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这两个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对广西乃至西部地区都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研究如何在“双核”背景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方面能使区域内城市加深分工协作,产生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的区域集合效应,另一方面也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对统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尤其对加快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论文首先对“双核”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详细分析;其次从四个方面对“双核”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调控措施。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这两个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对广西乃至西部地区都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研究如何在“双核”背景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方面能使区域内城市加深分工协作,产生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的区域集合效应,另一方面也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对统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尤其对加快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双核”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机遇表现
1.1.1多重政策机遇叠加
当前,广西拥有多个重大发展机遇,国内面临加快建成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和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进入实质性建设,域外合作面临中国 - 东盟合作进入新的“钻石十年”、国家建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明显的动力。2014年1月,广西区政府重新修订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要求积极参与和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 2015 年,自治区出台了《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广西实施意见》,并制定了《实施“双核驱动”战略重大项目建设工作方案》,规划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目前,广西已经享有了国家少数民族自治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政策,也拥有沿海开放政策和边境地区开放政策等,更由于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各项综合配套改革正逐步进行,政策洼地也逐步形成,对“双核”區域经济一体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1.1.2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产业是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从“双核”区域来看,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已逐步形成了林浆纸一体化、冶金、石化、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轻纺、机械装备制造、保税物流等有特色的产业集聚,有10 个产业园区的工业产值或贸易额突破100亿元,14 个重点产业园区的工业总产值超过 4000 亿元。西江经济带在冶金、食品、汽车、机械、建材、有色金属、旅游、电子信息和物流方面已形成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框架已基本建立。已经拥有 16 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产业园区,目前南宁的现代服务业、柳州的汽车制造业、梧州的生物制药产业、北海钦州防城港的电子信息、粮油加工、能源、石化等产业都已具备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这些城市也培育和聚集了一批国家级示范企业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1.1.3开放环境条件优良
一是面向东盟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广西服务于国家全局战略,各地方政府群策群力,牢牢抓住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等重大机遇,扩大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强化交通通信及商贸市场的互联互通建设,至今东盟已连续 14年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发展合作潜力十分巨大。二是与粤港澳台的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为代表的合作载体,今后可以借助粤港澳台技术、资金、产业、人才和管理上的经验,携手开拓东盟市场,促进广西的赶超跨越。三是逐步拓展了与中国西南、中南腹地的合作。广西与周边各省如四川、云南、重庆、贵州、湖南的合作正在加强,面向中南西南的出海通道已逐步建成,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
1.1.4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建成
截至2015年底,广西铁路总里程达5086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4289公里。广西已开通至东盟国家的11条国际航空线,民航旅客吞吐量达1529万人次,南宁机场正加快建设成面向东盟的门户枢纽机场。目前南北钦防四市初步形成“一小时经济圈”,以“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为建设目标的广西北部湾港,实际吞吐能力达2亿吨。此外,一个较为完善的广西保税物流体系(南宁保税物流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北海出口加工区及钦州保税港区等)已初步建成,西江亿吨黄金水道业已成型,内河港口吞吐量接近1亿吨。“十二五”期间建设了265个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构筑起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当前,“双核”地区已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立体交通体系,海港、江港、空港建设齐全,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2面临的挑战
1.2.1区域经济竞争激烈
区域竞争力是支撑一个区域持久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是一个区域为其自身发展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对市场的争夺力。中国过去的十年乃至二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内生动力就是源于区域竞争激发的强大活力,从全国层面看,在国家目前区域发展战略全局中,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三个增长极是重中之重,正在全力打造的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一体化也影响甚大,虽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它们在全国范围内的份量还十分有限,因而也只能在政策资金上得到有限的支持,广西作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将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广西要在区域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必须要大胆思考和创新,在“双核”区域先行先试,优化经济发展战略,努力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等努力转化为发展优势。
