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首先阐述全身麻醉的定义及其分类,了解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和相关处理,进而征对每一种并发症给予指导性预防方法。希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吸取经验,尽量避免其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全身麻醉;并发症;预防
1、定义
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注射进入人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为全身麻醉。根据用药途径和作用机制,全身麻醉药可分为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肌松药和麻醉性镇痛药是全麻术中不可或缺的药物。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程度与血液内的药物浓度有关,并且可以调控。这种抑制是完全可逆的,当药物被代谢或从体内排出后,病人的神志和各种反射逐渐恢复。
2、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2.1、反流与误吸:全麻时容易发生反流和误吸,尤其以产科和小儿外科病人的发生率较高。因反流或误吸物的性质和量的不同,其后果也不同。误吸入大量胃内容物的死亡率可高达70%。全麻诱导时,因病人的意识消失、咽喉部反射消失,一旦有反流物即可发生误吸。无论误吸物为固体食物或胃液,都可引起急性呼吸道梗阻。完全呼吸道梗阻可立即导致窒息、缺氧而危及病人生命,误吸胃液的可引起肺损伤、支气管痉挛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结果导致肺水肿和肺不张。肺损伤的程度与反流的胃液量及pH有关,吸入量越大pH值越低,肺损伤越重;pH低于2.5、容量大于0.4ml/kg者其危险性就明显增加。麻醉期间预防反流和误吸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措施包括:减少胃内容物的滞留,促进胃排空,提高胃液的pH,降低胃内压,加强对呼吸道的保护。
2.2呼吸道梗阻(ainway obstruction):以声门为界,呼吸道梗阻可分为上呼吸道梗阻和下呼吸道梗阻。
2.2.1、上呼吸道梗阻:常见原因为机械性梗阻,如舌后坠、口腔内分泌物或血液及异物阻塞、喉头水肿、喉痉挛等。不全梗阻表现为呼吸困难并有鼾声;完全梗阻者有鼻翼扇动和三凹征,虽有强烈的呼吸动作而无气体交换。无论采用何种麻醉方法,呼吸道管理都是麻醉管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以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有咽部分泌物及异物者需及时清除。舌后坠时将病人的头后仰或托起下颌多能缓解舌后坠引起的梗阻;必要时可置入口咽或鼻咽通气道,使后坠的舌根和咽部软组织撑起,从而解除梗阻。喉头水肿多发生于婴幼儿及气管内插管困难者,也可因手术牵拉或刺激喉头引起。轻者可静注皮质激素或雾化吸入肾上腺素;严重者应行紧急气管切开。喉痉挛时,病人表现为呼吸困难,吸气时有喉鸣音,可因缺氧而发绀。轻度喉痉挛者经加压给氧即可解除,严重者可应用肌松药后行控制通气或经环甲膜穿刺置管行加压给氧,多数均可缓解。为预防喉痉挛的发生,应避免在浅麻醉时刺激喉头;给予阿托品可预防喉头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
2.2.2、下呼吸道梗阻:常见原因为扭折、导管斜面过长而紧贴在气管壁上、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入后堵塞气管及支气管。梗阻不严重者除肺部听到呼吸音减弱外,可无明显症状;梗阻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潮气量降低、气道阻力高、缺氧发绀、心率增快和血压降低,如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病人生命。下呼吸道梗阻也可因支气管痉挛引起,多发生在有哮喘史或慢性支气管炎病人、过敏反应或药物引起组胺释放时。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严重者甚至呼吸音消失。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和良好的氧合是缓解支气管痉挛的重要措施,吸入异氟烷或静注氯胺酮也可缓解;必要时可静注氨茶碱0.125—0.25g或氢化可的松100mg,吸入β2 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等)。
