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形成和凝聚的根本,语言的发展必然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样社会的发展也会带来语言的变革。近代西方思想解放也是语言的革命,用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人文精神的发展和壮大,在社会面临着困境,人类面对着堕落的情况下,语言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爆发了。但丁的俗语和路德的德语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的整合,冲破教会的专制,而法语从18世纪以后更是成了民主的重要载体。教学中,在我们关注近代西方思想解放潮流的同时,也要注重语言的力量。
【关键词】语言;西方近代思想解放;解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一课就是着重探讨这种近代兴起于西方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讲授中往往注重对内容的讲述和理解,如意大利文学三杰的主要作品及其主要意旨;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思想;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的异同等。其实在教师对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涵的分析探讨中,还有一个隐藏的领域,它往往被忽视,即语言。语言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形成和凝聚的根本,语言的发展必然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样社会的发展也会带来语言的变革。在我们的教学中会关注到中国新文化运动期间用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而推动思想解放,但在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中语言问题却少有提及。阅读教材,我们会发现薄伽丘的《十日谈》是用意大利方言进行创作的;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在那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人文主义者为什么要进行语言的更新,语言有怎样的一种力量?本文从语言的角度对近代西方思想的解放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文艺复兴,意大利语打破对身份的迷信
作为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期间的重要诗人——但丁,我们最为熟知的是其代表作《神曲》,率先表达了对教会丑恶现象的憎恶。除了诗人的身份外,但丁还被称为意大利语之父,在法语中,意大利语被称为“但丁的语言”。他有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论俗语》,这部著作为建立和规范统一的意大利民族语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奠定了但丁在意大利语言上的地位。一个人文主义者为什么会成为意大利语言的奠基人?是偶然吗?意大利语言与但丁所倡导的思想解放有关系吗?
在中世纪,拉丁语是西欧、中欧、南欧一部和北欧广大地区的国际通用语,天主教世界的宗教用语,学术、文化、科学的书面语。一切官方用语,包括文学作品,都是用拉丁文,平民大多是看不懂的。拉丁语作为基督教文化传播的媒介,作为神学的代表者,向来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造就了僧侣对文化、思想和教育的垄断,通过语言的差异,区分高贵和低贱,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种现象长久以来在思想领域培植了一种非此拉丁语莫属的权威心理,17世纪的英国作家弥尔顿还认为他的《失乐园》倘若用拉丁文写成,会是一部更伟大的史诗,即使但丁本人创作《论俗语》这篇文章时也是用的拉丁文。
相较于拉丁语,所谓俗语,但丁这样说:“就是孩提在起初解语之时从周围的人们听惯而且熟习的那种语言,简而言之,俗语乃是我们不凭任何规律,从模仿乳母而学来的那种语言”。由此可知,俗语就是母语,她是人天生具有的能力,是我们最为熟悉、最易接受的语言,她是普通人思想重要的载体。倡导用“俗语”,其本身就是对中世纪宗教专制垄断的冲击。但丁表示官方宫廷用语(拉丁语)是“矫揉造作的”,而俗语简单易懂,符合自然,反而是“较高贵的语言”。用“俗语”取代拉丁文,是作为一种平民化的表述策略,同时也作为民族群体的思维方式植根于民族的灵魂深处,它能够表达民间的声音,表达其精妙细致的思想感情、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语言。把文学的表现权利第一次交还给了人民大众,这是但丁提倡创造高贵的俗语的进步所在。用民族语言不仅是形式上的突破,更为内容更新、受众层面的扩大和优秀作品的创作奠定基础。但丁创作《神曲》时原打算用拉丁文,不过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初衷,改用了佛罗伦萨方言。对此薄伽丘《但丁传》解释说,“但丁此举是为他的绝大多数佛罗伦萨的意大利同胞着想。”因此,但丁、薄伽丘以语言为武器,打破身份上的限制,用所谓俗语对抗教会束缚、宣扬新兴思想、倡导思想解放,语言也成为了重要的武器。
