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育部等明确指出从2013年起至2020年,选派教师到“三区”支教,旨在加快“三区”教师队伍建设,为推动“三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人才支持。由此,河南开始实施“两区”支教,作为乡镇中心学校,是实施“兩区”支教的一线参与者,在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河南省自2013年开始实施“两区”(革命老区、边远贫困地区)支教以来,兰考作为当时的贫困县,接受开封市教育局对口支援,每年都有52名教师奔赴兰考乡村支教。这些教师的到来为乡村教育带来了新的风气,在推动乡村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发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乡镇中心学校,对于支教教师的到来,我们抱以极大的期望,对“两区”支教工作有很多的期许,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目前支教工作存在的问题
供需信息沟通机制有待优化,选派的学科教师与教学一线需求匹配度不够高
这主要是由于各方协调不畅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我们上报的需求计划发生了改变。每年中心学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下,都会上报本区域内的支教教师需求情况。但是,上报时间都是在暑假前进行的,而暑假是招教、特岗教师招聘、人员流动的主要时段,从而造成实际需求与之前的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是支教教师的专业与受援学校的需求不一致,可能会造成支教教师的任教科目与受援学校不匹配,这种需求的不匹配是当前支教过程中最突出的资源浪费。
乡村条件制约发展,不能有效发挥城镇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支教教师在支教过程中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要上好公开课、示范课,要带领乡村教师做教育科研,要把城区的先进教育理念带到基层。但是,在支教过程中,支教教师的工作有时候会受到很大的制约,部分受援学校安装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硬件不达标,支教教师一旦到了这些没有安装班班通的学校,自身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方面的特长就无法展示,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传播。同时,部分受援学校师资匮乏,教师的年龄老化,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紧缺和教师结构不合理问题,不利于新知识和新理念的推进,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支教周期太短,不利于科研类业务的传帮带
目前在基层可以有效开展的省级课题主要由教研室和教科院组织。在基层,还有县教研部门组织的课题。而开展这些课题研究至少要一年的研究周期,从准备申报项目到拿到课题结项证书,要一年半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为此,在分配上报课题指标的时候优先向支教教师倾斜,但是,支教教师大多顾忌研究周期的问题,上报效果并不理想。
“两区”支教教师待遇保障政策不具体,不利于有效落实支教教师精神奖励
从教育部到各地省教育厅文件里都是“符合规定条件的支教教师,应在评优、评先、晋职、晋级、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研究生考试等方面,按现有政策执行,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考虑”的描述,过于模糊,造成下面有些教育主管部门执行起来没有方向。实践中,只能通过授予“两区支教优秀工作者”称号对支教教师进行表彰,但效果并不明显,对支教教师来说晋升职称的时候这种表彰也不能当作表彰业绩使用。可以说就算是基层很努力,效果也不算好。
支教教师流动性大,不利于优秀教育教学理念的深耕细作
教育是一个持续的活动过程。新教师到来后和学生要有一个磨合期,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也要有一个过程。薄弱学校的人员不固定,支教教师每一学年的更换造成学生每个学年都要经历磨合期,去适应不同的模式,等熟悉支教教师的模式后,支教工作也快结束了。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支教教师很费劲,所带学生也很痛苦,受援学校很无奈。
乡镇中心学校视角下“两区”支教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建议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支教教师选拔中来,由上级选拔变为受援学校和支教教师双向选择
每年在调研中心学校辖区内教师情况和接受支教教师的受援单位的基础上,将支教教师需求情况与暑假人员流动及补充情况统筹规划,再上报需求人数和具体学校需求的具体岗位。建议支教教师的选排方将需求支教教师的人数及具体岗位通过官网、微信平台、电视、报纸等途径进行宣传,鼓励符合条件的有意向支教的教师按照程序规定踊跃报名。另外,受援学校从报名教师中选取自己需要的教师,定3名左右的后备人选,在市教育局的组织下进行面对面的接触,让有意向支教的教师和学校进一步了解。可以采取试讲的办法,也可以采用笔试的办法,还可以采取谈话的办法,择优选取支教教师。
