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际竞争背景下需要培养学生自能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我们党和国家把科教兴国作为战略国策,十分重视创新教育和素质发展。经过多年小学低阶段的美术教学探索和研究,作者发现美术自能课堂的关键是在小学低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关键词: 学习习惯 美术自能课堂 养成方法
国际竞争背景下需要培养学生自能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我们党和国家把科教兴国作为战略国策,十分重视创新教育和素质发展。经过多年小学低阶段的美术教学探索和研究,我发现美术自能课堂的关键是在小学低年段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完。”培养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是每一位美术教师的重要职责。法国学者培根曾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一些陈旧、落后的美术学习习惯极大地扼制了学生在美术上的创新,思维也受到了一定的禁锢,根本谈不上在美术上有灵感火花的闪现。美术学习习惯的养成刻不容缓,一触即发,一发而不可收。现经过实践和研究发现,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从一些基础抓起:
一、运用画笔有选择
新生由于受到幼儿园里美术学习的影响,习惯于用铅笔和橡皮交互作业,画画擦擦,一张作品往往要经过反复“摩擦”、冗长的时间,才能累积而成,其所呈现的作品从各个角度看都谈不上有美感。这种画笔工具的选择只能使学生更加故步自封,一成不变,胆子越来越小,变得更自卑,缺乏自信。美术教师应依据此特点,及时提倡和鼓励学生选择用深色的水彩笔或记号笔起稿作画。此类画笔因有不可涂改的性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作画的自信,培养大胆的作风和肯定的勇气,为今后能更好地学习美术,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二、画面构图要谨记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表象缺少深刻的印象,作画时画面往往是物体过小,空白处较多,画面中事物与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教学小学美术教材第一册《七彩生活》时,有的学生画了一座那种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三角屋顶的矮房子、苹果树”;有的画了一个“左上角的太阳、几朵蓝色的云朵”……其画面所呈现的共同点是:物体小、内容少,事物之间很孤立,内容空洞乏味,画面显得苍白无力。针对此实际状况,美术教师可选择一些画面丰富、构图饱满的学生作品给他们欣赏,并进行参照比较,还可以为学生们当场示范作品,怎样做到画面构图饱满呢?这就要使他们明了:只有使画面中的物体有大有小、有多有少,事物之间紧密联系才能构图饱满,画面丰富,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涂色习惯讲章法
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有章可循才是学好美术的前提。作画讲究章法,乱了章法,画面肯定是“一团糟”。一年级的新生由于没有受到过系统的美术训练,作画时涂色可谓五花八门,在自由个性得到极大发挥的同时,画面显得杂乱无章。依据此现象,美术教师要及时教给学生涂色的方法,“依线而涂、由外而里,顺锋而涂、先淡后深”。这样的涂色章法要使他们长久练习,从而养成一种习惯,才能学好美术,画出好画。
四、作品内容求创新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对事物没有深刻的记忆,因此在作画时,画面内容常常是空洞而无说服力的。要不临摹范作,要不抄袭他人,要不与人雷同,实在是牵强附会,画面缺乏创意。在此,美术教师要及时采取对策,给学生们“灵丹妙药”,使他们美感突现,才思泉涌。如语言的刺激、作品的欣赏、同学间参照、作品的改画和添画、师生的评价、教师的示范……在这样一系列推动下,相信他们在以后的作画中,能以“创新”为荣,并形成个性。
五、作画风格显个性
自能课堂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美术学习更应讲究以人为本,要把过去的“唯师独尊”变成今天的“唯我独尊”。这深层次地表现在学生的作品风格上。美术教师教学的成功体现在学生能自主创造出有个性的作品。要学会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指点他们,有心地点拨他们,让他们在作品的风格上形成自我而又独特的个性。
六、作业按时负责任
美术教学的成果直接显现的是学生们的作品。在实际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作品经常是有头无尾,究其根源,是他们不重视美术作业,缺少了责任感。“天道酬勤”,懒惰者一事无成,勤奋者学有所成。美术教师要帮助学生们克服惰性,形成责任感,养成及时完成作品的好习惯,才能画好画,做好人。美术教师可以对他们采用“催、盯、念”等方法,让他们走入烦不胜烦、无路可逃只好交差的地步。作业按时完成能及时反馈出美术学习的效果,以便指导美术课改方向,同时学生的美术技能能急速提高,并能尽快地树立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非一日之功,犹如滴水穿石,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抓起,从具体问题抓起。美术教师要耐心教育,严格要求,经常督促,最后使学生养成习惯,内化为素质,从而推动美术素质教育的发展。打造生本善学的自能课堂,我们要追求最高的境界:孩子能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峰.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5).
