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一些数学概念,掌握一些数学方法,还应当使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从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到提出“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思维激活;敢问;探索;引导;自我参与
教学绝不是指用统一的模式和铸具生产同一规格的产品,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毫无个性和活力,缺乏应有的创造力。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不同发展需要的人的事业。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只是把课讲活,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思维激活。那如何把学生的思维激活,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高效的学习其实是围绕一个疑问展开的,有疑问才能引发出一个个问题,才能让人不断钻研,越钻研就会越有兴趣,从而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的思维放飞,逐渐形成数学思考。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相当于数学的心脏,它往往能成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原动力。学生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从长远来说比解决一个问题会更具价值、更有意义。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不只是简单地接受,他还经过了自己的加工,是积极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那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敢问呢?
(一)“爱”是敢问的助燃剂
我国古代就有“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说法,如果我们教师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特别是“被爱遗忘的角落”,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老师心中博大的爱。试问哪个孩子会拒绝满脸灿烂的阳光呢?这样课堂上就会自然而然地营造出一种融洽的、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心中之所疑、敢言心中之所想。
(二)“民主”是敢问的基石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好奇心、自尊心与思维的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专制式的教学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惰性,缺乏自信心,从而思维迟钝、僵化。鉴于此,多年以来笔者一直坚持当学生发言时,即使学生的回答不符合笔者备课的预想,也不会冒然地打断他们的思路,反之会耐心地听学生说完,之后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如笔者常问学生:“你想说点什么?”“你有什么想法?”“你想补充点什么?”……詹·拉·洛威尔说,民主使每个人成为自己的主宰。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的问题无论正确与否,一律表示欢迎,必要时我们会展开小组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慢慢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可以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不仅仅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还意味着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在传统的教学里,一直是老师要求怎样做,老师觉得怎样的学习方式是最有效、最科学的,就让学生跟着做。那无疑是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探索。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多鼓励、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方式的层次,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相信学习将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反而乐趣无穷。
(一)“以学生为主体”——提倡主动探索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在教授新课时,往往习惯把新课中需要用到的旧知识先复习一遍,也帮助学生把在新的学习中遇到的障碍一一罗列并扫除,学生当然可以很轻易就解决了问题。但这真的是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吗?假如当情景变了,条件变了,问题新了,对于习惯了依赖的学生还是一如既往地很容易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往往不尽人意,学生在这时候往往会不知所措。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要毫不吝惜地还给他们,让他们放飞翅膀,自由自在地翱翔。
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好的方法学习数学,在学习中不断探索、比较、思考,教师加以引导,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口算45 22,教材讲解的方法是45 20=65,65 2=67,但如果学生根据竖式的表象,马上口算出67,应更加给予鼓励,因为学生没有拘泥于课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也让学生看到问题的解决并不只有一种方法。以后遇到其他的问题,他们就会不禁思考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然后他们就会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学习的能力。
(二)“以教师为主导”——适时调整教学
在以往的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按照自己的教案进行教学。如果一个学生的回答跟我们教案里准备的答案不相符,这时候我们会接着让下一个学生来回答,直到答案与我们教案里准备的答案相符。在这过程中,我们往往就会忽略引导并鼓励有着不同看法的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会慢慢被抹杀。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中,人们往往会对有趣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加以吸收,进行知识的积累。这提醒我们想要学生更好地吸收利用知识,我们就要在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特征来调整教学,调动学生感官全方位的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学时,我们要重视教学思考方法有机渗透,注意发掘学生的潜能,精心安排好课堂练习,做到练有重点、有层次,题型多样,针对性强。如何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呢?
(一)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产生思维的动机。调动学生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情知交融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脉络。
(二)让学生的思维脉络清晰化
1. 抓住学生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
2. 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觉得枯燥,说到底是思维跟不上。语言是思维的表达,精辟的数学语言有时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课本上的定理,推论都是严谨的,通过对其推演、证明,甚至可作字词的推敲,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思维一个很好的锻炼。其次,要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思维跟上语言,做到滴水不漏,字字严谨,同学与老师随时都要做好评判的准备,这样,数学课堂上学生便不易出现思维松懈。
总之,要激活学生的思维,不仅要从情感情景上创造条件,更要从学生实际的思考需要入手,以问题与数学语言为引领,从而达到多疑多问但又科学严谨的高效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赵希双,王秀菊,韩新路.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群体思维的激发[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6).
[2]罗慧.浅谈数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J].内江科技,2005(01).
[3]黄彤彤.小学数学创新思维激活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11(34).