二、宗教改革,用德语挑战教会
文艺复兴时期的民族语言,是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对自己身份认同、打破教会束缚的产物,而马丁·路德则是用德语直接抗衡了教会,打通了一条自由之路。
《圣经》是基督教的圣典,也是教会统治人间的依据,在15世纪以前《圣经》主要是拉丁文写成,由神职人员代为宣讲并传播给民众的。语言成为了民众与“上帝”之间的障碍,罗马教廷利用对《圣经》解读的垄断地位和人们的信仰,麻痹人民,兜售“赎罪券”。教皇通过各国各地的教会对全社会进行精神统治,以神权压制人权、以神圣禁锢个性、以天主教义反对科学创造、以经院哲学封杀学术自由,企图以一本圣经定天下,通过控制对圣经的解释权和阅读权随心所欲地篡改教义。路德指出,神职人员任意解释《圣经》,是出于愚弄人民和统治人们的需要,而不是真正地传播基督教,他认为每个普通教徒都应该自己阅读《圣经》,直接跟“上帝”对话。在这样的背景下,马丁·路德着手翻译《新约圣经》,并与1522年以后陆续出版。为了更好体现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让《圣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众与上帝之间的阶梯,实现其“因信称义”的思想,他在翻译《圣经》时借鉴前人翻译的基础上,更着重大众化的语言,其宗旨就是用日常生活中生动易懂的语言来代替原来晦涩难懂的书本语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应该跟家里的母亲、街上的孩童、市集的平民聊聊天,听听他们是怎么说话的,然后用他们能懂的文字去翻。”这样的《圣经》迅速被大众所掌握,不仅成为他们反对僧俗统治阶级的工具、促进了他们反对罗马教会和反对专制主义的斗争,而且成为宗教改革的推动力,使德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变化。
另外,路德翻译圣经也努力加强了德国的民族意识,使德国教会走上民族化的道路,推动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完成了宗教独立的壮举。德意志民族在成为一个真正国家之前迎来了一个思想自由交流、摆脱教会束缚的大时代,为之后走向统一奠定基础。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传播和德语圣经的影响,欧洲许多国家开始将圣经译成自己的民族语言,各国语言版的圣经不断涌现,荷兰、瑞典、冰岛、丹麦等国语言的圣经直接来源于德语圣经。通过德语圣经,人们纷纷摆脱教会的控制,激发了自我意识的成熟,用民族语言的圣经进一步打通了一个自由的社会道路,让个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三、启蒙运动,法语象征光明、自由
启蒙运动以法国为中心,随着它的发展,18世纪成了法语的时代。很多国王都成为法语迷,很多国家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都以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而感到自豪。如普鲁士第三代国王腓特烈大帝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亲法国王。他对法语如此痴迷,以至于他不断地重复说,他只学习一种语言,那就是法语。他模仿凡尔赛宫的建筑风格,让人在德国的东部波茨坦修建了一个新宫邸,取名为“逍遥宫”。他在宫廷、军队以及行政机构内都聘请了很多法国人。他只看用法语演出的剧目,并自己学习用法语吟诗作词,他和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伏尔泰保持长期的通信联系。在1752年的一天早上,伏尔泰甚至还收到了与腓特烈大帝共进晚餐的邀请。腓特烈大帝通过学习法国哲学思想以获得舆论的支持,重塑国家威望。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语言的力量有多么强大。近代西方思想解放也是语言的革命,用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人文精神的发展和壮大,但丁说:“我们称作光辉的语言,只有最高尚的事物才配得上用这种语言来表达。”语言是神奇的,它可以回忆过去,同样也可以指示未来。但丁的“俗语”和马丁·路德的德语、伏尔泰的法语虽然语言的形式不同,但他们在各自社会的根本作用是相同的。在社会面临着困境,人类面对着堕落的情况下,语言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爆发了。但丁的俗语和路德的德语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的整合,冲破教会的专制,而法语从18世纪以后更是成了民主的重要载体。教学中,在我们关注近代西方思想解放潮流的同时,也要注重语言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章安祺,缪灵珠.《美学译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2]吴世永.《俗语与白话:全球化中的语言突围——但丁<论俗语>与中国、印度白话文学观之比较》.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3期
