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课文叙写“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的情景,具体描述村子里的人挑水的艰难和下雨时全村人在雨水中洗澡的情景;回忆“我”孩提时洗澡的不易,夏天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的真切感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喝着矿泉水、纯净水和自来水长大的学生能够体验到山村里人们缺水的苦楚,真正认识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教学中我注意突出以下几点。
一、抓住主线、突出重点
教学中,我紧扣“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展开。通过让学生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联系实际,体验缺水的“苦”和洗澡的“乐”,从而体会水的珍贵;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体会小山村里的人们缺水的无奈和痛苦,警示学生要节水、爱水。突出“挑水”“洗澡”两个画面,抓关键词句的理解及有感情地朗读,从缺水的“苦”和有水的“乐”中,既感受山里人生活的艰难,又体会作者“苦事乐写”的反衬手法。
二、以读为本,注重感悟
从一开始的自由读课文,到具体词句的品读欣赏,我始终落实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悟结合的阅读要求。让学生经历独立阅读、自主思考、亲身感悟和动情朗读的整个阅读体验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如教学“挑水”这一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十公里”这个词明白村里人挑水的路程太远;从“很小的泉眼”体会村里的水实在太少、太稀缺;从“排一个小时的长队”感受挑水的人太多;从“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体验水实在是太珍贵。在教学“洗澡”这一节时,有的同学就能抓住关联词语“只有……才……”来体会人们对下雨的企盼和洗澡的渴望,并能从“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这句话体会孩子们在雨中感受到的乐趣和畅快。
为了把理解和感悟引向深入,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在语言文字这座桥梁的联接下产生共鸣,更实在地体验到水的珍贵,我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联想和生活体验,启发他们想象: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你会怎样在雨中释放自己的欢乐和兴奋?学生回答得很精彩,也很兴奋。有的想象自己对着雨水大声说:“雨,我爱你!”有的大声感叹:“啊!真爽!”还有的直接用昆明话说:“噢!太板扎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学生真正体验到人们在雨中洗澡的畅快。这种畅快感越强,对人们的缺水之苦也就体会得越深。这让我深刻领会到,没有真情感悟,就不是真正的阅读。要真正达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发掘文本,解读学生。参与学生的积极思维与情感活动,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的多元对话。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对词句感悟理解得不错,但朗读的情感还有待培养。尽管我在教学中也注意了自读、范读、指名读和齐读等读的训练。但是学生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朗读是学生感悟文本、体验情感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文从字顺地朗读,学会抑扬顿挫地朗读,学会人情入境地朗读。这要从培养语感人手,抓朗读能力的训练,这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
三、读写结合。深化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而,阅读教学留出了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思考文本,感悟文本,重视师生的交流、生生的互动,在交流、朗读中体现对文本独特的感悟和理解。然而,由于认识的偏差和受传统阅读教学的影响,当前的阅读教学存在口头交流多,形式化的朗读(为读而读)多,忽视让学生动笔的现象,导致“阅读”意义的狭义化,导致听说读写的割裂。本节课,我在激发学生体验雨天洗澡的乐趣时,相机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让他们把自己想象到的在雨水中洗澡的乐趣写下来。由于有了事先的图片激趣、朗读练习、情感渲染和说话训练,而且只要求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即可,学生的写话比较顺利,都能写出自己的想象。有的写道“我昂着头,张开嘴,在雨中快乐地奔跑。边跑边大叫——真爽!真爽!”有的写道:“我举着脱下的上衣,丢向天空,并且大叫着‘下雨啦!下雨啦!’然后与我的好朋友一起在雨水中追逐着、打闹着,充分享受雨水给我带来的清凉和畅快!”有了这种“乐”的感受,自然更能体验缺水带来的“苦”,小练笔成为孩子们表达情感、流淌快乐的平台,为一些在课堂上不善言表的同学提供了语言表达的契机。更重要的是,读写结合,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巧妙地结合教材的插图、“空白点”、想象空间插入小练笔,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很有帮助。
四、课件辅助。营造情境
恰当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也是我这节课的一个特点。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向学生呈现了在骄阳下人们挑水的艰难;在雨水中人们洗澡的快乐;在烈日下田野和人们被风干的感觉。明朗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情感提供了帮助,尤其对深化课文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本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苦事乐写”,通篇蕴含了作者乐观积极的精神。遗憾的是我只注意到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苦”与“乐”,而指导学生体会“苦事乐写”的实质不够。
