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女儿会走路之前我是从来没去过动物园的,带我女儿去了动物园之后,我却发现动物园里的气味和小时候老家的牛栏、猪圈、羊圈甚至鸡笼里的气味差不多。我想这大概就是我没去动物园的原因吧,因为我小时候就生活在“动物园”里,那是一个更大、更和谐的动物园。
在我生活的“动物园”里,体积最大的要数牛了,那是村民们用来耕田犁地的牲口。我们村里有四头黄牛和两头水牛,黄牛有黄色的和咖啡色的,水牛则都是灰色的。
这六头牛住在专门为它们盖的牛栏里,牛栏里面用粗壮结实的木栅栏围出七八个方格子,每头牛住一个格子,地上垫了稻草。它们是村里的集体财产,分配给村里的六个生产队饲养和使用,平时由每个生产队的农户们轮流照看——也就是放牛,每户人家每次轮流放牛十天。
对放牛的日子我比过年还期待,经常在轮到爷爷家放牛之前的一个多月我就开始惦记,每天都跑去问爷爷:“爷爷,什么时候有牛放啊?”“快轮到我们放牛了吗?”等真的轮到爷爷家放牛时,我左手牵着牛鼻绳、右手拿着竹鞭赶牛去山坡上吃草的架势,就像一只小白兔手里牵着一只老虎一样威风。我真想大喊几声让全村的人都知道,今天我放牛啦,还可以放九天!这太伟大了!
放牛之前还得先跟爷爷学习牛语,牛语比较简单,都是单音节,就五句话:
“斗!”表示转弯,比如耕田的时候或者赶牛的时候就说“斗”,不过还得配合上牛鼻绳的拉扯,这样牛才知道往哪边掉头转弯,这和汽车的转向灯一样,先按个喇叭然后再拨转向灯。
“切!”表示快走,比如耕田的时候或者赶牛的时候就说“切”,牛就会加快脚步。
“喔!”表示吃,比如看到青草时就可以说“喔”,牛就会开始吃草。
“去!”表示停止,看到牛在吃庄稼大喊一声“去”,牛就会停下来了。
“暮”表示回家,放牛的时候,牛要是一下子不见了就得喊一声“暮”,它就知道该回牛栏了。
等到秋天或者冬天,野外的青草都枯萎了,牛也怕冷了,我们就要提前准备好牛吃的干草料,像玉米秆、水稻秸秆、小麦秸秆、黄豆秸秆,不够吃的话还要专门去山上割些芦苇。
另外,放牛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踩踏了地里的庄稼,更不能吃了庄稼,所以必须找些没有田地但又水草茂盛的地方。
有一次我和爷爷去放牛,爷爷把我放在牛背上让我骑牛。我就像坐在一块移动的大石头上,牛背不平,牛一走动我就差点要滑下来,更意外的是,那天牛突然奔跑起来,于是我就结结实实地从牛背上滑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幸亏刚收割完水稻的田里软绵绵的,否则一定会把我摔成肉饼的。
有一年冬天,我亲眼目睹了大黄牛生下一只小牛犊。小黄牛的两条后腿先出来,然后慢慢着地,接着两条前腿也出来了,直接就站好了,最后牛头才出来。我是趴在牛栏的木栅栏上看整个过程的,小黄牛出生后不哭也不闹,活蹦乱跳,动作很敏捷地钻到大黄牛妈妈的肚皮下去吃奶了。它有成年的梅花鹿那么高。那一天我比生产队队长还要兴奋,因为又有两头牛可以放了,那可是两倍的威风和了不起啊!