关键词: 学习习惯 美术自能课堂 养成方法
国际竞争背景下需要培养学生自能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我们党和国家把科教兴国作为战略国策,十分重视创新教育和素质发展。经过多年小学低阶段的美术教学探索和研究,我发现美术自能课堂的关键是在小学低年段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完。”培养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是每一位美术教师的重要职责。法国学者培根曾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一些陈旧、落后的美术学习习惯极大地扼制了学生在美术上的创新,思维也受到了一定的禁锢,根本谈不上在美术上有灵感火花的闪现。美术学习习惯的养成刻不容缓,一触即发,一发而不可收。现经过实践和研究发现,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从一些基础抓起:
一、运用画笔有选择
新生由于受到幼儿园里美术学习的影响,习惯于用铅笔和橡皮交互作业,画画擦擦,一张作品往往要经过反复“摩擦”、冗长的时间,才能累积而成,其所呈现的作品从各个角度看都谈不上有美感。这种画笔工具的选择只能使学生更加故步自封,一成不变,胆子越来越小,变得更自卑,缺乏自信。美术教师应依据此特点,及时提倡和鼓励学生选择用深色的水彩笔或记号笔起稿作画。此类画笔因有不可涂改的性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作画的自信,培养大胆的作风和肯定的勇气,为今后能更好地学习美术,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二、画面构图要谨记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表象缺少深刻的印象,作画时画面往往是物体过小,空白处较多,画面中事物与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教学小学美术教材第一册《七彩生活》时,有的学生画了一座那种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三角屋顶的矮房子、苹果树”;有的画了一个“左上角的太阳、几朵蓝色的云朵”……其画面所呈现的共同点是:物体小、内容少,事物之间很孤立,内容空洞乏味,画面显得苍白无力。针对此实际状况,美术教师可选择一些画面丰富、构图饱满的学生作品给他们欣赏,并进行参照比较,还可以为学生们当场示范作品,怎样做到画面构图饱满呢?这就要使他们明了:只有使画面中的物体有大有小、有多有少,事物之间紧密联系才能构图饱满,画面丰富,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涂色习惯讲章法
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有章可循才是学好美术的前提。作画讲究章法,乱了章法,画面肯定是“一团糟”。一年级的新生由于没有受到过系统的美术训练,作画时涂色可谓五花八门,在自由个性得到极大发挥的同时,画面显得杂乱无章。依据此现象,美术教师要及时教给学生涂色的方法,“依线而涂、由外而里,顺锋而涂、先淡后深”。这样的涂色章法要使他们长久练习,从而养成一种习惯,才能学好美术,画出好画。
四、作品内容求创新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对事物没有深刻的记忆,因此在作画时,画面内容常常是空洞而无说服力的。要不临摹范作,要不抄袭他人,要不与人雷同,实在是牵强附会,画面缺乏创意。在此,美术教师要及时采取对策,给学生们“灵丹妙药”,使他们美感突现,才思泉涌。如语言的刺激、作品的欣赏、同学间参照、作品的改画和添画、师生的评价、教师的示范……在这样一系列推动下,相信他们在以后的作画中,能以“创新”为荣,并形成个性。
五、作画风格显个性
自能课堂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美术学习更应讲究以人为本,要把过去的“唯师独尊”变成今天的“唯我独尊”。这深层次地表现在学生的作品风格上。美术教师教学的成功体现在学生能自主创造出有个性的作品。要学会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指点他们,有心地点拨他们,让他们在作品的风格上形成自我而又独特的个性。
六、作业按时负责任
美术教学的成果直接显现的是学生们的作品。在实际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作品经常是有头无尾,究其根源,是他们不重视美术作业,缺少了责任感。“天道酬勤”,懒惰者一事无成,勤奋者学有所成。美术教师要帮助学生们克服惰性,形成责任感,养成及时完成作品的好习惯,才能画好画,做好人。美术教师可以对他们采用“催、盯、念”等方法,让他们走入烦不胜烦、无路可逃只好交差的地步。作业按时完成能及时反馈出美术学习的效果,以便指导美术课改方向,同时学生的美术技能能急速提高,并能尽快地树立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非一日之功,犹如滴水穿石,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抓起,从具体问题抓起。美术教师要耐心教育,严格要求,经常督促,最后使学生养成习惯,内化为素质,从而推动美术素质教育的发展。打造生本善学的自能课堂,我们要追求最高的境界:孩子能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峰.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