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争气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wen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教出好学生,就像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一样。历史上最令人羡慕的老师是谁呢?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没写过一个字,却成为大哲学家,就靠他教出的一位好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对话录》把老师苏格拉底的思想用文字表达和记录下来。
  孔子也有一位非常杰出的学生叫冉有,列政事科第一名。孔子的学生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政事科是当官从政的学生,第一名冉有,第二名子路,而子路年纪比冉有大得多,孔子却把他放在冉有后面。孔子多次称赞冉有“艺”,多才多艺,能力很强。后来孔子推荐他做官,但是做得好不好呢?对于领导来说,非常好;对于底下人,就不一定了。结果,冉有当了官,反倒变成了孔子学生中的反面教材。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论语·八佾》)季氏将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他吗?”冉有回答:“不能。”孔子说:“呜呼,难道你们认为泰山之神不像林放一样懂得礼吗?”
  林放也算孔子的学生,曾经向孔子“问礼之本”。孔子听了很高兴,说你提的真是大问题。“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一般的礼,与其铺张奢侈,宁可俭约朴素;至于办丧事,与其礼仪周全,不如心中哀戚。这就代表“礼”的本质在于内心情感是否真诚,而不在外在那些形式。当时冉有担任季氏的总管,按照礼的规定,只有天子与诸侯可以祭祀境内的山川,而季氏只是鲁国的大夫,本来是没有资格去祭祀泰山的。所以孔子让冉有劝季氏不要去,这是违背礼仪的事情。冉有也很诚实,他说,我劝不了。孔子说,呜呼!你以为泰山的神不懂得礼吗?
  整部《论语》只有这个地方出现“呜呼”二字,代表孔子非常难过,对冉有很失望。“泰山”代表泰山的神。有些人做坏事的时候,怀着侥幸心理,心想下一次祭献的时候多准备一点贡品,神就不会惩罚我吧,甚至还可能喜欢我。但是神如果真能被你买通,又怎么能算神呢?柏拉图的《对话录》里说,一件事情因为神喜欢才是好事,或一件事情因为是好事所以神喜欢。泰山的神当然属于第二种,你做了好事我才喜欢,而不是只要我喜欢你,你做的坏事也可以变好事;没有这样的神,有的话也不是善神,因为神的本质一定是赏善罚恶的。
  孔子让冉有劝阻季氏不要去泰山祭神,冉有说,劝不了。他进一步解释说: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人生观,只是我的力量不够。”孔子说:“力量不够的人,走到半路才会放弃。你现在却是画地自限。”
  冉有为自己辩解,他说我不是不想劝阻季氏,而是我的力量不够,做不到,说了季氏也不会听。孔子怎么回答呢?他说你如果真的力量不够,总要去劝告一下,实在劝不动,你再放弃;但是你现在根本还没开始劝,就说劝不成,这不是画地自限,为自己找借口吗?等于孔子根本不想听冉有的解释,对这个政事科第一名的学生很失望。
  后来,冉有做的事就更加不能让孔子接受了。他帮季氏聚敛财富,以致于最后季氏的财富超过了鲁国的国君。孔子看了真的很生气,他说冉有“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冉有不再是我的同道了,各位同学可以敲着大鼓去批判他。“鸣鼓而攻之”,孔子说出这么严厉的话,等于承认自己教学失败,希望其他弟子找一个机会去批判冉有,好让他及时悔悟。孔子认为读书人做官是为了造福百姓,而不是去讨好长官。结果冉有让他的长官越来越富有,这就代表百姓受到的盘剥愈来愈重。孔子对自己教出的这么个不争气的学生,实在是非常失望。
其他文献
这是董桥专为作家版《今朝风日好》设计的一枚精致藏书票,这也是董桥迄今为止在海内外出版过的众多著作中的第一枚藏书票。  董桥收藏到非常珍贵的全套《The Life and Works of Charles Lamb》,他衷心景慕这套十二册书籍封面上的彩色皮画。于是,借其中一本封面皮画做了一款藏书票,以纪念英伦访书岁月,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今朝风日好》上。淡咖啡色调的书票中,一位绅士坐在书桌前低头静
期刊
傅月庵,本名林皎宏,台北人。著名“书人”“书虫”,读书多而杂,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肄业。资深编辑人。曾任出版社编辑、主编、副总编辑。主业编辑,副业写作,而以“文字工作者”统一之,笔锋多情而不失其识见,文章散见海峡两岸三地网络、报纸、杂志。平生服膺“买书第一、读书第二、编书第三、写书第四”原则,爱读闲书,不喜写作;逼稿成篇,非为稻粱谋,都因趣味耳。著有《蠹鱼头的旧书店地图》《生涯一蠹鱼》《天上大风》等
期刊
