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煎茶诀》重新问世谈煎茶之趣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tian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氏《煎茶诀》,国内罕闻。在日本则有用日文假名标注的汉字刻本两种:一是宝历(公元1751年~公元1764年)本,现藏大阪中央图书馆;二是明治戊寅(公元1878年)刻本。现存宝历本并非原刻本,而是宽政丙辰(公元1796年)的重刻增补本,有蕉中老衲序及木孔恭后记。蕉中老衲精于茗饮,所以在叶氏原文内掺糅了许多他自己的煎茶体会。明治本删去了一些认为非叶氏原作的段落章句,但同时又添加了其它内容,反而使《煎茶诀》原貌变得更加迷离甚至破碎了。《煎荼诀》为中国茶史学家朱子振教授最早关注,目前已经搜集到日本国会图书馆所藏的“明治本”复印件,和大阪中央图书馆藏有的、定作宽政八年(公元1796年)刻印的所谓“宽政本”复印件,点校考证后收录在《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一书中,这对于了解煎茶法在我国的流布传承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国内目前尚未发现叶氏相关资料及《煎茶诀》原本,所以只能依据《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所附的日本宝历、明治两本互相校正,版本编排仍依据宝历本,凡符合煎茶法宗旨的,均予以保留;疑似增加部分,则酌情予以删除,以尽量接近叶氏著作原貌,而又不失蕉中老纳补遗付梓初衷。
  正如清人震钧在《煎茶说》开篇所感叹的:煎茶之法,失传久矣,士夫风雅自命者,固多嗜茶,然止于水瀹生茗而饮之,未有解煎茶如《茶经》、《茶录》所云者。此次重新修订叶氏《煎荼诀》,就参考了陆羽《茶经》、蔡襄《茶录》、朱权《茶谱》以及徐渭《煎茶七类》、震钧《煎茶说》相关内容。仔细考究,认真体味,并依法煎茶,对《煎茶诀》一一校正,以期探究煎茶三昧。若叶氏九泉有知,必然引余以为知己,不生道人亦不容置喙焉。
  值得说明的是,此次重订叶氏《煎茶诀》,一则为了便于个人及斋中弟子修习茶道用,二则也为了稍稍梳理一下我国有关煎茶法的历是传承。委于其中考证繁琐之处,暂且搁置不论。如荠年老昏聩,如今只在日常茶事中用心,诸如搬柴运水、涤器煎茶之务,乐此不疲,而不畏艰辛,而不知老之将至,亦墨且痴矣。茶罢或歌或行,或坐或卧,舒青眼而睨青山,抚孤琴而临清洞,亦欣然有所得也。其中浅陋之处,还望方家有以教我。
  
  《煎茶诀》
  
  越溪 叶隽永之撰
  蕉中老衲 补
  南山如荠 重订
  
  煎茶诀序
  点茶之法,世有其式。至于煎茶,香味之间,不可不精细用心,非复点茶比。而世率不然。叶氏之《诀》,实得其要,犹有遗漏。倾予乘闲补苴,别为一本,以遗蒹葭氏。如或灾木,与好事者共之,亦所不辞。
  丙辰孟冬 蕉中老衲识
  森世黄书
  
  制茶
  制茶之法,世变者凡四:古者蒸茶,出而烂捣之,为团干置,投汤煮之如《茶经》所载是也。其后磨茶为末,匙而实碗,沃汤箲(注:同筅字)搅匀之以供。其后蒸茶而布散干之、焙之,是所谓“煎茶”也。后又不用蒸,直焣(注:同炒字)之数过,捻之使缩。及用,实瓶如碗,汤沃之,谓之“泡茶”、“冲茶”。可知辗转不复古也。煎茶之制,所在有之,然江州所产为最。近好事者家制之,率皆用焣法,重芳烈故也。盖能其精良,不必所产,然非地近山者不为宜。若其制法,——兹不详说。独《五杂俎》载松萝僧说:曰茶之香,原不甚相远,唯焙者火候极难调耳。茶叶尖者太嫩,而蒂多老,火候匀时尖已焦而蒂尚未熟:二者杂之,茶安得佳?松萝茶制者,每叶皆剪去尖蒂,但留中段,故茶皆一色,而功力烦矣,宜其价之高也。
  
