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草原秘境

来源 :中国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y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首北朝樂府的《敕勒歌》,道盡了遊牧民族的文化寫照,亦寄托了世人恒久不變,對於草原的嚮往情懷。城市人嚮往一望無際的綠草如茵,無論是位於黃河第一彎上的瑪曲草原,藏北苦寒之地的那曲草原,新疆伊犂的瓊庫什台以及甘南的桑科草原,都是不少遊客的攝影天堂。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草原的文化亦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與轉變。在配合旅遊發展的同時,牧民們的生活面貌亦在逐漸改變,尋找未來的出路。
  草原知多D
  要想瞭解草原,必先瞭解生活在其上的牧民。千百年來,這些牧民過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與牛羊、草地相依為命,更孕育了獨有的草原遊牧文化。草原上的牧民又是如何打理他們的衣食住行?
  Q:如何定義草原?
  A:要決定一個地方的地貌,年降雨量最為關鍵。草原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種,分為熱帶草原、溫帶草原以及高寒草原等多種類型,是地球上分佈最廣的植被類型。因為草原的土壤層薄或降水量少,只夠體型細小的草本植物生長,而木本植物無法廣泛生長。大部分草原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部分高寒草原僅有200-300mm,而且主要集中在夏季。
  Q:中國的草原分佈在哪些地方?
  A:現時中國約有40多億畝的草原,它們分佈在中國西北部的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四川等地區。
  Q:現在草原還有沒有遊牧民族?
  A:根據《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態與遊牧文化》一書中指出,在這廣闊的土地上,世居着蒙古、藏、哈薩克、柯爾克孜、裕固、塔吉克等民族,約1,000多萬人口,他們經營着畜牧業,直到今時今日,當中的30多萬戶,約130萬人口,仍過着傳統的遊牧生活。
  Q:遊牧生活是甚麼意思?
  A:所謂遊牧生活,是指牧民依隨季節變化,逐水草而居。在青海藏區,人們將其歸納為「夏天趕羊上高山,秋日放牧在平川,冬春住牧山谷間。」在內蒙古草原,人們將其形容為「蒙古包,勒勒車,馬蹬一踩走四方。」這種靠天養畜的生活方式,極為脆弱,這是因為遊牧民族大都以牲畜為財富象徵,而牲畜卻是極難儲存的活物,很受天氣等自然災害影響,財富可能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Q:草原上牧民如何渡過冬天?
  A:中國大部分草原的冬天是漫長而寒冷的,在西藏那曲等高寒地區,冬天氣溫有時甚至會去到零下負45度,冬天一般由每年的9月底去到來年的4、5月,牧民會為過冬做足準備,一般會開始賣掉肉羊,因為冬天草原上沒有牧草,只能打好乾草,留下母羊作留種。此外還會準備暖棚給牛羊們一起取暖過冬。隨着愈來愈多牧民選擇定居下來,冬天的生活變得比以前舒適許多,以青藏高原牧區為例,部分牧民家裡逐漸有了電視,通過它能瞭解外面的世界,而手機、電視、雪櫃、電單車、化妝品等亦逐漸普及。以前搬運帳篷需由氂牛馱着,現在則用手扶拖拉機拉上去。放牧以前是騎馬,現在則是騎電單車。以前牧區沒有燈,現在則有太陽能電池。
  Q:遊牧民族如何去廁所?
