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厦门市湖里区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致使办学规模扩大,新教师数量急剧增加。在新形势下,如何立足群体需求,汲取成功经验,拓宽培训视野,科学顶层设计,区校合力,丰富创新培训形式,夯实培训,实现培训效益,让培训助力于新教师成长。
【关键词】小学新教师;培训需求与方式;调查与思考
一、问卷调查情况与数据分析
近几年来,厦门市湖里区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区委区政府采取新建、扩建校舍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就学问题,致使办学规模扩大,师资需求量加大。2012年至2014年,我区补充的小学新教师达292人,仅2014年就有104人。因此,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就成为了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2015年1月7日至9日,我们以“培训需求、培训评价与期望”三个问题为版块设计问卷,利用网络平台,发放96份问卷,同时以小学片区为单位,分别召开了五场的片区座谈会,广泛开展“基于需求,行动而发”的新教师培训问卷调查活动。随后,综合各项数据分析与意见,进行相应的归整与梳理,提出建议,从而进一步改进、完善新教师培训工作。问卷数据分析如下:
1.职业的认同:职业的认同是新教师自觉、自醒成长的元动力,也是教师成长能得以持久的恒动力。新教师培训中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培训方式的设计,都需得关注他们内心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与归属,须得了解他们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内心感受。调查数据显示,入职半年来,自身的收入、业务水平、培训成长分别位居他们最满意的前三位。可见,新教师对自身业务的提高、培训是有期待的,在收入不低于同龄人的情况下,拥有培训的机会,拥有一技之长是这批年轻人对教师职业认同与归属的重要原因。
2.对培训学习的认识:刚走出象牙塔的新教师们对岗前培训以及后续的一系列培训究竟持何态度?我们设置了如下四题“对于学习,您的态度如何?您常有想要培训的想法吗?您认为培训与工作的关联程度如何?培训授课后您进行过如下哪些活动?”调查中,83位新教师认为需要经常学习,常有想要培训想法的新教师有54人,认为培训对工作很有帮助的21人,认为有帮助的56人;培训后会自觉撰写后记、体会、自我评价的约占31.25%。
通过以上四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新教师对入职后的学习培训是怀揣一定的期望与愿景的,“经常想要培训学习”与“有时想要培训学习”基本平分秋色;对“培训与工作的关联程度”的调查数据显示他们之间分化较大。同时,这些新教师又不失有需要时再学习的“及时主义”与“拿来主义”,培训授课后的自我完善、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比较不够,更多的是依靠外力的推动、行政式的检查,以教学后记、体会的形式来进行后续的学习与提升,深入阅读、思考、实践、研究的极少。
3.培训的课程设置:在问卷调查中,有73人认为培训内容应用程度应加强,有36人认为影响培训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培训内容和教材。可见,培训课程的设置是培训取得应有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座谈会中,我们也发现这些新教师在入职的第一年中最迫切、最急需的培训课程与我们的经验是有出入的。究竟哪方面的课程最能解其燃眉之急?调查数据显示:新教师认为在“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方面目前较欠缺的方面依次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设计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能力”,最急需的培训内容是“教材的解读、处理、课堂教学的实施、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些方面。
纵观平时的调研,这些新教师在历经省考、教学能力面试等招考环节中虽然也极尽全力熟悉教材,但更多的是一种应试,是纸上谈兵,回到真正的课堂,他们往往生搬硬套,目中无“生”,教材的解读,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学生习得过程的指导与学习效果的落实等等皆与模拟的片断教学大相径庭,这种落差往往造成他们入职后的巨大落差。因此,教材解读、教学设计、班级管理工作成了他们课堂教学工作的的巨大障碍,令他们焦头烂额,身心疲惫。以下的这组数据更是得以验证:75人认为在本学期的培训中需要增加班主任工作策略与方法的培训;65人认为需要增加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培训课程。座谈会上更是绝大多数新教师对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工作、教材解读类的内容版块提出强烈的培训意愿。
4.培训的授课形式:影响培训效果因素众多,但众多因素中,培训的授课形式同样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重中之重。调查中,36人认为影响培训效果最大的是形式, 占调查总人数的37.5%;他们最喜欢的培训方式依次为教学观摩、实践指导、案例分析、名师引领、研讨交流;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方式依次为集中研讨培训、有指导性的自学。正如调查所得,新教师这一群体,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喜欢时尚新潮,喜欢新鲜事物,表现欲强,由此他们期待培训内容能贴近他们所需,期待培训形式能灵活、多样、能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与实践指导、案例分析、观摩研讨、同行交流、名师引领有机融合,而不仅仅是“你来讲我来听”。
二、反思与建议
回顾近几年的市、区新教师培训,所依循的多是市、区、校的培训惯例与实施路径:市、区两级在岗前培训多设置师德、法律法规、班主任、专业成长这几个版块的培训内容,大家似乎已将这样的安排视为常规,视为惯例,少有思考。然而,通过这次的问卷以及座谈会,我们不得不反思:在新教师对实际的教育教学认知还停留在概念层面时,这些培训究竟能对他们起到多少作用?若希望上述版块的培训内容能对新教师成长起到实质的促进作用,我们又该做如何调整,才能让培训落地,效益增值,让新教师的成长看得见呢?