接下来要说“动物园”里的第二大动物——猪。
那时候养猪就和现在养宠物差不多,养在家里或者房子边上盖一间小矮房当猪圈。我们家里人少,房子空着很多,因此猪是养在客厅里的。猪圈方方正正的,用木栅栏围起来,不过比牛栏要矮一些。猪圈的隔壁是厨房和吃饭的桌子。我家养的猪是出名的两头乌,两头乌的头是黑色的,屁股也是黑色的,中间的躯干和四肢都是白色的,尤其是屁股上还有一块大黑斑。要是猪圈清理得干净一些,多铺垫一些稻草,那猪就会长得白里透红、干干爽爽,更加可爱了。
妈妈每次冲洗猪圈的时候,我就负责把猪赶到屋子后面的竹林空地里晒晒太阳,有时它会拱出一长条竹根。我要是在它的脊梁背上顺着猪毛的方向往后挠几下,猪就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横着扔到地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不管是在哪里,这一招都很管用。
小猪崽是在农历二三月买的,养到腊月杀掉,腌制腊肉和火腿。小猪崽偶尔也会生病,通常是便秘或者拉肚子,这时就需要兽医了。那时候人生病看医生的不多,但兽医却一直在各村庄之间忙碌着,有时还要给猪打针,那针筒是我见过最大的而且是金属制作的,就像一把巨大的弹簧秤。给猪打针和年底杀猪的阵势差不多,只是打过针以后猪就恢复了健康,而杀猪以后猪就成了腊肉。
猪有时会打喷嚏,它打喷嚏的时候非常好玩,像是杂技团的动物表演,每当碰到这种情况,爸爸就会喊我来看。猪在猪圈里一圈一圈地奔跑,前腿跃得很高,速度很快,还发出“呼哧”“呼哧”的咆哮,我估计猪是把自己当成一匹马或一只雄狮了。爸爸告诉我,其实它是在追赶着一只准备叮咬它的蚊子,当然还有可能是它在为我锻炼身体,准备练出一些腹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之类的瘦肉——因为我喜欢吃瘦肉。
有一次我把猪放出去吃草,结果丢了,我们全家找了几个山头都不见踪影。晚上等我们睡下之后,却听到有人在撞门,爸爸起床下楼开门一看,原来是猪自己回来了。家养的猪已经不适应野外生活,估计是被野猪欺负了又跑回家的,那晚我宽心地睡了个好觉——我弄丢的猪又回来了。
就在猪圈边上楼梯的下面还有个鸡笼,里面住着一只公鸡和四只母鸡。
鸡笼是木匠师傅做的,算是一件木质家具,其实它就是一个木头做的箱子,底面和顶面是实木板,周围四个面是镂空带透气窗的木板。鸡笼有个抽拉门,往上一拉,然后拨动一个木栓子,两个手掌大的门就打开了,鸡就可以从笼子里走出来。
公雞总是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喔喔喔”地叫,那是我们的闹钟,接着从村头到村尾的公鸡都叫了起来,此起彼伏,叫着叫着天就透亮了。村民们陆陆续续起床,村子里的烟囱一个接一个冒出了青烟。 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笼,公鸡和母鸡们一只接一只走出鸡笼,伸个懒腰后它们就跳上门槛,“咕咕”叫着到外面院子里找虫子吃了。