1.2.2国际形势及南海局势变化不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开放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但同时,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也时时对中国的经济活动带来不安全因素。由于广西处在西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的要冲之地,担负着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和“一带一路”新门户枢纽的重任,广西的经济发展与周边国际形势和外交关系的变化与有着紧密的相关性。当局势平和时,经济发展也随之向好,但当周边外交形势不稳定时,经济活动则会受挫。近年来,南海问题日渐复杂和尖锐,为广西“双核”发展战略推进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 1.2.3各地经济增长乏力
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主要有资本、劳动、技术、制度等,从世界范围来看,不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都明显降低。因产能相对过剩而使资本投入增速在进一步放缓;多数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红利快速弱化,人力成本上升,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降低;新一轮技术革命迟迟未到,现有新技术推广和应用空间非常有限,目前难有一个具有强影响力的主导产业,技术推动的经济周期最近几年出现的概率很小。受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中国又逢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性政策的消化期的“三期”在同一时间重合出现,因而产生叠加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明显的下行压力。从2015年及2016年前二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看,各地经济增长率普遍下移,广西也难以独善其身。在此背景下,有效推进“双核”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难度压力不小。
1.2.4资源、环境、结构调整困难
中国今后经济发展方向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重点是发展新能源、生命科学、电子信息、海洋工程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多数走的仍是一条传统工业化路子,经济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依靠投资拉动,制约广西经济发展的长期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在北部灣经济区,目前不少项目是一些投入大、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在河池百色等地,过度开采、无序开采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危害生态环境和资源初级产品外流严重等问题普遍存在;西江流域内,广西担负着国家赋予的重要责任,如粤港澳供水的安全性,维护流域生态安全等等;在“双核”区内,由于产业层次及科技水平不高,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这些问题既对广西“双核驱动” 战略实施构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2.“双核”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双核”经济总量小,发展动力不足
广西经济近年来有了很快的发展,但经济规模小,总量低,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明显,从北部湾经济和西江经济带的经济规模看,2015年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还很低,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相比,差距更为明显,见表1。在“双核”区域内, 经济总量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南宁和柳州,但仅为3410.09亿元、2298.62亿元,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核”。
2.2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不强
由于“双核”区域内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化水平不高,加上各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小,造成了辐射带动力不强,“双核”的集聚、辐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一是城市人口规模小,广西目前14个地级市中,中心城区的户籍人口少于30万的近五成,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只有南宁(248 万)和柳州(156 万),其他大多在50万左右, 而北部湾经济区4市常住人口仅占全广西的 26.4%, 城镇人口只在29%。二是城镇化水平低,广西范围内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7%)的南宁和柳州两个城市,其余各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城市经济规模小,处于广西“双核”区域内经济总量第一的南宁,与发达省会城市的经济规和实力差距较大,与西部省会城市相比也处于弱势。
2.3基础设施薄弱,互联互通不良
相关资料表明,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与西江经济带两个区域内二级以上公路密度为696公里/万平方公里,铁路密度为207公里/万平方公里,均相当于发达省份的70%左右,北部湾港规划要达到千万标箱的吞吐量,但事实上2015年其标准集装箱吞吐量才150万,远没有达到建成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要求。在西江经济带,航道通过能力和配套设施建设均存在明显不足,西江内河水运发展缓慢,各个港口基础设施总量不达标,枢纽船闸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与黄金水道大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专业化、标准化的集装箱专业码头的缺乏,水运支持保障系统薄弱;西江沿线各港口与公路、铁路等其他运输方式之间联通不畅,运输方式单一,效率亟待提高;与珠三角地区高等级公路互联互通有待加强。
2.4区域内缺乏统筹推进机制
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缺乏全局性、综合性的区域协调机制和统一的管理体制,区域经济一体发展困难重重。目前跨省区域协调机构已有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协调领导小组、珠江水利委员会等,但关于粤桂两省区开放合作的具体事宜,这些机构却无法协调;在广西“双核”区域内,目前也设有北部湾经济区管理办公室和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办公室,但涉及“双核驱动”战略区域内江海联动、协调并进开发建设等问题时,这两个机构也无法统筹。还有的现实情况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延伸区城市,有的优惠政策却不能共享。由于缺乏一体化管理体制和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两个区域内城市定位分工和产业空间布局,以及新型城镇化、教育医疗、生态环保等诸多方面均无法有效地统筹推进,区域内沿江各市之间、沿海各市之间各自为阵、各行其是,使区域经济一体化很难进入实质阶段。
3.“双核”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调控措施
3.1调整产业政策,充分发挥产业竞争力
