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时间性呈现引发的相关写作问题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Heart2010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性呈现是诗歌写作绕不开的话题,诗歌常常需要依靠时态来区分、联合、打破、统一各种诗歌材料,诗歌中的意象、词素和句式往往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一首诗里各种材料呈现过程的发生、发展和终止,既反映了各种诗歌材料之间的相互指涉关系,也强调了时间因素的关联性。每一个诗歌材料都在时间的本质之中,由时间进行衔接,诗歌句式、词语的强化、凝聚、缩短、拉长等都与时间因素有着直接关系。因而,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不能忽视时间因素在诗歌里的作用,一个诗人如果对诗的时间性处理不当,会引发到诗歌写作上的不少问题。
  应该说,罗亮在诗歌写作中比较注重对时间因素的有效运用。我们在他的诗集《密室喧哗》里能够读到大量以时间命名的诗:((9月20日记》《午夜三点》《28日面目可憎》《10月10日》《8月31日》……“他们喊我阁下,那时我正在收拾桌面”(罗亮《8月31日》),这一段诗句包含了丰富的容量一一人物:他们、我,地点:屋里,事件:喊我阁下,时间:那时。这段诗句里人物形象比较清晰,地点则由收拾桌面的生活常识给以界定,时间由“我正在”的状态和行为给以界定。“三点至五点,一屋子乌鸦和两只喜鹊/他在啃他嘴唇上的苦瓜。”在《此在》一诗里,开篇是以时间为序,诗中的人物、事件、地点在时间中或平行或多层面地展开。而在《传话者》等诗中,诗人又试图掩盖时间的真实属性,着重于空间感的挖掘与营造,“我在给两个囚徒传话”,由诗中的“我”“囚徒”通过“传话”来指明地點和事件本身,诗歌中故意弱化了时间因素,让空间感骤增。
  当然,罗亮在诗歌写作中对时间的属性把握还有待明晰,比如把《8月31日》这首诗换成《9月1日》为题,诗歌还是成立的,8月31日看似是一个细化的时间刻度,实则是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在罗亮部分诗作中时间与诗歌内容有时候关联性不强,诸如把《此在》一诗中的“三点至五点”换成“七点至十一点”也不会伤及此诗的表达用意。笔者建议罗亮在诗歌写作中尽量减少回忆式的碎片化镜像呈现,如果一个诗人不能有预见性,一味依靠过去式的记忆来写作,这种由时间引发的意象与情感会停留在时间的表象层面。过多的记忆或者回忆式的写作其实是一种以经验为标尺的惰性化写作,一旦经验的标尺过多渗入了诗人的价值判断,这类诗歌就自然会和当下、未来缺乏生的气息的贯通。
  此外,笔者认为罗亮的诗歌情绪化成分要加以节制,比如对诗中的阁下、中药、乌鸦、喜鹊、囚徒等词素的把握,可以有调侃、反讽、椰揄与自嘲的意味。但就像弗洛伊德能够在“笑话”和“玩笑”间做出区分、索绪尔能够在“家”与“家务”间区别出语法联系上的破裂关系和词的复合结构的消失关系,笔者认为罗亮应挖掘到词语的本真状态,少对词语注入个人化的情绪,避免在诗歌表达中囿于自我道德好恶。比如《传话者》一诗,就明显带有作者生硬的主观因素:在两个囚徒之间,把自己立为一堵墙壁。再者,罗亮的诗歌时常植入戏剧的对白、在场和夸张等艺术手段,并将诗歌中的人物、时间、场景高度集中,这样的写作形式容易造成诗歌主题宽泛且缺乏细节性呈现。笔者认为罗亮在写作中还应该注意对连词、介词和系词的精准运用,例如在《8月31日》《此在》等诗中,依然、己、正如、就、总、有时、可以、在、如果、多、但……罗亮先生应该清楚诗歌中一旦出现过多的副词、虚词等,会让诗歌滑向虚空与失真状态。
其他文献
蝴蝶  上有关外国的政治课,那只蝴蝶越洋而来了  试卷一角在龙卷风余波下,翕翕翻动自身  而教室里的空气更接近混沌学本质  “正法、利益、爱欲与解脱”,不居其中  而求一种纵向排列;德先生、赛先生,不在高处  在你未消化的笔尖;索尔仁尼琴,也许是阿塞拜疆籍  不重要。引用了,就迈入五十分门槛  比肩另一维度的最快方式,就被印发、传阅  博物馆蛀满有审美力的虱子,未患过雪盲症的群体  加速创作,导向
