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你看,笔名的脸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i243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名始于何人,没有作过查考。明代的“兰陵笑笑生”,总可以算笔名吧。《金瓶梅》研究已成一门学问,此公是何许人,至今还是个谜。有清一代,笔名渐有增多之势,编《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撰《新笑林广记》的“我佛山人”,为《豆棚闲话》作序的“天空啸鹤”,辑录《嘻谈录》的“小石道人”,看来署的都是笔名。
  笔名的鼎盛,和现代出版业的崛起有关。随着新文化运动惊涛拍岸,各种新潮报刊如雨后春笋一般问世,笔名有了空前广阔的用武空间。中国现代作家,几乎无人不用笔名。“鲁郭茅,巴老曹”,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郭沫若是郭开贞的笔名,茅盾是沈德鸿的笔名,巴金是李尧棠的笔名,老舍是舒庆春的笔名,曹禺是万家宝的笔名。据有人统计,鲁迅的笔名多达146个,茅盾的笔名也在100个以上。研究作家的笔名,已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名风行一时并不是偶然的。有些作家出于某种考虑,不愿以真相示人。比如冰心本名谢婉莹,之所以用“冰心”作笔名,她曾作过这样的解释:“一来是冰心两字,笔画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义。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国民党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笔名则成了一种重要的斗争手段。茅盾写《幻灭》的时候,正遭蒋介石政府通缉,不可能用真名发表作品,当时他“随手写了‘矛盾’二字”,将稿子送给了《小说月报》。主持编务的叶圣陶先生十分欣赏茅盾的小说,但考虑到“矛盾”是个哲学词语,用作笔名反而容易引人注目,便在“矛”字上加了草头。一个在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的笔名就此诞生。也有一些作家,把笔名视为创作的组成部分,根据不同作品内容设计笔名,比如冰心在写作《关于女人》时,就以“男士”作笔名,她认为这样“开点玩笑时也可以自由一些”。柯灵刚开始写电影评论,笔名是“芜村”,对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表示愤慨;1936年起写杂文,又改用“陈浮”,谦称自己的意见“陈腐浮浅”。
  名字虽然只是一个符号,但中国人历来是看重的,寥寥几个字中,往往寄托着人生的理想。由于笔名专用于发表文章,主人对其重视的程度,较之一般取名,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凡笔名,都能说出一点特殊的含义。“沫若”是家乡两条河的合称,“巴金”的“巴”是为了怀念一位姓巴的不幸自杀的朋友,“艾芜”是表示决心芟除社会的“芜草”,“荒煤”是立志做一块荒野中充满热量的煤……有时,作家的立意和读者的理解也会见仁见智,并不一致。比如鲁迅说自己这个名字是承已用过的笔名“迅行”而来,母亲姓鲁,周鲁又是同姓之国,取名“鲁迅”有鲁莽而迅速之义。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却别有一番解释,他根据《尔雅·释兽》,认为“迅”的古义是“狼子”,“鲁迅”的字面意义可理解为“牝狼”的“一个有勇气的儿子”。鲁迅以“狼子”自居,和他决心做封建制度的逆子贰臣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侯外庐先生曾当面向许广平先生阐述过这一理解,许先生的回答是:“谢谢,谢谢。”
  “文革”期间,笔名也曾成为“时尚”,但有了新的特点:一是政治色彩浓厚,二是不少是集体笔名。比如“梁效”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的谐音;“丁学雷”是上海市革会写作组的笔名,标榜自己在丁香花园里学雷锋;“卫红鹰”则用于空军大批判组,意为保卫红太阳的战鹰;“石一歌”是当年上海写作组的外围组织,指由十一个人组成。当时本人在“工宣队”效力,也曾参加一个三人写作组,取笔名为“龚钧之”。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呢?从字音上看,“龚钧之”谐音“工军知”;从字序看,“龚”第一——工人阶级领导一切,“钧”中间——军队是中坚力量,“之”最后——知识分子是跟在后面的改造对象;从字形看,“龚”下是“共”——工人阶级领导即共产党领导,“钧”旁为“金”——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钢铁长城,“之”字一波三折,说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道路是弯弯曲曲的。瞧,就是这样一个笔名,竟有着这样一堆寓意,其中有着多么鲜明的时代烙印!