1.顶层科学设计,区校合力夯实培训。区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各区新教师培训实施的主体,一方面须通过对群体动态及需求的调研,对区级培训方案进行科学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须对培训内容进行层级分解,将几个版块的培训内容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实施层面予以一定的细化指导,从而明确区、校各自的培训职责与培训内容,将区级层面的通识培训与校本培训有机融合,力求区级引领,校本落实巩固,区、校联动,点面结合,层层推进,形成合力,助推新教师成长。 2.立足群体需求,丰富创新培训形式。①实践课程激活培训:增加新教师培训中的实践课程势在必行,各种教学技能类的培训,必须改变“你讲我听”的旧窠,寻找好的培训师,妥善合理安排各项后勤工作,将实践演练融入培训,让人人写起来、画起来、说起来、评起来,让他们在培训中学、培训中做、培训中感悟、培训中提高技能,体验成长。
②网络微课助推培训:新教师成长中面临种种困惑,且困惑常源于极小、极琐碎的问题,尤其是班级管理工作。如在日常的调研、跟踪中,我们发现新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面临许多具体的小问题。为此,我们将此类小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列出了十个班级管理小问题:“如何指导学生早读、午休;如何在QQ上回答家长刁钻的问题;如何培养小干部;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做好值日生工作”等,而后利用本区优秀教师资源,让有经验的优秀班主任将他们有效的做法制作成五分钟微课,供新教师在群上学习。这样的网络微课培训,既源于他们的问题需求,又免去了他们的路途奔波,很好地实现了微课培训的“短、平、快”之效。
③多元带教创新培训: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师带徒模式的局限性突显,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对这一传统模式进行革新。问卷调查中,96人中得到区级指导教师指导次数超过5次的有48人,2至3次的有29人,1次的有19人。这组数足见之间的差异分布不均,也足以反映光靠传统的“一带一”师带徒模式是很难适应大批量新教师成长的需求。我们可借鉴认知教练模式,开辟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如设置区级学科带教工作室、学校带教工作室、片区同伴学习联盟等多重学习体系,形成“模仿—反思探究—发展提升”循环递进的学习链,盘活片区资源,建立新教师学习共同体,引导新教师在模仿中学,在课堂中实践,在同伴互助中探讨,在自我的反思、觉醒中提升,从而有效提高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认知技能。
3.汲取成功经验,拓宽培训视野。借鉴教育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进行适当的本土培植,既解决我区新教师培训的局限性,又有助于拓宽培训视野,提升我区的教师培训工作品质与内涵。
在培训制度规范化方面——上海市从2012年起推行的《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意见(试行)》,对见习期内的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的规范化、浸润式培训。期间编制由“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课堂经历与教学实践、班级工作与育德体验、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等四个模块构成的《上海市中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包》,具体内容包括备课、上课、设计作业、编制考试、评价学生、教研活动、学生访谈、家访等十八个要点,每个要点都有具体的目标要求、培训方法、完成过程和结果记录。上海见习新教师规范化培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机制,对帮助新教师强化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尽快胜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培训形式方面——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引进企业培训元素,借助变化的组织方式、时间安排和活动设计,从2008年开始,已经实行了6年的新教师岗前5天封闭体验式培训课程体系,开创了一种独特、新颖、让年轻教师特别喜欢而且能受到“刺激”的培训模式,目前其影响力已经辐射到广东、浙江、湖北、内蒙古、江苏等10多个省区。龙岗区教师培训学校校长刘静波说:“贯穿在龙岗新教师培训中的理念是活生生的,其定位是激发激情,树立理想,融入团队,学会规划,挑战潜能,转换角色,掌握常规,学会管理,勇于担当,懂得感恩,收获快乐,找到朋友——看上去很原则,但直指新教师的需求。”这样的培训不仅仅给学员以知识和技能,更给他们以快乐和感动;这样的培训使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实在的效果,从而让传统的新教师培训变了模样。综上所举,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培训形式,都有不少可借鉴的做法,需要的是我们能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学以致用。
一个地区的教育程度最终落在课堂上,落在教师的专业水平上。新教师是我区教师队伍的塔基,创新机制,夯实塔基,促进新教师岗位成长,使之成为优质资源为我所用,进而实现我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基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下的新教师有效培训行动研究——在“专业能力”维度下(课题编号FJJK14-23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
【关键词】小学新教师;培训需求与方式;调查与思考
