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的新著《孔子原来这么说》,从书名看,和前面的《还吾老子》、《还吾庄子》一样,都似乎带着一种对现有认识的“颠覆”和对真实的“还原”,这种颠覆和还原是以什么作为考量标准的?
答:应该说是对旧有的注释的“颠覆”,对文本本来面目的“还原”。也就是说,按照《老子》、《论语》、《庄子》成文时代的语境、一些语词的涵义,他们的话本来应该是这样理解的,如“女子与小人”,应该是“女、子与小人”,是君主、贵族的妻妾、继承人与佞臣;“食不厌精”章中的名词“食”,指的是“食礼”,祭祀、会宾、婚丧、聚会时的宴请礼节、礼规,而不是日常饮食。我用的方法是严格的训诂、考证方法,所谓“以老注老”、“以孔注孔”、“以庄注庄”、“以子证子”与西方文艺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就是可以证伪(把证明根据、过程充分展示,以供讨论、检验)的科学实证的方法。
在你看来,目前人们对于《论语》的误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既然我的研究被称为是对旧注的“颠覆”,那么,在我看来误读是全面的与非常严重的。主要为:一、把坚持民本立场,坚持当时最先进的贵族民主与“国人”(市民)民主理念,反对君主独裁的孔子,误读为封建专制制度的卫道士;二、把身体力行创立“师”文化,高扬独立的知识分子群体对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坚持知识分子文化话语权的孔子,误读为热衷名利、因不能在当时建功立业而失意、孤独的“丧家狗”;三、把服膺老子,在哲学思想上深受老子影响,道法自然,心怀“大同”理想,而致力于“小康”的礼义(礼是游戏规则,义是规则意识)建设、规范君子言行的孔子,误读为自以为是,唯我独尊,以“仁义”为桎梏来束缚人心、压抑个性的伪君子;四,把务实、通达、亲切、睿智的孔子,误读为整天端着架子、板着面孔,乏味、迂腐的糟老头。孔子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没有管仲,我们要亡族了。可以说,因为有了孔子和他倡立的师文化,中华民族才成为迄今世界上唯一存世的人脉、历史、文化未曾断裂的古老民族。而误读孔子(并非从今日始),造成了许多现代中国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履的后果,这也是世界上不说“惟一”,亦极罕有的。
孔子常常被“偶像”化,那么你眼中的孔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答:一个优秀教师,优秀教师的楷模。你能想到的优秀教师所应具有的高尚品质,他都具有。可以说,后世想做一个好教师的人,都在模仿他的品行。教师,对人生是太重要了,一生能遇到一个好老师,是莫大的幸福。我们现在通过读他的书来与他相遇、交流,虽然有些间隔,但读懂了他的书,首先感到的是幸福感。
你曾经写过一本《老子走近青年》,那么以此来说孔子,他的思想如何和青年拉近距离?
答:当代青年,尤其是中国青年,有思想、有追求的青年,其实是像久旱盼甘霖似的在求索老孔庄阐发的宇宙、人生的真理。一个网名“浪漫骑士1974”的青年说:“我看了这本书(《还吾老子》)的感想,可以用孔子所说的那句话来形容,‘朝闻道夕死足矣’。感谢老天对我不薄,让我能在30出头时就看到此书。‘上士闻道,堇能行之’,我想老子的思想会指引我一生的。老子思想将指导我一生。”《孔子原来这么说》刚出版,我就收到一位搞体育文化的硕士、讲师发来的电子邮件:“这段时间虽然忙,只要有一点闲暇时间,我就忍不住要读读老师的书。很受启发,获益良多。越读越感慨老师的博学和严谨;结合自己对时政的认识,隐约感知到老师的思想对于时代的重要意义!”所以,老孔庄思想与当代青年不仅没有距离,而且是血浓于水的关系。距离是由语境、言语变化,传播条件等造成的。这方面,除了我等写书人的努力,还有传媒的努力。你的采访,就是这努力的一部分。
你如何看待于丹版《论语》心得?
