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藁城市九门学区中学 河北 藁城 052160)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项看似枯燥乏味实际上必备的理论课,它回答了“培养什么人、人的价值方向和目的的问题”,因为该理论的说教性,距离学生的理解有许多现实生活的盲点。所以,需要教者授课和活动的趣味性。
【关键词】思品课;学习兴趣;切入点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看来,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1. 从现实时事的热点引入话题调动起学习兴趣,让事实成为活的文本,从而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论渗透和感悟 从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一时间温总理就站在废墟上激情讲话,从全国各地捐款捐物及救援者的及时到位使得伤灾人数下降到极点。告诉学生这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魅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政府。拉开话题阐述书本概念“国体与政体”,然后,运用对比法数据法讲述西方资本主义灾难凶杀战争泛滥、恐怖主义盛行,进而认识起他的国家性质:资本主义只为少数上层资产阶级服务。他们的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而我们国家的人民生活在小康和谐之中,从而使学生理解执政党、在野党、宪法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些术语概念。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中国的优越性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激发起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强意志。
2. 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勇于创新,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人总有一种探求新事物的欲望,老生常谈,老调常唱会使人产生一种厌倦情绪。教学方法的不断翻新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一种意外乃至一种惊喜,同时也是一种创新意识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可讲一个动听的故事,播放一曲优美的歌曲或做一个小小游戏,有时还会演一个小品乃至相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势必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堂课下来不是一种负赘,而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哪能不浓厚呢。
(2)要与时俱进,做到才思敏捷。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知识的象征,为此作为一位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也是课堂效果好坏的前提。常听有些老师说:“我是教数学的,英语不要问我。”表面上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实际上抱有这样心态的人正体现他知识水平缺乏的一面。比如:在上“培养爱国情操”这个框题时,我把“国家”这个单词在英语中的几种拼法写出来,并通过这几个单词的拆分讲解“国”与“家”的关系,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门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思品课的教学中可以把几门学科的知识融入进去。
(3)要脚踏实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精湛的专业水平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就政治科来说,涉及的理论知识很多,重点、难点比较难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毕竟,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比如在讲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为了区分“共性与个性”和“整体与部分”,我是这样举例:工厂作为一个整体,是由生产科、供销科、财务科、行政科、车间这些部分组成的;而工厂作为共性,是寓于钢铁厂、机床厂、纺织厂、食品厂等这些个性中。可见,整体与部分是一种包含关系,而共性是对个性共同点的概括,共性与个性反映的是共同本质与特殊本质的关系,共性不能把个性的全部内容概括进去,所以个性比共性要丰富。
3. 从古典诗词、文章典故、文学史说的故事中挖掘开拓教材鲜活人文的教育因素,从而切入进课堂有趣味的主题 任何一堂政治课都应该是有主题的,通过《二十四孝》《论语》的讲读渗透父慈子孝、兄爱弟顺的中国古典治家理论,树立起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思想品德。从《楚辞》《离骚》的主人公屈原三被迁而忠心不改,从《史记》中弦高贩牛救郑、申包胥哭殿七天七夜终于求秦救楚中感受到中国杰出人物的爱国思想,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自己去品读《岳飞传》《杨家将》等古代英雄爱国爱民事迹。把政治课堂的僵硬的思想说教当成一堂堂生动艺术的文学阅读课、艺术讨论课,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兴趣,让他们学得活学得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广,受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滋润渗透作用。
4. 通过创设情景模拟社会生活矛盾,让师生互动交流及辩论活动打造精品课堂,并由课堂向课外和第二课堂延伸 让理论在活动中被学生吸收领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高潮。教者联系教材法律知识点,通过模拟校园法庭让学生认识原告、被告。公诉人员系列法的建构和知识,通过创设现实情景让学生懂得一些基本法规,如《义务教育法》《刑法》《民法》的简单的基础内容,使他们懂得知法、用法、不犯法。通过户外课堂联系法制辅导员开展警校活动、道德宣讲活动了解道德法律法规的内容与区别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扮演各种角色成为课堂情景剧,体会正确处理矛盾与纠纷的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在品悟中学习、在辩论中提高,在演中学、学中演,在活动中求知并找到求知的乐趣。
5.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以身边的人事和班级身边的新闻剖析法理情理,联系理论基本知识点,分析反思辩论与理解领悟内化相结合,才能收到以小见大的点化作用 学生因为年龄心理特征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模拟的情景和现实可能知之不深、理之不清,那么只有从他们自身入手通过回味和观察他们身边的家长里短、人情世故来切入法理知识、道德理论知识。教者一边引导他们记录和陈诉案例,一边引导全班同学分析答辩使他们有抵抗犯罪的抗体和免疫力。如对正当防卫的概念解析演示就可以通过实例理解不当和防卫过度的分水岭。切不可以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一味死记硬背一味圈圈点点原文,要大容量多角度多层面的搜集和展演现实版的违法犯罪现象,让学生懂得法律是他们成长的坚实外衣,只有懂法执法守法护法和宣法,才能得到平安和保障的安乐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通过形象化艺术化表演化深层化的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化枯燥的内容为神奇。让理论在现实中找到理解和运用的支点,才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让学生收到终生的收益和营养。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项看似枯燥乏味实际上必备的理论课,它回答了“培养什么人、人的价值方向和目的的问题”,因为该理论的说教性,距离学生的理解有许多现实生活的盲点。所以,需要教者授课和活动的趣味性。