  A:由於宗教及衛生的理由,以往帳篷或蒙古包內基本上不會放廁所,牧民多數在附近挖個洞,放幾塊木板加塊布,就是廁所了,基本上洞愈深,廁所的異味愈少。隨着近年發展旅遊業,蒙古包的衛生情況亦得到改善,筆者亦住過某些蒙古包內有先進的沖水馬桶,如果想體驗住蒙古包的感覺,已不用再擔心廁所問題了。
  中國草原分佈圖
  由於緯度、海拔和季候風的影響,中國的天然草地類型十分複雜多樣,從東北向西南,按水平地帶分佈,大致劃分為森林草甸、森林草原、乾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等類型,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約42%。
  瓊庫什台大草原
  這個草原因為鄰近哈薩克斯坦邊境,位置偏僻,是一個未經開發的草原景區,由於草原位處100多米深的溝壑,其山勢連綿像極了大海裡的波浪向遠方層疊延伸。
  那曲草原
  這個草原的最大特色是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日溫差大,要注意高原反應等問題。
  輝騰錫勒草原
  草原上由於遠古火山地貌的影響, 天然湖泊如天上繁星, 素有「九十九泉」的美譽。
  桑科草原
  相對於高海拔的那曲草原,這裡氣候相對舒服,草原四周群山環抱,中間則是開闊平坦的高山草原。一直以來,桑科草原都是藏族的天然牧場,人口少,面積大,只有4,000多牧民。
  瑪曲草原
  當中最著名的西梅朵合塘,在瑪曲縣城以西120公里處的歐拉秀瑪鄉,其地勢平坦的河谷灘地,綿延數十公里。
  內蒙古
  輝騰錫勒草原
  史前火山帶濕地草原
  夏天是屬於內蒙古草原的,花兒在風中散發着幽香,一切是如此寧靜而美好(蘇亞拉圖攝)
  當地人稱為「黃花溝」的輝騰錫勒草原,是中國少有的高原濕地之一。不同於蘇尼特左旗的半草半沙景致,輝騰錫勒草原看上去水草豐足許多,此地草原上散佈有數百個大小湖泊,這是史前火山爆發形成的火山坑,經過許多年後的風化,形成一個個圓形的海子,在夏季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因此又有「九十九泉」的美譽。草原的夏天,涼爽多雨,在一片片綠色的海洋裡,可以讓大家重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情懷。
  寒冷的山樑
  輝騰錫勒在蒙古語中,有着「寒冷的山樑」之意,它平均海拔2,100米,面積6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保持最完好的高山草原之一。草原上天然湖泊星羅棋佈,這些大小不一的泉池,有人說其實不止99個。據說,這裡在史前曾是火山帶,經過火山爆發後,形成大大小小不一的火山坑,經過年月洗禮,遂形成了今時今日「九十九泉」的壯麗景觀,這些天然景觀,再加上黃花溝,令輝騰錫勒稱得上中國地貌最獨特、景觀最豐富的大草原。
  內蒙古的草原天氣多變,一山之間、一溝之隔,往往都有天壤之別。有時一邊是烏雲密佈,滂沱大雨,另一邊卻晴空朗朗、艷陽高照。這裡的氣候一到夏季就特別涼爽,平均最高溫度只有18℃,所以又被人們稱為避暑勝地。草原的西端,是一道蜿蜒的山谷,地質構造複雜,據說是第四冰河時期遺留下的地貌,山谷長達10多公里,溝深約300米,山谷的鮮花又以黃色的花為主,這令輝騰錫勒因而有「黃花溝」之稱。現時黃花溝設地質公園,有「駱駝峰」、「石獅嶺」、「望汗石」、「經卷山」等豐富的象形石景觀,一般遊客可從黃花溝的南門進,然後坐小火車,下車可以選擇纜車或者徒步下山,到溝底坐觀光車到地質公園門口,進入地質公園,參觀可沿著木棧道往上爬,再從北門出,一氣呵成。   除了獨特的景觀,輝騰錫勒另一個特色,就是風力發電站,由於這裡風能穩定性強,持續性好,品質高,所以當局有意將其發展成亞洲最大的風力發電場,自1996年建站以來,目前已裝有94台風力發電機,裝機容量已達14萬億千瓦時,而連綿不絕的發電站,亦變成草原上另一道特別的景觀。
