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新观察之田鑫篇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tao0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兹华斯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诗学观点,他认为诗歌“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文学写作过程中所依赖的经验和情感皆源自个人记忆的沉淀和显明,由此可知,文学写作自身具备了某种错后性特征。这种错后性在散文文体中表现得又尤其分明,毕竟,散文对于经验有着高度的依赖性。这种错后性的存在,也解释了为何在城市化进程已经前行二十年光阴之后,在城镇化率接近百分之六十的今天,乡土题材散文依然强劲而坚韧之因。50、60这两代人且不言之,就拿70一代来说,他们是城市化蓬勃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位于70后尾巴的一批人,最迟也会在世纪末前后进入城市,通过求学、参军或者打工的形式进入城市生活的网格之中。但在70一代的散文写作中,我们似乎很难见到城市生活的流动性在他们身上烙下的印痕,他们中的大多数依然执着于乡土经验的再现和唤醒。傅菲的上饶乡下,塞壬的黄石故乡,宋长征、杜怀超笔下的农具与农事,李娟的阿勒泰,杨献平的南太行,罗南笔下的苗寨生活场景,王月鹏笔下的海阳乡村,江少宾笔下的皖南乡土,等等。就像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所宣扬的那样,要把名字写在水上。明知社会结构急速剧变,也愿意在记忆的河流上垒上一块块石头,作为精神标记留存下来。不过,随着城市化的不可逆转,散文写作中的乡土—城市模式终将迎来拐点,这个拐点在本期散文新观察推出的宁夏80后作者田鑫的作品《城市意象》中已见端倪。
  从社会结构层面来看,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一种典型的熟人社会,按照费孝通先生的主张,其间差序格局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而城市化的社会格局却是一种陌生人社会,一种依靠契约方能够建立起来的社区生活。《城市意象》是个总题,实际上是由三个横断面组成:讨薪者的遭遇,马路牙子上打短工的民工,公交车上的众生相。三个生活场景中的个体或者群体,对于主体而言,皆是陌生人,这就意味着他们与“我”的交集内容兼容了偶然性与碎片化的特征。从情感的层面来说,擦肩而过式的偶然性面容之下,很难有一往而情深的事情发生;就经验的提炼来说,稀薄的、碎片化的交集也很难沉淀出深入透亮的因素。这个时候,不仅需要主体用眼睛去看,还要用心去勘察,只有观察的细致,对独特性的发掘,文本中才会有特征化的发生。在我看来,特征化是在摆脱传统的物我交融之后的必由之路,在特征化里,会含蕴作者独有的体验和认知。对照特征化的要求,在讨薪者的场景中,是“围观者的背阴森森的”,另有拿望远镜的人;在街头的短工人群中,雇主和雇工是一种漂流瓶关系;在公交车上,是公交车的运行使得一切人等迅速切换到运动的状态、逼真的面目。总的来说,在田鑫笔下,城市生活中偶发性的片断或者场景,经过了艺术的观照,成为一种有质感的现实。散文中做到看见并记录相对容易,能做到“看见”与“洞见”并驾齐驱,则难矣!不过,文學创作本来就是一个有难度的工作。
其他文献
如果是在1938年  我会误认为你是来自某个组织的人  但是看了你在3号楼前的照片  我没看到军统的辣  也没看到中统的狠  花山诗会不是一个秘密会议  3号楼101也不是秘密碰头的据点  所以你我计划中的碰面  也就没有什么相互交换的情报  你要感谢组委会的安排  我的腰伤让你独享标间  戈 魚 本名李华武,广西藤县人。埌南中学毕业。在《橡皮/中国先锋文学》《上海文学》《中国诗歌》等刊发表过少量
期刊
我再一次把目光投向这里。故乡,是一个被月夜与思念渲染得过于沧桑的词,隔着遥远的时光,犹如一个人对着深井喊了一嗓子,声声回荡,它在身体的阵阵痉挛把一个人带到岁月深处,对着曾经盛着明月的深井,慨叹朱颜辞镜,微波荡到一个人的少年,那里,最初的笑容,最清澈的眉眼,干净的小身体、蓝天与星空,从胸腔伸出的翅膀与飞翔,大段大段的岁月,它们去向不明。因为沉重,我不太愿意正视故乡这个词,每每写到它,先是一阵挥之不去
期刊
