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期,我园开辟了“每日推进” 的社会性园本课程,组织孩子开展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如种植植物、给小动物换水、夹豆子、整理区角、记录天气情况、修补图书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渗透了“活动单导学”的理念,以幼儿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吸引他们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支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更好地促进了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下面就“种植玉米”谈一点我的反思。
一、在参与讨论中“激发兴趣”
“活动单导学”的教学模式倡导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以活动促进孩子的发展。我们将孩子引向大自然,大社会,鼓励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充分调动幼儿的眼、耳、脑、手,让他们做活动的主人,还幼儿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发挥灵性,突显个性,激发他们的兴趣。那么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如何引导孩子在活动中主动地学习?结合以前的经验,我们组织了“种植玉米”的活动。
当我告诉大家我们班的“每日推进”活动是种植玉米时。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有的疑惑——种哪里啊?有的茫然——怎么种啊?有的跳跃——我们也要种玉米啊,我们种的玉米会结玉米棒吗?”为了帮助孩子了解种植玉米的程序,我特意从网上找来了几幅农民伯伯种植玉米的画面,和幼儿共同欣赏。通过观察画面,幼儿对如何种植玉米有了初步的了解。于是,他们开始设想如何种植玉米。首先,大家提出要准备工具,接下来分组讨论,最后由组长发言。由于我们班的好多小朋友老家都在农村,看到过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田间劳动的场景,具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大家想出了很多好的方法。如一组的张涵玥说要准备小铲和小锹;二组的许瑞桢说要准备喷壶、水壶;玉米种子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大家决定用小铲水壶等种植工具。接着,孩子们讨论该怎么分工,并商量出“翻土组”、“种植组”、“浇水组”,还选出了组长。
一切就绪,在孩子们的欢呼雀跃声中我们来到了种植园,大家按商量好的分工进行合作。有的挖土,有的下种,有的浇水。整个过程都是孩子们自己动手。老师则给予他们适时适当的指导,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此外,本次活动中分工合作的形式以及小组长的推举,使得整个活动更加有序,有效。随着活动的顺利开展,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责任感增强了,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二、在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
让孩子在活动中主动发展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基本策略,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建构者。教师是他们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探究过程。孩子们都有一个“种子的秘密” 观察记录本,他们会把自己观察到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用画图、夹图、夹文等多种方式记录在本子上。每天早上,来到幼儿园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玉米苗。孩子们会对种子说上几句:“瞧,我的种子长出小芽芽了!”“那是种子的胡子吗?”“为什么你有两片叶子,我的只有一片呢?”当孩子们问起“为什么有的玉米发了芽,有的玉米没发芽。有的玉米长得高,有的长得矮”时,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把这个问题再抛给他们,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原因。“是有的玉米喝的水少,所以长得瘦吗?;”“是玉米妈妈生病了,就长得小吗?”孩子们猜测着各种各样的结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玉米生长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通过观察、比较,孩子们终于自己得出了结论,知道了照不到阳光比较干燥的地方,玉米就长得瘦或矮,有虫子咬了的玉米就不会发芽等。活动中幼儿发现,交流,分享,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在思辨中获得了对大自然中某些内在联系的认识,建构了一定的植物生长的知识。这不仅仅是一种种植活动,也培养了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态度,同时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更增强了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
三、情境体验中“提高能力”
教师创设适宜的情境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的第一个要求,“情”是孩子学习的基础,“境”是孩子获得知识的保证。在具体的情境中,孩子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超乎成人的想像。当孩子们发现有一块泥土特结实,用铲子怎么也铲不动时,我本想走过去帮忙,只见张寓程在上面倒了一些水,并自言自语的说“泡面了,泡饼干了”;当发现种得浅的玉米被水一洒就露了上来时,就又在上面添上一些土再“压了压”……真实的情境让他们动手、动脑,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成功的喜悦溢于每个人的小脸。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倡导以活动促进孩子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我们必须在儿童面前打开大自然这部奇异的书。甚至像在种土豆或者种甜菜这样平凡的、熟悉的、司空见惯的事情里,也都可以翻开一页又一页的新文章,使儿童把习以为常的劳动看成不平常的、引入入胜的、富有浪漫精神的事。”在活动单导学和苏霍姆林斯基理念的引导下,我园“每日推进”的社会性园本课程——种植玉米活动将会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教育作用,使我们的孩子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玥. “活动单导学”:小课堂演绎大课改——如皋市教育局局长金海清专访[J].《江苏教育研究》