一、抓住主线、突出重点
教学中,我紧扣“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展开。通过让学生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联系实际,体验缺水的“苦”和洗澡的“乐”,从而体会水的珍贵;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体会小山村里的人们缺水的无奈和痛苦,警示学生要节水、爱水。突出“挑水”“洗澡”两个画面,抓关键词句的理解及有感情地朗读,从缺水的“苦”和有水的“乐”中,既感受山里人生活的艰难,又体会作者“苦事乐写”的反衬手法。
二、以读为本,注重感悟
从一开始的自由读课文,到具体词句的品读欣赏,我始终落实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悟结合的阅读要求。让学生经历独立阅读、自主思考、亲身感悟和动情朗读的整个阅读体验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如教学“挑水”这一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十公里”这个词明白村里人挑水的路程太远;从“很小的泉眼”体会村里的水实在太少、太稀缺;从“排一个小时的长队”感受挑水的人太多;从“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体验水实在是太珍贵。在教学“洗澡”这一节时,有的同学就能抓住关联词语“只有……才……”来体会人们对下雨的企盼和洗澡的渴望,并能从“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这句话体会孩子们在雨中感受到的乐趣和畅快。
为了把理解和感悟引向深入,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在语言文字这座桥梁的联接下产生共鸣,更实在地体验到水的珍贵,我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联想和生活体验,启发他们想象: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你会怎样在雨中释放自己的欢乐和兴奋?学生回答得很精彩,也很兴奋。有的想象自己对着雨水大声说:“雨,我爱你!”有的大声感叹:“啊!真爽!”还有的直接用昆明话说:“噢!太板扎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学生真正体验到人们在雨中洗澡的畅快。这种畅快感越强,对人们的缺水之苦也就体会得越深。这让我深刻领会到,没有真情感悟,就不是真正的阅读。要真正达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发掘文本,解读学生。参与学生的积极思维与情感活动,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的多元对话。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对词句感悟理解得不错,但朗读的情感还有待培养。尽管我在教学中也注意了自读、范读、指名读和齐读等读的训练。但是学生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朗读是学生感悟文本、体验情感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文从字顺地朗读,学会抑扬顿挫地朗读,学会人情入境地朗读。这要从培养语感人手,抓朗读能力的训练,这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
三、读写结合。深化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而,阅读教学留出了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思考文本,感悟文本,重视师生的交流、生生的互动,在交流、朗读中体现对文本独特的感悟和理解。然而,由于认识的偏差和受传统阅读教学的影响,当前的阅读教学存在口头交流多,形式化的朗读(为读而读)多,忽视让学生动笔的现象,导致“阅读”意义的狭义化,导致听说读写的割裂。本节课,我在激发学生体验雨天洗澡的乐趣时,相机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让他们把自己想象到的在雨水中洗澡的乐趣写下来。由于有了事先的图片激趣、朗读练习、情感渲染和说话训练,而且只要求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即可,学生的写话比较顺利,都能写出自己的想象。有的写道“我昂着头,张开嘴,在雨中快乐地奔跑。边跑边大叫——真爽!真爽!”有的写道:“我举着脱下的上衣,丢向天空,并且大叫着‘下雨啦!下雨啦!’然后与我的好朋友一起在雨水中追逐着、打闹着,充分享受雨水给我带来的清凉和畅快!”有了这种“乐”的感受,自然更能体验缺水带来的“苦”,小练笔成为孩子们表达情感、流淌快乐的平台,为一些在课堂上不善言表的同学提供了语言表达的契机。更重要的是,读写结合,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巧妙地结合教材的插图、“空白点”、想象空间插入小练笔,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很有帮助。
四、课件辅助。营造情境
恰当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也是我这节课的一个特点。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向学生呈现了在骄阳下人们挑水的艰难;在雨水中人们洗澡的快乐;在烈日下田野和人们被风干的感觉。明朗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情感提供了帮助,尤其对深化课文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本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苦事乐写”,通篇蕴含了作者乐观积极的精神。遗憾的是我只注意到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苦”与“乐”,而指导学生体会“苦事乐写”的实质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