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视频网站的快速墟起,广电行业开始思考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带来的冲击一目前广电从业者对于互联网的影响大多抱着忧心忡忡的心态,主要的应对方式为通过设立隧终电视台,以在电视主业以外进行互联网市场的延伸需要行业反思的是,简单进行互联网市场的延伸是否为一种“扬短弃长”的做法,如果竞争的焦点在于对于年轻用户群的捕捉,广电一定要在“天不时地不利”的互联网市场上和这些“强悍”的视频企业展开正面厮杀吗?难道真的没有别的办法把年轻用户重新吸引到电视机面前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年轻用户群离开电视的原因。
电视机的屏幕优势及广电机构既有的内容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伴随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年轻用户来说,电视简单的直播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其互动及个性化的要求,鉴于此,他们宁可放弃沙发和大屏幕的舒适而选择了电脑。换句话说,如果电视能够提供与类似PC的用户体验,他们或将重新回到电视机前。
近一年来,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电视网络化的比例在迅速提升,2010年7月,主流国产电视中互联网电视比例仅为15%,2011年1月,这一比例已提升到40%;而相关公司预测,2011年年中这一比例有望突破55%。
由于互联网电视技术的发展弥补了有线单向网络的局限,因此如何通过电视机网口来提供与Pc类似的用户体验就成为有线运营商提供网络电视业务时必须思考的核心问题。换句话说,有线网络与互联网接轨,不应该只简单地将电视内容放到互联网上去,而是需要引入互联网化的思路来改造电视的收视体验。
EPG的互联网思维
传统有线网络运营的思路为“我播你看”,而新的运营思路则需借助互联网电视的网络特性,为用户提供“只看我爱看”的收视体验,要实现这个转变,一个核心突破就是对EPG(收视指南)的创新性改造。
目前,收视指南已成为有线的一项基本服务内容,但其在有线业务中扮演的只是数字电视的从属角色,即现有的收视指南更像是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每周广播电视》的电视版本,其基本设计思路拘泥于“按照频道和时间顺序来提供节目信息”,而创新的收视指南则需要“根据需求特性为用户提供最便利的收视操作”。基于此,首先,新型EPG必须按照用户需求特性来组织内容;其次,不按时间顺序来提供收视信息,而是要基于最终需求提供直接便利的收视操作。
此外,用户是来看节目的,不是来看频道的,因此EPG的用户界面应有内容属性,例如影视、历史、儿童节目等,即运营商需要基于内容分类提供相应的节目列表,而针对单个节目,用户可以进行三种操作:如果是当前正在直播的节目,可以直接点击进入该频道;如果是以前已经播放的节目,可以进行内容点播(电视回放);如果是尚未播放的节目,则可以进行预定提醒或者预定录制服务(TIVO类似的服务)。
收视指南设计架构的创新性转变,将利用互联网电视的双向特性,为用户提供“只看我爱看”的用户体验,从而将年轻州户群重新拉回到电视机前。
设计思路
要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智能电视导航系统,首先应对用户进行准确分层和针对性定位。笔者认为,基于不同的收视行为及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可将用户户分成4个群落(见图1)。
1 传统用户:这类用户是目前电视主要收视群,他们习惯了既有的“下一个再下一个”的换台操作,换台中短暂的停顿会让他们产生潜在的焦躁,但频道还是他们选择节目的主要路径。
2 便捷用户:这类用户对枯燥的换台行为有所厌倦,和传统用户相比,他们看电视的时间被大量转移,取而代之的是DVD,因为后者可以让他们在观看自己喜爱影片的同时又保留了大屏和沙发的舒适。
3 个性用户:这类用户年轻,互联网化程度高,他们已经厌倦了在电视机前枯燥地换台,并已早早地投身到了互联网视频的大潮中。对于这些已经远离电视的用户来说,虽然仍有少数潮流用户尝试着用PC连接电视的方式来重新获得舒适的收视体验,但一方面PC与电视连线过程较为麻烦,另一方面还要时时忍受从电视中传出的QQ/MSN好友上线发信息的提示音,因此,这种貌似“两全”的行为一般高度局限在IT潮流入人士范围内。
4社交用户:这类用户在看电视过程中喜欢边看边聊,他们坐在电视机前面时也不会放弃自己的Pc或手机,更潮的则会拿着iPad,边看电视边通过微博或者QQ与好友沟通,或评论剧本好坏,或担忧主角命运,分享着自己时时的心情。多屏互动在这类用户身上得到了最早期的应用。