2.3、通气量不足(hypoventilation):麻醉期间和全麻后都都可能發生通气不足,主要表现为CO2潴留,血气分析显示Pa CO2高于50mmHg,同时pH小于7.30。可伴有低氧血症。颅脑手术的损伤和全身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及镇静药的残余作用,是引起中枢性呼吸抑制的主要原因,应以机械通气维持呼吸直到呼吸功能的完全恢复,必要时以拮抗药逆转。术后肌松药的残余作用可导致通气不足,应辅助或控制呼吸直至呼吸肌力的完全恢复,必要时给予拮抗药。
2.4、低氧血症(hypoxemia):吸空气时,SpO2<90%,PaO2<60mmHg,或吸纯氧时,PaO2<90mmHg即可诊断为低氧血症。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绀、躁动不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常见原因和处理原则为:
2.4.1、麻醉机的故障、氧气供应不足而引起的吸入氧浓度过低;气管内导管插入一侧或脱出气管外以及呼吸道梗阻均可引起低氧血症,应及时发现和纠正;2.4.2、弥散性缺氧:可见于N2O吸入麻醉。停止吸入N2O后至少应继续吸氧5—10分钟。2.4.3、肺不张:可通过吸痰、增大通气量、肺复张等措施纠正。2.4.4、误吸:轻者应用氧治疗有效,严重者应行机械通气治疗。
2.4.5、肺水肿:可发生于急性左心衰或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为预防应在增加吸入氧浓度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2.5、低血压(hypotension):麻醉期间收缩压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得30%或收缩压低于低于80mmHg者应及时处理。常见原因有:麻醉过深可导致血压下降、脉压变窄,若麻醉前已有血容量不足者,表现更为明显。术中失血过多可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过敏反应、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及复温时,均可引起血管张力降低而导致低血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恢复血管张力(应用血管收缩药)及病因治疗。术中牵拉内脏时常可引起反射性血压下降,同时发生心动过缓。应及时解除刺激,必要时给予阿托品治疗。
2.6、高血压(hypertension):麻醉期间舒张压高于100mmHg或收缩压升高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都应根据原因进行适当治疗。常见原因主要是与并存疾病有关,如原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颅内压增高等。与手术、麻醉操作有关,如手术探查、气管插管等。通气不足引起CO2蓄积。药物所致血压升高,如氯胺酮。预防:气管插管时可复合镇痛药如芬太尼,以减轻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根据手术刺激的程度调节麻醉深度;对于顽固性高血压者,可行控制性降压以维持循环稳定。
2.7、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与高血压同时出现时,常为浅麻醉的表现,应适当加深麻醉。存在低血容量、贫血及缺氧时,心率均可增快,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当手术牵拉内脏(如胆囊,可引起胆心反射)或发生眼心反射时,可因迷走神经反射致心动过缓,严重者可致心搏骤停,应及时停止手术操作,必要时静注阿托品。发生期前收缩时,应先明确其性质并观察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因浅麻醉或CO2蓄积所致的室性期前收缩,适当加深麻醉或排出CO2后多可缓解。如室性期前收缩为多源性、频发或伴有R-on-T现象,表明有心肌灌注不足,应积极治疗。
2.8、高热、抽搐和惊厥:常见于小儿麻醉。由于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温极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如对高热处理不及时,可引起抽搐甚至惊厥,应积极进行物理降温。恶性高热是指持续肌肉收缩,PaCO2迅速升高、体温急剧上升(速度可达1℃/5min),可超过42℃。最容易诱发恶性高热的药物是琥珀胆碱和氟烷。恶性高热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稍高,而国人较罕见,但死亡率很高,应提高警惕。治疗恶性高热的特效药物是单曲林(Dantrolene)。3、麻醉注意事项:为了保障病人在围术期的安全,增强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避免或减少围术期的并发症,应认真做好麻醉前病情评估和准备工作。为了提高麻醉的安全性,麻醉前应仔细阅读病历,详细了解临床诊断、病史记录及相关检查。访视病人时,应询问手术麻醉史、药物过敏史及目前的药物治疗情况,了解平时的体力活动能力及目前的变化。重点检查项目包括生命体征,心、肺及呼吸道,脊柱及神经系统;并对并存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根据访视和检查结果,对病情和病人对手术的耐受能力作出全面评估。