  斗转星移,如今,笔名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抖下了一身的沉重,变得轻松、活泼、随意,以至有时有点油滑起来。取名“谁谁谁”或“九九九”,这算是规矩的;称自己是“花斑天牛”或“孤独黑子”,也还过得去;再往前走,我们看到的是“番茄蛋汤”,是“凉拌木耳”,或者是古典的“一枕小窗浓睡”,洋气的“探戈一九八三”,有时甚至是天气预报:“东北风五到六级”“暴雨哗啦啦”;看了让我吓一跳的是:“啊哟我的妈”“匕首三更行动”,我也差点喊出一声“啊哟”;一口气读不过来的最长的笔名是:“准备好伞包准备和阿伦一起飞翔的阿英”……套用一句用烂了的话,这些笔名真的成了当代文坛的一道风景。署名本意是为了负责,而这些署名显然更多的是游戏的成分,调侃自己,同时也调侃读者。这也许是对历史的惩罚吧。本来一脸刚烈,如今却在鼻子上涂了一点白粉,成了插科打诨的角色。然而,即使是游戏,也是要讲究一点规则的。一味把“无厘头”进行到底,这样的文字还有多少价值?我们不能改变作者的写作态度,总能调整自己的阅读态度吧,我想。
其他文献
傅月庵,本名林皎宏,台北人。著名“书人”“书虫”,读书多而杂,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肄业。资深编辑人。曾任出版社编辑、主编、副总编辑。主业编辑,副业写作,而以“文字工作者”统一之,笔锋多情而不失其识见,文章散见海峡两岸三地网络、报纸、杂志。平生服膺“买书第一、读书第二、编书第三、写书第四”原则,爱读闲书,不喜写作;逼稿成篇,非为稻粱谋,都因趣味耳。著有《蠹鱼头的旧书店地图》《生涯一蠹鱼》《天上大风》等
期刊
现在想起来,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试图始终保持幽默感,并不轻松。隶属于理性、睿智、幽默乃至机智之类的范畴大都只需做,不能想。你尽可以睿智,可千万不要想与睿智有关的任何事情……高人早说过的。2008年夏天时,我读完保罗·奥斯特的《月宫》。书中主人公马可每有挨不过去的事儿,总有贵人相助。马可便小有危难便开始祈求贵人。后来,他发现,如是念念不忘,贵人反倒迟迟。我想,民间语文也如贵人吧。我们不用记挂他,欢
期刊
我第一次听付琪上课还是在1991年的冬天。那一年,哈尔滨市在师大附中举办了一次高三作文讲评课的教学研究活动,执教的就是付琪——那时的他三十出头,风华正茂。我记得,那天他讲的是《材料与观点的统一》,结合一则关于“巴豆药效”的材料作文进行讲评。给我深刻印象的是这样一段教学:一个学生根据材料中所说的“巴豆过量药性最能泻,而只要用量适度却能够止泻”,在作文中写道,巴豆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随
期刊
端木蕻良先生是著名作家。1985年第六期《中学生阅读》登载的《最初的课》是他为中学生读者撰写的大作。“我的读书生活”是一个重点栏目。这个栏目的组稿要求,就是“名人”,“专稿”。  端木蕻良,1912年生,原名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1928年从家乡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21岁时,以32万言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震动文坛。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称誉其为“耀古惊天,举
期刊
一    我先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1969年,我14岁,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我们国家和前苏联在东北珍宝岛那个地区爆发了局部战争。我们县城有间汽车修理厂,一个姓苏的工人晚上修好了一辆解放牌卡车,天亮时他要去睡觉,为了告诉车间主任给他记加班工作量,他用粉笔在车箱上写了3个字“苏修好”。结果天亮后,这3个字被人解读为“苏联修正主义好”而当作了一条“反标”(那时全国最响亮的口号之一是:打倒美帝,打
期刊
长篇小说《铁流》是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支(1863~1949)一部纪念碑式的作品,描写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一支游击队在同白军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成长的故事。中文译者是著名的翻译家曹靖华。  1930年上半年,鲁迅应上海神州国光社的约请,编一套十种新俄文艺作品丛书。《铁流》为其中一种,先生约远在苏联的曹靖华翻译。第二年,随着国民党当局对左翼作家的压迫日益严苛,出版社因害怕而毁约,未交译稿的不再出版。《铁流
期刊
“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主要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季孙行父)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历代都得到了几乎全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
期刊
◆评课/特级教师 赵大鹏    一、故事导入  师: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做了一次著名的实验: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到沸油锅里,在那生死关头,青蛙用尽全力一下跃出了滚烫的油锅,安全逃生。隔了半个小时,他们使用了一个同样大小的铁锅,这回在锅里放了五分之四的冷水,然后把那只刚刚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到锅里。这只青蛙在水里来回地游动着,优哉游哉。接着,实验人员悄悄在锅底下用炭火慢慢加热。这只青蛙不明情况,
期刊
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天下之大不韪”,原作“犯天下之大不韪”。《左传·隐公十一年》有句:“(息侯)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后作“冒天下之大不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公祭康南海先生文》:“贞松不以岁寒改性,宁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毅然行吾心之所以自靖,斯正吾师之所以大过人,抑亦人纪之所攸托命。”不韪:不是,不对。“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意思是,不顾天下人强烈的反对,公然去傲天下入都认为
期刊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教出好学生,就像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一样。历史上最令人羡慕的老师是谁呢?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没写过一个字,却成为大哲学家,就靠他教出的一位好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对话录》把老师苏格拉底的思想用文字表达和记录下来。  孔子也有一位非常杰出的学生叫冉有,列政事科第一名。孔子的学生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政事科是当官从政的学生,第一名冉有,第二名子路,而子路年纪比冉有大得多,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