这些鸡是我们自己孵出来的,鸡蛋来自上一年的老母鸡们。开春的时候,我们把鸡蛋包在棉袄里放进一个木桶,木桶下面点燃上一大盆木炭,然后盖上一层厚厚的灰,昼夜各一盆,要孵二十几天,小鸡才会破壳而出。小鸡孵出来以后还要在它们的绒毛上涂些颜色,那是各家各户的记号,有红色、蓝色、紫色,还有黄色,有的涂在头顶,有的涂在尾巴上,有的涂在肚子上,有的涂在翅膀上,还有的涂在腿上,要不然和别人家的小鸡混在一起你是分不出来的。
小鸡们摸起来毛茸茸、热乎乎的,叫起来叽叽喳喳很熱闹,声音悦耳动听,它们簇拥着成群成群地上坡地,去田间,到院子里,唱响了春天的序曲。
养小鸡特别要注意安全,猫、狗、黄鼠狼、老鼠、老鹰都可能威胁到它们的生命,所以小鸡的数量总是养着养着越来越少,有的还会生病、得鸡瘟,甚至有的小鸡受到惊吓后就会死去。我试过很多次,但没有一次能救活一只脆弱生病的小鸡。
小鸡长大后就开始下蛋了,起先它们乱下,柴火堆里、鸡笼里、灰坑里、稻草堆里、晒在外面的被子上、枕头底下都有鸡蛋。于是妈妈在适合它们下蛋的地方放一枚鸡蛋,叫作引蛋,小鸡们看到那个引蛋就会自觉地在那里下蛋,慢慢地它们就知道要在哪里下蛋了,引蛋也就不需要了。
村尾有户人家养了一群羊,羊的数量和全村的人口差不多。每天早上、傍晚他就赶着声势浩大的羊群出去,羊粪如黑豆似的洒了一路。要是在路口碰上羊群,我一定会让它们先通过,我不敢钻入羊群,也不敢和羊正视,因为羊的眼白是黄色的,黑色的眼珠很细,看起来像一个妖精。
与养牛、养猪、养鸡比起来,放羊是最辛苦的,春夏秋冬都得出去,羊凭着毛厚不怕冷,冬天都要出去吃野草。羊也不像牛,牛吃草是整整齐齐地扯断的,吃完的草还能重新长出来;而羊吃过的地方会寸草不生,比火烧过还严重,因为羊会把草茎、草根都咀嚼得稀巴烂。
老家的树林里还有雉鸡、猫头鹰、布谷鸟、乌鸫鸟、野猪、猪獾、豪猪、穿山甲、野兔、狐狸等;屋檐边有麻雀、喜鹊、燕子、蝙蝠、壁虎、马陆等;草丛里有蚱蜢、蟋蟀、萤火虫、蜥蜴等;水里有石斑鱼、鳗鱼、昂刺鱼、泥鳅、黄鳝、水獭、丁螺、水老鼠、紫螃蟹、癞蛤蟆……动物园里有的或没的我小时候的老家几乎全都有。
现在老家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们村就是保护区的一部分,我似乎有些明白为什么我不喜欢去动物园了,因为我曾经一直生活在“动物园”里——那是任何动物园都无法比拟的。
在我生活的“动物园”里,体积最大的要数牛了,那是村民们用来耕田犁地的牲口。我们村里有四头黄牛和两头水牛,黄牛有黄色的和咖啡色的,水牛则都是灰色的。
这六头牛住在专门为它们盖的牛栏里,牛栏里面用粗壮结实的木栅栏围出七八个方格子,每头牛住一个格子,地上垫了稻草。它们是村里的集体财产,分配给村里的六个生产队饲养和使用,平时由每个生产队的农户们轮流照看——也就是放牛,每户人家每次轮流放牛十天。
对放牛的日子我比过年还期待,经常在轮到爷爷家放牛之前的一个多月我就开始惦记,每天都跑去问爷爷:“爷爷,什么时候有牛放啊?”“快轮到我们放牛了吗?”等真的轮到爷爷家放牛时,我左手牵着牛鼻绳、右手拿着竹鞭赶牛去山坡上吃草的架势,就像一只小白兔手里牵着一只老虎一样威风。我真想大喊几声让全村的人都知道,今天我放牛啦,还可以放九天!这太伟大了!