参考文献:
[1]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外科学 常见病诊断与用药
关键词:全身麻醉;并发症;预防
1、定义
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注射进入人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为全身麻醉。根据用药途径和作用机制,全身麻醉药可分为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肌松药和麻醉性镇痛药是全麻术中不可或缺的药物。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程度与血液内的药物浓度有关,并且可以调控。这种抑制是完全可逆的,当药物被代谢或从体内排出后,病人的神志和各种反射逐渐恢复。
2、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2.1、反流与误吸:全麻时容易发生反流和误吸,尤其以产科和小儿外科病人的发生率较高。因反流或误吸物的性质和量的不同,其后果也不同。误吸入大量胃内容物的死亡率可高达70%。全麻诱导时,因病人的意识消失、咽喉部反射消失,一旦有反流物即可发生误吸。无论误吸物为固体食物或胃液,都可引起急性呼吸道梗阻。完全呼吸道梗阻可立即导致窒息、缺氧而危及病人生命,误吸胃液的可引起肺损伤、支气管痉挛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结果导致肺水肿和肺不张。肺损伤的程度与反流的胃液量及pH有关,吸入量越大pH值越低,肺损伤越重;pH低于2.5、容量大于0.4ml/kg者其危险性就明显增加。麻醉期间预防反流和误吸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措施包括:减少胃内容物的滞留,促进胃排空,提高胃液的pH,降低胃内压,加强对呼吸道的保护。
2.2呼吸道梗阻(ainway obstruction):以声门为界,呼吸道梗阻可分为上呼吸道梗阻和下呼吸道梗阻。
2.2.1、上呼吸道梗阻:常见原因为机械性梗阻,如舌后坠、口腔内分泌物或血液及异物阻塞、喉头水肿、喉痉挛等。不全梗阻表现为呼吸困难并有鼾声;完全梗阻者有鼻翼扇动和三凹征,虽有强烈的呼吸动作而无气体交换。无论采用何种麻醉方法,呼吸道管理都是麻醉管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以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有咽部分泌物及异物者需及时清除。舌后坠时将病人的头后仰或托起下颌多能缓解舌后坠引起的梗阻;必要时可置入口咽或鼻咽通气道,使后坠的舌根和咽部软组织撑起,从而解除梗阻。喉头水肿多发生于婴幼儿及气管内插管困难者,也可因手术牵拉或刺激喉头引起。轻者可静注皮质激素或雾化吸入肾上腺素;严重者应行紧急气管切开。喉痉挛时,病人表现为呼吸困难,吸气时有喉鸣音,可因缺氧而发绀。轻度喉痉挛者经加压给氧即可解除,严重者可应用肌松药后行控制通气或经环甲膜穿刺置管行加压给氧,多数均可缓解。为预防喉痉挛的发生,应避免在浅麻醉时刺激喉头;给予阿托品可预防喉头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
2.2.2、下呼吸道梗阻:常见原因为扭折、导管斜面过长而紧贴在气管壁上、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入后堵塞气管及支气管。梗阻不严重者除肺部听到呼吸音减弱外,可无明显症状;梗阻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潮气量降低、气道阻力高、缺氧发绀、心率增快和血压降低,如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病人生命。下呼吸道梗阻也可因支气管痉挛引起,多发生在有哮喘史或慢性支气管炎病人、过敏反应或药物引起组胺释放时。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严重者甚至呼吸音消失。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和良好的氧合是缓解支气管痉挛的重要措施,吸入异氟烷或静注氯胺酮也可缓解;必要时可静注氨茶碱0.125—0.25g或氢化可的松100mg,吸入β2 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等)。
2.3、通气量不足(hypoventilation):麻醉期间和全麻后都都可能發生通气不足,主要表现为CO2潴留,血气分析显示Pa CO2高于50mmHg,同时pH小于7.30。可伴有低氧血症。颅脑手术的损伤和全身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及镇静药的残余作用,是引起中枢性呼吸抑制的主要原因,应以机械通气维持呼吸直到呼吸功能的完全恢复,必要时以拮抗药逆转。术后肌松药的残余作用可导致通气不足,应辅助或控制呼吸直至呼吸肌力的完全恢复,必要时给予拮抗药。
