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辑里湖丝为例探讨湖丝非遗的保护与发展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辑里湖丝”是明中叶之后我国丝绸的代表,经实地调研发现,以“辑里湖丝”为代表的丝绸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冲击下,现代化发展进入瓶颈期。本文从分析造成“辑里湖丝”现代化发展困境的原因和各方为保护和发展“辑里湖丝”做出的努力两个角度入手,提出运用与时代相结合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政府、高校和民间多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方法,希望帮助“辑里湖丝”改变现状,获得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辑里湖丝;现代化发展困难;非遗保护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1)06-012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专项(项目编号JG2018ZZ03)“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MOOCS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辑里湖丝简介
  (一)关于辑里湖丝
  “辑里湖丝经纶天下,淤溪莲种福被苍生。”湖州是中国桑蚕最古老的源头之一。辑里湖丝,起源于湖州南浔辑里村,得益于当地优良的气候水质,它色泽洁白、丝身柔润,是世界上最好的蚕丝之一。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辑里丝就已闻名遐迩,帝王的黄袍曾明确规定必须用辑里丝做成。清光绪年间,南浔富商“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皆以辑里丝起家[1]。在太平天国时期,外商更是川流不息,纷纷来浙江争购湖丝, 真所谓“外商要求既殷,收买者踊跃赴将,于是辑里丝出口最旺之年达到十万包”[2]。
  1851年,辑里湖丝在英国伦敦首届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是我国首个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工业品牌。
  2010年6月,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以上可见,辑里湖丝对湖州与其辐射范围内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自中国在近代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之后,由于时代的不断演变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辑里湖丝的发展不断受到冲击,逐渐由盛转衰,走向衰弱。进入新中国之后,由于现代化发展的逐渐展开,辑里湖丝的境地仍不容乐观。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浙江省丝绸行业与辑里丝发展走势
  由图1可知,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丝绸行业在稳步地发展,但由图3可知丝绸行业发展仍较为缓慢,经济效益不高。在改革开放以后,蚕丝业的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虽然桑园的面积变化不大,可是丝绸工业的总产值却在不断地爬升[3]。不过,辑里丝的产量却连年下降,如图1、2、3、4所示。
  二、辑里湖丝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生态恶化引起的水资源污染导致湖丝品质下降
  随着工业化的兴起,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工厂污染了对养蚕至关重要的纯净水源,桑地面积也日趋减少。
  据统计,1994年湖州全市桑园面积36万亩,至2008年仅剩下28.58万亩,更遑论南浔地区。
  南浔地处东苕溪下游和下湖流域的水网地带,地势低洼,由于位于季风区,受天气影响,全年各月降水量差异较大,尤其夏、秋两季更为突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受厄尔尼诺天气影响,南浔各年年平均降水量波动较大,影响当地的養殖环境,对蚕丝的质量、产量均有不良影响。以前,湖州地区的水源可谓是浙江之最,拥有无与伦比的养蚕先决条件[4],所谓“缫丝以清水为最,泉源清者最上,河流清者次之,井水清者亦可”,湖丝质量优异很大程度上源于该地泉水众多且水质奇佳。
  据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检测,湖州境内包括村镇的河水的透明度比数为:南浔100以上;乌镇94;菱湖88;双林85;湖州城69[4]。用此水生产出来的湖丝能串出十余个铜钱而不断,柔韧光洁,曾一度在丝绸市场辉煌不已。但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很多工厂的兴起,水资源受到了很大的污染。曾经河里的水,十几米深依然清澈见底,如今一米左右就模糊不已,湖丝的品质从源头上便已受到严重影响。
  (二)人力成本上升导致丝业成本提升
  就原材料而言,因为蚕业经济效益低,茧价起伏大,所以蚕农毁桑,荒芜面积日益增多。从2009年春茧到2010年春茧的一年时间里,浙丝二厂 一直处于“升箩量米”的窘境之中,曾经的“丝绸之府”却没有茧子可买。
  2010年,浙北地区夏蚕担茧平均收购价1662元,同比增长665元,实养夏蚕种17万张,同比减少1.2万张,减少6.7%,总养蚕茧8904.4吨,同比减少526.6吨,减少5.6%。在茧价逐年提高的同时,蚕茧产量却出现了下滑的趋势。
  就劳动力成本而言,劳动力成本提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茧农。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南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提高,因此带来二、三产业的收入大幅增加,但蚕茧收购价格一直徘徊在每担1000元左右,没有明显提高,每逢气候不利或国际丝价动荡时又往往会大幅下跌。加上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致使蚕农实际收益明显下降,挫伤了养蚕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是丝绸工人。企业找不到足够的丝绸工人且用工成本提升。从近年来的实际来看,中国已进入了劳动力成本普遍提升区间。湖州市2008~2010三年内2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随着社会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企业的相关支出有了一定的提升,而丝绸企业又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人头开支特别沉重,湖丝的成本与收益难成正比。