答:于丹的书对掀起国学热潮,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青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兴趣,也展现了中国人潜在的对民族传统的热爱、热情,功不可没。但于丹谈的是心得,可能属于励志类,我的书其实是注释,属于学术类,所以对各自的要求是不同的。于丹的书可能有的负面作用,就是有人认为她是用现代语言、现代观念来包装孔子、“甜”化孔子,塑造一个新的偶像。现代的青年独立思考意识强,谢绝被灌输、诱导,所以,于丹的好意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而削弱了孔子思想应有的魅力。但她的努力首先是应该肯定的。把读《论语》的书做成畅销书,不容易,我就做不到。
答:应该说是对旧有的注释的“颠覆”,对文本本来面目的“还原”。也就是说,按照《老子》、《论语》、《庄子》成文时代的语境、一些语词的涵义,他们的话本来应该是这样理解的,如“女子与小人”,应该是“女、子与小人”,是君主、贵族的妻妾、继承人与佞臣;“食不厌精”章中的名词“食”,指的是“食礼”,祭祀、会宾、婚丧、聚会时的宴请礼节、礼规,而不是日常饮食。我用的方法是严格的训诂、考证方法,所谓“以老注老”、“以孔注孔”、“以庄注庄”、“以子证子”与西方文艺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就是可以证伪(把证明根据、过程充分展示,以供讨论、检验)的科学实证的方法。
在你看来,目前人们对于《论语》的误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既然我的研究被称为是对旧注的“颠覆”,那么,在我看来误读是全面的与非常严重的。主要为:一、把坚持民本立场,坚持当时最先进的贵族民主与“国人”(市民)民主理念,反对君主独裁的孔子,误读为封建专制制度的卫道士;二、把身体力行创立“师”文化,高扬独立的知识分子群体对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坚持知识分子文化话语权的孔子,误读为热衷名利、因不能在当时建功立业而失意、孤独的“丧家狗”;三、把服膺老子,在哲学思想上深受老子影响,道法自然,心怀“大同”理想,而致力于“小康”的礼义(礼是游戏规则,义是规则意识)建设、规范君子言行的孔子,误读为自以为是,唯我独尊,以“仁义”为桎梏来束缚人心、压抑个性的伪君子;四,把务实、通达、亲切、睿智的孔子,误读为整天端着架子、板着面孔,乏味、迂腐的糟老头。孔子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没有管仲,我们要亡族了。可以说,因为有了孔子和他倡立的师文化,中华民族才成为迄今世界上唯一存世的人脉、历史、文化未曾断裂的古老民族。而误读孔子(并非从今日始),造成了许多现代中国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履的后果,这也是世界上不说“惟一”,亦极罕有的。
孔子常常被“偶像”化,那么你眼中的孔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答:一个优秀教师,优秀教师的楷模。你能想到的优秀教师所应具有的高尚品质,他都具有。可以说,后世想做一个好教师的人,都在模仿他的品行。教师,对人生是太重要了,一生能遇到一个好老师,是莫大的幸福。我们现在通过读他的书来与他相遇、交流,虽然有些间隔,但读懂了他的书,首先感到的是幸福感。
你曾经写过一本《老子走近青年》,那么以此来说孔子,他的思想如何和青年拉近距离?
答:当代青年,尤其是中国青年,有思想、有追求的青年,其实是像久旱盼甘霖似的在求索老孔庄阐发的宇宙、人生的真理。一个网名“浪漫骑士1974”的青年说:“我看了这本书(《还吾老子》)的感想,可以用孔子所说的那句话来形容,‘朝闻道夕死足矣’。感谢老天对我不薄,让我能在30出头时就看到此书。‘上士闻道,堇能行之’,我想老子的思想会指引我一生的。老子思想将指导我一生。”《孔子原来这么说》刚出版,我就收到一位搞体育文化的硕士、讲师发来的电子邮件:“这段时间虽然忙,只要有一点闲暇时间,我就忍不住要读读老师的书。很受启发,获益良多。越读越感慨老师的博学和严谨;结合自己对时政的认识,隐约感知到老师的思想对于时代的重要意义!”所以,老孔庄思想与当代青年不仅没有距离,而且是血浓于水的关系。距离是由语境、言语变化,传播条件等造成的。这方面,除了我等写书人的努力,还有传媒的努力。你的采访,就是这努力的一部分。
你如何看待于丹版《论语》心得?
答:于丹的书对掀起国学热潮,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青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兴趣,也展现了中国人潜在的对民族传统的热爱、热情,功不可没。但于丹谈的是心得,可能属于励志类,我的书其实是注释,属于学术类,所以对各自的要求是不同的。于丹的书可能有的负面作用,就是有人认为她是用现代语言、现代观念来包装孔子、“甜”化孔子,塑造一个新的偶像。现代的青年独立思考意识强,谢绝被灌输、诱导,所以,于丹的好意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而削弱了孔子思想应有的魅力。但她的努力首先是应该肯定的。把读《论语》的书做成畅销书,不容易,我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