灵活调整支教周期,在尊重支教教师意愿的基础上,可以将支教周期调整为两年
对于在基层扎实开展工作,在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受到基层欢迎的支教教师,或有意向继续支教的教师,我们可以在尊重其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将支教周期调整为两年。支教周期变长后,无论是做课题还是做展示活动,都是非常有利的,有利于支教教师静下心来,把支教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简单来说,就是选取城区真正的拔尖教师支教,在尽可能地不影响他们在原单位工作的前提下,延长支教期限,尽最大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支教引领成效。
健全教师保障机制的具体措施,让基层有章可循,给支教教师吃下定心丸
在支教教师考核方面,建议由市总工会和市教育局联合发文,对于考核优秀的教师由市工会和市教育局联合表彰。对支教期间取得的成绩则细分为教育教学方面、教研科研方面、指导培养青年教师、上公开(示范)课情况四大板块。要想成为优秀的支教教师就要在上级文件要求的四个方面做出扎实业绩,充分发挥支教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借鉴精准扶贫模式,实施学校“一对一”结对帮扶
借鉴精准扶贫模式后,选取“一对一”的结对子帮扶形式,应该是最有利于支教工作的方式,有很多优点。一是有利于城镇学校优秀办学理念的深耕细作,在这种核心办学理念下,管理文化、教师文化、课堂文化、课程文化、学生文化等综合作用才能推动学校的品牌化和发展特色化成长;二是有利于增强派出学校和受援学校的互动交流。依托支教平台,借助“一对一”帮扶纽带,双方学校可以深入开展一些业务交流活动。这种交流除了在学校、教师之间开展,也可以在学生之间实施;三是有利于把支教工作落实到位并做出成效。如果实施“一对一”的帮扶,就相当于引入了一种竞争机制,受援单位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与派出单位的支教工作成绩挂钩,受援单位的教学水平提升是派出单位精心组织、支教教师努力工作的结果,反之亦然。
两区支教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作为乡镇中心学校,是支教教师服务的基层组织,只有积极地协调安排好受援学校的资源调配,尽心尽力地协调各方工作,力争为支教教师营造出相对满意的工作环境,才能满足基层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交流的渴求、使支教工作落到实处、让支教工作发挥出实效,达到国家实施支教工作的最终目的。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兰考县中心学校视角下的 ‘两区’支教工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CJYC17252801)
河南省自2013年开始实施“两区”(革命老区、边远贫困地区)支教以来,兰考作为当时的贫困县,接受开封市教育局对口支援,每年都有52名教师奔赴兰考乡村支教。这些教师的到来为乡村教育带来了新的风气,在推动乡村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发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乡镇中心学校,对于支教教师的到来,我们抱以极大的期望,对“两区”支教工作有很多的期许,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目前支教工作存在的问题
供需信息沟通机制有待优化,选派的学科教师与教学一线需求匹配度不够高
这主要是由于各方协调不畅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我们上报的需求计划发生了改变。每年中心学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下,都会上报本区域内的支教教师需求情况。但是,上报时间都是在暑假前进行的,而暑假是招教、特岗教师招聘、人员流动的主要时段,从而造成实际需求与之前的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是支教教师的专业与受援学校的需求不一致,可能会造成支教教师的任教科目与受援学校不匹配,这种需求的不匹配是当前支教过程中最突出的资源浪费。
乡村条件制约发展,不能有效发挥城镇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支教教师在支教过程中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要上好公开课、示范课,要带领乡村教师做教育科研,要把城区的先进教育理念带到基层。但是,在支教过程中,支教教师的工作有时候会受到很大的制约,部分受援学校安装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硬件不达标,支教教师一旦到了这些没有安装班班通的学校,自身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方面的特长就无法展示,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传播。同时,部分受援学校师资匮乏,教师的年龄老化,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紧缺和教师结构不合理问题,不利于新知识和新理念的推进,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支教周期太短,不利于科研类业务的传帮带
