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问有道驱动有力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sr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研讨、主动表达、主动展示、主动纠偏,等等,课堂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如何在高中语文复习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笔者以为,问题驱动尤为关键,好的问题驱动就如同汽车引擎,能够巧妙牵引学生按图索骥,渐入佳境。
  一、“问题”的类型
  1辅助性问题
  有的问题能够通过相应的基础性问题的思考,有效促进核心问题的解决,或帮助学生理清一类问题的思考路径及方法。这样的问题,我们称之为辅助性问题。
  例如在进行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考点复习时,诗歌《寻陆鸿渐不遇》要求“概括友人陆鸿渐的人物形象”。为了引导学生思考解答这类题的思路,可以在此之前先预设两道题目①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②请结合诗句,说说友人的行踪。这两道题的思考其实分别指向“友人陆鸿渐”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状态,而要准确概括人物形象,其实必须从诗歌中的这两个方面入手,当这两个问题迎刃而解时,“友人陆鸿渐的形象”也就基本清晰了。
  在阅读复习中,整体理解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前提,学生往往忽视这一点,只是遵循据问作答原则。其实,有些题的答案不仅仅来自学生认定的答题区域,还需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联系相关背景知识,才能采全得分点。因此,整体阅读、全面解读文本(文言材料、诗歌、小说、散文、论述文、传记等)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预设一些辅助性问题,从文学史,从一类文本的主题特色、表现技巧,从作者的一贯创作风格等多个角度去帮助学生解读文本,读透文本,有助于学生多维思考、有效解题。
  2关键性问题
  教师在备课中,为课堂突破重点、攻克难点而设置问题。这样的问题的解决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属关键性问题。
  例如,2009年江苏卷的散文阅读《上善若水》要求学生解答以下4题:
  ①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②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③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④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到解答这4题基本上都需要着眼全篇。在让学生具体解答前,是否考虑通过另外设置关键性问题,来帮助学生理清文脉呢?教师可预设这样一道题:
  《上善若水》一文中,开头与结尾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在行文结构上分别有何作用?第3段与第9段的材料分别叙述了什么?它们分别支撑了上下文的哪些议论、抒情,据此请概括全文的思路。
  这道题的思考,很明显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对本文构思和表达上的特点也有所分辨,对于解答高考的第一、第三、第四题都有作用。
  问题驱动其实不在于问题的多少,而在于问得是否恰当。关键处一问就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奇效。
  3生成性问题
  上面“两问”都是教师依据课堂复习内容,备课时精心预设的问题,它们有助于课堂复习的有序推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成度。其实,在课堂教学推进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的成果时,往往有新的问题产生。这时,教师就该迅速捕捉时机,把问题提炼出来,供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生成性问题。
  生成性问题一方面呈现了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思考角度的新奇。这样的问题抛出研讨后,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扭转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让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印象也就特别深刻;有时,由于学生思考的深入、角度的新奇,更能提升其他学生的认识水平。
  例如,在探讨《在乡下》(莫泊桑)的思考题“夏洛离家出走的原因”时,多数小组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出三点原因:一是嫉妒心理,因为小瓦兰光鲜地回来了;二是缺少正视现实的勇气,他是借此在逃避生活的贫困;三是怨恨父母,没有给他一个好的生活境遇。这样的探究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却有一个小组归结到“家庭教育的失败”,教师马上追问:“何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一问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兴趣,他们立即对照文本,找到了支撑观点的依据:蒂瓦什大婶像喂养鹅一样喂养孩子,蒂瓦什大婶骂瓦兰一家无耻,蒂瓦什大婶炫耀自己……总之,夏洛生活在一个粗鲁的家庭环境里,这里教育缺失。当然,夏洛受环境影响也就不能正确面对贫困、体谅父母,最后在痛骂父母后离开家庭。
  这样的生成就如一个耀眼的火星,点亮了学生的思维,也就使探究的意味更加浓烈,探究的价值更大了。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生成。
  二、“问题导引”的要求
  “问题导引”向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本课堂需要问题导引,但如果简单地理解为“问”多益善,那么,我们的复习课堂就会问题满天飞。问题简单的话,就会随问答案出,问题不具备思考的价值;问题设置没有铺垫,过难的话,又会一问三不知,达不到促发思维的目的。问题导引必须坚决抵制随意发问,做到有研究有克制有目的地追问。
  1问题导引必须借助导学案
  教师必须按课时精心编制问题导学案。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明确“学习任务”,在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预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导学链,帮助学生熟悉文本,深究文本,悟透问题指向,有效解答问题。
  2问题导引必须接地气