  拍攝錦囊
  拍攝技巧╱內蒙古草原的地勢相對平坦,所以想拍得好照片,一般需要有人和馬匹的助陣,現時有部分馬場(例如鳳凰馬場)可安排牧民調動馬匹幫助拍攝風光大片。拍攝時,宜事先做好防護器材準備,由於草原上有風沙,特別是在拍攝群馬奔馳及套馬、馴馬的時候,風塵滾滾,此時除了不宜換鏡頭之外(建議使用兩部各安裝長短鏡頭的相機),最好照相機連鏡身也用透明膠袋套住,以免飛揚的灰塵進入相機及鏡頭。由於馴馬、套馬活動變化大、速度快,非連續大量快拍不可,所以要準備大容量的儲存卡和備用電池。拍攝馴馬時宜找附近的制高點,如山坡,高臺等,拍出來的照片才有層次感,如果牧民表演高難度馴馬動作,則宜用連續「追焦」,連環拍攝等功能,務求拍到精彩圖片。
  最器材裝備╱兩部各安裝長短鏡頭的相機。
  最佳拍攝月份╱每年的6-7月
  位置╱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中南部,陰山北麓,東距烏蘭察布75公里。
  交通╱於烏蘭察布驅車前往,經察哈爾右翼中旗,到達輝騰錫勒
  其馬初生一二年,即於草地苦騎而教之。
  在內蒙古拍攝馴馬
  來到輝騰錫勒草原,如果季節適宜,觀賞以及拍攝牧民如何馴馬是其中一個主要活動。馴馬自古是蒙古族的傳統馬術項目,亦是一門絕技,非常考驗蒙古男子的勇氣和膽識。蒙古族人認為春秋兩季套馬、馴馬對馬的傷害最小,因此一般在春夏、夏秋之交進行馴馬活動。最佳拍攝時間一般在2-9月份,各旗各蘇木都有套馬、馴馬活動。9月份以後的套馬和馴馬活動一般以攝影、表演性質為主,規模龐大往往在一片草原上雲集了幾十匹甚至上百匹馬,非常壯觀。
  據《蒙韃備錄·馬政》記載,「其馬初生一二年,即於草地苦騎而教之,卻養三年而後再乘騎。」此文道出了馴馬的奧義。馬駒斷奶後,在草地放牧,兩年後開始調教。從未被騎過的生馬,性格暴烈,見人連踢帶咬,無法靠近,這時就需要一位嫺熟而勇敢的騎手手持套馬杆來馴馬。套馬杆操控便利、設計巧妙,而且結實而有韌性,杆頭繫有皮繩,可以方便套住馬的脖子。
  馴練方法有「動式」和「不動式」兩種。動式為只備鞍不騎人,改變其尥蹶子(即馬用後腿向後踢)的毛病;不動式就是讓人將其抓牢,騎上馬背強行馴練。經過騎手反覆調馴,「生」馬終於馴成「熟」馬,各種尥、踢、躲閃、跳躍等暴烈毛病被馴馬手改變得順順貼貼。
  馬匹馴服之後,要在長出四齒後給馬去勢,之後經兩到三年的放牧,再由人類調教,至此,生馬的性情才會逐漸變得溫馴。雖然牧人們對馬的訓練嚴謹,卻從不鞭打馬匹,而是耐心地接近、瞭解牠們,把牠們當作好朋友,好夥伴,因此除了勇氣和膽識,馴馬亦充份體現蒙古男子溫柔、人性的一面。
  那達慕大會
  蒙古族牧民通常把是否擅於摔跤、射箭、馴馬和賽馬作為鑒別一個優秀牧民的標準。想一睹蒙古族男子馴馬的英姿,其中一個絕佳的機會,就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於每年7-8月舉行,這是蒙古族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早在二千多年前,蒙古人的祖先在草原上就有類似的活動。
  那曲草原
  世界最高海拔草原
  生活在溫暖潮濕地區的我們,很難想像有一個地方,一年有8個月的時間均處於積雪期和土壤凍結期,而且這個地方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除了嚴寒,空氣更十分稀薄。在這個連草也生長困難的地方,綠色植物生長期全年只有100天左右,而且全部集中在7-9月的降雨季節,如此惡劣的環境,卻造就了全世界最美麗的草原地貌。如果說那曲的冬天是地獄,那麼夏天的那曲就是天堂!那是一幅幅由藍天、白雲、彩虹、牛羊和綠色植被交織成的天堂。
  高原湖泊如星羅棋佈