现在想起来,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试图始终保持幽默感,并不轻松。隶属于理性、睿智、幽默乃至机智之类的范畴大都只需做,不能想。你尽可以睿智,可千万不要想与睿智有关的任何事情……高人早说过的。2008年夏天时,我读完保罗·奥斯特的《月宫》。书中主人公马可每有挨不过去的事儿,总有贵人相助。马可便小有危难便开始祈求贵人。后来,他发现,如是念念不忘,贵人反倒迟迟。我想,民间语文也如贵人吧。我们不用记挂他,欢
期刊
我第一次听付琪上课还是在1991年的冬天。那一年,哈尔滨市在师大附中举办了一次高三作文讲评课的教学研究活动,执教的就是付琪——那时的他三十出头,风华正茂。我记得,那天他讲的是《材料与观点的统一》,结合一则关于“巴豆药效”的材料作文进行讲评。给我深刻印象的是这样一段教学:一个学生根据材料中所说的“巴豆过量药性最能泻,而只要用量适度却能够止泻”,在作文中写道,巴豆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随
期刊
端木蕻良先生是著名作家。1985年第六期《中学生阅读》登载的《最初的课》是他为中学生读者撰写的大作。“我的读书生活”是一个重点栏目。这个栏目的组稿要求,就是“名人”,“专稿”。  端木蕻良,1912年生,原名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1928年从家乡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21岁时,以32万言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震动文坛。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称誉其为“耀古惊天,举
期刊
一    我先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1969年,我14岁,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我们国家和前苏联在东北珍宝岛那个地区爆发了局部战争。我们县城有间汽车修理厂,一个姓苏的工人晚上修好了一辆解放牌卡车,天亮时他要去睡觉,为了告诉车间主任给他记加班工作量,他用粉笔在车箱上写了3个字“苏修好”。结果天亮后,这3个字被人解读为“苏联修正主义好”而当作了一条“反标”(那时全国最响亮的口号之一是:打倒美帝,打
期刊
长篇小说《铁流》是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支(1863~1949)一部纪念碑式的作品,描写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一支游击队在同白军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成长的故事。中文译者是著名的翻译家曹靖华。  1930年上半年,鲁迅应上海神州国光社的约请,编一套十种新俄文艺作品丛书。《铁流》为其中一种,先生约远在苏联的曹靖华翻译。第二年,随着国民党当局对左翼作家的压迫日益严苛,出版社因害怕而毁约,未交译稿的不再出版。《铁流
期刊
“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主要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季孙行父)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历代都得到了几乎全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
期刊
◆评课/特级教师 赵大鹏    一、故事导入  师: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做了一次著名的实验: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到沸油锅里,在那生死关头,青蛙用尽全力一下跃出了滚烫的油锅,安全逃生。隔了半个小时,他们使用了一个同样大小的铁锅,这回在锅里放了五分之四的冷水,然后把那只刚刚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到锅里。这只青蛙在水里来回地游动着,优哉游哉。接着,实验人员悄悄在锅底下用炭火慢慢加热。这只青蛙不明情况,
期刊
冒天下之大不韪    “冒天下之大不韪”,原作“犯天下之大不韪”。《左传·隐公十一年》有句:“(息侯)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后作“冒天下之大不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公祭康南海先生文》:“贞松不以岁寒改性,宁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毅然行吾心之所以自靖,斯正吾师之所以大过人,抑亦人纪之所攸托命。”不韪:不是,不对。“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意思是,不顾天下人强烈的反对,公然去傲天下入都认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