一是统一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区域产业政策。一个统一的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对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地方政府要充分转变职能,尊重市场规律,尽最大努力为本地企业的扩张和竞争创造宽松的环境条件,让企业在相互竞争中进行产业整合,由此渐次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区域优势。由于“双核”区域内各地在制定或规划各自的支柱产业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极有可能出现重复建设及资源浪费现象,这十分不利于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降低了区域的产业整体凝聚力和开拓力。因此,广西“双核”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形成统一的区域产业政策,加强各地方政府间的协调,为企业间的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通过竞争实现整合,逐渐形成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区域性产业网络,显现出整体优势。 二是大力促进区域内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在城市功能定位明确及产业布局清晰的前提下,各地方要根据自身要素条件和原有的产业基础,合理布局产业项目,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尽最大可能避免区域之间或区域内各市之间产业结构雷同,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促进产业有效集聚。北部湾经济区要突出沿海港口优势,重點发展海洋产业、临港产业,从目前来看,能源石化、电子信息、钢铁、修造船、林浆纸、粮油食品加工等均有形成产业集群的潜力,新材料、海洋生物工程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西江经济带要重点加强与珠三角的产业对接,在内燃机、机械、汽车冶金以及农产品加工、化工、新能源等产业上下功夫,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沿江产业带。
3.2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首先,要增强两个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让南宁和柳州在要素市场发育、金融体制改革以及信息服务业等方面突破制约,吸聚优质资源,集纳优秀人才,实现创新发展和率先发展,有效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要实现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重视创新驱动,扶持已有优良企业,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企业,同时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的生产企业,促进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要加强重要中心城镇的建设,借鉴省外先进经验,规划建设新城核心区和重要中心镇,依托重要交通节点和产业园区,对城市空间布局和要素配置进行优化,更好地发挥其对周边城镇的吸扩作用。
其次,要做大做强区域内城市群,发挥重点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作为省会城市,南宁要充分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城市群的发展;作为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柳州,要带动来宾、河池等城市发展,逐步形成有影响力的城市群;要发挥梧州地理优势,有效联结珠三角城市群,在广州的引领下进一步带动桂北、桂中和桂南城镇群协调发展。要创新港口群与城市群、城市群与产业群的互动发展机制,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港口建设互为关系,让产业集聚与城镇集群相辅,大力推动产业园区与城市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与城市相融合发展步伐。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
一是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北部湾经济区要完善连接西南中南的交通运输体系,提升直达东盟的互联互通水平,大力推动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南宁国际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充分发挥边境口岸、沿海大港的作用。西江经济带要加强西江黄金水道通航能力和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专业和标准的集装箱专业码头,提高枢纽船闸规模,大幅提升通过能力。“双核”区域港口应加强与铁路、公路等其他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与互补,还要开辟通往国际主要城市航线航班,努力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另外,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在以互联互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协调推进,致力于实现区域内无障碍通行。
二是要重点打通区域内外梗阻通道。一方面加快构建出省、出海和出边通道。按照自治区政府的要求,针对中国西南中南地区,推动建成连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昆明直至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西向通道,建成连接湖北、湖南两省至中原地区的中部大通道,建成连接重庆、成都、贵阳至西安、兰州等陆上丝绸之路的西部南北大通道;针对粤港澳地区,加快建成通往珠三角的高等级公路、水路、铁路通道和高速公路网,大力推进黄金水道建设;针对东盟地区推动修建贯通南宁-河内-金边-曼谷-吉隆坡-新加坡的国际大通道。另一方面要加强“双核”内的互联互通:围绕 “高速县县通、高铁市市通、民航片片通、内河条条通”的目标,重点抓好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建设,通过强枢纽、通梗阻、续断头、补短板,促进区域内南宁、柳州、梧州、桂林等中心城市的高效对接,加快建成现代交通运输网络。
3.4理顺关系,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保障能力
建议建立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一体化管理体系,形成统一精简、高效权威的组织领导机构,高规格地成立自治区层面跨城市的协调机构,使两个区域在产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规划等方面“多规合一”,统筹管理和优化“双核”区域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开发建设,避免出现区域内政出多门和竞争失序;建议与广东省共同设立省级规格的粤桂协调机构,强化两省间西江和珠江流域区域的开放与合作,建立珠江—西江经济带建立定期会商机制,解决地方利益冲突,打破地方行政壁垒,统筹协调解决上下游诸如航线设置和生态建设等一系列跨区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同时要赋予协调机构相应的权力和资源,并使之法律化、制度化,实现省一级层面的科学统筹,促进西江、珠江开发建设一体化。
建议“双核”区域内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注意理顺相关法规文件,逐步取消妨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与政策,取消妨碍人财物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壁垒,培育产业市场,完善要素市场。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均衡与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避免区域之间和区域内各县(市)之间产业结构趋同、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2014年1月.
[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年修订)》,2014年10月.
[3]《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2014年7月.
[4]彭清华在全区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31日.
[5]彭清华在全区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31日.
