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的艺术职业教育发展新维度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se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艺术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之一,处于这一大背景下的艺术职业教育,不仅具有艺术与科技“同根同源”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又迎来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推动“职普融通”的新契机。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与要求,当下的艺术职业教育需要突破已有认知与既有模式,立足“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布局,重新定义艺术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类型化发展路径,联接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开创艺术职业教育新维度,开拓新路径。
  关键词:艺术职业教育;艺术与科技融合;新维度;联接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8世纪以来的学科分类将本是“同根同源”的艺术与科技分割成了壁垒森严的两个领域,这种分割已经不能满足智能化信息科技时代对于知识融会的要求,艺术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在这一大背景下蓬勃发展的艺术职业教育,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又迎来了国家“十四五”规划“职普融通”的新契机。因此,艺术职业教育如何突破固有模式和认知,建立起立足于“十四五”规划重大布局的艺术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和类型化发展新路径,是关乎艺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艺术与科技“同根同源”
  我们今天谈论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其实是带有特定的现代知识体系背景的话题,也就是受到了西方18世纪以来,对学科进行分科的认识背景的说法。如果我们进行更早一些的回溯,就会发现,早期的知识并没有这种分割的情况。在古希腊文化起源时期的哲人眼中,真和美是统一的,求真与求美是一致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美存在于数的关系当中,美在于和谐,也就是一定数量上的比例关系。[1]102他们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发现了美的存在形式与美的规律,更从音乐艺术中找到了数学和声学的原理,毕达哥拉斯定理同时也是艺术上最美的分割比例。以我们今天的学科认知背景,会感到无比惊奇、崇拜甚至是不解,他们既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也是哲学家和美学家,集众多专业领域的身份于一体,但是在古希腊时期,他们就是一个单纯的身份“爱智慧者”,即Philosophy,追求自由的知识。
  今天广为人知的Science一词,自19世纪才开始逐渐被广泛使用,在19世纪之前的英语世界里,人们往往不是用这个词,而是用Natural philosophy(自然哲学),其宗旨是要从自然现象之中,追溯宇宙之本源。我们今天称谓的科学家,在当时则自谓 Natural philosopher(自然哲学家),在古希腊时期,philosopher(哲學家)属于最高级的知识阶层,是研究思辨性的科学即数学、自然哲学、形而上学的人。希腊人尊科学而贬低技艺,他们认为最高级的科学是无功利、不涉及实际用处和利害的思辨性的科学,只有为自身而存在的科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科学。亚里士多德说:“如若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想,那么,很显然他们是为了求知而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并不为他人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种科学中唯有这种科学才是自由的,只为了自身而存在。”[2]68-69因此,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理论性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第二类是实践性的科学,包括政治学、伦理学;第三类是创造性的科学,包括诗学、修辞学。[3]71只有第一类纯粹理论思辨性的科学是为知识而知识的自由的科学,是纯粹的无功利的自由的科学。另外两类科学都有外在的目的。而任何有功用目的的东西,都会使自身消散在实际功用目的当中,是不自由的。技艺就是实用功利的,是三等的科学。因此,在古希腊,研究技艺的人只是匠人。希腊人高调地将思辨科学置于实践科学与创制科学之上,是由于希腊人崇尚自由的精神决定的。从罗马时期至18世纪,科学的地位都处于崇高的“自由之艺”(Artes Liberales)。罗马人在继承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的同时,对希腊精深奥妙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分科,将文艺三科(文法、修辞、逻辑或辩证法)与数学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或和声学),统称为“自由七艺”(Artes Liberales)。随着中世纪手工业的发展,又陆续增加了机械七艺:包括毛纺、军事装备(建筑、绘画、雕刻)、航海、狩猎、戏剧等,这样的分类一直延续到了18世纪。我们会发现,今天属于艺术的学科,分别散布在自由七艺与机械七艺两大类别当中。今天被我们界定为造型艺术的建筑、绘画、雕刻三类都属于军事装备类别,这也是18世纪之前的欧洲艺术家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巨匠达·芬奇等人,为什么会同时精通各门类学科知识和技能,其时代背景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在我们今天看来,达·芬奇同时涉足了绘画、建筑、透视学、光学、医学解剖、军事机械工程等多个领域,跨越了文科、理科和艺术的学科界限,但是在他所处的时代,这些知识领域都归属于一个单纯的身份,即机械七艺当中的军事装备之艺。罗马时期两种“七艺”的划分,跨越了漫长的中世纪,一直延续到18 世纪,成为西方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分类方式。到了18世纪后期,随着艺术逐渐与实用技术分离,分科方式开始改变。巴图在1746年提出了“美的艺术”(Fine arts)概念,标志着审美性的艺术与实用技术分化,“艺术世界”逐渐独立并开始走向纯粹化的审美价值追求。
  现代专业的分科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而日益加深,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向着“专、精、尖”的方向纵深,分割的形态越来越细,分割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和艺术两个领域之间的壁垒也越来越坚固,最终发展成20世纪“两种文化”的分裂局面。英国科学家、小说家C.P.斯诺发出要融合“两种文化”的呼吁,[4]49-58也证明现代学科分裂情况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甚至演化为互不理解、彼此对立的糟糕局面。而当前的智能化信息科技时代向我们提出了知识融汇和打破学科界限的要求,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发展趋势。教育部2012年明确将艺术与科技颁布为高校特设专业,体现了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在其他传统学科或专业当中,也呈现出了艺术与科技的高度融合与渗透。本就具有艺术与科技“同根同源”这一得天独厚优势的艺术职业教育,在这一大背景下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重新定义艺术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布局和类型化发展路径