孙文波:《午后画像》,《芳草》2018年第2期  每一个时代,都要求诗歌的有效表达和精神对称。我在自己的阅读中,也一直在做这样的寻找。在这样的意义上,孙文波的组诗《午后画像》,确实让我惊喜,让我感到深深的会心与欣慰。  在这组诗中,诗人随记行旅(《游恩施大峡谷随手记》《游武大校园隨手记》《西陵峡口东望随手记》),写花(《花诗》《假装是诗》),写鸟(《等于是诗》《回忆喜鹊》《谈谈鹞鹰》《谈谈麻雀》)
莽妹的秘密  老屋的玫瑰花尖叫了一个春天  有风,花瓣就继续尖叫  泥土尖叫  春雨与露珠儿尖叫  嫩芽哟绿绿尖叫  这些尖叫声之“和”  如莽妹嫁过来时的秘密  那时太清贫了  莽妹以四月花痴的执着  屋檐前后植上玫瑰花苗丛丛  梦着以花花点燃乌蒙  点燃乌蒙后  莽妹的秘密如高挑之眉  紧一紧,又松弛  一呼一吸  吷自己的阿哥  吷阿哥要勤奋哟,要换新颜  尖叫的玫瑰花开得孤单  阳雀引路来
你说,去普卡旺。我眼前突然流淌一袭江水  地名真好听,必须是独龙江才能般配  水边,那个拾柴的男子  独自走。步子,不急不紧  江畔的密林没有熊  马樱花开了几朵,大红,艳得人心发慌  如果唱首歌,应该会很美  一人,一江,一根柴。  峡谷,坐满了欢畅  三叶半夏  我们多么相似  纤长,偏瘦,不喜烈阳  松针上,遇见  我的狂爱陡然而生  三叶半夏,又叫麻玉果、燕子尾  如同,我除本名还另取了笔
心脏的秘密朗诵  绿色的植物扎根血管两侧  生命的地图上坐标闪亮  没有树木的时候才甘心为树木死去  潜伏的夏季让鲜花盛开  当整座城市安静下来  我被初次听到的声音击倒在地  心脏的秘密朗诵无人倾听  思想丢弃身体返回蛇的洞穴  瞳孔的压强超越光速穿透灵魂  像一首主动完成自己的诗  像一张十年前的照片一切与我无关  寻找边界寻找就是边界  收藏馆只需一面收藏万物的镜子  空间的两端像是晾晒的床
主持人语  诗人与职业的关系是个有趣的话题,也不乏其诗学意义。靠写诗来养活自己的诗人从来是凤毛麟角,继承巨额遗产的诗人也不多见,因此诗人大多必须有一份养活自己和家人的职业。这些职业看起来也大多跟写作毫无关系,比如艾略特做银行职员,史蒂文斯做保险经纪人,博尔赫斯做图书管理员,聂鲁达做外交官,佩索阿做助理会计师,威廉斯做儿科医生,布考斯基做邮递员……无疑,很多职业是枯燥的,限制人的自由的,甚至对诗人的
我一直在仰望  他们说:“高处不胜寒。”  还说:“无限风光在险峰。”  可以预见,多年后,我一直在  仰望,高处,从来遥不可及。  一棵松的挺立,是孤独的,  有时在谷底,有时在山巅,  在小草的仰望中,也在大雁的俯瞰下。  他们笑。他们哭。他们不停诉说,  那是他们的专享。有虫子会爬到,  也有鹰的偶然飞临,各自感叹,各自悲喜。  之间  说到生,说到死,就是不说  生死之间。灰色地带,  模
遁入山林,向白胡子老人学习,  做山中隐者。这是多么轻松的活法。  你脾气有点大,易暴躁、上火,  这多像年轻时候的我。  身处凡尘,万物都是火柴盒子里的火柴,  又仿佛一堆忍冬草,熬着。  于是,进入白云深处,  模仿着贾岛先生的手势,”咚咚咚”三声  敲开柴门,却无人应。  此时,师傅正在山中采药。童子说:  师傅的采药背篓其实都是空的。  后来,从山里回去的人都明白:只有白云的白  才是一帖
流言的雨水四处走动  向低洼的沟壑扩散聚集  比黑幕更黑暗的天空  用闪电的刀刃切割  撕下沉重的一块,是滚滚的雷声  捂紧耳朵,声响依然从指缝漏过  我们不能阻挡也无法拒绝  破窗而来的惊吓  像胆小无助的树叶  被迫接受雷雨疯狂的肆虐  我想中断一切畏惧的念头  带着一把尊严的雨具  赤脚走进磅礴的雨中  搏斗那些狰狞的獠牙  不让沉默和怯弱把自己击溃  蝉虫贴在水中的树上  夏天的荫凉  总
现在,他只为病毒露出了两只眼睛   大衣裹紧身体,衣帽套住头颅   顺便遮盖了耳朵   他走在大街上,或者行走在人群中   不用担心说出的话误伤了谁   不用去辨识,迎面吹来风里的   噪音或沙尘   眼睛让他拥有察看世界的权利   却不需要向别人交代什么   遇到陌生人,他点头,微笑,哪怕   小声咒骂,别人不会揣摩   他的表情和讲话的内在含义   即使遇到熟悉的人,别人也无法   认清他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