一、问卷调查情况与数据分析
近几年来,厦门市湖里区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区委区政府采取新建、扩建校舍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就学问题,致使办学规模扩大,师资需求量加大。2012年至2014年,我区补充的小学新教师达292人,仅2014年就有104人。因此,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就成为了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2015年1月7日至9日,我们以“培训需求、培训评价与期望”三个问题为版块设计问卷,利用网络平台,发放96份问卷,同时以小学片区为单位,分别召开了五场的片区座谈会,广泛开展“基于需求,行动而发”的新教师培训问卷调查活动。随后,综合各项数据分析与意见,进行相应的归整与梳理,提出建议,从而进一步改进、完善新教师培训工作。问卷数据分析如下:
1.职业的认同:职业的认同是新教师自觉、自醒成长的元动力,也是教师成长能得以持久的恒动力。新教师培训中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培训方式的设计,都需得关注他们内心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与归属,须得了解他们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内心感受。调查数据显示,入职半年来,自身的收入、业务水平、培训成长分别位居他们最满意的前三位。可见,新教师对自身业务的提高、培训是有期待的,在收入不低于同龄人的情况下,拥有培训的机会,拥有一技之长是这批年轻人对教师职业认同与归属的重要原因。
2.对培训学习的认识:刚走出象牙塔的新教师们对岗前培训以及后续的一系列培训究竟持何态度?我们设置了如下四题“对于学习,您的态度如何?您常有想要培训的想法吗?您认为培训与工作的关联程度如何?培训授课后您进行过如下哪些活动?”调查中,83位新教师认为需要经常学习,常有想要培训想法的新教师有54人,认为培训对工作很有帮助的21人,认为有帮助的56人;培训后会自觉撰写后记、体会、自我评价的约占31.25%。
通过以上四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新教师对入职后的学习培训是怀揣一定的期望与愿景的,“经常想要培训学习”与“有时想要培训学习”基本平分秋色;对“培训与工作的关联程度”的调查数据显示他们之间分化较大。同时,这些新教师又不失有需要时再学习的“及时主义”与“拿来主义”,培训授课后的自我完善、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比较不够,更多的是依靠外力的推动、行政式的检查,以教学后记、体会的形式来进行后续的学习与提升,深入阅读、思考、实践、研究的极少。
3.培训的课程设置:在问卷调查中,有73人认为培训内容应用程度应加强,有36人认为影响培训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培训内容和教材。可见,培训课程的设置是培训取得应有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座谈会中,我们也发现这些新教师在入职的第一年中最迫切、最急需的培训课程与我们的经验是有出入的。究竟哪方面的课程最能解其燃眉之急?调查数据显示:新教师认为在“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方面目前较欠缺的方面依次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设计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能力”,最急需的培训内容是“教材的解读、处理、课堂教学的实施、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些方面。
纵观平时的调研,这些新教师在历经省考、教学能力面试等招考环节中虽然也极尽全力熟悉教材,但更多的是一种应试,是纸上谈兵,回到真正的课堂,他们往往生搬硬套,目中无“生”,教材的解读,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学生习得过程的指导与学习效果的落实等等皆与模拟的片断教学大相径庭,这种落差往往造成他们入职后的巨大落差。因此,教材解读、教学设计、班级管理工作成了他们课堂教学工作的的巨大障碍,令他们焦头烂额,身心疲惫。以下的这组数据更是得以验证:75人认为在本学期的培训中需要增加班主任工作策略与方法的培训;65人认为需要增加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培训课程。座谈会上更是绝大多数新教师对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工作、教材解读类的内容版块提出强烈的培训意愿。
4.培训的授课形式:影响培训效果因素众多,但众多因素中,培训的授课形式同样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重中之重。调查中,36人认为影响培训效果最大的是形式, 占调查总人数的37.5%;他们最喜欢的培训方式依次为教学观摩、实践指导、案例分析、名师引领、研讨交流;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方式依次为集中研讨培训、有指导性的自学。正如调查所得,新教师这一群体,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喜欢时尚新潮,喜欢新鲜事物,表现欲强,由此他们期待培训内容能贴近他们所需,期待培训形式能灵活、多样、能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与实践指导、案例分析、观摩研讨、同行交流、名师引领有机融合,而不仅仅是“你来讲我来听”。
二、反思与建议
回顾近几年的市、区新教师培训,所依循的多是市、区、校的培训惯例与实施路径:市、区两级在岗前培训多设置师德、法律法规、班主任、专业成长这几个版块的培训内容,大家似乎已将这样的安排视为常规,视为惯例,少有思考。然而,通过这次的问卷以及座谈会,我们不得不反思:在新教师对实际的教育教学认知还停留在概念层面时,这些培训究竟能对他们起到多少作用?若希望上述版块的培训内容能对新教师成长起到实质的促进作用,我们又该做如何调整,才能让培训落地,效益增值,让新教师的成长看得见呢?
