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习作成创作 莫让主人成客人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uian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看下面两个孩子的一段对话:
  ① 时间:一个长假过后放学的路上
  ② 地点:公共汽车上
  ③ 人物:两个背着书包大约三、四年级的孩子
  ④ 事件:闲聊
  甲:前几天,我和我妈妈还有阿姨到厦门玩,真是太过瘾了。
  乙:有什么好玩的!还不是到处都一样!
  甲:你去过厦门吗?
  乙: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
  甲:如果你爸爸、妈妈真的想要带你去厦门,那你怎么办?
  乙:我还没有想好呢!
  甲:哟哟哟——不是“从来”吗?还用得着想吗?
  乙:我——嗯——嗯——,那是我的人生自由,你管得着吗?
  ……
  (甲、乙生到站下车了)
  两个孩子的这段对话是笔者在车上亲耳所闻,从中感受到了孩子的纯真与睿智。为什么孩子天生就不怕说话,口语能力这么强,单单就怕作文呢?这其中的缘由笔者在此不去做更多剖析,只想对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的行为略为反思一二。
  一、记忆过于遥远——让习作成了创作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但是在习作指导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习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学生练笔时素材更多的来源于“遥远的记忆”,这无形中给学生的习作增加了难度,让“习作”成了“创作”。
  请看四年级上学期某一堂习作指导课的片段:
  内容:《难忘的第一次》。教师在指导学生审题、紧扣“难忘”选材之后,请个别学生上台交流。下面是教师与某一学生进行的一段对话。
  师:你“难忘的第一次”写什么内容呢?
  生:我写6岁时去奶奶家学包饺子。
  师:好的。那就请你把第一次学包饺子的经过具体地说一说吧!
  生:我6岁那年,有一天我和妈妈去奶奶家,看到奶奶正在包饺子,我连忙跑过去跟奶奶学包饺子。我包着包着,饺子皮破了,弄得我满手黏黏的,我就不包了,跑到客厅看电视了。
  师:(耐心地)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奶奶是怎么说的?
  生:……(学生无语,眨巴着眼睛,看着老师)
  师:你再仔细想想,那时你是怎么想的,奶奶又是怎么对你说的?
  生:……(学生低下了头,仍然无语)
   以上习作指导的场景,给予我们对习作教学两点启示。
  (1)让学生的习作练笔远离“难忘”
  小学生习作练笔是学习应用语言表情达意,并非写“革命回忆录”。以上《难忘的第一次》习作指导案例,题目中的“难忘”与指导中教师紧扣“难忘”引导选材,迫使学生不得不在记忆的长河里远渡到遥远的时空中去搜寻陈芝麻烂谷子作为练笔的素材。这遥远的记忆要想唤醒,对于从事创作的作家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对处于“练笔”阶段的孩子则难乎其难。生活中即使偶有的“难忘”,也早已被匆匆流逝的时光冲刷得所剩无几。习作练笔去追寻“难忘”的记忆,学生哪能一启就发?催生出的习作,哪能内容具体?哪来那么多的真话、实话、心里话?自然要用假话、空话、套话编凑成文。这样的习作练笔,岂不是让小学生的“习作”成了“创作”?
  (2)让“生活”真正走进学生的习作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评价建议”中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在习作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就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可是,小学生并没有作家那犀利的眼睛,也缺少细腻敏锐的心智,生活中的耳闻目睹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师就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唤醒、引导、激励”的功能,成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热心人,做好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有心人。例如:在让学生进行《第一次……》的习作练笔前,教师可从丰富学生生活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在生活中体验角色、体验亲情、锻炼技能。第一次当家长、第一次当盲人、第一次给奶奶洗脚、第一次教爷爷说普通话、第一次采访校长、第一次播音、第一次出远门……教师在布置生活作业之后,要关注学生生活体验情况,发现不足给予适当的“引导”,“激励”学生再次体验生活。在反复的生活体验中学生逐渐得到“唤醒”——童耳逐渐变灵了,能听!童眼逐渐被擦亮了,能看!童心逐渐被唤醒了,能想!童言逐渐被激活了,能说!真正做到了把“小课堂”与“大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生活”,经历的却是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样,让学生习作练笔素材告别“遥远的记忆”,真正走进“今天的生活”,笔尖下自然也就有了诉说不完的人和事,描绘不完的景和物。
  二、教师过于主动——让主人成了客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可是在习作教学中,尤其在习作批改环节中,学生的“主人”地位常常被教师“善意”地取代,不知不觉中 “主人”却成了“客人”。
  关于习作的批改,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作老师改,跟老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给变一变,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上,教师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是终身受用的。”叶老先生关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道理,语文教师几乎无人不晓。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又因主观与客观原因,如“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时间不足,习作自改无法实施”、“学生改不出什么东西,习作自改效果不佳”、“学校教学常规对教师批改习作提出总眉批要求”等等,老师们主动“减轻”了学生自改习作的“负担”,“名正言顺”地担当起习作批改的“重任”。教师的这种行为,让“主人”成了“客人”。
  学生习作自改,在教学中之所以不能得到有效落实,真正的原因在于:
  (1)要求过高,贪多求全,“难度”了断了自改之路
  “课标”在学段目标“习作”部分关于习作自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第二学段: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两个学段对习作自改都有具体的要求,学段目标非常明确,在习作内容的修改上从“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到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并没有过于繁杂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比如面对中年级的学生在习作里只改改词句,有的老师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面对只有“点点星星”的自改总觉得“不够劲儿”,怎么能有那么多毛病没有改出来?这有什么效果?所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习作自改要求,贪多求全,这又让大多数的学生无所适从,望而却步,可想而知,这便又成了老师批改学生习作责无旁贷的理由,学生只得袖手旁观了。
  (2)意识不强,措施不力,“随意”断送了自改之效
  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现象:
  ①有的老师觉得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习作自改太费时间了,所以一个学期只选一、两篇让学生自改。
