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赤胆忠心为人民的孔繁森》一课,颇受感动,潸然泪下。课堂结尾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此刻,假如你就是被孔繁森救助过的藏族的孤儿、老人、农牧民,你就在为孔繁森送行的队伍中,你想说些什么?
生:孔书记,你等着我,我这孤老头子跟你做伴!
生:孔伯伯,您为了我们三个孤儿,夜里经常睡不好觉,您不是我们的亲人胜似我们的亲人。如今,您走了,我们又没有亲人了。
……
点评:学生变换角色,走进教材,充当课文里的人物,切肤体验,用心感受,变死板理解为弹性感悟,“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已经成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语言与精神同构的极高境界。
师放《公仆赞》录像。
师:这样一个人民的好公仆离我们去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你们的心情是否和老师一样?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恨死那辆车。
生:为什么死的不是别人,却偏偏是孔书记!
生:我要到孔书记的墓前看看他(泣不成声)。
师:是的,像这样好干部死得可惜,走得太早,让我们一起默默地祈祷孔书记一路走好,祝愿他的家人一生平安!(许多同学已流下眼泪,表情悲痛)
点评:一曲悲壮的《公仆赞》把学生带到告别孔繁森的人群当中,那长长的队伍,那雪白的哈达,那激情的音乐,那感人的场面,无不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再以谈感受的形式表达对孔繁森的无比思念之情,由此窥视到学生崇高、善良的内心精神世界。
师:孔繁森不是一个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有人说他是“傻子。”也有人认为他不傻,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说是“傻子”的同学占1/3,说不“傻”的同学占2/3)。
师:现在,双方展开辩论,说“不傻”的为正方,说“傻”的为反方。(同学们兴致很高,都跃跃欲试)
正:我方认为孔繁森不傻,因为他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是爱人民。
反:共产党员爱人民可以,可是他不爱自己家的“人民”,难道他不傻吗?
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孔繁森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重,我们能说这样的人是傻子吗?
反:孔繁森上有80多岁的老母,下有十几岁的孩子,都需要他的照顾,可他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孤儿上学,这还不傻啊?
正:“为人民谋幸福”,多少年来一直代代相传,指引着共产党员为人民、为国家而献身,他的名字千古留名。
反:“人非草木”,他女儿考大学时,他都不回来看看,而孤儿的事,他倒放在心上,哪有这样的爸爸啊!我可不愿意有这样的爸爸!
……
师:正像雷锋说的那样:有人说我是傻子,我心甘情愿做这样的傻子,共产党正需要这样的傻子,让我们甘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傻子”吧!
点评:这场辩论是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巧设辩论题,又一次把学生带入了与文本对话的情境,学生释放自己的储备,进行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通过辩论,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美化、净化。
解读:这是一节叩开学生心灵的语文课。教师通过读、思、议、辩等对话手段,巧妙地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走向精神的极高境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1、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教师“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通过辩论、谈感受、看录像等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走进孔繁森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美好的心灵,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师能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突出了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巧设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想象,在情境中表达,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精神得到提炼。
3、注重情感体验。引领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受过孔繁森帮助过的孤儿、老人、农民,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情感体验,学生把心放在文本当中,让自己的心灵淌洋在孔繁森的精神境界里,变死板的理解为动态的感悟,难怪会生成那么多独特的体验!
师:此刻,假如你就是被孔繁森救助过的藏族的孤儿、老人、农牧民,你就在为孔繁森送行的队伍中,你想说些什么?
生:孔书记,你等着我,我这孤老头子跟你做伴!
生:孔伯伯,您为了我们三个孤儿,夜里经常睡不好觉,您不是我们的亲人胜似我们的亲人。如今,您走了,我们又没有亲人了。
……
点评:学生变换角色,走进教材,充当课文里的人物,切肤体验,用心感受,变死板理解为弹性感悟,“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已经成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语言与精神同构的极高境界。
师放《公仆赞》录像。
师:这样一个人民的好公仆离我们去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你们的心情是否和老师一样?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恨死那辆车。
生:为什么死的不是别人,却偏偏是孔书记!
生:我要到孔书记的墓前看看他(泣不成声)。
师:是的,像这样好干部死得可惜,走得太早,让我们一起默默地祈祷孔书记一路走好,祝愿他的家人一生平安!(许多同学已流下眼泪,表情悲痛)
点评:一曲悲壮的《公仆赞》把学生带到告别孔繁森的人群当中,那长长的队伍,那雪白的哈达,那激情的音乐,那感人的场面,无不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再以谈感受的形式表达对孔繁森的无比思念之情,由此窥视到学生崇高、善良的内心精神世界。
师:孔繁森不是一个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有人说他是“傻子。”也有人认为他不傻,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说是“傻子”的同学占1/3,说不“傻”的同学占2/3)。
师:现在,双方展开辩论,说“不傻”的为正方,说“傻”的为反方。(同学们兴致很高,都跃跃欲试)
正:我方认为孔繁森不傻,因为他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是爱人民。
反:共产党员爱人民可以,可是他不爱自己家的“人民”,难道他不傻吗?
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孔繁森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重,我们能说这样的人是傻子吗?
反:孔繁森上有80多岁的老母,下有十几岁的孩子,都需要他的照顾,可他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孤儿上学,这还不傻啊?
正:“为人民谋幸福”,多少年来一直代代相传,指引着共产党员为人民、为国家而献身,他的名字千古留名。
反:“人非草木”,他女儿考大学时,他都不回来看看,而孤儿的事,他倒放在心上,哪有这样的爸爸啊!我可不愿意有这样的爸爸!
……
师:正像雷锋说的那样:有人说我是傻子,我心甘情愿做这样的傻子,共产党正需要这样的傻子,让我们甘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傻子”吧!
点评:这场辩论是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巧设辩论题,又一次把学生带入了与文本对话的情境,学生释放自己的储备,进行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通过辩论,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美化、净化。
解读:这是一节叩开学生心灵的语文课。教师通过读、思、议、辩等对话手段,巧妙地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走向精神的极高境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1、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教师“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通过辩论、谈感受、看录像等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走进孔繁森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美好的心灵,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师能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突出了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巧设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想象,在情境中表达,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精神得到提炼。
3、注重情感体验。引领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受过孔繁森帮助过的孤儿、老人、农民,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情感体验,学生把心放在文本当中,让自己的心灵淌洋在孔繁森的精神境界里,变死板的理解为动态的感悟,难怪会生成那么多独特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