2.4、低氧血症(hypoxemia):吸空气时,SpO2<90%,PaO2<60mmHg,或吸纯氧时,PaO2<90mmHg即可诊断为低氧血症。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绀、躁动不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常见原因和处理原则为:
2.4.1、麻醉机的故障、氧气供应不足而引起的吸入氧浓度过低;气管内导管插入一侧或脱出气管外以及呼吸道梗阻均可引起低氧血症,应及时发现和纠正;2.4.2、弥散性缺氧:可见于N2O吸入麻醉。停止吸入N2O后至少应继续吸氧5—10分钟。2.4.3、肺不张:可通过吸痰、增大通气量、肺复张等措施纠正。2.4.4、误吸:轻者应用氧治疗有效,严重者应行机械通气治疗。
2.4.5、肺水肿:可发生于急性左心衰或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为预防应在增加吸入氧浓度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2.5、低血压(hypotension):麻醉期间收缩压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得30%或收缩压低于低于80mmHg者应及时处理。常见原因有:麻醉过深可导致血压下降、脉压变窄,若麻醉前已有血容量不足者,表现更为明显。术中失血过多可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过敏反应、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及复温时,均可引起血管张力降低而导致低血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恢复血管张力(应用血管收缩药)及病因治疗。术中牵拉内脏时常可引起反射性血压下降,同时发生心动过缓。应及时解除刺激,必要时给予阿托品治疗。
2.6、高血压(hypertension):麻醉期间舒张压高于100mmHg或收缩压升高幅度超过基础值的30%,都应根据原因进行适当治疗。常见原因主要是与并存疾病有关,如原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颅内压增高等。与手术、麻醉操作有关,如手术探查、气管插管等。通气不足引起CO2蓄积。药物所致血压升高,如氯胺酮。预防:气管插管时可复合镇痛药如芬太尼,以减轻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根据手术刺激的程度调节麻醉深度;对于顽固性高血压者,可行控制性降压以维持循环稳定。
2.7、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与高血压同时出现时,常为浅麻醉的表现,应适当加深麻醉。存在低血容量、贫血及缺氧时,心率均可增快,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当手术牵拉内脏(如胆囊,可引起胆心反射)或发生眼心反射时,可因迷走神经反射致心动过缓,严重者可致心搏骤停,应及时停止手术操作,必要时静注阿托品。发生期前收缩时,应先明确其性质并观察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因浅麻醉或CO2蓄积所致的室性期前收缩,适当加深麻醉或排出CO2后多可缓解。如室性期前收缩为多源性、频发或伴有R-on-T现象,表明有心肌灌注不足,应积极治疗。
2.8、高热、抽搐和惊厥:常见于小儿麻醉。由于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温极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如对高热处理不及时,可引起抽搐甚至惊厥,应积极进行物理降温。恶性高热是指持续肌肉收缩,PaCO2迅速升高、体温急剧上升(速度可达1℃/5min),可超过42℃。最容易诱发恶性高热的药物是琥珀胆碱和氟烷。恶性高热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稍高,而国人较罕见,但死亡率很高,应提高警惕。治疗恶性高热的特效药物是单曲林(Dantrolene)。3、麻醉注意事项:为了保障病人在围术期的安全,增强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避免或减少围术期的并发症,应认真做好麻醉前病情评估和准备工作。为了提高麻醉的安全性,麻醉前应仔细阅读病历,详细了解临床诊断、病史记录及相关检查。访视病人时,应询问手术麻醉史、药物过敏史及目前的药物治疗情况,了解平时的体力活动能力及目前的变化。重点检查项目包括生命体征,心、肺及呼吸道,脊柱及神经系统;并对并存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根据访视和检查结果,对病情和病人对手术的耐受能力作出全面评估。
参考文献:
[1]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外科学 常见病诊断与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