1.顶层科学设计,区校合力夯实培训。区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各区新教师培训实施的主体,一方面须通过对群体动态及需求的调研,对区级培训方案进行科学顶层设计;另一方面须对培训内容进行层级分解,将几个版块的培训内容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实施层面予以一定的细化指导,从而明确区、校各自的培训职责与培训内容,将区级层面的通识培训与校本培训有机融合,力求区级引领,校本落实巩固,区、校联动,点面结合,层层推进,形成合力,助推新教师成长。 2.立足群体需求,丰富创新培训形式。①实践课程激活培训:增加新教师培训中的实践课程势在必行,各种教学技能类的培训,必须改变“你讲我听”的旧窠,寻找好的培训师,妥善合理安排各项后勤工作,将实践演练融入培训,让人人写起来、画起来、说起来、评起来,让他们在培训中学、培训中做、培训中感悟、培训中提高技能,体验成长。
②网络微课助推培训:新教师成长中面临种种困惑,且困惑常源于极小、极琐碎的问题,尤其是班级管理工作。如在日常的调研、跟踪中,我们发现新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面临许多具体的小问题。为此,我们将此类小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列出了十个班级管理小问题:“如何指导学生早读、午休;如何在QQ上回答家长刁钻的问题;如何培养小干部;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做好值日生工作”等,而后利用本区优秀教师资源,让有经验的优秀班主任将他们有效的做法制作成五分钟微课,供新教师在群上学习。这样的网络微课培训,既源于他们的问题需求,又免去了他们的路途奔波,很好地实现了微课培训的“短、平、快”之效。
③多元带教创新培训: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师带徒模式的局限性突显,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对这一传统模式进行革新。问卷调查中,96人中得到区级指导教师指导次数超过5次的有48人,2至3次的有29人,1次的有19人。这组数足见之间的差异分布不均,也足以反映光靠传统的“一带一”师带徒模式是很难适应大批量新教师成长的需求。我们可借鉴认知教练模式,开辟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如设置区级学科带教工作室、学校带教工作室、片区同伴学习联盟等多重学习体系,形成“模仿—反思探究—发展提升”循环递进的学习链,盘活片区资源,建立新教师学习共同体,引导新教师在模仿中学,在课堂中实践,在同伴互助中探讨,在自我的反思、觉醒中提升,从而有效提高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认知技能。
3.汲取成功经验,拓宽培训视野。借鉴教育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进行适当的本土培植,既解决我区新教师培训的局限性,又有助于拓宽培训视野,提升我区的教师培训工作品质与内涵。
在培训制度规范化方面——上海市从2012年起推行的《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意见(试行)》,对见习期内的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的规范化、浸润式培训。期间编制由“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课堂经历与教学实践、班级工作与育德体验、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等四个模块构成的《上海市中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包》,具体内容包括备课、上课、设计作业、编制考试、评价学生、教研活动、学生访谈、家访等十八个要点,每个要点都有具体的目标要求、培训方法、完成过程和结果记录。上海见习新教师规范化培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机制,对帮助新教师强化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尽快胜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培训形式方面——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引进企业培训元素,借助变化的组织方式、时间安排和活动设计,从2008年开始,已经实行了6年的新教师岗前5天封闭体验式培训课程体系,开创了一种独特、新颖、让年轻教师特别喜欢而且能受到“刺激”的培训模式,目前其影响力已经辐射到广东、浙江、湖北、内蒙古、江苏等10多个省区。龙岗区教师培训学校校长刘静波说:“贯穿在龙岗新教师培训中的理念是活生生的,其定位是激发激情,树立理想,融入团队,学会规划,挑战潜能,转换角色,掌握常规,学会管理,勇于担当,懂得感恩,收获快乐,找到朋友——看上去很原则,但直指新教师的需求。”这样的培训不仅仅给学员以知识和技能,更给他们以快乐和感动;这样的培训使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实在的效果,从而让传统的新教师培训变了模样。综上所举,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培训形式,都有不少可借鉴的做法,需要的是我们能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学以致用。
一个地区的教育程度最终落在课堂上,落在教师的专业水平上。新教师是我区教师队伍的塔基,创新机制,夯实塔基,促进新教师岗位成长,使之成为优质资源为我所用,进而实现我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基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下的新教师有效培训行动研究——在“专业能力”维度下(课题编号FJJK14-23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