握小数的计算法则。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小学教师为了提升小学生的计算速度,放弃了计算的规范性,以结果为导向,最终造成了很多学生的小数写法不规范,甚至造成计算错误。比如1.6+3.2=4.8,有部分学生写成了48,这就是转换当中出现的问题。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只是粗心导致的错误,可以原谅,这种思维就不正确。“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是重点和难点教学。教师可以进行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采用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计算精准度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数加减法的学习既要规范,也要结果正确,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速度,因此想要三者兼顾对教师来说还是有难度的。首先应该向学生讲解小数加减法的原理,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还以上面买菜为例,“小明父亲带着小明买了一斤茄子和一斤西红柿,总共花了多少钱?”很多学生在初学的时候不知道为何要学习小数加减法。“如果不学习小数加减法,你们连菜都买不了,这就是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其次就是让学生正确的掌握计算方法,只有掌握了计算方法才能做出正确的计算。小数加减法有很多计算方式,如竖式计算,这是最为标准的计算方法,必须让学生掌握;还有“凑整法”,就是将小数扩大10或者100倍让其变成整数进行计算,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完成之后要记得缩小。
综上所述,小数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加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的重要内容。受之前学习知识的影响,很多小学生不能接受小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首先是从生活场景入手,提高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增加学生的熟悉感;其次是掌握标准的小数计算方法,不能求快而放弃规范性;最后要采用多种计算方法,给学生更多的计算选择。结合现实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一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看待小数,让学生真正认识小数。
参考文献:
[1]李婷.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类思想的渗透——除得尽吗——循环小数的教后感悟[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140-141.
[2]马伟豪,陈园园.数据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五年级“小数乘法”单元复习为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0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