[3]杜美.德国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王明利.《论启蒙运动与法语的辉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5]吕同六编著,钱中文主编.读意大利[M].泰山出版社,2008年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第十二中学)
【关键词】语言;西方近代思想解放;解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一课就是着重探讨这种近代兴起于西方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讲授中往往注重对内容的讲述和理解,如意大利文学三杰的主要作品及其主要意旨;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思想;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的异同等。其实在教师对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涵的分析探讨中,还有一个隐藏的领域,它往往被忽视,即语言。语言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形成和凝聚的根本,语言的发展必然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样社会的发展也会带来语言的变革。在我们的教学中会关注到中国新文化运动期间用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而推动思想解放,但在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中语言问题却少有提及。阅读教材,我们会发现薄伽丘的《十日谈》是用意大利方言进行创作的;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在那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人文主义者为什么要进行语言的更新,语言有怎样的一种力量?本文从语言的角度对近代西方思想的解放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文艺复兴,意大利语打破对身份的迷信
作为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期间的重要诗人——但丁,我们最为熟知的是其代表作《神曲》,率先表达了对教会丑恶现象的憎恶。除了诗人的身份外,但丁还被称为意大利语之父,在法语中,意大利语被称为“但丁的语言”。他有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论俗语》,这部著作为建立和规范统一的意大利民族语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奠定了但丁在意大利语言上的地位。一个人文主义者为什么会成为意大利语言的奠基人?是偶然吗?意大利语言与但丁所倡导的思想解放有关系吗?
在中世纪,拉丁语是西欧、中欧、南欧一部和北欧广大地区的国际通用语,天主教世界的宗教用语,学术、文化、科学的书面语。一切官方用语,包括文学作品,都是用拉丁文,平民大多是看不懂的。拉丁语作为基督教文化传播的媒介,作为神学的代表者,向来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造就了僧侣对文化、思想和教育的垄断,通过语言的差异,区分高贵和低贱,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种现象长久以来在思想领域培植了一种非此拉丁语莫属的权威心理,17世纪的英国作家弥尔顿还认为他的《失乐园》倘若用拉丁文写成,会是一部更伟大的史诗,即使但丁本人创作《论俗语》这篇文章时也是用的拉丁文。
相较于拉丁语,所谓俗语,但丁这样说:“就是孩提在起初解语之时从周围的人们听惯而且熟习的那种语言,简而言之,俗语乃是我们不凭任何规律,从模仿乳母而学来的那种语言”。由此可知,俗语就是母语,她是人天生具有的能力,是我们最为熟悉、最易接受的语言,她是普通人思想重要的载体。倡导用“俗语”,其本身就是对中世纪宗教专制垄断的冲击。但丁表示官方宫廷用语(拉丁语)是“矫揉造作的”,而俗语简单易懂,符合自然,反而是“较高贵的语言”。用“俗语”取代拉丁文,是作为一种平民化的表述策略,同时也作为民族群体的思维方式植根于民族的灵魂深处,它能够表达民间的声音,表达其精妙细致的思想感情、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语言。把文学的表现权利第一次交还给了人民大众,这是但丁提倡创造高贵的俗语的进步所在。用民族语言不仅是形式上的突破,更为内容更新、受众层面的扩大和优秀作品的创作奠定基础。但丁创作《神曲》时原打算用拉丁文,不过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初衷,改用了佛罗伦萨方言。对此薄伽丘《但丁传》解释说,“但丁此举是为他的绝大多数佛罗伦萨的意大利同胞着想。”因此,但丁、薄伽丘以语言为武器,打破身份上的限制,用所谓俗语对抗教会束缚、宣扬新兴思想、倡导思想解放,语言也成为了重要的武器。
二、宗教改革,用德语挑战教会
文艺复兴时期的民族语言,是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对自己身份认同、打破教会束缚的产物,而马丁·路德则是用德语直接抗衡了教会,打通了一条自由之路。