  那曲在藏語裡有着「黑河」的意思,從它的名字,我們已經可以窺見它的境內一定有着不少的水資源。在那曲這片區域的確是湖泊如星羅棋佈,夏天水草肥美,境內最有名的湖泊,包括了遊客最喜歡的聖湖納木措,色林措以及當惹雍措等。位處海拔4,718米的納木措,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對面的念青唐古拉山連綿起伏,蔚為壯觀。同是鹹水湖的當惹雍措,則位於海拔4,600米,是西藏第一大湖泊,面積比納木措還要大。這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如果運氣好,還能拍得黑頸鶴和其他野生動物的珍貴照片。
  草原的黃金季節
  草原的黃金季節有人說,藏北草原是大自然留下的最後一件饋寶,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在它那面積遼闊的無人區,充斥着空曠、荒涼、神秘的感覺。在這個面積佔西藏三分之一土地的那曲地區,即使對大部分藏人來說,也是陌生而遙遠的,它是世上最鮮為人知,最偏遠,海拔最高的地區。這些描述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因為得視乎你在甚麼季節前往。
  6-9月的那曲草原,是藏北的色彩之都。雖然人煙稀少,但風景遼闊壯美,極大程度上保留了西藏原有的生態景觀,選擇來那曲旅遊的,大多是攝影愛好者,湖泊和草原交相輝映,草原上星星點點的帳篷和羊群,看起來,就是另一張風光大片的佳作。在那無邊無際的草原上,凡是有水源的地方,野花亦多。蔚藍的天空中飄盪着朵朵白雲,茵茵綠草間點綴着顏色鮮艷的野花,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犛牛、藏羚羊、藏野驢、藏雪豹以及眾多的珍禽異獸遊走於其中,為喜歡攝影的人們提供了另一個狂按快門的機會。
  那曲賽馬節
  除了風光大片,8月的那曲賽馬節,是整個藏北地區規模最大最有看頭的。一般從8月10日開始,持續約5天。除了比賽騎射,還有摔跤、倒立、拔河甚至抬石頭等意想不到的競技活動,節日期間更有甚具西藏風情的民俗歌舞表演。   海拔4,500米的那曲鎮,是國道317的終點,道路在這裡與青藏線交會,那曲鎮亦是西藏最高、最冷,風最大的城鎮,有人笑說這裡的天氣,一半是下雨天,一半是落雪天。與此同時,高原氣候變幻莫測,極端溫度可以去到負45度,就連最舒服的9月天,這裡也有可能是陰雨綿綿,比拉薩還要低10度左右,所以旅行期間除了要預防高山反應,也要記得帶夠禦寒衣物,在高原如果感冒,後果是可大可小的,必須立即送回低海拔地區救治。
  拍攝錦囊
  拍攝技巧╱那曲是高海拔草原,夏天是最佳到訪季節,6-9月野花最多,只要選擇一片心目中最美的花叢,用花作前景,然後用上廣角鏡,就會將花田攝影誇張化,如果天上有靚雲,那意境就會更佳,等於上下都有好的題材。拍攝野花同樣會遇上天地反差大的問題,用HDR或「漸變灰」濾鏡就可以解決。如果想畫面更有變化,就要嘗試將牧民、動物都納入鏡頭內,令畫面更生動。如果是日出日落,重點要放在天空上,這是主次關係。但有時拍草原,只是藍天白雲,百花盛放就已經很美麗,可予人燦爛的感覺。拍動物時,可用連續追焦及連環拍攝等功能,捕捉動物不同的神髓。
  器材裝備╱廣角鏡、「漸變灰」濾鏡是拍野花不可少的裝備。如果想拍野犛牛、藏羚羊,一支天涯鏡28-300mm基本上可以解決許多問題。
  最佳拍攝月份╱每年的6-9月
  位置╱出拉薩沿青藏公路向北走99公里,過了羊八井地熱電站,就可以看到念青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的北面,就是遼闊的那曲草原。
  交通╱拉薩至那曲,有各種班車如桑塔納、中巴車,車費約¥60至¥100不等,每天早晨至下午隨時都發車。
  瓊庫什台草原
  天山半坡人體草原
  位於新疆特克斯縣,鄰近哈薩克斯坦邊境的瓊庫什台,是一個未經開發的草原景區,由於草原位處100多米深的溝壑,其山勢連綿像極了大海裡的波浪向遠方層疊延伸,又像曼妙曲線的人體線條,因此亦有「人體草原」之稱。除此之外,這裡的瓊庫什台村是個典型的哈薩克牧民村莊,所有民居均是傳統的木建築, 有些房子甚至是由整根原木搭建的,這裡在古代更是烏孫古道的北入口,相傳這個村子的牧民,就是烏孫國的後代,原始的牧場生活,每年的5-8月總吸引着一群愛好攝影的人士前往。