  藏茶
  初得茶,要极干脆。若不干脆,须焙之,然后用壶佳者贮之。小有疏漏,致损气味,当慎保护。其焙法:用卷张纸散布茶叶,远火焙之,令煴煴渐干。其壶如尝为冷湿所侵者,用煎茶至浓者洗涤之,曝日待干、封固,则可用也。
  
  择水
  煎茶,水功居半。陆氏所谓“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水,拣乳泉、石池涓涓流出者;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是也。然互有上下,品可辨也。若取水于远欲宿之,须以白石椭而泽者四五,沉着或以同煮之,能利清洁。黄山谷诗:锡谷寒泉椭石俱是也。
  
  洁瓶
  瓶不论好丑,唯要洁净。一煎之后,便当辄去残叶,用椶扎刷涤一过,以当后用。不尔,旧染浸淫,使芳鲜不发。若值旧染者,须煮水一过,去之,然后更用。
  
  候汤
  凡每煎茶,用新水活火,莫用熟汤及釜铫之汤。熟汤,软弱不应茶气;釜铫之汤,自然有气妨乎茶昧。陆氏论“三沸”,当须“腾波鼓浪”而后投茶:不尔,芳烈不发。
  
  煎茶
  世人多贮茶不密,临煎焙之,或至欲焦,此婆子村所供,大非雅赏。江州茶尤不宜焙。其它或焙,亦远火煴煴然耳。大抵水一合,用茶可三四分。投之滚汤,旋即离火,置须臾而供之。若洗茶者,以小笼盛茶叶,盛以碗,浇沸汤以箸搅之,漉出则尘垢皆漏脱去;然后投入瓶中,色、昧极佳。要在速疾,少缓慢,则气脱不佳。
  
  痷茶
  瓶中置茶,以熟汤沃焉,谓之泡茶。或以钟,谓之中茶。中,钟同音,通“泡”名,通瓶。钟者,《茶经》谓之“痷茶”。皆当先胁之令热,或入汤之后盖之;再以汤外溉之,则茶气尽发矣。
  
  花香茶
  有莲花茶者,就花半开者,实茶其内,丝匝拥之一宿,乘晓含露摘出,直投热汤,香味俱发。如兰花,摘花杂茶,亦经宿而拣去其花片用之,并皆不用焙干。
  
  煎茶诀跋
  山林绝区,清淑之气,钟香露芽,发乎云液,使人恬淡是昧。此非事甘脆肥醲者所得识也。夫其参四供,利中肠,破昏除睡,以入禅悦之味,乃所谓四悉檀之益,固可与道流者共已。叶氏之诀,得其精哉,殆缵竟陵氏之绪矣。
  