《圣经》是基督教的圣典,也是教会统治人间的依据,在15世纪以前《圣经》主要是拉丁文写成,由神职人员代为宣讲并传播给民众的。语言成为了民众与“上帝”之间的障碍,罗马教廷利用对《圣经》解读的垄断地位和人们的信仰,麻痹人民,兜售“赎罪券”。教皇通过各国各地的教会对全社会进行精神统治,以神权压制人权、以神圣禁锢个性、以天主教义反对科学创造、以经院哲学封杀学术自由,企图以一本圣经定天下,通过控制对圣经的解释权和阅读权随心所欲地篡改教义。路德指出,神职人员任意解释《圣经》,是出于愚弄人民和统治人们的需要,而不是真正地传播基督教,他认为每个普通教徒都应该自己阅读《圣经》,直接跟“上帝”对话。在这样的背景下,马丁·路德着手翻译《新约圣经》,并与1522年以后陆续出版。为了更好体现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让《圣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众与上帝之间的阶梯,实现其“因信称义”的思想,他在翻译《圣经》时借鉴前人翻译的基础上,更着重大众化的语言,其宗旨就是用日常生活中生动易懂的语言来代替原来晦涩难懂的书本语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应该跟家里的母亲、街上的孩童、市集的平民聊聊天,听听他们是怎么说话的,然后用他们能懂的文字去翻。”这样的《圣经》迅速被大众所掌握,不仅成为他们反对僧俗统治阶级的工具、促进了他们反对罗马教会和反对专制主义的斗争,而且成为宗教改革的推动力,使德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变化。
另外,路德翻译圣经也努力加强了德国的民族意识,使德国教会走上民族化的道路,推动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完成了宗教独立的壮举。德意志民族在成为一个真正国家之前迎来了一个思想自由交流、摆脱教会束缚的大时代,为之后走向统一奠定基础。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传播和德语圣经的影响,欧洲许多国家开始将圣经译成自己的民族语言,各国语言版的圣经不断涌现,荷兰、瑞典、冰岛、丹麦等国语言的圣经直接来源于德语圣经。通过德语圣经,人们纷纷摆脱教会的控制,激发了自我意识的成熟,用民族语言的圣经进一步打通了一个自由的社会道路,让个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三、启蒙运动,法语象征光明、自由
启蒙运动以法国为中心,随着它的发展,18世纪成了法语的时代。很多国王都成为法语迷,很多国家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都以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而感到自豪。如普鲁士第三代国王腓特烈大帝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亲法国王。他对法语如此痴迷,以至于他不断地重复说,他只学习一种语言,那就是法语。他模仿凡尔赛宫的建筑风格,让人在德国的东部波茨坦修建了一个新宫邸,取名为“逍遥宫”。他在宫廷、军队以及行政机构内都聘请了很多法国人。他只看用法语演出的剧目,并自己学习用法语吟诗作词,他和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伏尔泰保持长期的通信联系。在1752年的一天早上,伏尔泰甚至还收到了与腓特烈大帝共进晚餐的邀请。腓特烈大帝通过学习法国哲学思想以获得舆论的支持,重塑国家威望。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语言的力量有多么强大。近代西方思想解放也是语言的革命,用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人文精神的发展和壮大,但丁说:“我们称作光辉的语言,只有最高尚的事物才配得上用这种语言来表达。”语言是神奇的,它可以回忆过去,同样也可以指示未来。但丁的“俗语”和马丁·路德的德语、伏尔泰的法语虽然语言的形式不同,但他们在各自社会的根本作用是相同的。在社会面临着困境,人类面对着堕落的情况下,语言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爆发了。但丁的俗语和路德的德语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的整合,冲破教会的专制,而法语从18世纪以后更是成了民主的重要载体。教学中,在我们关注近代西方思想解放潮流的同时,也要注重语言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章安祺,缪灵珠.《美学译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2]吴世永.《俗语与白话:全球化中的语言突围——但丁<论俗语>与中国、印度白话文学观之比较》.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3期
[3]杜美.德国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王明利.《论启蒙运动与法语的辉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5]吕同六编著,钱中文主编.读意大利[M].泰山出版社,2008年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第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