  元素豐富的草原
  在哈薩克語中,瓊庫什台是「大平台」的意思,如果大家看慣草原的一望無際,覺得平坦之餘沒甚起伏,那麼到訪特克斯縣南部山區的瓊庫什臺,肯定能引起你對草原的另類聯想。因為在這裡,你可以同時看到雪山、草原以及森林,階梯式的景觀,令拍攝出來的畫面,元素及層次異常地豐富,根本不需要任何特殊技巧,就可以拍出風光大片,難怪攝影友們會愛煞了這裡,就算交通再不便也要包車前往。
  有人說,這裡的哈薩克牧民村莊是相對封閉的,它是天山半坡的一個小村,牧民除了不懂漢語,這裡基本上亦沒有手機訊號或是電視機廣播,但淳樸的哈薩克牧民卻以另一種形式吸引着一心想逃離繁囂生活的現代人。村莊四面環山,房屋依水而建,質樸無華。村裡的人,其人畜飲用水及生活用水均來自附近的庫爾代河,河水十分清澈,而且常年水流不結冰。
  如絨布質感的牧場草原上,還保持着原有的牧民生活氣息,居民生活於其中,遊客的到來,發現自己就像走進了時光隧道一樣,恬靜、清新的感覺,油然而生。除了拍草原、雪山、杉林、木屋以及牧民外,由於地理的因素,這裡容易出現「逆溫層」的情況,一般來說,空氣愈高會愈冷,但當有「逆溫層」出現,情況會相反,即愈往高的地方,氣溫會愈暖,有「逆溫差」的地方,亦容易出現雲海或是水平雲等氣候現象,令一群攝影發燒友蠢蠢欲動。
  拍攝錦囊
  拍攝技巧╱ 由於「逆溫層」,瓊庫什台草原在早上容易出現雲海,這是因為「逆溫層」會抑制空氣的上下流動,本刊副總編輯一哥表示,如果在拍草原時遇上雲海,實屬有運行。拍攝雲海,曝光會有一定難度,因為雲比森林更加光亮,拍攝時要有曝光補償的意識,當覺得雲愈光,反而愈要增加曝光,因為測光錶容易受騙,如果是自動曝光,會按低曝光。如果雲的面積大,一般要加半級曝光,但亦視乎情況而定。面對這種情況,用「側逆光」拍攝,效果會最好,層次會較豐富,亦較有光彩。
  器材裝備╱廣角鏡、「漸變灰」濾鏡。
  最佳拍攝月份╱每年5-8月
  位置: 位於特克斯縣南部山區,距縣城約65公里
  交通╱特克斯縣城有到瓊庫什台和喀拉峻的班車,的士司機都知道上車地點,票價¥25左右。每天一班。也可包車,價格約¥200
  瑪曲草原
  瑪黃河第一彎濕地草原
  美麗的瑪曲草原位於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瑪曲縣,沒有哪個草原,能與水字有着如此深的淵源。「瑪曲」二字在藏語的意思即是「黃河」之意,瑪曲縣亦是黃河流域唯一以黃河命名的縣城。在青甘川草原,不僅能看到清清黃河水,還能看到自東向西奔流的黃河,而黃河的水,亦形成了草原獨有的濕地生態。這裡是河曲馬、黑頸鶴、白天鵝、藏原羚等的棲息地,有着「亞洲第一牧場」的美譽。
  瑪曲草原的所在地——歐拉秀瑪鄉是個地勢平坦的河谷灘地,亦是世界最大的濕地草原,絕大部分地區屬藏族的放牧區域。彎彎曲曲的河水好像一條晶瑩的玉帶在廣闊的草原上流動,河邊悠閒吃草的牛羊,天空自由飛翔的小鳥,以及美麗的草原,輕易構成一幅壯麗的山水畫。
  西梅朵合塘的「花之三奇」
  在這水資源豐富的黃河首曲,有着許多令人一再回味,快門狂按的草原景觀。影友們最捧場的,除了黃河第一彎,其次就是西梅朵合塘。別號「花灘」的西梅朵合塘,連綿數十公里,中間河谷灘地,地勢平坦,牧草豐美。影友們喜歡在7月中旬到訪,這是因為到時整個灘上會開滿橙黃色的金蓮花,素有「塞外龍井」之稱的它,具消炎止渴、清喉利咽、清熱解毒等療效,中看又中用。
  到了8月份,天藍色的龍膽共進駐,花灘又會呈現另一種風情,整個花灘一片蔚藍,大有天地一色之勢。及至10月,周圍的高山早已被積雪所包圍,此時的花灘又會鋪上斑斑點點的毛莨花,這三種景觀,合稱為西梅朵合塘的「花之三奇」。   除了花季,無論是雨後初晴或是日出、日落,均是拍攝瑪曲草原的最佳時份,瞬間流逝的光影,配合草原上變幻無常的景物,叫影友們個個如癡如醉,不忍離去。每年的8月13日左右,瑪曲草原還會舉行格薩爾賽馬大會,會期持續約7天,這時除了可以觀賞到一身盛裝打扮的牧民外,運氣好的話,還可以見龍頭琴演奏着藏族的動人情歌,白帳點點,駿馬連連,非常熱鬧。值得留意的是,格薩爾賽馬大會期間,賓館酒店均會爆滿,務必提早預訂。