  (三)辑里湖丝的衍生品少且生产效益低
  当代,普通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每月工资按5000元计算,一年也有60000元的工资,除却生活、住宿费,也会有万元左右的盈余。但是根据对辑里湖丝的传承人——顾明琪师傅的采访调研表明,村里人大都不愿意养蚕,其主要原因是养蚕的经济效益不高。普通人辛辛苦苦一年养的蚕宝宝结的丝,只够做两床被子,按照一床1800元的单价,一年也才3600元的收入。   低效益不能满足当代年轻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随着时代和科技发展的高要求,当然也就不能吸引年轻一代的注意力,辑里湖丝的传承正面临危境。
  (四)丝绸行业市场发展畸形
  就品牌而言,增强品牌优势,能扩大商品的影响力。但同时无序的品牌行业竞争又对商品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清末民初年间,太湖一带均进行着蚕丝的生产工作,并借由“辑里”的名号进行售卖。
  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水平的提高,在人们培养出商标意识的同时,出现了商标抢注的行为。在21世纪初,就有苏州的门店抢先注册了“辑里”的商标,并在辑里村当地人民注册“辑里人家”的商标后将之告上法庭。这样的行为,同样对本已式微的辑里湖丝造成不小的打击。
  就市场而言,优良的品牌能在提高商品价格的同时扩大市场,但价值决定价格,优良的质量才是维护品牌、提高价格、扩大市场的根本。一些商家打着“辑里湖丝”的旗号,售卖劣质丝绸产品。这些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制假贩假,使用低质量、低价的劣质丝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而消费者多为游客,没有过强的分辨能力,在买到假货并使用时,便将产品的劣质与辑里湖丝划上对等号,严重损害了辑里湖丝的信誉和声誉。
  三、輯里湖丝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支持
  (一)旅游业兴起为辑里湖丝发展提供新动能
  “水”在南浔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优质的水源是辑里湖丝成名的原因,京杭大运河为南浔的发展提供机遇,“小桥流水”是南浔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浔作为“中国十大古镇”之一,其旅游吸引力以及其魅力是它的优势之一,当地政府为增强旅游文化的传承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二是实施开展文化专题研讨,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浔。三是挖掘和整理文献资料。四是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五是加强环境保护。
  南浔区近些年也出现了水质污染问题,对于水污染问题南浔区政府也是非常重视,出台了相关的处理政策。既有专门对水污染推出的对策,也有专门针对相关水污染链条的延伸而推出的对策。
  但是,过度的文化市场开发也对辑里湖丝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大的市场具有大的市场人群,当游客越多的时候,对当地本身的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冲击性。辑里湖丝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以保护为先,传承为本,在保护好辑里湖丝文化的基础上再去将文化推广是最好的策略。
  其次,辑里湖丝旅游文化推广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但由于政府在各方面财政支出的限制,辑里湖丝并不能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领头,社会参与”就有较大的意义。
  (二)通过非遗传承人为辑里湖丝发展提供机遇
  为了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发展,南浔区政府制定了《湖州南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考核管理办法与评分标准》,规定南浔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的义务,主要是关于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交流、传承活动。同时为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弘扬非遗,当地政府也会为传承人提供传习活动的场所与一定的经费补贴。
  除此之外,南浔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还会建立南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档案,每年对传承人的传习和生活状况进行考察,并将考察结果和任免建议上报湖州市和旅游局。对于怠于履行传承义务,不愿履行传承义务的,会根据考察结果取消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传承人在传承教学过程中一旦受伤,也会给予适当比例的医药费补助。南浔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每人均需参与考核,从而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也就导致在财政支出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并不能对湖丝的发展提供过多的财政支持,这也在调研中得到证实。
  政府对传承人和保护湖丝的私人组织给予的财政补贴并不足以支撑发展。
  第一,国家级传承人每年会有20000元的补贴,而辑里湖丝的国家级传承人目前只有一位,且参加的各种访谈、交流活动所携带物品基本全靠自费,参加的交流活动也只是志愿性参加,没有额外补贴。这也就导致辑里湖丝的传承对传承人的道德要求较高,于传承人而言,吸引力不大。