渔父从天而降  欣赏元代梅花道人的《渔父图》,你会误以为打鱼是这世上最美好的职业。一般人可能不觉知,而我作为资深渔民的女儿,一度对这些作品的真实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梅花道人吴镇画过很多《渔父图》。在此之前,一叶扁舟也经常在山水画里露脸。远行的愁绪与画面的层次感都能从一条江里绵延出来。船,让空寂的山水世界有了人迹。有船在,就代表那上面有一位等待被河流“度化”的人。梅花道人对这一命题情有独钟,用笔
期刊
刘军 笔名楚些,1973年生,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河南省评协理事,《奔流》编委。出版有专著《多元叙事与中原写作》,散文集《城与乡》。曾获第二届杜甫文学奖。  在南阳盆地这个地方,若有外地客人来访,见面之后,当地人往往以“您回来了”作为起头,开始寒暄攀谈。汉语表达体系里,来与回的关系相反而相成,“您回来了!”这句问候语看似简单,实际上内蕴着视客如亲的人伦观念。放在其他地方,主与客,内人与外人,来与
期刊
惊雷下  巨大的雷声,在天空中炸响  一次,一次,又一次,无数次……  他们只微微震了一下,又继续——  永乐郊外漫步  多么开阔啊,这大片大片的原野  只有白云,在蓝天上飘荡  只有黄土,和黄土上的青草  在散发着淡淡的、淡淡的清香  多么自在啊,走在这样的开阔地  绝对听不到箭矢、石块或刀枪  从暗处击来时,那“嗖”的一声  尖锐的响!  生 活  我曾经在怀疑的念头驱使下  对它拳打脚踢  
期刊
我 绞  我绞尽我成个漏斗  给秋天填满蓝色我的灵魂  给米兹兰倾倒爱情之酒  让天地陶醉相吻  我摊开我成一朵白云  为你走路遮盖炎热的太阳  为你睡熟做一个帐篷  在梦中酝酿着平安的清晨  我收集我喜悦痛苦之精盐  精炼成一面小小的镜子  给你每个清晨对镜梳妆  能看到钟爱之井  生活的盒子  生活贈送你一个盒子  纵横空间和时间  对你可能是个厚纸盒  眨眼给火烧尽  对你可能是个大石盒  
期刊
孙频 1983年生,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创造性写作专业在读,现为江苏作家协会专业作家。2008年开始小说创作,已发表小说两百余万字,出版小说集《三人成宴》 《隐形的女人》《同体》 《疼》等。  老康为了表示对小鱼的欢迎,特地在凛冽的寒风中站立了半个小时。  半个小时之后,终于看到戴着帽子裹着围巾的小鱼像只大兔子一样蹦到了他面前。小鱼向他摆着两只手,戴了手套熊掌似的,她尖着嗓子抱怨道,
期刊
站在群山之巅  记得曾经在山脚下,参加过  “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揭牌仪式  还跟随兴致勃勃的揭牌者  登上了群山之巔  站在群山之巅  我曾感觉自己像一棵小草  任长发飘飘如青春舞动  看衣袂翩翩如人间百态  再回到山下,望山巅  草在舞动树在招手  我发觉自己很像一丝风  和曾经聚集在这里的人们  早早鸟散,了无踪迹  密洛陀  母亲说,我是  母亲向始祖密洛陀求来的  在母亲之前  父亲成过
期刊
鲁迅先生在《故乡》里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用这句经典的话来形容我的家乡广西宾阳县古辣镇的那条路,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那是一条古道。那条路,是世世代代的挑盐人用成千上万双沉重的脚板踏成的。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学的人,大都写过一道作文题,叫作《我的家史》。那时,我的小伙伴们作文的开头千篇一律地这样写道:“在那万恶的旧社会里,劳动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
期刊
陈代云 70后,河池学院副教授,诗歌作者、诗评人。著有《民族·地域·现代:广西当代诗歌研究(1949—1999)》、诗集《小作品》。  没有一种事业像文学这样,师承众多而复杂,古今中外的作家、流派、风格,都可能给今天以启迪。盘妙彬曾这样分述西方现代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给自己的阅读印象:手术刀般给人血肉直现的那份生命中的真切、中医药般给人那种经络畅通的感觉。虽然他强调要“海纳百川”,但读者和评论者都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