  拍攝錦囊
  拍攝技巧╱在草原,最容易遇上的攝影問題是天空的光線和草地、濕地的反差太大,如果相機有HDR功能,問題就可以解決。如果沒有,建議帶上一塊漸變灰的濾鏡加在鏡頭上。如果拍攝的草原像瑪曲這樣,容易有水的倒影出現,在拍攝時就要主動去將這個元素帶入畫面,倒影不但可以增加構圖美,如果有雲,亦可以豐富畫面。
  器材裝備╱到草原拍照,套用著名攝影家、本刊副總編輯一哥的話,是甚麼鏡頭都要帶, 16-35mm的廣角鏡,24-105mm的中段鏡,以至70-300mm的長焦距鏡都缺一不可。近年更加奢侈的,就是帶上小型的航拍機,可以輕易刻服草原平坦地型的問題,將視點變成俯視,將更多的美景納入鏡頭。
  最佳拍攝月份╱每年6至8月
  位置╱甘肅瑪曲縣歐拉秀瑪鄉
  交通╱蘭州汽車南站有到甘南州的長途汽車, 然後由甘南合作汽車站可轉乘前往瑪曲縣的汽車,抵達瑪曲縣後有班車前往瑪曲草原。由於草原地域廣闊,建議包車遊玩。
  自駕路線╱蘭州——S2蘭郎高速—— 213國道——204省道。
  桑科草原
  英雄格薩爾王煙祭聖地
  位於甘南夏河縣城城西13公里處的桑科草原,草原面積達70平方公里,是藏人眼中的煙祭諸神聖地亦是著名香浪節舉行的地方。一直以來,桑科草原以其優良的草場,被選為神聖的祭祀之地。藏語稱煙祭為「桑火」,煙祭過程叫「煨桑」,所以千百年來, 這片水草優良之地,被稱為「桑科」,即煨桑的地域。來到桑科,草原之外的另一個亮點,就是由此而衍生的煙祭文化以及節慶儀式, 深具特色。附近的拉卜楞寺亦是到訪草原,另一個必遊之地。
  藏族的天然牧場
  其實桑科草原和早前介紹的那曲草原,在地勢及氣候上有點雷同,不過桑科草原海拔低些,約3,000米,氣候相對舒服,由於四周群山環抱,中間則是開闊平坦的高山草原,所以地勢有起伏,拍出來的照片比起內蒙古草原,亦相對有層次。桑科草原一直以來,都是藏族的天然牧場,人口少面積大,只有4,000多牧民,草原卻遼闊無際,是絕佳的放牧之地。由於中間有大夏河從南到北流過,所以水草充沛,夏天的時候,風光如畫,白雲在藍天上輕輕飄過,一副雲淡風輕的樣子,而且夏天漫山遍野的野花,絢麗多彩,吸引了一群又一群熱愛攝影的人士前來。一直以來,桑科草原以其優良的草場聞名,可能亦是因為這些優良條件,歷史上多次盛大的藏傳佛教活動均在此舉行,因此桑科草原在西北藏區幾乎是人人皆知的。
  盛裝的香浪節
  每年農曆6月15前後十天半個月,是桑科草原上香浪節舉行的日子。「香浪」二字在藏語中,有着「拾柴」之意。這個節日的由來,據說是因為農曆6月的草原,正是藏區的黃金季節,此時氣候宜人,奶甜肉香,在附近寺院修行的僧人,以「拾柴」為名,紛紛來到野外與家人團聚,待上幾天,後來沿襲成俗。
  傳統上,香浪節第一個儀式是「煨桑」,藏人會點燃事先準備好的柏樹枝葉,並將祭祀用品譬如酥油、炒麵、曲拉等投入火中,混合着柏香、食物炭燒香氣的煙,在熊熊柏火的映照下,開啟了香浪節的序幕。另一個香浪節的儀式是「插箭」,這是將高達十幾米的木箭插到山頭上的大木欄裡,如果想事先拍攝,一定要詢問好儀式的舉辦日期時間,「煨桑」一般在清晨舉行。在節日期間,藏人還有賽馬、賽牛、摔跤、拔河等餘興節目,人們在節日期間都會盛裝,喜氣洋洋的氛圍,最容易拍得好的作品。
  拍攝錦囊
  拍攝技巧╱桑科的草原拍攝,在草原映襯下的節日活動,是這次的拍攝重點。拍攝節日的人們,一般在於「發現」的心, 而不在乎甚麼工具和技巧,捕捉個人認為有趣的畫面,長距離的,短距離的鏡頭都沒有所謂,務求將反映藏民日常生活的百態盡收於鏡頭之下。多留心,多觀察是必要的。
  器材裝備╱16-35mm的廣角鏡,24-105mm的中段鏡,以至70-300mm的長焦距鏡,如果空間有餘裕,都建議帶上。如果有小型的航拍機,用來拍攝香浪節,相信效果會不俗。
  最佳拍攝月份:每年7-9月
  位置: 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境內,距夏河縣城拉卜楞西南18公里
  交通╱蘭州每天有三班汽車到夏河,約5小時到。
