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心理学专家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不同程度地具有任性、懦弱、自私、懒惰、冷漠、孤僻等心理方面的缺陷,致使他们经不起任何挫折,受不了一点委屈,吃不得半点亏,有的甚至还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将来怎么能自立自强?又怎么能成为新世纪的栋梁?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近几年来,笔者在此方面,注意坚持六个原则,标本兼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有的放矢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切忌无的放矢,乱开药方。为此,教师应当做到:(1)懂心理。即了解学生气质、性格、智商、情绪等心理特征及各种心理表现。如:通过心理健康普查得知:中学阶段属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其心理特征为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这时,教师既不能把他们当小孩,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熟的青年,既要适当地尊重他们的意见,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与监督。(2)摸规律。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就像疾病一样,有苗头、有规律。教师能摸清“疾病”规律,就能有的放矢,防患于未然。俗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学生出现过分喜欢打扮、上课走神、单独约会等,可能是早恋的先兆。这时教师要适时适度地暗示、点拨和教育,力求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
二、以身作则的原则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我国古代教育也非常强调教师的行为范例影响。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言教”与“身教”。“言教”即教师语言要规范、文明、有修养,切忌粗俗、牢骚满腹。“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教师不可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若长此下去,学生便会形成“孤僻偏执,孤芳自赏”的性格。“身教”在学生心理上的效应非常明显。“身正为范”就是这个道理,“身教”还要特别注意从一般举止做起: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装腔作势,随时保持沉着、冷静、谨慎、有条不紊、从容不迫的举止与风度。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的一举一动都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的监督。”
三、园材施教的原则
心理教育的因材施教,要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特别关注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心理教育。因材施教对“差生”的“刮垢磨光”功效,历来受教育者重视,暂不多论及。就学优生而言,因为成绩好而“一俊遮百丑”。其心理健康状况更令人担忧。他们在学校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在家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得到的是过多的奖赏和呵护。因此,固执、气傲、自私、冷酷、嫉妒随之产生,再因学校家庭的期望值过高,致使他们心理压力过大,厌学、怀疑、恐惧,甚至自杀心理时常有之。所以,要使优生更优,教师应帮助他们做到以下几点:(1)更新成才观念;(2)提高学习要求;(3)开展互学活动;(4]检测心理状况;(5)帮助差生进步;(6)适当冷落批评;(7)品尝失败滋味;(8)提高交往技巧。
四、动之以情的原则
狄德罗说:“只有情感,而且只有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动之以情,以下两个方面实施最基本的:首推“热情施爱”。(1)积极热情的态度和高而世纪的期望值。(2)更多的鼓励与势态语(注视、微笑、点头赞许、肯定手势、关怀与接触等)。(3)雪中送炭。让其在爱的回流中,做出“漂亮”决定。如一女生考试作弊被当场抓住,意欲寻死。老师看到绝命书后赶往她家,用慈母般的爱、朋友似的情解冻了她消沉的心,教室里又飞出了她银铃般的笑声。再谈“情境创设”。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学生健康的情感得以升华,浮躁的心理得以矫正。在某教师开办的“我们生活在温暖的班集体”主题班会上,某同学主动揭开了他的内心秘密:因为迟到过几次,他总以为同学老师都看不起他,便由此产生妒恨而破罐子破摔,此时此景,他才茅塞顿开、烟消云散。
五、循序渐进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能操之过急、期望速成,应从实际出发,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分步实施。同时也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理素质上的每一点进步,给予扶持,但绝不能苛求完美。
六、持之以恒的原则
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必须有韧性才能巩固成绩,达到预期效果。因为人在成长过程中,心理也会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应从点滴小事做起,常抓不放,还要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如心理讲座、座谈会办报、电教手段等形式,让学生时时、事事、处处接受到心理教育。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原则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教师能坚持做“有心人”,学生的心理才会逐步“皮实”起来,而“皮实”的心理才能经得起任何“风雪雨霜”的考验。(作者单位陕西省合阳中学)
责任编辑张晓楠
一、有的放矢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切忌无的放矢,乱开药方。为此,教师应当做到:(1)懂心理。即了解学生气质、性格、智商、情绪等心理特征及各种心理表现。如:通过心理健康普查得知:中学阶段属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其心理特征为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这时,教师既不能把他们当小孩,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熟的青年,既要适当地尊重他们的意见,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与监督。(2)摸规律。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就像疾病一样,有苗头、有规律。教师能摸清“疾病”规律,就能有的放矢,防患于未然。俗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学生出现过分喜欢打扮、上课走神、单独约会等,可能是早恋的先兆。这时教师要适时适度地暗示、点拨和教育,力求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
二、以身作则的原则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我国古代教育也非常强调教师的行为范例影响。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言教”与“身教”。“言教”即教师语言要规范、文明、有修养,切忌粗俗、牢骚满腹。“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教师不可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若长此下去,学生便会形成“孤僻偏执,孤芳自赏”的性格。“身教”在学生心理上的效应非常明显。“身正为范”就是这个道理,“身教”还要特别注意从一般举止做起: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装腔作势,随时保持沉着、冷静、谨慎、有条不紊、从容不迫的举止与风度。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的一举一动都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的监督。”
三、园材施教的原则
心理教育的因材施教,要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特别关注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心理教育。因材施教对“差生”的“刮垢磨光”功效,历来受教育者重视,暂不多论及。就学优生而言,因为成绩好而“一俊遮百丑”。其心理健康状况更令人担忧。他们在学校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在家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得到的是过多的奖赏和呵护。因此,固执、气傲、自私、冷酷、嫉妒随之产生,再因学校家庭的期望值过高,致使他们心理压力过大,厌学、怀疑、恐惧,甚至自杀心理时常有之。所以,要使优生更优,教师应帮助他们做到以下几点:(1)更新成才观念;(2)提高学习要求;(3)开展互学活动;(4]检测心理状况;(5)帮助差生进步;(6)适当冷落批评;(7)品尝失败滋味;(8)提高交往技巧。
四、动之以情的原则
狄德罗说:“只有情感,而且只有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动之以情,以下两个方面实施最基本的:首推“热情施爱”。(1)积极热情的态度和高而世纪的期望值。(2)更多的鼓励与势态语(注视、微笑、点头赞许、肯定手势、关怀与接触等)。(3)雪中送炭。让其在爱的回流中,做出“漂亮”决定。如一女生考试作弊被当场抓住,意欲寻死。老师看到绝命书后赶往她家,用慈母般的爱、朋友似的情解冻了她消沉的心,教室里又飞出了她银铃般的笑声。再谈“情境创设”。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学生健康的情感得以升华,浮躁的心理得以矫正。在某教师开办的“我们生活在温暖的班集体”主题班会上,某同学主动揭开了他的内心秘密:因为迟到过几次,他总以为同学老师都看不起他,便由此产生妒恨而破罐子破摔,此时此景,他才茅塞顿开、烟消云散。
五、循序渐进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能操之过急、期望速成,应从实际出发,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分步实施。同时也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心理素质上的每一点进步,给予扶持,但绝不能苛求完美。
六、持之以恒的原则
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必须有韧性才能巩固成绩,达到预期效果。因为人在成长过程中,心理也会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应从点滴小事做起,常抓不放,还要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如心理讲座、座谈会办报、电教手段等形式,让学生时时、事事、处处接受到心理教育。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原则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教师能坚持做“有心人”,学生的心理才会逐步“皮实”起来,而“皮实”的心理才能经得起任何“风雪雨霜”的考验。(作者单位陕西省合阳中学)
责任编辑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