[6]彭清华在全区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31日.
作者简介:周玲,女,1973年6月,广西南宁,中共南宁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研究领域: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这两个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对广西乃至西部地区都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研究如何在“双核”背景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方面能使区域内城市加深分工协作,产生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的区域集合效应,另一方面也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对统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尤其对加快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双核”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机遇表现
1.1.1多重政策机遇叠加
当前,广西拥有多个重大发展机遇,国内面临加快建成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和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进入实质性建设,域外合作面临中国 - 东盟合作进入新的“钻石十年”、国家建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明显的动力。2014年1月,广西区政府重新修订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要求积极参与和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 2015 年,自治区出台了《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广西实施意见》,并制定了《实施“双核驱动”战略重大项目建设工作方案》,规划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目前,广西已经享有了国家少数民族自治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政策,也拥有沿海开放政策和边境地区开放政策等,更由于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各项综合配套改革正逐步进行,政策洼地也逐步形成,对“双核”區域经济一体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1.1.2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产业是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从“双核”区域来看,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已逐步形成了林浆纸一体化、冶金、石化、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轻纺、机械装备制造、保税物流等有特色的产业集聚,有10 个产业园区的工业产值或贸易额突破100亿元,14 个重点产业园区的工业总产值超过 4000 亿元。西江经济带在冶金、食品、汽车、机械、建材、有色金属、旅游、电子信息和物流方面已形成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框架已基本建立。已经拥有 16 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产业园区,目前南宁的现代服务业、柳州的汽车制造业、梧州的生物制药产业、北海钦州防城港的电子信息、粮油加工、能源、石化等产业都已具备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这些城市也培育和聚集了一批国家级示范企业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1.1.3开放环境条件优良
一是面向东盟的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广西服务于国家全局战略,各地方政府群策群力,牢牢抓住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等重大机遇,扩大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强化交通通信及商贸市场的互联互通建设,至今东盟已连续 14年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发展合作潜力十分巨大。二是与粤港澳台的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为代表的合作载体,今后可以借助粤港澳台技术、资金、产业、人才和管理上的经验,携手开拓东盟市场,促进广西的赶超跨越。三是逐步拓展了与中国西南、中南腹地的合作。广西与周边各省如四川、云南、重庆、贵州、湖南的合作正在加强,面向中南西南的出海通道已逐步建成,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
1.1.4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建成
截至2015年底,广西铁路总里程达5086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4289公里。广西已开通至东盟国家的11条国际航空线,民航旅客吞吐量达1529万人次,南宁机场正加快建设成面向东盟的门户枢纽机场。目前南北钦防四市初步形成“一小时经济圈”,以“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为建设目标的广西北部湾港,实际吞吐能力达2亿吨。此外,一个较为完善的广西保税物流体系(南宁保税物流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北海出口加工区及钦州保税港区等)已初步建成,西江亿吨黄金水道业已成型,内河港口吞吐量接近1亿吨。“十二五”期间建设了265个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构筑起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当前,“双核”地区已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立体交通体系,海港、江港、空港建设齐全,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2面临的挑战
1.2.1区域经济竞争激烈
区域竞争力是支撑一个区域持久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是一个区域为其自身发展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对市场的争夺力。中国过去的十年乃至二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内生动力就是源于区域竞争激发的强大活力,从全国层面看,在国家目前区域发展战略全局中,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三个增长极是重中之重,正在全力打造的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一体化也影响甚大,虽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它们在全国范围内的份量还十分有限,因而也只能在政策资金上得到有限的支持,广西作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将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广西要在区域竞争中夺得一席之地,必须要大胆思考和创新,在“双核”区域先行先试,优化经济发展战略,努力将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等努力转化为发展优势。
1.2.2国际形势及南海局势变化不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开放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但同时,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也时时对中国的经济活动带来不安全因素。由于广西处在西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的要冲之地,担负着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和“一带一路”新门户枢纽的重任,广西的经济发展与周边国际形势和外交关系的变化与有着紧密的相关性。当局势平和时,经济发展也随之向好,但当周边外交形势不稳定时,经济活动则会受挫。近年来,南海问题日渐复杂和尖锐,为广西“双核”发展战略推进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 1.2.3各地经济增长乏力