  草原的未來
  近年隨著人類社會的高度發展,傳統遊牧社會也備受衝擊,加上季節變化加大,旱澇及雪災害頻繁發生,森林過度砍伐,草場退化嚴重,土地荒漠化加劇等問題,不斷考驗着傳統牧民的生活。愈來愈多的遊牧民族選擇定居下來。特別是受過教育的年輕一群,對於時代的變化十分敏感,他們想
  在變化的浪潮中,重新發掘自身的文化價值,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同時,仍能獲得理想生活,並為下一代提供良好教育機會。位於甘南桑科草原上的「諾爾丹」(Norden)帳篷酒店以及紡織品品牌Norlha,無疑為草原的出路,提供了另一種思考的可能性。
  有人說,川青甘草原上有着許多跨國情緣,但當一對男女的結合,能為身處的環境帶來點點的影響,甚至成功為外來者展現藏族文化以及用環保、永續的理念去經營生意時,他們對世界的影響,早已不局限於兩個人了。本身是美國、西藏混血兒的德青(Dechen Yeshi),2004年,23歲的她剛從美國康州學院畢業,帶着弟弟來到甘南草原尋找犛牛絨,想給喜愛紡織品的媽媽做研究。就在這年,她結織了周遊列國的藏族小夥子依旦傑布(Yidam Kyap)。依旦傑布作為一位出生自甘南的藏族牧民,深深體會到保留自身藏族文化,並且將其推廣給世界的重要性。在兩個理念相同的人通過溝通、思考、沉澱後,結合舒適以及永續經營理念的諾爾丹營地應運而生。在夏河桑科草原上,8座木屋、4個帳篷錯落地分佈在草地和灌木叢中,在遠山、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悠閒而靜謐。每年僅5月-10月期間開放營業的酒店,其帳篷和木屋均搭在距地面近一米的空中,下面是青青的草地,木屋的地基上是可以移動的,整體就像帳篷一樣可輕易地移來移去。酒店以高端客人為目標,最多只能住24個人。房間內的窗簾、牀上用品、沙發靠背都是自家品牌Norlha的犛牛絨產品。他們在當地還設有專門的作坊,直接帶動了當地藏民的收入。最初她們曾為Hermès、LV等代工,有了自創品牌後,他們在距離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29公里的仁多瑪村,建了一個犛牛絨生產基地。130多個員工都是附近的牧民,他們穿着藏袍,在製氈部、染色部、紡織部、縫紉部等一個個車間裡忙碌着,精心製造一件件帶有藏族手工文化的犛牛絨產品。德青表示,130多個員工所賺取到的收入,對他們以及周遭的環境有着極大影響力,他們在村中的消費可以帶動周邊的餐廳、商店以及服務行業,這些收入還可以幫助他們改善生活,賺買日用品以及為孩子提供更好教育等等。
其他文献
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Gallup)於2017年的調查顯示,香港在“全球十大不快樂國家或地區”中位列第七,每天走在大街小巷,彷彿也能感受到行人的壓力及負擔。然而,在本地街拍攝影師Edas Wong的鏡頭下,香港竟然變得異常滑稽有趣,我好奇他怎樣找到這麼引人發噱的畫面,更想聽他談論“真實”與“超現實”的香港有何連繫。  觀察+思考=創作  “創作的定義是觀察事物,然後加入自己的思考,如果你見到眼前的風
期刊
因為一本寄來的蘇格蘭風景書,我和朋友決定飛天當地取景拍攝。在攝影領域中,要拍攝公認的人間美景難度並不高,隨便拍也會很美。但要拍攝像蘇格蘭這類樸實平淡的風景,難度和深度比較高,要表現那種天然高雅的氣質,其實是一項挑戰。  蘇格蘭是陰霾多雨之地,經細心策劃,我和志同道合的朋友選擇初夏六月下旬出發,天氣相對穩定,並以愛丁堡、格倫科高地、古堡和天空島為拍攝目標。天時地利,缺一不可。  愛丁堡 舊城老調之美
期刊
在放飛無人機前,要對無人機的硬件和軟件有所瞭解。就目前領先全球的DJI品牌來說,其流行機種由入門級的DJI Spark、DJI Mavic Air到準專業級的Mavic 2 Zoom、Mavic 2 Pro,它們最大分別在硬件配置和軟件設計不同。DJI編寫了詳細的說明書,初入門的飛機操作者應仔細閱讀。  初飛之前必須做的功課  說明書分為針對不同機種的版本,各有兩冊,如Mavic 2 Pro就有:
期刊
步入7月,酷暑已至,烈日當頭,悶熱的空氣令人頭昏疲憊。不過,即使是在這盛夏時節,世上仍有不少角落,清涼無比正迎接接踵而至的遊人,它們被譽為“避暑勝地”。  希臘扎金索斯  扎金索斯島(Zakynthos)位於希臘西海岸伊奧尼亞群島的最南端,陽光明媚,沙子細白,海水湛藍有如寶石般,其北部的沉船灣非常美麗,因走私船在運送香煙時擱淺於此而得名,適合初夏(6月)與夏末(9月)前往(視覺中國)  香格里拉 
期刊
身為吃稻米長大的華人,卻很少有機會感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過程;但在盛夏的梯田上上下下走一回,也領悟到“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從442期雜誌看到四季梯田的主題,正好立秋前後拜訪桂林,就決定前往龍脊梯田一探究竟。這裡的主要景區就是雜誌介紹的平安壯族梯田和金坑大寨紅瑤梯田。  從桂林北站自駕到龍脊梯田約需兩小時,而從景區大門開到平安寨要半小時。抵達時已是正午,正好品嚐竹筒飯等農家菜。下
期刊
長洲是在香港島西面約6公里的一個小島。島雖小但是它的名氣可不小。長洲島的“太平清醮”是人氣極盛的民俗活動,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舉行盛事時,必吸引超過十萬香港居民和海內外遊客熱烈參與。這一民俗活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長洲最醒目的名片。然而,長洲的豐富多彩,豈止熱鬧的大型祭祀?長洲的風光迷人,從不同角度欣賞,表現千變萬化。  兩個島連成的“啞鈴島”  從空中看長洲島,可見它中間狹窄,南
期刊
古老的叮叮(有軌電車)把我載到跑馬地。這個老住宅區,我喜歡它寧靜而又富有舊日生活情調。但畢竟是個“盲腸”小區,無故不會過來,近幾年登臨的主要理由是到“F11攝影博物館”,看展覽,會朋友,趁機在這老房子裡待半天。這天是來看《AUDREY by Bob Willoughby》攝影展,與我青年時代的偶像柯德莉夏萍“相會”!  今年適逢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1929-1993年)的90
期刊
德國的呂德斯海姆(Rudesheim am Rhein)是萊茵河畔一個充滿童話氣息的小鎮,從法蘭克福搭乘火車約1小時10分鐘便可到達。甫出站,便可看到葡萄酒博物館,然後沿着萊茵河路前行,旋即到達班鳩小巷(Drosselgasse),144米的窄巷兩旁有很多葡萄莊園餐廳、紀念品商店、咖啡店和購物中心,全部都是觀光客體驗風情的好去處。  從班鳩小巷走到底,再在奧伯街(Orber Strasse)右轉,
期刊
在《天龍八部》四十七回中,段譽南歸大理,途經草海,一眼望出去,無邊無際都是青草,數十里內不見人煙。護衛朱丹臣說:“草海中毒蚊、毒蟲甚多,又多瘴氣。眼下桂花瘴剛過,芙蓉瘴初起,兩股瘴氣混在一起,毒性更烈。倘若找不到宿地,便在樹枝高處安身較好,瘴氣侵襲不到,毒蟲毒蚊也少。”  段譽的女友王語嫣是江南人,不知道甚麼是瘴氣,向朱丹臣請教。朱丹臣答道:“瘴氣是山野沼澤間的毒氣,三月桃花瘴、五月榴花瘴最為厲害
期刊
鰻魚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可是滋陰壯陽的大補之物,尤其是河鰻。為何?條狀、黏滑、有勁,對於入口之物,中國人總是充滿想像力,便有了“以形補形”之說。  在福州,料理這種被認為是大補之物的食材,基本是用老酒燉,而且要全酒燉,至多加幾片薑片而不能加水,酒在這的作用即是調味料又是藥引子。往裝著河鰻的容器裡倒入老酒後要趕緊蓋上蓋子並用重物壓住’因為鰻魚會在裡面攪動,十分有勁。燉好的鰻魚總是魚鮮味中摻和着一股濃濃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