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成立宪章中就明确指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当前,我国社会处于激烈变革时期,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这种生存压力不知不觉地已经渗透到应该是天真烂漫的小学生身上,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一、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名心理健康的阳光使者,他应该用阳光驱散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心中的阴霾。在小学生眼中,教师无所不会,教师处处是自己模仿的榜样,教师最有权威,这种权威的力量远远超过父母。因此教师的个人行为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有重要影响。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小学教师的社会评价度较低,生存压力较大,相应的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了极个别有心理、精神疾患的教师伤害学生的恶性事故。因此,要解决小学生的健康问题,首先需要解决教育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者的不健康心理很容易在教学中表露出来,进而影响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影响其健康心理的形成。如一个教师在课堂上抱怨自己工资低,收入不如自己卖面条的小学同学,这里就隐约地向学生传达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事求是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素养和辅导理论知识。在美国,要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具备大学文凭和教师合格证书,要有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要系统学过有关的心理学课程。我国的现实状况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的。他们多是兼职教师,一般由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担任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和班主任或校医等来担任,杂拼乱凑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现象比较严重。其实即便是在这样困难的现实条件下,我们仍应积极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请一些专家来校进行指导。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来探讨、交流。在实践过程中,切忌向学生灌输一些深奥的心理学知识,甚至通过考试来检查学生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学校错误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划为后勤,作为教辅人员看待,使其地位边缘化,切身利益受到损害。优秀的教师不愿从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竟成了一些素质较低的教师的最后归宿。所以,要在全体教师普遍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培养、选拔各方面优秀的教师从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待遇上给予保证,鼓励他们做好本职工作。
三、注重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
六年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其心理问题也常常有不同表现。从进入小学的第一天起,学习便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性活动。一方面,小学生必须在生活习惯、情感、意志、智力等方面能够适应小学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在从事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他们还必须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成人社会的要求去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掌握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所以在一、二年级首先应该对小学生进行入学适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进行耐心的讲解、引导,使学生乐学、好学,逐步适应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习生活。三、四年级是中年级阶段,这时的重点应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树立自信。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五、六年级为高年级阶段,应侧重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耐挫能力及意志品质进行培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此时要引导他们区分自我与他人利益的差别,平等自信地处理与同学的关系。随着学习难度的提高,不少学生出现了成绩下滑的现象,此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增强意志品质。
四、不要过分夸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有时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这也是常见现象,要认真对待,但不要过分夸大、草木皆兵。不少人错误地认为一个人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所以他们害怕听到别人说自己存在心理问题,为防止他人误解,不肯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或指导。正是由于一些教师、学生和家长存在这种错误认识,所以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抵触情绪或回避倾向。这种错误认识阻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开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真正健康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绝无仅有。绝大多数人处于相对健康的状态。客观地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有轻有重,程度轻微的表现为心理冲突、心理压力、情感矛盾、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障碍、神经病和精神病等才属于严重的心理问题。不要动不动就给学生贴上心理不健康的标签。如有些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情况,教师就认为学生弱智,甚至要求做智力检查和测验;有些学生活泼调皮一些,教师就认为是患了多动症。这样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加重其心理负担。
总之,应当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我们今后应该加强探索、积极实践,在教育教学中摸索出更好的方法和措施,把这一工作做好。
(本栏责编 晓 月)
一、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名心理健康的阳光使者,他应该用阳光驱散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心中的阴霾。在小学生眼中,教师无所不会,教师处处是自己模仿的榜样,教师最有权威,这种权威的力量远远超过父母。因此教师的个人行为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有重要影响。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小学教师的社会评价度较低,生存压力较大,相应的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了极个别有心理、精神疾患的教师伤害学生的恶性事故。因此,要解决小学生的健康问题,首先需要解决教育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者的不健康心理很容易在教学中表露出来,进而影响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影响其健康心理的形成。如一个教师在课堂上抱怨自己工资低,收入不如自己卖面条的小学同学,这里就隐约地向学生传达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事求是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素养和辅导理论知识。在美国,要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具备大学文凭和教师合格证书,要有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要系统学过有关的心理学课程。我国的现实状况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的。他们多是兼职教师,一般由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担任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和班主任或校医等来担任,杂拼乱凑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现象比较严重。其实即便是在这样困难的现实条件下,我们仍应积极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请一些专家来校进行指导。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来探讨、交流。在实践过程中,切忌向学生灌输一些深奥的心理学知识,甚至通过考试来检查学生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学校错误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划为后勤,作为教辅人员看待,使其地位边缘化,切身利益受到损害。优秀的教师不愿从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竟成了一些素质较低的教师的最后归宿。所以,要在全体教师普遍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培养、选拔各方面优秀的教师从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待遇上给予保证,鼓励他们做好本职工作。
三、注重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
六年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其心理问题也常常有不同表现。从进入小学的第一天起,学习便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性活动。一方面,小学生必须在生活习惯、情感、意志、智力等方面能够适应小学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在从事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他们还必须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成人社会的要求去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掌握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所以在一、二年级首先应该对小学生进行入学适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进行耐心的讲解、引导,使学生乐学、好学,逐步适应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习生活。三、四年级是中年级阶段,这时的重点应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树立自信。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五、六年级为高年级阶段,应侧重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耐挫能力及意志品质进行培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此时要引导他们区分自我与他人利益的差别,平等自信地处理与同学的关系。随着学习难度的提高,不少学生出现了成绩下滑的现象,此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增强意志品质。
四、不要过分夸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有时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这也是常见现象,要认真对待,但不要过分夸大、草木皆兵。不少人错误地认为一个人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所以他们害怕听到别人说自己存在心理问题,为防止他人误解,不肯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或指导。正是由于一些教师、学生和家长存在这种错误认识,所以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抵触情绪或回避倾向。这种错误认识阻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开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真正健康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绝无仅有。绝大多数人处于相对健康的状态。客观地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有轻有重,程度轻微的表现为心理冲突、心理压力、情感矛盾、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障碍、神经病和精神病等才属于严重的心理问题。不要动不动就给学生贴上心理不健康的标签。如有些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情况,教师就认为学生弱智,甚至要求做智力检查和测验;有些学生活泼调皮一些,教师就认为是患了多动症。这样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加重其心理负担。
总之,应当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我们今后应该加强探索、积极实践,在教育教学中摸索出更好的方法和措施,把这一工作做好。
(本栏责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