基于不同的用户群体,运营商应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导航服务,在适应其现有收视行为的基础上,提供更为完善的收视体验。
首先,针对传统用户群,运营商需要基于频道开展导视服务,提升用户体验的核心在于能迅速帮他们找到喜欢的节目。即原来100个台轮换一圈查找要按键100次。新的EPG要让用户只按几次就能迅速定位中意的节目。
如图2所示,直观化地展示当前各频道正在播放的节目内容,可让用户迅速了解到当前频道的前后几个频道正在直播的内容,用户可直接跳着点击自己可能喜欢的直播节目。在换台过程中,EPG需要确保屏幕是动的(这是电视用户的一个潜在习惯,任何“屏幕静止”的服务都会使他们不舒服,他们只接受“屏幕在动”的服务),故此需要采用OSD叠加的电视显示技术,将智能电视导航半透明叠加在当前频道正在直播的内容上,以降低传统用户在找寻喜欢节目过程中因屏幕停顿而产生的潜在焦躁感。
其次,针对便捷用户群,他们要看的不是频道,而是节目,故此运营商需要给他们提供的是“DVD碟片库”的导航体验,对于海量的节目信息,则需要摆脱既有按照频道的分类方法,直接按照节目内容属性来进行分类,直观地进行节日列示。如喜欢历史的用户无需在街边小摊搜寻中意的碟片,直接进入历史频道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当前正在直播的历史节目内容,选定节目后赢接进行收看。
第三,针对个性用户群,运营商需要给他们提供个性化片单的服务,即用户在浏览节目单/精彩推荐时,可将自己喜欢但尚未播放的节日加入“我的片单”,其作用类似购物网站的“购物车”,可将用户感兴趣的节目全部存储起来。针对“我的片单”中的节目,运营商必须超越传统收视指南只能提供收视信息的局限,直接向用户提供不同的收视操作,并从中衍生出新的收费服务模式。例如针对已经播放的节日,可以提供收费的“电视回看”服务;针对正在播放的节日,可以直接进入陔频道;而针对即将播出的节日,则可以提供免费的“预约提醒”服务,或者是收费的“预约录制”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目前IPTV上比较流行的电视回看服务,还是美国流行的TIVO电视录制服务,都是定位于这类日益扩大的个性用户群,在传统电视服务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业务形态,其所蕴含的价值空间,可能远超于传统电视产业。个性用户群是最早逃离电视的用户群,有线运营商应通过适合的服务形式将他们重新拉回到电视机前,其意义就不仅仅是用户的回流,更是创造了一个价值巨大的“后电视产业形态”。
最后,针对社交用户群,有线运营商需要通过互联网电视的双向优势,打通微博、开心网或通过即时通信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随时发表心情和评论,可以随时和好友互动的工具,以将他们牢牢地锁定在电视机面前。
电视机的屏幕优势及广电机构既有的内容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伴随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年轻用户来说,电视简单的直播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其互动及个性化的要求,鉴于此,他们宁可放弃沙发和大屏幕的舒适而选择了电脑。换句话说,如果电视能够提供与类似PC的用户体验,他们或将重新回到电视机前。
近一年来,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电视网络化的比例在迅速提升,2010年7月,主流国产电视中互联网电视比例仅为15%,2011年1月,这一比例已提升到40%;而相关公司预测,2011年年中这一比例有望突破55%。
由于互联网电视技术的发展弥补了有线单向网络的局限,因此如何通过电视机网口来提供与Pc类似的用户体验就成为有线运营商提供网络电视业务时必须思考的核心问题。换句话说,有线网络与互联网接轨,不应该只简单地将电视内容放到互联网上去,而是需要引入互联网化的思路来改造电视的收视体验。
EPG的互联网思维
传统有线网络运营的思路为“我播你看”,而新的运营思路则需借助互联网电视的网络特性,为用户提供“只看我爱看”的收视体验,要实现这个转变,一个核心突破就是对EPG(收视指南)的创新性改造。
目前,收视指南已成为有线的一项基本服务内容,但其在有线业务中扮演的只是数字电视的从属角色,即现有的收视指南更像是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每周广播电视》的电视版本,其基本设计思路拘泥于“按照频道和时间顺序来提供节目信息”,而创新的收视指南则需要“根据需求特性为用户提供最便利的收视操作”。基于此,首先,新型EPG必须按照用户需求特性来组织内容;其次,不按时间顺序来提供收视信息,而是要基于最终需求提供直接便利的收视操作。