  教师在个性化备课时,要先对学情做充分的了解,然后结合考情、课堂的推进策略,在重难点的突破和学生的集中错误点上设置几个关键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让“问题”为确保课堂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最大的作用。
  3问题导引需要教师的临场智慧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在表达个人理解、主观认识,或展示小组合作成果时,总有一些在他们看来是有道理的,但从语文角度考量的话有失偏颇的地方;或教师在备课时自己都没有考虑到的角度,学生却考虑到了,这时,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自己的预设按部就班地推进,就会失去纠偏和利用学生思维资源的良好时机。聪明的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设疑,供小组再讨论,及时扭转学生的认识盲区,随机生成新知,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学本课堂”是教改的必然选择,而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是它的基本形态,它以问题学习、解决为特征。凸显人文性的高三语文复习课堂,更应让“问题”成为“打火机”,在激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展示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226100)
其他文献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前发展阶段,家族企业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载体,其庞大的经济力量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族企业经济管控的完善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有粮食企业将面临"洋粮"抢占国内市场的严峻挑战."国粮"欲与"洋粮"在国内外市场上一争高下,必须痛下决心,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其中,降低粮
“生本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该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如何构建生本课堂,营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成为教师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 重视教材研究,整合教学资源  从整体上而言,高中语文教师要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认真研究教材,科学地从教材中选择出有价值的内容,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编排阅读课程、写作课程,让语文课堂丰满起来。教材中有很多课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更是包罗万象、奇妙無比。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承担起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重担,完成好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内容的教学。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改革呼唤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借助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部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的优势逐步显现。高中语文教学阶段是最重要的同时也是唯一一个系统性讲解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关键时期。因此,
分析了粮食市场放开和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后,主产区中央储备粮承储企业入库小麦质量面临的问题,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政策依据和方法.
成功的语文课堂,应该力避“满堂问”的咄咄逼人,学生在教师预设下被动地生成,看似循循善诱,实则学生一步步被逼到思维死角;更应该力避“满堂彩”的华美呈现,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实则由于教师设计问题缺乏探究的梯度和实际价值,导致学生思维过于肤浅,囿于表层认知。成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主导,于瞬息万变的课堂现场,实现个性化的精彩生成。  精彩高效的语文课堂,并不是毫无聚焦的生成,漫无边际
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并不重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和解读,以致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的了解十分有限。外国文学作品对于陶冶学
本文分析了高压蒸汽的主要特点,提出了适用于高压过热蒸汽(20—230at)的一系列近似状态方程式,包括一个适用于全部工作范围的半理论公式,和两种适用于在线计算的简化公式。这
期刊
《机关档案工作条例指出》:“机关档案工作是机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是维护机关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深体会到,做好新时期机关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者必须做到“四要”,即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要解放思想善于接受新事物,要不断完善管理措施。  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事业是人生的社会价值所在,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作者以其非凡的艺术才能,独具匠心地运用对比技巧,使作品波澜叠起,扣人心弦。  一、理想与现实  作品开篇不惜文墨,花了近全文五分之一的篇幅向读者昭示玛蒂尔德低下的社会地位,简陋的生活现状。一方面展示她“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等生活条件的低劣;另一方面又极力描绘她所编织的许多美丽“梦想”:“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