  现代学科专业的分化与“两种文化”的时代症结,是目前艺术职业教育面临的宏观背景。而“十四五”规划对我国艺术职业教育的重视与大力扶持发展实体经济的政策,又构成了艺术职业教育的小生态和特殊契机。基于这样的宏观背景与特殊条件,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重大转型和蓄势待发的阶段。下一步的艺术职业教育需要连接科学与艺术、沟通科学和人文两个维度来探索艺术职业教育的新方案。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推动“职普融通”。这意味着未来的职业教育可以更多地拿到大学本科学历,推进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相互融通。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把职业教育定位为一种教育类型,重新给当前和今后的职业教育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定位,这样的定位不仅是对职业教育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职业教育在实施改革的政策方针层面给予了重要的奠基与突破。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改革方案,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重大突破,体现了国家从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给予的高度重视与改革力度,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下好一盘大棋,打一场翻身仗。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轨并行发展,从纵向贯通与横向融通两个维度去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横向融通指的是要融通和统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这两类教育的并进式发展,大学也将会设置与职业教育相关的专业。同时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以及培训等多种教育类型的资源共享、课程互通、学分互认等条件,畅通各类人才的学习成长通道。纵向贯通指的是职业教育要完成、完善职业教育的体系,既要有中等职业教育,也要有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除了设有专科层次、还要有本科层次、乃至未来有可能要有研究生等层次的更加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争取类型突出的同时达到体系的完善,为职业教育的未来设计一个大有作为的蓝图。
  从国家教育部门对职业教育这盘大棋的统筹规划,可以看出国家从战略角度把职业教育作为国家顶层战略设计的一部分来对待。反映了“十四五”规划对职业教育赋予的新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把它与普通教育并行,扭转了过去对职业教育的“轻视”,不再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视为层次高低的区别,而是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并行发展,使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一样有自我上升和发展的广阔空间。这一举措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也符合人们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让技能与学历可以紧密结合起来,技能可以获得学历的认可,也让一部分学历有技能作为依托,这样的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赋能产业,让实体经济的发展更扎实稳健。因此,“职普融通”的教育举措,与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宏观战略密切联系,与“十四五”规划的整体布局相一致,顺应国家这样“一盘大棋”的统筹发展原则,艺术职业教育将会迎来大有作为的新局面。
  三、联接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是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驱动与终极关怀
  近年来,已经有多所院校开设了艺术与科技融合型的专业或学科。中央美院设立了艺术与科技学科,探索艺术与科技在不同领域结合的可能性,其中包括数据科技与艺术、智能科技与艺术、生物科技与艺术、机器人科技与艺术等几个方向,进行前沿性学科专业的实践与探索。浙江传媒学院也在2012年开设了艺术与科技专业,将科技与音乐表演、舞蹈编导等专业相结合,探索富有特色的专业化教学模式,将自身的专业优势融汇于互联网背景下大众文化发展业态当中,培养兼具艺术素养与科技应用跨界融合的音乐制作人才。此外,武汉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都在结合自身师资优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开启了计算机音乐实验中心等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新尝试。
  众多高等院校依托蓬勃发展的大众文化产业,强调多媒体与开放性的专业训练平台,为广阔的产学研前景赋能,体现出了高度的学科建设前瞻性与社会关注视角。这些国内艺术院校的学科新动向与新趋势对于艺术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借鉴,也带来了资源共享的可能。当然,艺术职业教育既要兼顾与普通艺术教育的互通性与兼容性,更要关注与普通教育的差异化,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确立自身风格,强化专业特色。
  基于这种认识,优化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结构就成为落实政策的重要路径与手段。需要系统性地进行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的调整规划,顺应“后疫情时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对艺术职业的技能教育与理论建设进行相应改革。其中包括课程设置、教学主体、实践应用内容以及教学成果的测评等,需要考虑到纵向衔接性与横向实操性两个方面。在重视艺术创作和美育价值时,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成果,吸收科技领域的丰富资源,思考艺术与科技的相互关系、两者在艺术职业教育中怎样融合、以及融合的价值导向等问题。
  在学科建设层面,注重专业化、学科化和实操性的同时,又不可陷入技术性的功能主义怪圈,落入技术至上的功能局限,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和情感价值的淡漠。艺术与科技融合型的学科或专业,既要注重跨学科的专业交叉性质,培养综合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又要训练理论思辨能力,可以构建更加契合于当下社会环境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立足于这样双向激励机制下的艺术职业教育,在跨学科培养机制上就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今天的艺术职业学科专业的学生,作为艺术家、设计师、文创开发者,给社会创造的不再仅仅止于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纵观学科的变革,更加要求我们站在人的角度、环境的角度、宇宙的角度,参与到人类科技伦理秩序的建构中去。