此外,用户是来看节目的,不是来看频道的,因此EPG的用户界面应有内容属性,例如影视、历史、儿童节目等,即运营商需要基于内容分类提供相应的节目列表,而针对单个节目,用户可以进行三种操作:如果是当前正在直播的节目,可以直接点击进入该频道;如果是以前已经播放的节目,可以进行内容点播(电视回放);如果是尚未播放的节目,则可以进行预定提醒或者预定录制服务(TIVO类似的服务)。
收视指南设计架构的创新性转变,将利用互联网电视的双向特性,为用户提供“只看我爱看”的用户体验,从而将年轻州户群重新拉回到电视机前。
设计思路
要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智能电视导航系统,首先应对用户进行准确分层和针对性定位。笔者认为,基于不同的收视行为及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可将用户户分成4个群落(见图1)。
1 传统用户:这类用户是目前电视主要收视群,他们习惯了既有的“下一个再下一个”的换台操作,换台中短暂的停顿会让他们产生潜在的焦躁,但频道还是他们选择节目的主要路径。
2 便捷用户:这类用户对枯燥的换台行为有所厌倦,和传统用户相比,他们看电视的时间被大量转移,取而代之的是DVD,因为后者可以让他们在观看自己喜爱影片的同时又保留了大屏和沙发的舒适。
3 个性用户:这类用户年轻,互联网化程度高,他们已经厌倦了在电视机前枯燥地换台,并已早早地投身到了互联网视频的大潮中。对于这些已经远离电视的用户来说,虽然仍有少数潮流用户尝试着用PC连接电视的方式来重新获得舒适的收视体验,但一方面PC与电视连线过程较为麻烦,另一方面还要时时忍受从电视中传出的QQ/MSN好友上线发信息的提示音,因此,这种貌似“两全”的行为一般高度局限在IT潮流入人士范围内。
4社交用户:这类用户在看电视过程中喜欢边看边聊,他们坐在电视机前面时也不会放弃自己的Pc或手机,更潮的则会拿着iPad,边看电视边通过微博或者QQ与好友沟通,或评论剧本好坏,或担忧主角命运,分享着自己时时的心情。多屏互动在这类用户身上得到了最早期的应用。
基于不同的用户群体,运营商应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导航服务,在适应其现有收视行为的基础上,提供更为完善的收视体验。
首先,针对传统用户群,运营商需要基于频道开展导视服务,提升用户体验的核心在于能迅速帮他们找到喜欢的节目。即原来100个台轮换一圈查找要按键100次。新的EPG要让用户只按几次就能迅速定位中意的节目。
如图2所示,直观化地展示当前各频道正在播放的节目内容,可让用户迅速了解到当前频道的前后几个频道正在直播的内容,用户可直接跳着点击自己可能喜欢的直播节目。在换台过程中,EPG需要确保屏幕是动的(这是电视用户的一个潜在习惯,任何“屏幕静止”的服务都会使他们不舒服,他们只接受“屏幕在动”的服务),故此需要采用OSD叠加的电视显示技术,将智能电视导航半透明叠加在当前频道正在直播的内容上,以降低传统用户在找寻喜欢节目过程中因屏幕停顿而产生的潜在焦躁感。
其次,针对便捷用户群,他们要看的不是频道,而是节目,故此运营商需要给他们提供的是“DVD碟片库”的导航体验,对于海量的节目信息,则需要摆脱既有按照频道的分类方法,直接按照节目内容属性来进行分类,直观地进行节日列示。如喜欢历史的用户无需在街边小摊搜寻中意的碟片,直接进入历史频道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当前正在直播的历史节目内容,选定节目后赢接进行收看。
第三,针对个性用户群,运营商需要给他们提供个性化片单的服务,即用户在浏览节目单/精彩推荐时,可将自己喜欢但尚未播放的节日加入“我的片单”,其作用类似购物网站的“购物车”,可将用户感兴趣的节目全部存储起来。针对“我的片单”中的节目,运营商必须超越传统收视指南只能提供收视信息的局限,直接向用户提供不同的收视操作,并从中衍生出新的收费服务模式。例如针对已经播放的节日,可以提供收费的“电视回看”服务;针对正在播放的节日,可以直接进入陔频道;而针对即将播出的节日,则可以提供免费的“预约提醒”服务,或者是收费的“预约录制”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目前IPTV上比较流行的电视回看服务,还是美国流行的TIVO电视录制服务,都是定位于这类日益扩大的个性用户群,在传统电视服务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业务形态,其所蕴含的价值空间,可能远超于传统电视产业。个性用户群是最早逃离电视的用户群,有线运营商应通过适合的服务形式将他们重新拉回到电视机前,其意义就不仅仅是用户的回流,更是创造了一个价值巨大的“后电视产业形态”。
最后,针对社交用户群,有线运营商需要通过互联网电视的双向优势,打通微博、开心网或通过即时通信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随时发表心情和评论,可以随时和好友互动的工具,以将他们牢牢地锁定在电视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