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经验与活动处生发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的自由,是学生思维的自由,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来建构。在学习新的教学任务时,可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教学的起点,多创造一些学习和建构的机会。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的认知活动,使之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逐步严谨化、多样化,多种视角之间发生碰撞、争论、比较,以此来促进学生自由学习的程度。
  一、 在经验中感觉需要
  学生对“可能性”既有知识经验又有生活经验,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由对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过渡到定量刻画,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因此,第一部分安排猜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哪个大,既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激起了学生习学的热情。
  【案例一】
  


  小结: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直接判断出可能性的大小,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揭示课题)
  【思考】其一,从学生的学习来看,学生创造知识、提炼思想和方法是不受课堂40分钟限制的;其二,从学生的数学思考出发,他理解数学的过程需要时间。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指出:“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交换,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课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巧妙地把箱子分成了三组。第1组帮助学生有效复习用“一定”与“不可能”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第2组学生很快判断出可能性的大小;第3组学生再凭感觉就会产生分歧,有的说6号箱子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因为它的红球比5号箱子的多,而另一派意见认为,5号箱子里白球比6号箱子少,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论过后有思考、有回味,切实地感受到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是很有必要的。带着需要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对学习充满向往与期待,从而提高学生自由学习的主动性。
  二、 在活动中创生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应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学习活动情境,使之经历—感受—研究,最终认识—掌握—再造,有效提升思维的自由度。
  【案例二】
  活动一:选择发球权游戏,教学用表示可能性。
  由“乒乓球比赛规则”入手,有抛硬币、比大小、猜左右等方式决定谁先发球。
  这样的处理,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紧密一致的,学生的兴趣浓厚。
  活动二:设置摸球游戏,巩固用、表示可能性。
  (1)快速回答:现在盒子里有球但没红球,放入一个红球,(媒体显示)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2)现在再增加一个球(看不见颜色),任意摸一个球,现在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活动三:小小设计师,用几分之一表示可能性。(包括一个和一类)
  (1)刚才是老师摆球,现在你来当回设计师。请你在箱子里画球,要求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一?
  学生活动,交流展示。
  第一层次:出示一个红球和其他几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分别是几分之一?像这样的几分之一还可以继续画下去吗?你发现了什么?)
  第二层次:出示一个红球和数量相同的其他几个球,但颜色不同。(这几种设计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分别是几分之一?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其他球的颜色不相同,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怎么都相同?)
  第三层次:几个红球和其他几个球。(这些设计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箱子中有的是2个红球,有的是3个红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怎么都是几分之一?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一系列有层次性的问题,伴随着学生直观感受的积淀,思维层面的理解也随之呼之欲出。
  活动四:摸牌游戏,迁移与提升。
  在刚才的游戏中,摸球的可能性可以用许多分数来表示。看这些牌(媒体出示牌),把这些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牌,摸到                       的可能性是          。看看你能找到多少个不同的分数,同桌交流。
  学生可以从花色、颜色、大小、奇数、偶数等方面来考虑,拓展了数学思考空间。
  活动五:数形结合,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
  (出示数轴)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我们用0来表示,一定发生的事件用1来表示,可能发生的事件用(   )分之(   )来表示,这个(   )分之(   )的大小怎样?