  在教学模式上,依托跨学科背景这样的先决条件,建立良好的多学科互动机制,在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富有创意的思考与大胆实践。例如设计、数字媒体、影视、音乐科技等专业的技术更新很快,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内容,关注学科与技术的前沿动态,开发出适应技术潮流和兼容实操性,又具有社会契合度的课程架构,避免教学内容的陈旧落后以及与社会需求脱节。关注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发展职业教育的精准性和嵌入性,形成与传统学科的互补机制。在人才培养的课程設置上,多以项目制的形式去展开教学活动,激励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一些新的创制项目和研发课题。同时适当增加一些人文理论性课程的设置,这样才能构建出既有专业特色又具备人文素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外,探索艺术与科技平等对话和相互交叉的融合方式,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艺术职业教育中学科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
  只有将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相融合,才能够创建更好的艺术职业教育的未来。这两者的融合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核心必须实现跨界知识之间真正的渗透与统一,达到高度的综合性与一致性,才能够和谐地实现其社会效用与价值。正如此前谈到的斯诺提出的“两种文化”的分裂,这种文化分裂现象一旦建立起来,各种社会力量不是促使其减弱,而是使它变得更加僵化。这种分裂不仅仅体现在社会现象层面,同时也体现在专业领域的壁垒和互不兼容当中。要解决分裂对立的情况,在社会层面需要通过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来改观。在具体的教育实施层面,需要在技术训练当中融入艺术与人文思想的鲜活情感价值与创新力,追慕希腊文明发展时期的童年气息,追求知识只是为了获得自由,知识没有学科的区分,它们都是为了追求生命的自由与美好这类整体性目的而展开。艺术与科技,只有在为提升生命价值的整体性立场之上,才能够实现和谐统一,这是联接艺术与科技的最高价值目标。而联接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也是作为艺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驱动与终极关怀。
  结 论
  艺术职业教育在今天的社会角色定位中,除了要承担艺术人才培养、社会文化服务等职能,还要参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创造,架起艺术与科技、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桥梁,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实用性、创新性艺术人才的需求,真正做到艺术职业教育的类型化发展方向,创立符合当代社会审美和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在两种文化之间达成对话,实现整体性的和谐一致,这也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教育界广泛探讨与推动的重大议题。
  参考文献:
  [1]栾鑫.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观念”及其影响[J].北方文学,2018(23).
  [2]吴国盛.希腊思维方式与科学精神的起源[J].民主与科学,2016(6).
  [3]聂敏里.亚里士多德对科学知识体系的划分[J].哲学研究,2016(12).
  [4]曹莉.“两种文化?C.P.斯诺的意义”:回顾与思辨[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责任编辑:万书荣)
其他文献
分析初中英语单元复习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沪教牛津版初中《英语》8AUnit 5 Educational Exchange单元复习课,探究如何在复习课教学中有效落实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应在主题意义探究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整合单元内容、创设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主题语境,设计层层深入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意义探究和深度学习,从而提高单元复习课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介绍思维品质的相关概念。以米莉(Millie)的校园生活语篇为载体,引导学生用人称代词介绍自己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人称代词的主格和宾格,并分析、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其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灵活性。
香港街头招牌的北魏楷书字体是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催生的文化产物,也是香港在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下演变的视觉符号.论文以“香港北魏楷书字体”为视角与轨迹,探索香港的文字景观,
概述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现状。分析英语绘本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结合教学实例,探究核心素养引领下英语绘本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提出选择合适的英语绘本、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等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发展其语言能力。
摘 要: 博物馆展览是实施青少年教育的具体手段,革命历史类展览由于展览主题的严肃性,往往让青少年对之有一定距离感,成为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中的一个短板。福建博物院策划“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革命先驱遗书展”,在展陈设计、展览解读、延伸教育等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尝试,旨在为革命历史类展览中青少年教育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革命历史类展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历史
观察6位初中优秀英语教师的教学过程,从问题类型、等待时间、提问指向、提问分配四个角度分析他们的课堂提问情况。发现在阅读课上提出的展示性问题较多,在语法课上提出的参考性问题较多;有足够的耐心等候学生回答,等待时间较长;在提问指向方面,以指定学生回答和引导学生自愿回答为主;提问分配不太均衡,大多集中在前排和中间的位置。
目前,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戏曲艺术的对外传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传统的戏曲对外传播方式往往过分拘泥于“自我文化视角”而导
针对初中英语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项目式理念进行英语作业设计。阐述初中英语项目式作业的规划。提出项目式理念下初中英语作业的类型,即制作类项目作业、情境类项目作业、调查类项目作业等。
兰州太平鼓器形独特、音韵浑厚,是极具地域性的民俗艺术.作为表演的兰州太平鼓,具有配套的服装配饰和完整的表演程式,已成为兰州著名的城市名片之一;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在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要求的语境中,如何提升艺术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已经成为当下需要讨论的命题.文章基于时代诉求与学科发展需要,以及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