  第二,对保护和传承湖丝的私人组织而言,也存在这个问题。政府并没有针对相关私人博物馆的专项补贴,于那些私人博物馆而言,博物馆的生存基本上全靠经营者的其他事业所得来的收入进行补贴,博物馆的生存艰辛。这也从侧面证明,辑里湖丝只有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满足青年消费主力军的需求,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四、重振辑里湖丝辉煌之思考与建议
  (一)虚拟现实技术与辑里湖丝相结合
  辑里湖丝旅游体验项目可以建立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与当今火爆的VR技术相结合。可以建立相关的网上博物馆,实地博物馆也大可应用VR技术来展现。在非物质文化展馆或文化馆可以建立非遗文化的体验展区,通过虚拟成像技术将体现人在现实中的动作通过摄影机展现出来,以增加文化遗产在现实体验中的趣味性,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例如,辑里湖丝可以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把整个辑里湖丝的制作流程全部展现出来,让这门技艺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在与辑里湖丝博物馆馆长王一士先生的交谈过程中,馆长也提到了这方面的相关想法,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辑里湖丝。
  (二)建立辑里湖丝传承人储备库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除了国家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人才资源库的建立也非常重要,是关系到非遗文化能否传承下去的关键所在。在辑里湖丝的传承发扬上,继承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在辑里湖丝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不够大。例如,顾明琪老师的传人是自家儿媳(省级传承人),可见顾老师只是“一脉单传”,并没有做到推广。其中缘由是多方面的,中间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建立老年、中年、青少年三代协调发展的传承人储备体系,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下才能顺利传承,并进一步发展。   (三)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验式旅游协同发展的关键是强化游客的体验感,最好能使游客身临其境[5]。传统来说,游客只是被动性的欣赏传统技术的成果,并不能看见了解这事物背后的制作过程,在旅游体验上无法满足好奇心,很难为当地民俗文化的推广做出进一步努力。将辑里湖丝的缫丝技艺搬到销售的地方作简要的展示,这就使游客能近距离接触到辑里湖丝的缫丝技艺,从而让游客感受到辑里湖丝的魅力,激发游客对辑里湖丝的兴趣,并乐于去为辑里湖丝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5]。如此一来,才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广泛传承。
  (四)政府高校民间应多位一体协同发展
  建立从政府、高校、民间三位一体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政府、高校和民间组织理应相互协作。
  政府方面可以加大对辑里湖丝宣传推广的力度,对有意向学习的传承人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给予养蚕业更多的补贴。
  高校可以开设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的相关课程,给予非遗传承与保护理论支持。或许未来高校开设某门传统技术的选修课,让更多人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力量对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力量不可小觑。民间可建立私人博物馆,或做有关的公益项目,从自我意识上建立起对辑里湖丝这一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例如:王一士家庭出于公益建立“辑里人家”。)
  湖丝传承人、表演嘉宾、游客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游客体验为依托促进“辑里湖丝”在当地旅游项目中的实践。只有把各方力量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辑里湖丝才可能再现辉煌。
  五、结论
  传统文化关乎一个民族、国家的长期发展,其经济软实力彰显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综合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载体,正在逐渐引起国家和学者的重视。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步子稳定、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发展道路对于促进我国文化影响力在国际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促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道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林黎元.南浔的“四乡八牯牛”[M].湖州:湖州文史出版社,1986:49—82.
  [2]汪波.南浔社会的近代变迁(1804-1937).[D]杭州:浙江大学,2006.
  [3]浙江省丝绸协会.浙江丝绸信息[Z].杭州:浙江省丝绸协会,2000—2010.
  [4]黄新华.湖州城市近代化及其发展滞缓的原因探析(1840-1937年)[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5]李烨,王庆生,吴静.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模式研究——以天津为例[J].城市,2014(01):66-69.
  [6]金卓.传统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性建议——由“武强年画”保护引发的思考[J].西北美术,2017(04):139-141.