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主要有资本、劳动、技术、制度等,从世界范围来看,不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都明显降低。因产能相对过剩而使资本投入增速在进一步放缓;多数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红利快速弱化,人力成本上升,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降低;新一轮技术革命迟迟未到,现有新技术推广和应用空间非常有限,目前难有一个具有强影响力的主导产业,技术推动的经济周期最近几年出现的概率很小。受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中国又逢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性政策的消化期的“三期”在同一时间重合出现,因而产生叠加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明显的下行压力。从2015年及2016年前二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看,各地经济增长率普遍下移,广西也难以独善其身。在此背景下,有效推进“双核”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难度压力不小。
1.2.4资源、环境、结构调整困难
中国今后经济发展方向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重点是发展新能源、生命科学、电子信息、海洋工程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多数走的仍是一条传统工业化路子,经济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依靠投资拉动,制约广西经济发展的长期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在北部灣经济区,目前不少项目是一些投入大、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在河池百色等地,过度开采、无序开采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危害生态环境和资源初级产品外流严重等问题普遍存在;西江流域内,广西担负着国家赋予的重要责任,如粤港澳供水的安全性,维护流域生态安全等等;在“双核”区内,由于产业层次及科技水平不高,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这些问题既对广西“双核驱动” 战略实施构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2.“双核”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双核”经济总量小,发展动力不足
广西经济近年来有了很快的发展,但经济规模小,总量低,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明显,从北部湾经济和西江经济带的经济规模看,2015年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还很低,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相比,差距更为明显,见表1。在“双核”区域内, 经济总量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南宁和柳州,但仅为3410.09亿元、2298.62亿元,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核”。
2.2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不强
由于“双核”区域内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化水平不高,加上各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小,造成了辐射带动力不强,“双核”的集聚、辐射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一是城市人口规模小,广西目前14个地级市中,中心城区的户籍人口少于30万的近五成,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只有南宁(248 万)和柳州(156 万),其他大多在50万左右, 而北部湾经济区4市常住人口仅占全广西的 26.4%, 城镇人口只在29%。二是城镇化水平低,广西范围内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7%)的南宁和柳州两个城市,其余各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城市经济规模小,处于广西“双核”区域内经济总量第一的南宁,与发达省会城市的经济规和实力差距较大,与西部省会城市相比也处于弱势。
2.3基础设施薄弱,互联互通不良
相关资料表明,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与西江经济带两个区域内二级以上公路密度为696公里/万平方公里,铁路密度为207公里/万平方公里,均相当于发达省份的70%左右,北部湾港规划要达到千万标箱的吞吐量,但事实上2015年其标准集装箱吞吐量才150万,远没有达到建成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要求。在西江经济带,航道通过能力和配套设施建设均存在明显不足,西江内河水运发展缓慢,各个港口基础设施总量不达标,枢纽船闸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与黄金水道大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专业化、标准化的集装箱专业码头的缺乏,水运支持保障系统薄弱;西江沿线各港口与公路、铁路等其他运输方式之间联通不畅,运输方式单一,效率亟待提高;与珠三角地区高等级公路互联互通有待加强。
2.4区域内缺乏统筹推进机制
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缺乏全局性、综合性的区域协调机制和统一的管理体制,区域经济一体发展困难重重。目前跨省区域协调机构已有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协调领导小组、珠江水利委员会等,但关于粤桂两省区开放合作的具体事宜,这些机构却无法协调;在广西“双核”区域内,目前也设有北部湾经济区管理办公室和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办公室,但涉及“双核驱动”战略区域内江海联动、协调并进开发建设等问题时,这两个机构也无法统筹。还有的现实情况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延伸区城市,有的优惠政策却不能共享。由于缺乏一体化管理体制和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两个区域内城市定位分工和产业空间布局,以及新型城镇化、教育医疗、生态环保等诸多方面均无法有效地统筹推进,区域内沿江各市之间、沿海各市之间各自为阵、各行其是,使区域经济一体化很难进入实质阶段。
3.“双核”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调控措施
3.1调整产业政策,充分发挥产业竞争力