  我们似乎忘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忘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
  ②有的老师在自己批改完学生习作之后,关注的是自己圈出的错别字学生改了没有,至于词句等很少提出要求。
  我们知道,不切学生实际任意拔高要求那是揠苗助长,随意降低标准那是放任自流。
  ③有的老师在习作中对学生提出的自改要求,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到底改没改,没有落实。
  我们知道,习惯的养成与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岂可一蹴而就。
  ④教师在习作批改中,更多针对的是学生习作的内容,对于引导学生习作自改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就没有通过定量与定性等评价进行激励引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面对学生的习作,教师通过批注,启发引导学生自改,才能促使学生经历习作的全过程,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在习作自改方面,要明确习作自改的要求,让自改成为一种可能;要坚持习作自改的训练,让自改成为一种习惯;要针对习作自改进行有效的批注,让自改成为一种行为;要善用评价激励学生自改,让自改成为一种乐趣。
  (责任编辑:符洁)
其他文献
摘 要:结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结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总结一堂课的学习内容,而且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情感。在历史课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课结成“句号”,而应该把课结成“问号”“省略号”“双引号”“感叹号”。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结课在课堂教学中“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历史;结课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在一堂课中,结课就好比是“收口”,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影响
摘 要:本文以江苏省如皋市江海高级技工学校为例,从民办技工院校管理体制现状视角对技工院校管理体制进行透析,旨在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民办技工院校质量的全面提高,为民办技工院校发展找到新的生长点。  关键词:民办技工院校 管理体制 教育质量  江苏省如皋市江海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是江苏省民办技工院校中的特色学校和典型代表,具有15年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准确,办学特色明显。目前,学校已实现由学制
最近,江苏各地纷纷开展新课改成果汇报研讨活动。笔者有幸在小学科学研讨会上观摩了几节各地选送的科学展示课。其间感触最深的是恰巧听到了两节同题课——《力在哪里》。这是两个地区选送的汇报课,也算是精雕细刻出来颇具代表性的两节科学课。但听下来却给人以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无论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效果,两节课差距之大让人不敢同日而语。仅此两节课也让我们看到了新课改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课时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拼读单词grape、purple、kilo、buy、some、these、those.  (2)能听懂、会说、会读日常交际用语I’d like some …,please. How many kilo(s), please?What are these/those? They’re….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初步交际。
江苏省实施高中新课程已两年多了,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中信息技术这套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然而苏南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很大,由此带来的理论、设备、师资及学段教育持续性等制约因素,使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在使用上遇到一些困难。为此,笔者主持进行了《苏北地区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主要强调开发适合本地区特点与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教材。面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及教材内容,我们要探
立德树人是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让每个学生成为有用之才,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国家的要求,是学校办学的宗旨,更是一名教师肩膀上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  2016年9月13日上午,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果研究发布会上,正式发布了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自身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具体如下图。一、以任务驱动
一、教学内容   《观潮》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写潮水的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017年3月22日,技工教育与世界先进标准对接研讨会在金寨技师学院举办。本次活动由职业理事会主办,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安徽省职业技术培训协会协办,金寨技师学院、六安技师学院、北京金源诗琴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国的100多名技工教育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就“技工教育如何与世界先进对接”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会上,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刘晓燕介绍了安徽省技工教育
摘 要:普通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历来为“高考舆论”的焦点所在。2012年辽宁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基点依旧是一则材料,但其构成具有二重性特点。相对于往年作文题,2012年的作文题有一定难度,在通过材料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强化了对考生思辨能力、对具体观点阐发的能力,以及富有创意的表达能力的考查。这就可能会与考生已成习惯的写作期待和写作套路有所背离。在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将教与考结合起来
一棵树,一只鸟,演绎一段永恒的经典;一节课,一段情,留下一个永恒的回忆。诗意的课堂,诗意的语文,听王崧舟老师的课,真是一种艺术享受。  在凄美而动人的童话故事中,我们被鸟儿和树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所打动,为鸟儿对树的那份执着钟情而感动,更被王老师精湛的教学智慧所折服,尤其是课上始终奏响“语用”主旋律,就这样唱给你听。  一、在情境切换中滋长语言  日常教学中,情境创设并不少见,但目的不一,有强化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