放牛之前还得先跟爷爷学习牛语,牛语比较简单,都是单音节,就五句话:
“斗!”表示转弯,比如耕田的时候或者赶牛的时候就说“斗”,不过还得配合上牛鼻绳的拉扯,这样牛才知道往哪边掉头转弯,这和汽车的转向灯一样,先按个喇叭然后再拨转向灯。
“切!”表示快走,比如耕田的时候或者赶牛的时候就说“切”,牛就会加快脚步。
“喔!”表示吃,比如看到青草时就可以说“喔”,牛就会开始吃草。
“去!”表示停止,看到牛在吃庄稼大喊一声“去”,牛就会停下来了。
“暮”表示回家,放牛的时候,牛要是一下子不见了就得喊一声“暮”,它就知道该回牛栏了。
等到秋天或者冬天,野外的青草都枯萎了,牛也怕冷了,我们就要提前准备好牛吃的干草料,像玉米秆、水稻秸秆、小麦秸秆、黄豆秸秆,不够吃的话还要专门去山上割些芦苇。
另外,放牛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踩踏了地里的庄稼,更不能吃了庄稼,所以必须找些没有田地但又水草茂盛的地方。
有一次我和爷爷去放牛,爷爷把我放在牛背上让我骑牛。我就像坐在一块移动的大石头上,牛背不平,牛一走动我就差点要滑下来,更意外的是,那天牛突然奔跑起来,于是我就结结实实地从牛背上滑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幸亏刚收割完水稻的田里软绵绵的,否则一定会把我摔成肉饼的。
有一年冬天,我亲眼目睹了大黄牛生下一只小牛犊。小黄牛的两条后腿先出来,然后慢慢着地,接着两条前腿也出来了,直接就站好了,最后牛头才出来。我是趴在牛栏的木栅栏上看整个过程的,小黄牛出生后不哭也不闹,活蹦乱跳,动作很敏捷地钻到大黄牛妈妈的肚皮下去吃奶了。它有成年的梅花鹿那么高。那一天我比生产队队长还要兴奋,因为又有两头牛可以放了,那可是两倍的威风和了不起啊!
接下来要说“动物园”里的第二大动物——猪。
那时候养猪就和现在养宠物差不多,养在家里或者房子边上盖一间小矮房当猪圈。我们家里人少,房子空着很多,因此猪是养在客厅里的。猪圈方方正正的,用木栅栏围起来,不过比牛栏要矮一些。猪圈的隔壁是厨房和吃饭的桌子。我家养的猪是出名的两头乌,两头乌的头是黑色的,屁股也是黑色的,中间的躯干和四肢都是白色的,尤其是屁股上还有一块大黑斑。要是猪圈清理得干净一些,多铺垫一些稻草,那猪就会长得白里透红、干干爽爽,更加可爱了。
妈妈每次冲洗猪圈的时候,我就负责把猪赶到屋子后面的竹林空地里晒晒太阳,有时它会拱出一长条竹根。我要是在它的脊梁背上顺着猪毛的方向往后挠几下,猪就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横着扔到地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不管是在哪里,这一招都很管用。
小猪崽是在农历二三月买的,养到腊月杀掉,腌制腊肉和火腿。小猪崽偶尔也会生病,通常是便秘或者拉肚子,这时就需要兽医了。那时候人生病看医生的不多,但兽医却一直在各村庄之间忙碌着,有时还要给猪打针,那针筒是我见过最大的而且是金属制作的,就像一把巨大的弹簧秤。给猪打针和年底杀猪的阵势差不多,只是打过针以后猪就恢复了健康,而杀猪以后猪就成了腊肉。
猪有时会打喷嚏,它打喷嚏的时候非常好玩,像是杂技团的动物表演,每当碰到这种情况,爸爸就会喊我来看。猪在猪圈里一圈一圈地奔跑,前腿跃得很高,速度很快,还发出“呼哧”“呼哧”的咆哮,我估计猪是把自己当成一匹马或一只雄狮了。爸爸告诉我,其实它是在追赶着一只准备叮咬它的蚊子,当然还有可能是它在为我锻炼身体,准备练出一些腹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之类的瘦肉——因为我喜欢吃瘦肉。