  作者简介:
  胡雪彬,汉族,河南扶沟县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曾泽华,汉族,广西北海人,本科生, 研究方向:干细胞治疗,多组学系统,药物筛选与预测。
  王立群,汉族,山东广饶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比较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城与人的关系是近现代以来文学中的热点话题之一。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以涂自强的个人奋斗却换来悲剧命运的故事,思考着城市与人的生存问题以及城市与农村青年的异质感。  【关键词】 社会问题小说;个人奋斗者;社会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5-0004-02  方方的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十月》201
期刊
【摘要】 德语小说《惊马奔逃》是德国当代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的早期作品,文中用极少的文字描绘了一场主人公与受惊之马之间的博弈,寥寥几笔,看似并非关键情节,然而最终作者却选择以此为小说命名。本文通过分析“惊马”的象征意义、人与马关系的隐喻重新诠释此章情节之于全文的重要性。  【关键词】 惊马奔逃;马丁 · 瓦尔泽;象征意义;逃离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本文将网络新词“可甜可盐”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对ABAC式进行了更进一步探讨,总结前人经验得出B、C本应是同一词类的结论,研究“盐”的词性变化趋势,又对“可”这一语素再次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可甜可盐;ABAC式;词性变化趋势;成词语素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127-02  对于ABAC式,赵
期刊
【摘要】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一出场就令人忍俊不禁,天蓬元帅下凡,却错投了猪胎,造成他体型似猪,相貌丑陋,被唐僧收为徒弟之后,又极端暴露了他懒惰的毛病,让他去巡山,他就偷懒、睡觉,醒来对着三块桌面大的青石编谎话,权且当作唐僧、沙僧和孙悟空。更可笑的是他一路走一路还温习,又显示出他笨拙的特点,而且胆小怕事,见敌不过妖怪便慌着说要出恭。还有,他最大的缺点是好色,一开始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间,在取经路上又
期刊
【摘要】 琼籍华人文学的“原乡”书写,究其本质就是“离散”书写,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书写。“原乡”书写就成了旅居国外的华人一种潜在的精神追求,祖国、故乡、文化、童年、母亲、爱人等是“原乡”依附的几个重要物象。  【关键词】 琼籍华人;文学;原乡;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5-0028-03  基金项目:202
期刊
【摘要】 本文研究了G · 阿达莫维奇诗歌作品中颜色词的功能。给颜色命名,不仅可以使用直接指明颜色特征的词汇,还可以使用那些能让人联想起某些颜色的词汇。颜色命名体系既反映着整个群体,也反映着个人的世界观特点,因此颜色词在艺术作品中不仅能表达某些描写对象的颜色特征,通常还有助于反映作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反映其世界观。  【关键词】 颜色;世界观;隐喻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我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在每一个时期都表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很多作品都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在古今中外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各种形式的文化现象、文学作品不断的产生和发展,逐渐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这使得我国的古代文学逐渐式微,很多人不喜欢读古文,甚至读不懂古文。在这种情况下,加大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宣传、保护和
期刊
【摘要】“朝”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介词,其主要功能是引介方位、处所、对象。“朝”本为名词,经历了名词动词化的历程后,又由动词虚化为介词。本文试用语法化相关理论探究“朝”的介词化发展历程,描述其在不同时期语义发展及句法表现,分析“朝”介词化的致变因素。  【关键词】:“朝”;介词化;历程;致变因素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
期刊
【摘要】 日本从明治时期到大正年代,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随着近代日本帝国的建立,当时的日本文坛也有很大程度的变革,形成了“东方主义”的视角。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土地面积广泛,距离不远也不近,恰好成了当时日本作家普遍关注的一个对象,面对邻居家的世界,他们有很多的猜想。这些文学就是将猜想取代了我国当时的现实,相关文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特点和变迁经历。本文就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体现做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期刊
【摘要】 唐 · 德里罗的小说《玩家》讲述了一对夫妻,莱尔和妻子帕米为了对抗驱之不散的精神阴云,开始了各自的挣扎与反抗:帕米陷入婚外恋,莱尔则卷入一场企图炸毁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恐怖阴谋中。莱尔和帕米的挣扎与反抗,实质上是在精神危机的这个“铁笼”中的自我救赎。因此,本文从符号的控制、媒介技术的侵蚀、信仰的缺失这三个层面,来探究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精神危机的根源及寻求自我救赎的路程,进而揭露当代美国社会所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