  把分数与数轴上的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次质的飞跃,充分体现数学结合的思想,充分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
  【实践现象】在活动中学生越学越有劲,课堂气氛高涨,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互帮互助,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思考】一节数学课,如果学生只是一个听众,那他的自由发展就是一纸空文。课堂中应该尽可能地彰显学生的本色,让学生成为自由的主体,用一系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活动,转化知识呈现的形式,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达到人人学不同的数学,人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1.经验——促使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从现实出发的。这里的现实,就是指学生的“经验”。学生那些原始、浅显、片面、零碎,乃至于不正确、不科学的已有经验却是相当珍贵的资源。教学中,教师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唤醒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设计活动化的过程,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来同化和顺应新学的知识,把未知的新知转化成已学的旧知,主动建构和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形成都有积极的作用。
  2.想法——磨砺思维
  课堂中可以设置不同形式的交流互动,如同桌互动、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汇报等。学生可以先“讲”后“听”,也可以先“听”后“讲”,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交流想法与困惑、质疑问难、补充完善、总结提炼。学生能讲的,教师不抢着讲,学生能讲清楚的,教师尽可能不重复讲,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更多表达质疑的机会,让最初的不成熟的想法闪耀出智慧的思维火花。
  3.活动——修正自我
  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彼此教导、指导的互动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相互学习、相互认知的过程。有效的学习活动,能给学生修正、调节自己想法的时间与空间,自觉地开展回顾、梳理、反思。课堂应成为一面“镜子”,每一位学生都在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的对比中,建立起反思、循环、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的互动方式,自主完善认知结构,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在学生已有经验和体验活动中创生发展,相信我们的课堂定能奏响自由的乐章。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师普遍将目光聚焦课堂,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层出不穷,教师挖空心思构建高效课堂,却忽视对学生课后复习方法的指导,使一些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屡屡出错,成绩“居低不上”。笔者认为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要“两只手”给力,“一只手”是指教师课堂上的“教”,“另一只手”是指学生课后知识的温习。教师课堂上要“重拳出击”,课后复习要“出手相助”,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收到明显的成效。 
期刊
数学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引领学生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是主观意识和现实表象抽象化、概括化的结果,旨在主体性教学实践下,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逻辑起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学生更多的思维品质、注意力品质以及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参与和作用。而小学生虽然是生动活泼的、独立的群体,所具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相差不远,但对于这种逻辑性强、数理能力要求较高的学
期刊
本期关注:创新与实践  策划人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改以来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时代赋予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今课堂教学的崭新课题。十余年来,围绕这个中小学课程改革前沿的课题,教师们结合教学实践,从各种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下面一组文章,记录了作者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水平,不拘泥于旧的思维模式和框架,积极开发学生的创
期刊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个体自主体验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师的教学要顺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制约着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但是,当今我们还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对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认识不足,存在着用教师活动代替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不充分,或体验缺乏有效引导而难以深入等现象,从而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案例描述】  最近,分
期刊
如何真正让我们的数学教育成为文化之旅,让低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充分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爱上数学呢?目前仍是一个有待破解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苏教版数学一、二年级的教材研读,发现教材中编排了比较丰富的与数学文化相关的内容,形式灵活多样,突出了教材的多义性与开放性。本文侧重分析苏教版数学一、二年级教材中数学文化的呈现方式,旨在明确低年级教材中数学文化知识的整体概况,凸显教材的数学文化呈现途径与状态,便于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受到教师的高度关注,学生“插嘴”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数学课堂之上。有的“插嘴”极具价值,有的却有失偏颇。面对学生的“插
期刊
善耕自创办以来,已逾百年,在这动荡与发展并存的百年之中,她以其独有的理念,度过了战争的硝烟,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历经坎坷沧桑,依旧安静地居于苏州城中,履行着她的职责,福泽着一方姑苏人。善耕的发展,是善耕人因地制宜,不断革新的结果。  一、“昨日”之“耕”——烽火中孕育。实践中成长  善耕实验小学是苏州市区的一所百年名校,创办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二十五日,初名长洲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堂址
期刊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情感光芒,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正如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
期刊
缘起:一次时事引入的失败  开学初,我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不平静的世界》时,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课中引入了“因钓鱼岛问题导致社会上产生打砸事件”,打算让学生体会到动乱所带来的破坏有多么严重,从而进一步感受和平的宝贵。孰料,学生们看完这个新闻资料,义愤填膺,产生了仇恨情绪。  这次导人是失败的,于是课后我又仔细研读了本课教材,《不平静的世界》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
期刊
教师合作共同体是建立在教师专业化浪潮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学实践为载体,以共同学习、研讨为基本形式,在团体情境中通过相互沟通交流最终实现整体成长的提高性组织。这种共同体可以是校际之间,可以是不同年级之间,可以是不同学科之间,还可以是备课组成员之间,等等。笔者这里主要探究的是备课组间的教师合作共同体的建设。  一、备课组教师合作共同体的建设  备课组是学校教研组下设的教研组织,是落实学校“同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