有一次我把猪放出去吃草,结果丢了,我们全家找了几个山头都不见踪影。晚上等我们睡下之后,却听到有人在撞门,爸爸起床下楼开门一看,原来是猪自己回来了。家养的猪已经不适应野外生活,估计是被野猪欺负了又跑回家的,那晚我宽心地睡了个好觉——我弄丢的猪又回来了。
就在猪圈边上楼梯的下面还有个鸡笼,里面住着一只公鸡和四只母鸡。
鸡笼是木匠师傅做的,算是一件木质家具,其实它就是一个木头做的箱子,底面和顶面是实木板,周围四个面是镂空带透气窗的木板。鸡笼有个抽拉门,往上一拉,然后拨动一个木栓子,两个手掌大的门就打开了,鸡就可以从笼子里走出来。
公雞总是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喔喔喔”地叫,那是我们的闹钟,接着从村头到村尾的公鸡都叫了起来,此起彼伏,叫着叫着天就透亮了。村民们陆陆续续起床,村子里的烟囱一个接一个冒出了青烟。 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笼,公鸡和母鸡们一只接一只走出鸡笼,伸个懒腰后它们就跳上门槛,“咕咕”叫着到外面院子里找虫子吃了。
这些鸡是我们自己孵出来的,鸡蛋来自上一年的老母鸡们。开春的时候,我们把鸡蛋包在棉袄里放进一个木桶,木桶下面点燃上一大盆木炭,然后盖上一层厚厚的灰,昼夜各一盆,要孵二十几天,小鸡才会破壳而出。小鸡孵出来以后还要在它们的绒毛上涂些颜色,那是各家各户的记号,有红色、蓝色、紫色,还有黄色,有的涂在头顶,有的涂在尾巴上,有的涂在肚子上,有的涂在翅膀上,还有的涂在腿上,要不然和别人家的小鸡混在一起你是分不出来的。
小鸡们摸起来毛茸茸、热乎乎的,叫起来叽叽喳喳很熱闹,声音悦耳动听,它们簇拥着成群成群地上坡地,去田间,到院子里,唱响了春天的序曲。
养小鸡特别要注意安全,猫、狗、黄鼠狼、老鼠、老鹰都可能威胁到它们的生命,所以小鸡的数量总是养着养着越来越少,有的还会生病、得鸡瘟,甚至有的小鸡受到惊吓后就会死去。我试过很多次,但没有一次能救活一只脆弱生病的小鸡。
小鸡长大后就开始下蛋了,起先它们乱下,柴火堆里、鸡笼里、灰坑里、稻草堆里、晒在外面的被子上、枕头底下都有鸡蛋。于是妈妈在适合它们下蛋的地方放一枚鸡蛋,叫作引蛋,小鸡们看到那个引蛋就会自觉地在那里下蛋,慢慢地它们就知道要在哪里下蛋了,引蛋也就不需要了。
村尾有户人家养了一群羊,羊的数量和全村的人口差不多。每天早上、傍晚他就赶着声势浩大的羊群出去,羊粪如黑豆似的洒了一路。要是在路口碰上羊群,我一定会让它们先通过,我不敢钻入羊群,也不敢和羊正视,因为羊的眼白是黄色的,黑色的眼珠很细,看起来像一个妖精。
与养牛、养猪、养鸡比起来,放羊是最辛苦的,春夏秋冬都得出去,羊凭着毛厚不怕冷,冬天都要出去吃野草。羊也不像牛,牛吃草是整整齐齐地扯断的,吃完的草还能重新长出来;而羊吃过的地方会寸草不生,比火烧过还严重,因为羊会把草茎、草根都咀嚼得稀巴烂。
老家的树林里还有雉鸡、猫头鹰、布谷鸟、乌鸫鸟、野猪、猪獾、豪猪、穿山甲、野兔、狐狸等;屋檐边有麻雀、喜鹊、燕子、蝙蝠、壁虎、马陆等;草丛里有蚱蜢、蟋蟀、萤火虫、蜥蜴等;水里有石斑鱼、鳗鱼、昂刺鱼、泥鳅、黄鳝、水獭、丁螺、水老鼠、紫螃蟹、癞蛤蟆……动物园里有的或没的我小时候的老家几乎全都有。
现在老家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们村就是保护区的一部分,我似乎有些明白为什么我不喜欢去动物园了,因为我曾经一直生活在“动物园”里——那是任何动物园都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