2. 宗海燕.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田园种植活动——大五班“芋头丰收”过程实录及反思
一、在参与讨论中“激发兴趣”
“活动单导学”的教学模式倡导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以活动促进孩子的发展。我们将孩子引向大自然,大社会,鼓励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充分调动幼儿的眼、耳、脑、手,让他们做活动的主人,还幼儿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发挥灵性,突显个性,激发他们的兴趣。那么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如何引导孩子在活动中主动地学习?结合以前的经验,我们组织了“种植玉米”的活动。
当我告诉大家我们班的“每日推进”活动是种植玉米时。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有的疑惑——种哪里啊?有的茫然——怎么种啊?有的跳跃——我们也要种玉米啊,我们种的玉米会结玉米棒吗?”为了帮助孩子了解种植玉米的程序,我特意从网上找来了几幅农民伯伯种植玉米的画面,和幼儿共同欣赏。通过观察画面,幼儿对如何种植玉米有了初步的了解。于是,他们开始设想如何种植玉米。首先,大家提出要准备工具,接下来分组讨论,最后由组长发言。由于我们班的好多小朋友老家都在农村,看到过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田间劳动的场景,具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大家想出了很多好的方法。如一组的张涵玥说要准备小铲和小锹;二组的许瑞桢说要准备喷壶、水壶;玉米种子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大家决定用小铲水壶等种植工具。接着,孩子们讨论该怎么分工,并商量出“翻土组”、“种植组”、“浇水组”,还选出了组长。
一切就绪,在孩子们的欢呼雀跃声中我们来到了种植园,大家按商量好的分工进行合作。有的挖土,有的下种,有的浇水。整个过程都是孩子们自己动手。老师则给予他们适时适当的指导,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此外,本次活动中分工合作的形式以及小组长的推举,使得整个活动更加有序,有效。随着活动的顺利开展,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责任感增强了,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二、在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
让孩子在活动中主动发展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基本策略,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建构者。教师是他们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探究过程。孩子们都有一个“种子的秘密” 观察记录本,他们会把自己观察到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用画图、夹图、夹文等多种方式记录在本子上。每天早上,来到幼儿园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玉米苗。孩子们会对种子说上几句:“瞧,我的种子长出小芽芽了!”“那是种子的胡子吗?”“为什么你有两片叶子,我的只有一片呢?”当孩子们问起“为什么有的玉米发了芽,有的玉米没发芽。有的玉米长得高,有的长得矮”时,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把这个问题再抛给他们,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原因。“是有的玉米喝的水少,所以长得瘦吗?;”“是玉米妈妈生病了,就长得小吗?”孩子们猜测着各种各样的结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玉米生长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通过观察、比较,孩子们终于自己得出了结论,知道了照不到阳光比较干燥的地方,玉米就长得瘦或矮,有虫子咬了的玉米就不会发芽等。活动中幼儿发现,交流,分享,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在思辨中获得了对大自然中某些内在联系的认识,建构了一定的植物生长的知识。这不仅仅是一种种植活动,也培养了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态度,同时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更增强了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
三、情境体验中“提高能力”
教师创设适宜的情境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的第一个要求,“情”是孩子学习的基础,“境”是孩子获得知识的保证。在具体的情境中,孩子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超乎成人的想像。当孩子们发现有一块泥土特结实,用铲子怎么也铲不动时,我本想走过去帮忙,只见张寓程在上面倒了一些水,并自言自语的说“泡面了,泡饼干了”;当发现种得浅的玉米被水一洒就露了上来时,就又在上面添上一些土再“压了压”……真实的情境让他们动手、动脑,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成功的喜悦溢于每个人的小脸。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倡导以活动促进孩子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我们必须在儿童面前打开大自然这部奇异的书。甚至像在种土豆或者种甜菜这样平凡的、熟悉的、司空见惯的事情里,也都可以翻开一页又一页的新文章,使儿童把习以为常的劳动看成不平常的、引入入胜的、富有浪漫精神的事。”在活动单导学和苏霍姆林斯基理念的引导下,我园“每日推进”的社会性园本课程——种植玉米活动将会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教育作用,使我们的孩子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玥. “活动单导学”:小课堂演绎大课改——如皋市教育局局长金海清专访[J].《江苏教育研究》
2. 宗海燕.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田园种植活动——大五班“芋头丰收”过程实录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