目前在基层可以有效开展的省级课题主要由教研室和教科院组织。在基层,还有县教研部门组织的课题。而开展这些课题研究至少要一年的研究周期,从准备申报项目到拿到课题结项证书,要一年半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为此,在分配上报课题指标的时候优先向支教教师倾斜,但是,支教教师大多顾忌研究周期的问题,上报效果并不理想。
“两区”支教教师待遇保障政策不具体,不利于有效落实支教教师精神奖励
从教育部到各地省教育厅文件里都是“符合规定条件的支教教师,应在评优、评先、晋职、晋级、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研究生考试等方面,按现有政策执行,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考虑”的描述,过于模糊,造成下面有些教育主管部门执行起来没有方向。实践中,只能通过授予“两区支教优秀工作者”称号对支教教师进行表彰,但效果并不明显,对支教教师来说晋升职称的时候这种表彰也不能当作表彰业绩使用。可以说就算是基层很努力,效果也不算好。
支教教师流动性大,不利于优秀教育教学理念的深耕细作
教育是一个持续的活动过程。新教师到来后和学生要有一个磨合期,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也要有一个过程。薄弱学校的人员不固定,支教教师每一学年的更换造成学生每个学年都要经历磨合期,去适应不同的模式,等熟悉支教教师的模式后,支教工作也快结束了。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支教教师很费劲,所带学生也很痛苦,受援学校很无奈。
乡镇中心学校视角下“两区”支教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建议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支教教师选拔中来,由上级选拔变为受援学校和支教教师双向选择
每年在调研中心学校辖区内教师情况和接受支教教师的受援单位的基础上,将支教教师需求情况与暑假人员流动及补充情况统筹规划,再上报需求人数和具体学校需求的具体岗位。建议支教教师的选排方将需求支教教师的人数及具体岗位通过官网、微信平台、电视、报纸等途径进行宣传,鼓励符合条件的有意向支教的教师按照程序规定踊跃报名。另外,受援学校从报名教师中选取自己需要的教师,定3名左右的后备人选,在市教育局的组织下进行面对面的接触,让有意向支教的教师和学校进一步了解。可以采取试讲的办法,也可以采用笔试的办法,还可以采取谈话的办法,择优选取支教教师。
灵活调整支教周期,在尊重支教教师意愿的基础上,可以将支教周期调整为两年
对于在基层扎实开展工作,在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受到基层欢迎的支教教师,或有意向继续支教的教师,我们可以在尊重其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将支教周期调整为两年。支教周期变长后,无论是做课题还是做展示活动,都是非常有利的,有利于支教教师静下心来,把支教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简单来说,就是选取城区真正的拔尖教师支教,在尽可能地不影响他们在原单位工作的前提下,延长支教期限,尽最大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支教引领成效。
健全教师保障机制的具体措施,让基层有章可循,给支教教师吃下定心丸
在支教教师考核方面,建议由市总工会和市教育局联合发文,对于考核优秀的教师由市工会和市教育局联合表彰。对支教期间取得的成绩则细分为教育教学方面、教研科研方面、指导培养青年教师、上公开(示范)课情况四大板块。要想成为优秀的支教教师就要在上级文件要求的四个方面做出扎实业绩,充分发挥支教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借鉴精准扶贫模式,实施学校“一对一”结对帮扶
借鉴精准扶贫模式后,选取“一对一”的结对子帮扶形式,应该是最有利于支教工作的方式,有很多优点。一是有利于城镇学校优秀办学理念的深耕细作,在这种核心办学理念下,管理文化、教师文化、课堂文化、课程文化、学生文化等综合作用才能推动学校的品牌化和发展特色化成长;二是有利于增强派出学校和受援学校的互动交流。依托支教平台,借助“一对一”帮扶纽带,双方学校可以深入开展一些业务交流活动。这种交流除了在学校、教师之间开展,也可以在学生之间实施;三是有利于把支教工作落实到位并做出成效。如果实施“一对一”的帮扶,就相当于引入了一种竞争机制,受援单位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与派出单位的支教工作成绩挂钩,受援单位的教学水平提升是派出单位精心组织、支教教师努力工作的结果,反之亦然。
两区支教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作为乡镇中心学校,是支教教师服务的基层组织,只有积极地协调安排好受援学校的资源调配,尽心尽力地协调各方工作,力争为支教教师营造出相对满意的工作环境,才能满足基层学校对优质教育资源交流的渴求、使支教工作落到实处、让支教工作发挥出实效,达到国家实施支教工作的最终目的。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兰考县中心学校视角下的 ‘两区’支教工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CJYC1725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