一是统一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区域产业政策。一个统一的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对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地方政府要充分转变职能,尊重市场规律,尽最大努力为本地企业的扩张和竞争创造宽松的环境条件,让企业在相互竞争中进行产业整合,由此渐次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区域优势。由于“双核”区域内各地在制定或规划各自的支柱产业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极有可能出现重复建设及资源浪费现象,这十分不利于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降低了区域的产业整体凝聚力和开拓力。因此,广西“双核”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形成统一的区域产业政策,加强各地方政府间的协调,为企业间的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通过竞争实现整合,逐渐形成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区域性产业网络,显现出整体优势。 二是大力促进区域内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在城市功能定位明确及产业布局清晰的前提下,各地方要根据自身要素条件和原有的产业基础,合理布局产业项目,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尽最大可能避免区域之间或区域内各市之间产业结构雷同,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促进产业有效集聚。北部湾经济区要突出沿海港口优势,重點发展海洋产业、临港产业,从目前来看,能源石化、电子信息、钢铁、修造船、林浆纸、粮油食品加工等均有形成产业集群的潜力,新材料、海洋生物工程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西江经济带要重点加强与珠三角的产业对接,在内燃机、机械、汽车冶金以及农产品加工、化工、新能源等产业上下功夫,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沿江产业带。
3.2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首先,要增强两个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让南宁和柳州在要素市场发育、金融体制改革以及信息服务业等方面突破制约,吸聚优质资源,集纳优秀人才,实现创新发展和率先发展,有效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要实现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重视创新驱动,扶持已有优良企业,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企业,同时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的生产企业,促进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要加强重要中心城镇的建设,借鉴省外先进经验,规划建设新城核心区和重要中心镇,依托重要交通节点和产业园区,对城市空间布局和要素配置进行优化,更好地发挥其对周边城镇的吸扩作用。
其次,要做大做强区域内城市群,发挥重点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作为省会城市,南宁要充分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城市群的发展;作为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柳州,要带动来宾、河池等城市发展,逐步形成有影响力的城市群;要发挥梧州地理优势,有效联结珠三角城市群,在广州的引领下进一步带动桂北、桂中和桂南城镇群协调发展。要创新港口群与城市群、城市群与产业群的互动发展机制,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港口建设互为关系,让产业集聚与城镇集群相辅,大力推动产业园区与城市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与城市相融合发展步伐。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
一是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北部湾经济区要完善连接西南中南的交通运输体系,提升直达东盟的互联互通水平,大力推动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南宁国际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充分发挥边境口岸、沿海大港的作用。西江经济带要加强西江黄金水道通航能力和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专业和标准的集装箱专业码头,提高枢纽船闸规模,大幅提升通过能力。“双核”区域港口应加强与铁路、公路等其他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与互补,还要开辟通往国际主要城市航线航班,努力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另外,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在以互联互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协调推进,致力于实现区域内无障碍通行。
二是要重点打通区域内外梗阻通道。一方面加快构建出省、出海和出边通道。按照自治区政府的要求,针对中国西南中南地区,推动建成连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昆明直至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西向通道,建成连接湖北、湖南两省至中原地区的中部大通道,建成连接重庆、成都、贵阳至西安、兰州等陆上丝绸之路的西部南北大通道;针对粤港澳地区,加快建成通往珠三角的高等级公路、水路、铁路通道和高速公路网,大力推进黄金水道建设;针对东盟地区推动修建贯通南宁-河内-金边-曼谷-吉隆坡-新加坡的国际大通道。另一方面要加强“双核”内的互联互通:围绕 “高速县县通、高铁市市通、民航片片通、内河条条通”的目标,重点抓好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建设,通过强枢纽、通梗阻、续断头、补短板,促进区域内南宁、柳州、梧州、桂林等中心城市的高效对接,加快建成现代交通运输网络。
3.4理顺关系,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保障能力
建议建立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一体化管理体系,形成统一精简、高效权威的组织领导机构,高规格地成立自治区层面跨城市的协调机构,使两个区域在产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规划等方面“多规合一”,统筹管理和优化“双核”区域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开发建设,避免出现区域内政出多门和竞争失序;建议与广东省共同设立省级规格的粤桂协调机构,强化两省间西江和珠江流域区域的开放与合作,建立珠江—西江经济带建立定期会商机制,解决地方利益冲突,打破地方行政壁垒,统筹协调解决上下游诸如航线设置和生态建设等一系列跨区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同时要赋予协调机构相应的权力和资源,并使之法律化、制度化,实现省一级层面的科学统筹,促进西江、珠江开发建设一体化。
建议“双核”区域内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注意理顺相关法规文件,逐步取消妨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与政策,取消妨碍人财物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壁垒,培育产业市场,完善要素市场。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均衡与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避免区域之间和区域内各县(市)之间产业结构趋同、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2014年1月.
[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年修订)》,2014年10月.
[3]《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2014年7月.
[4]彭清华在全区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31日.
[5]彭清华在全区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31日.
[6]彭清华在全区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31日.
作者简介:周玲,女,1973年6月,广西南宁,中共南宁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研究领域:区域经济、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