【关键词】思品课;学习兴趣;切入点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看来,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1. 从现实时事的热点引入话题调动起学习兴趣,让事实成为活的文本,从而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论渗透和感悟 从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一时间温总理就站在废墟上激情讲话,从全国各地捐款捐物及救援者的及时到位使得伤灾人数下降到极点。告诉学生这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魅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政府。拉开话题阐述书本概念“国体与政体”,然后,运用对比法数据法讲述西方资本主义灾难凶杀战争泛滥、恐怖主义盛行,进而认识起他的国家性质:资本主义只为少数上层资产阶级服务。他们的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而我们国家的人民生活在小康和谐之中,从而使学生理解执政党、在野党、宪法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些术语概念。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中国的优越性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激发起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强意志。
2. 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勇于创新,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人总有一种探求新事物的欲望,老生常谈,老调常唱会使人产生一种厌倦情绪。教学方法的不断翻新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一种意外乃至一种惊喜,同时也是一种创新意识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可讲一个动听的故事,播放一曲优美的歌曲或做一个小小游戏,有时还会演一个小品乃至相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势必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堂课下来不是一种负赘,而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哪能不浓厚呢。
(2)要与时俱进,做到才思敏捷。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知识的象征,为此作为一位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也是课堂效果好坏的前提。常听有些老师说:“我是教数学的,英语不要问我。”表面上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实际上抱有这样心态的人正体现他知识水平缺乏的一面。比如:在上“培养爱国情操”这个框题时,我把“国家”这个单词在英语中的几种拼法写出来,并通过这几个单词的拆分讲解“国”与“家”的关系,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门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思品课的教学中可以把几门学科的知识融入进去。
(3)要脚踏实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精湛的专业水平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就政治科来说,涉及的理论知识很多,重点、难点比较难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毕竟,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比如在讲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为了区分“共性与个性”和“整体与部分”,我是这样举例:工厂作为一个整体,是由生产科、供销科、财务科、行政科、车间这些部分组成的;而工厂作为共性,是寓于钢铁厂、机床厂、纺织厂、食品厂等这些个性中。可见,整体与部分是一种包含关系,而共性是对个性共同点的概括,共性与个性反映的是共同本质与特殊本质的关系,共性不能把个性的全部内容概括进去,所以个性比共性要丰富。
3. 从古典诗词、文章典故、文学史说的故事中挖掘开拓教材鲜活人文的教育因素,从而切入进课堂有趣味的主题 任何一堂政治课都应该是有主题的,通过《二十四孝》《论语》的讲读渗透父慈子孝、兄爱弟顺的中国古典治家理论,树立起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思想品德。从《楚辞》《离骚》的主人公屈原三被迁而忠心不改,从《史记》中弦高贩牛救郑、申包胥哭殿七天七夜终于求秦救楚中感受到中国杰出人物的爱国思想,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自己去品读《岳飞传》《杨家将》等古代英雄爱国爱民事迹。把政治课堂的僵硬的思想说教当成一堂堂生动艺术的文学阅读课、艺术讨论课,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兴趣,让他们学得活学得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广,受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滋润渗透作用。
4. 通过创设情景模拟社会生活矛盾,让师生互动交流及辩论活动打造精品课堂,并由课堂向课外和第二课堂延伸 让理论在活动中被学生吸收领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高潮。教者联系教材法律知识点,通过模拟校园法庭让学生认识原告、被告。公诉人员系列法的建构和知识,通过创设现实情景让学生懂得一些基本法规,如《义务教育法》《刑法》《民法》的简单的基础内容,使他们懂得知法、用法、不犯法。通过户外课堂联系法制辅导员开展警校活动、道德宣讲活动了解道德法律法规的内容与区别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扮演各种角色成为课堂情景剧,体会正确处理矛盾与纠纷的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在品悟中学习、在辩论中提高,在演中学、学中演,在活动中求知并找到求知的乐趣。
5.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以身边的人事和班级身边的新闻剖析法理情理,联系理论基本知识点,分析反思辩论与理解领悟内化相结合,才能收到以小见大的点化作用 学生因为年龄心理特征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模拟的情景和现实可能知之不深、理之不清,那么只有从他们自身入手通过回味和观察他们身边的家长里短、人情世故来切入法理知识、道德理论知识。教者一边引导他们记录和陈诉案例,一边引导全班同学分析答辩使他们有抵抗犯罪的抗体和免疫力。如对正当防卫的概念解析演示就可以通过实例理解不当和防卫过度的分水岭。切不可以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一味死记硬背一味圈圈点点原文,要大容量多角度多层面的搜集和展演现实版的违法犯罪现象,让学生懂得法律是他们成长的坚实外衣,只有懂法执法守法护法和宣法,才能得到平安和保障的安乐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通过形象化艺术化表演化深层化的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化枯燥的内容为神奇。让理论在现实中找到理解和运用的支点,才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让学生收到终生的收益和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