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挫折教育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面对和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通过强调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探讨科学有效地实施挫折教育的策略,对提高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效果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心理健康
挫折教育是教育者有意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个体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受挫能力的教育。
一、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挫折教育是国家教育部门的重大决策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文件的出台,为各高校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意味着大学生挫折教育决非学校和个人的主观行为,而是国家规定的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合理行为。
(二)加强挫折教育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国际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个体要在急剧变迁的时代和环境中取得适应与发展,迎接社会前所未有的挑战,就必须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不仅关系到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且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三)加强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我国在校大学生一般处于18到23岁这一年龄阶段,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是因为:第一,生理发育成熟加剧心理的急剧变化。随着各项生理机能成熟,引发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的节奏不同步,使得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大学生,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陷于焦虑状态。第二,成人意识感的增强引发了心理的闭锁性。一方面造成了他们与师长间的距离感,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得到理解和帮助。第三,学校和家庭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心理障碍。如学习就业压力和师长过高的期望值,使大学生承受超负荷的心理负担,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使得独生子女原本脆弱的心理变得更加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因此,切实加强挫折教育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策略
(一)充分发挥学生、家庭和社会在挫折教育中的作用[1]
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挫折教育的主体,各种教育方式、训练和手段都将作用于学生主体,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只有通过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来彰显。其次,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还应注意改变溺爱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建立民主型和协商型的教养方式,规范父母自身的教育行为。最后还要注重发挥社会的强化作用。挫折教育的影响贯穿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全程,大学生的受挫能力将接受社会的洗礼。相对来说,社会比学校和家庭更难控制,变量众多,涉及面广。因此,净化社会环境,创造和谐、文明和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全社会都应真诚关心和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问题,强化他们在应对挫折的积极心理状态。
(二)通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课堂教学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与训练要注意:第一,课程设置多元化。增强教材中挫折教育知识的含量,将学科教育与规范教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挫折教育;第二,任务难度适当。正确认识挫折的两重性,即一方面挫折可使人产生心理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可以给人以教益和磨练,“吃一堑长一智”。根据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教学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学过程中的任务难度体现为“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多动脑、多动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独立性;第三,改变传统教学对对学生单一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力求做到评价多样化,要立足多方面为大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根据学生努力达到的实际目标,把教学要求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分层渐进。此外,教师面对有挫折情绪反应的学生时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应对挫折和战胜挫折,如鼓励法、转移法、对比法、宣泄法、暗示法等。
(三)加强大學生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是个体解决问题时的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在应对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积极地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指个体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有关大学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认为,挫折应对需要评价挫折源的意义,控制或改变挫折环境,缓解由挫折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挫折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挫折应对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大学生在进行挫折教育的自我监控训练时,必须首先围绕挫折知识、挫折应对讲解以及有效策略的训练来展开。其次要训练大学生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技能。再次,要加强大学生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体验。最后,应组织大学生进行挫折应对的实践训练。实验研究表明,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训练需要经历自我认知—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内化—形成品质的环节。
总之,教师和父母要既能预测和控制大学生的心理挫折和冲突,避免他们遭受重大精神打击和接二连三的挫折,又要严格要求,不过分庇护。要引导大学生主动地在生活实践中克服困难,在战胜挫折中积累经验,不断成熟。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需要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精心选择课题,严密设计,科学实施,为解决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中遇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服务。通过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的场所,在实践中使他们对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有切身的体验,最终将外在的求知精神逐渐内化为自身内在坚韧的意志品质,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东颖.学生挫折教育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教育,2007,12(12):28-30.
作者简介:袁太宁(1971-),男,四川万源人,副教授,医学硕士,从事肿瘤防治及高等教育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心理健康
挫折教育是教育者有意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个体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受挫能力的教育。
一、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挫折教育是国家教育部门的重大决策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文件的出台,为各高校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意味着大学生挫折教育决非学校和个人的主观行为,而是国家规定的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合理行为。
(二)加强挫折教育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国际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个体要在急剧变迁的时代和环境中取得适应与发展,迎接社会前所未有的挑战,就必须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不仅关系到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且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三)加强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我国在校大学生一般处于18到23岁这一年龄阶段,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是因为:第一,生理发育成熟加剧心理的急剧变化。随着各项生理机能成熟,引发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的节奏不同步,使得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大学生,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陷于焦虑状态。第二,成人意识感的增强引发了心理的闭锁性。一方面造成了他们与师长间的距离感,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得到理解和帮助。第三,学校和家庭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心理障碍。如学习就业压力和师长过高的期望值,使大学生承受超负荷的心理负担,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使得独生子女原本脆弱的心理变得更加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因此,切实加强挫折教育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策略
(一)充分发挥学生、家庭和社会在挫折教育中的作用[1]
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挫折教育的主体,各种教育方式、训练和手段都将作用于学生主体,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只有通过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来彰显。其次,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还应注意改变溺爱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建立民主型和协商型的教养方式,规范父母自身的教育行为。最后还要注重发挥社会的强化作用。挫折教育的影响贯穿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全程,大学生的受挫能力将接受社会的洗礼。相对来说,社会比学校和家庭更难控制,变量众多,涉及面广。因此,净化社会环境,创造和谐、文明和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全社会都应真诚关心和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问题,强化他们在应对挫折的积极心理状态。
(二)通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课堂教学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与训练要注意:第一,课程设置多元化。增强教材中挫折教育知识的含量,将学科教育与规范教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挫折教育;第二,任务难度适当。正确认识挫折的两重性,即一方面挫折可使人产生心理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可以给人以教益和磨练,“吃一堑长一智”。根据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教学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学过程中的任务难度体现为“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多动脑、多动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独立性;第三,改变传统教学对对学生单一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力求做到评价多样化,要立足多方面为大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根据学生努力达到的实际目标,把教学要求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分层渐进。此外,教师面对有挫折情绪反应的学生时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应对挫折和战胜挫折,如鼓励法、转移法、对比法、宣泄法、暗示法等。
(三)加强大學生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是个体解决问题时的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在应对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积极地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指个体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有关大学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的实验研究认为,挫折应对需要评价挫折源的意义,控制或改变挫折环境,缓解由挫折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挫折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挫折应对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大学生在进行挫折教育的自我监控训练时,必须首先围绕挫折知识、挫折应对讲解以及有效策略的训练来展开。其次要训练大学生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技能。再次,要加强大学生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体验。最后,应组织大学生进行挫折应对的实践训练。实验研究表明,挫折应对的自我监控训练需要经历自我认知—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内化—形成品质的环节。
总之,教师和父母要既能预测和控制大学生的心理挫折和冲突,避免他们遭受重大精神打击和接二连三的挫折,又要严格要求,不过分庇护。要引导大学生主动地在生活实践中克服困难,在战胜挫折中积累经验,不断成熟。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需要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精心选择课题,严密设计,科学实施,为解决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中遇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服务。通过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设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的场所,在实践中使他们对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有切身的体验,最终将外在的求知精神逐渐内化为自身内在坚韧的意志品质,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东颖.学生挫折教育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教育,2007,12(12):28-30.
作者简介:袁太宁(1971-),男,四川万源人,副教授,医学硕士,从事肿瘤防治及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