【关键词】思维激活;敢问;探索;引导;自我参与
教学绝不是指用统一的模式和铸具生产同一规格的产品,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毫无个性和活力,缺乏应有的创造力。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不同发展需要的人的事业。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只是把课讲活,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思维激活。那如何把学生的思维激活,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高效的学习其实是围绕一个疑问展开的,有疑问才能引发出一个个问题,才能让人不断钻研,越钻研就会越有兴趣,从而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的思维放飞,逐渐形成数学思考。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相当于数学的心脏,它往往能成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原动力。学生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从长远来说比解决一个问题会更具价值、更有意义。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不只是简单地接受,他还经过了自己的加工,是积极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那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敢问呢?
(一)“爱”是敢问的助燃剂
我国古代就有“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说法,如果我们教师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的心田,特别是“被爱遗忘的角落”,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老师心中博大的爱。试问哪个孩子会拒绝满脸灿烂的阳光呢?这样课堂上就会自然而然地营造出一种融洽的、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心中之所疑、敢言心中之所想。
(二)“民主”是敢问的基石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好奇心、自尊心与思维的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专制式的教学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惰性,缺乏自信心,从而思维迟钝、僵化。鉴于此,多年以来笔者一直坚持当学生发言时,即使学生的回答不符合笔者备课的预想,也不会冒然地打断他们的思路,反之会耐心地听学生说完,之后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如笔者常问学生:“你想说点什么?”“你有什么想法?”“你想补充点什么?”……詹·拉·洛威尔说,民主使每个人成为自己的主宰。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的问题无论正确与否,一律表示欢迎,必要时我们会展开小组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慢慢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可以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不仅仅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还意味着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在传统的教学里,一直是老师要求怎样做,老师觉得怎样的学习方式是最有效、最科学的,就让学生跟着做。那无疑是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探索。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多鼓励、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方式的层次,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相信学习将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反而乐趣无穷。
(一)“以学生为主体”——提倡主动探索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在教授新课时,往往习惯把新课中需要用到的旧知识先复习一遍,也帮助学生把在新的学习中遇到的障碍一一罗列并扫除,学生当然可以很轻易就解决了问题。但这真的是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吗?假如当情景变了,条件变了,问题新了,对于习惯了依赖的学生还是一如既往地很容易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往往不尽人意,学生在这时候往往会不知所措。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要毫不吝惜地还给他们,让他们放飞翅膀,自由自在地翱翔。
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好的方法学习数学,在学习中不断探索、比较、思考,教师加以引导,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口算45 22,教材讲解的方法是45 20=65,65 2=67,但如果学生根据竖式的表象,马上口算出67,应更加给予鼓励,因为学生没有拘泥于课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也让学生看到问题的解决并不只有一种方法。以后遇到其他的问题,他们就会不禁思考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然后他们就会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学习的能力。
(二)“以教师为主导”——适时调整教学
在以往的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按照自己的教案进行教学。如果一个学生的回答跟我们教案里准备的答案不相符,这时候我们会接着让下一个学生来回答,直到答案与我们教案里准备的答案相符。在这过程中,我们往往就会忽略引导并鼓励有着不同看法的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会慢慢被抹杀。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中,人们往往会对有趣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加以吸收,进行知识的积累。这提醒我们想要学生更好地吸收利用知识,我们就要在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特征来调整教学,调动学生感官全方位的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学时,我们要重视教学思考方法有机渗透,注意发掘学生的潜能,精心安排好课堂练习,做到练有重点、有层次,题型多样,针对性强。如何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呢?
(一)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产生思维的动机。调动学生感官全方位地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情知交融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脉络。
(二)让学生的思维脉络清晰化
1. 抓住学生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
2. 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三)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觉得枯燥,说到底是思维跟不上。语言是思维的表达,精辟的数学语言有时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课本上的定理,推论都是严谨的,通过对其推演、证明,甚至可作字词的推敲,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思维一个很好的锻炼。其次,要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思维跟上语言,做到滴水不漏,字字严谨,同学与老师随时都要做好评判的准备,这样,数学课堂上学生便不易出现思维松懈。
总之,要激活学生的思维,不仅要从情感情景上创造条件,更要从学生实际的思考需要入手,以问题与数学语言为引领,从而达到多疑多问但又科学严谨的高效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赵希双,王秀菊,韩新路.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群体思维的激发[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6).
[2]罗慧.浅谈数学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J].内江科技,2005(01).
[3]黄彤彤.小学数学创新思维激活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