  不生道人跋
  茶诀一篇,语不多而要妙尽矣。命之剞劂以施四方君子云。时宝历甲申二月。
  浪华蒹葭堂木孔恭识
  《煎茶诀》终
  
  煎茶的乐趣——细读《煎茶诀》,细品煎茶味
  
  煎茶法之所以能流传近千年而不衰,这和煎茶过程中的乐趣是分不开的。
  首先是末茶的乐趣。
  所谓末茶是指将饼茶(或散茶)经过炙茶、碎茶、碾茶、罗茶等过程所得到的茶末,这个过程就称作末茶——即将茶饼(或散茶)末碎的意思。唐代茶末一般较为粗糙,陆羽在《茶经》里注释说: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至宋时,则要求茶末越细越好。蔡襄《茶录》“罗茶”条里说:“碾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里也写道:“罗碾: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铁之害色。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已细青不耗。唯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之色。”宋代诗人林逋有一首《煎茶》诗,最能说明碾茶时的幽况:“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简淡中自有真意,韵味非常醇厚。至于散茶,末茶时则不需要炙茶、碎茶的过程,直接碾茶、罗茶就可以了,比起饼茶简便了许多。
  碾茶时不但能欣赏到茶末清香的气息,更能领略到玉屑出磨、眩转入瓯时的无穷乐趣, 其间境况难以言说,只有亲自动手煎茶,方能领略一二。正如范仲淹《斗茶歌》所描写的:“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鼎磨云外首山铜,饼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千年后读此,仍令人向往不已。
  煎茶法对于茶叶的选择是比较宽松的,饼茶、散茶、煎茶、末茶等均可采用,没有过多限制。从历史上考证,中国茶叶制作经历了散茶、饼茶再到散茶这样一个发展过程,饼茶要碾碎末细后煮饮或冲点,散茶则直接冲瀹。因此,饼茶、散茶、末茶等都适宜于煎茶法,并没有严格的限制。
  比起末茶,煎水就显得尤为重要。煎水前首先要择水,或山泉,或井水,或纯净水,或自来水,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煎茶法的要求认真选择,不可草率从事。有山泉水当然好,只是山泉水贮存不易,得到后应该尽快饮用(一天为限),否则,水味不活,还不如纯净水好。如果选用自来水,最好先放置一天,至少两小时,要准备专用水罐,里面铺以细沙(洁净的河沙),如果能放入几枚来自山涧的卵石,则效果更好。
  煎水的关键是“候汤”。水有一沸、二沸、三沸的说法,一沸水嫩,三沸水老,只有二、三沸之间的水恰到好处,称为“中汤”。煎水时有“鱼眼”“蟹眼”“松风”“桧雨”等讲究,古人的记述很多,可以参看。古人有分“候汤”为气辨、形辨、捷辨的(见张源《茶录》),其中关键在于心领神会,我将之称作“神辨”,如能达到“神辨”的程度,方称“煎水”。
  至于煎茶方法,首先要将散茶或饼茶碾碎罗过,水初沸时出汤少许,近三沸时投茶,茶汤滚后点入初沸水止沸,静置约半分钟左右,就可以出汤品饮了。投茶量和通常的绿茶(散茶)冲瀹法大致相同。如果是用乌龙茶来进行煎茶,投茶量则要根据茶叶发酵程度决定,发酵程度较轻的,如铁观音,和绿茶末投茶量相当,否则,酌情增减。
  煎茶过程要求气定神闲,如闲庭信步。如优游林泉,如作画,如鼓琴,不可草率,不可敷衍,特别是碾茶或磨茶时,动作一定要舒缓、轻巧,扫茶末、入茶末时,更不可毛手毛脚,否则茶末四处散落,景象会很狼狈。
  煎茶法滤出的茶汤和冲瀹法滤出的茶汤差别很大,色泽会重一些、浊一些(古人做饼茶时去膏务尽,就是此意),但滋味会醇厚一些,最妙的是饮后有“金石感”,甘滑芬芳,其间况味,难以言传。宋代词人黄庭坚有一首《品令·茶词》描写最妙:“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另。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两分病酒。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其中“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两句,写尽了饮茶时那种难以言传的愉悦和情况,读后颊齿生香,回味无穷。
  且录小诗一首曰:
  瓢汲山泉响,水沸松风寒。
  声闻俱息后,茶心妙且圆。
其他文献
从汝、官、哥、钧、定宋代五大民窑到元至清的青花、釉里红、斗彩、粉彩各种名瓷,都只有在博物馆或者电视上才有缘得见,不用说拥有了,那更是极少数人才能变为现实的梦,真可谓“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我固然爱这些名门闺秀,因“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缘故,无奈只好寄情于别处。它们虽然不是名门之后,但英雄不问出处,只要遇到倾心的我都会收入囊中。    清竹花口壶组    看到它的第一眼脑子里就冒出一句话:
期刊
三月初春,却是乍暖还寒时。然而,西子湖畔,古堞斜阳易安居里依旧暖意融融。3月7日下午,为预祝“三八节”,由海峡茶业交流协会活动中心和易安居茶道会所举办了“茶情花意·迎春浪漫雅集”之花道、红茶品饮交流会。交流会现场,演出者精湛的茶艺表演、悠扬的小提琴演奏曲以及扣人心弦的插花友谊赛无不诠释着女人与茶、女人与花的种种联系。    女人如茶    有人说,女人品茶,方能更显知性美。正所谓女人如茶。只要将其
期刊
明代袁宏道的《瓶史》有“清赏”一节,第一句即“茗赏者上也”,意思是烹茗赏花,最为雅正。其次才是“谈赏”和“酒赏”。前几年,我因为学习中华花艺,才研读《瓶史》。从去年开始,我跟从茶道老师学茶,才惊喜地领悟到“茗赏者上也”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它是把花与茶的妙处都说了出来。而在中国传统文人眼中,花与茶,都是清赏之上品,二者相伴,更是世间清福的极致。  我国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就有了佛教的“供花”,此后各朝各
期刊
茶席,就像插花花艺一般。在设计者精心构思布局之下。静态地存在。它可以时尚、可以典雅。它与人欣赏,为茶饮增色,但茶席更多的是表达设计者对每一款茶的诠释。  “两岸民间茶道及香道表演”是一场集古典文化、地域风情与茶香雅韵于一堂的茶道盛宴,齐聚两岸著名的茶艺师和茶道表演家,她们用自己特别的方式来演绎中国茶道的博大精深。茶道表演的展示地选在福州衣锦坊明清艺术博物馆里,那里古色古香的家具透露出的古典气质,更
期刊
今天下班路过花圃,忽然看见迎春花已经开放了。因为担心倒春寒,大多数人冬装尚未脱去。春天就已经悄悄来到了,风中似乎也夹带着丝丝春的气息呢。  “诗家清景在新春,杨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这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赏春应趁早,此时一阳初复,万象更新,草木蕴势待发,正是一年中最有生机的时节,踏青觅诗,此时最佳。  春天最先开放的就是迎春花了,山岭坡头或者路边田埂,不经意间
期刊
这乍暖还寒的初春里,在一温馨惬意之处,家中抑或一处格调优雅的茶馆里,依然离不开一壶暖暖的上好红茶,来驱散寒冬遗留的那一丝丝寒意。可茶易得,好茶却难求。许是和圣轮法师有缘,因去年11月第一次在禅茶会上的认识与交流,让我对禅对茶都多了一份认知,受益匪浅。这一次,与圣轮法师的不期而遇让我品尝到了大师从台湾带来的4款精致红茶,这又是一次妙不可言的邂逅。  此次风格与寓意都截然不同的4款红茶,都出自圣轮法师
期刊
2009年8月7日,由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电信和福建扬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手举办的“天翼海峡茶城综合商务平台发布暨商户签约仪式”在中国电信福建公司举行。在发布仪式上,有10家福建省内知名品牌茶企作为首批签约商户成功入驻天翼海峡茶城。  据了解,“天翼海峡茶城”以“互联网销售+呼叫中心语音销售”为主要渠道,以完善的支付体系保障消费者购买安全性;同时以一流的仓储设施和管理模式,确保货品的质量和运送天
期刊
开栏的话:  他们是久经商海沉浮的企业家,也是对发展茶业有着执着追求的茶人。他们的智慧。从茶园、茶厂一直贯穿到销售终端。茶有道,经营管理亦有道。在他们的心目中,企业也是一道茶。究竟如何才能把这道“茶”泡好呢?且听他们如是说。  早春的傍晚,夜幕犹如一张无形的巨网悄悄地笼罩了下来,有些闷热的空气里似乎在酝酿着一丝雨意。车在通往城南小镇的公路上亦步亦趋地行驶着,粘附了几点雨滴的车窗外,城市的嘈杂与灯火
期刊
在那个帝制向晚的朝代,暮色掩映的浮光掠影中,跳跃着几缕清朗明晰的身影,他们都是些有情有义的男子,虽是男儿之躯,却有着女子般纤柔细腻的情感,用浓郁绵密的字句编织着深邃的爱情诗文,一个是纳兰容若,一个是沈三白。为他们所爱的女子,既是不幸又是荣幸的,无情地被旧时戴上了繁缛的枷锁,又幸运地在柔情似水的男子那里得到了救赎,就像是幽深的暗窑里骤然投进的一束光亮,给黯淡的人生里终于点染了些鲜艳的色彩。然而,容若
期刊
得闲饮茶已成风尚,好友相聚除了一同品茗,话题之中也常常出现关于茶的种种。近日闲暇翻阅几本与茶有关的书籍,突然发现这盏中之物不仅得天地之精华更是对历史影响颇深,一杯清茶让四方来朝的“宾客”见识了天朝上国的博大精深,亦改变了几个国家命运乃至时代的变迁,当真有些成败萧何之感。几番斟酌,将其梳理出来,聊作茶友们品茗闲话之谈资。    “Tea”是闽南语还是英语?    如果一个闽南人同一个英国人聊天,怎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