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只可爱的流浪猫——樱樱身上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假如晚上找不到它,你就抬头看天上最亮的星星,正对着星星的地方就能找到它。……后来我们为樱樱找到了一个伴侣,它的名字叫桃桃。樱樱和桃桃是幸福的一对,因为它们的名字之和就是人见人爱的“樱桃”。我想过不久,它们身边就会有很多的小樱桃,到时候,我们就该为小樱桃的出生举办庆典了!……”
读完以上这段学生的习作后,读者可能会忍俊不禁吧。童真的话语,无邪的心灵,美好的情感,泼泼洒洒展现在我们眼前时,多么令人感动与振奋!习作不是无情物,它有灵性,有内涵,有魅力。曹苇舫在《文本建构论》中提出,写作的关键问题不在“怎样写”,而在于对世界“如何看”。笔者非常赞同这一观点。虽然对小学生而言,“怎样写”从某种角度来说确实非常重要,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如何看”。“如何看”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小学中年级的习作中,就应指导学生用心看——用心看自己眼中的世界,并感受着、思考着生活,收获属于自己的成果。简而言之,应让孩子的写作从“心”开始。
1让孩子心有所感,感怀真情
走进学生的心灵,你会发现一个澄明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涵喜与忧,笑与泪,有着令成人噗哧一笑的故事。当语文教师用发现的眼光、惊喜的神情去呵护和赞赏学生细腻的情感的时候,它们就会日益丰富起来。而有了丰富的情感源头,文思泉涌也就“顺理成章”了。
1.1敏于捕捉。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若是孩子有心写周记、小作文或是小练笔,往往有真心流露的点滴。为杜绝空洞干巴、流水帐式的“豆腐干”的泛滥,教师要善于以“火眼金睛”捕捉小作者的“感触点”,当众范读或是极力赞扬,以此让学生感受细腻情怀,更是引导全体孩子懂得“我手写我心”的意义。本周某学生的周记写了《我和彩文鸟》,她把自己养彩文鸟的经历娓娓道来。文中她写道:“……从那天开始,“帅哥”就拒绝进食了。每次我拿给它爱吃的小米,它就像没看见一样,只是站着发呆,眼里充满了悲凄与孤独。几天后的一个早晨,我再去看它时,发现它已经倒下了,浑身僵硬,笼中的食物还是原封不动地摆在那儿。我难过地流下了眼泪,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养过小鸟了。”范读到这儿,我的心又被猛地一震:就这样一只彩文鸟的死让“我就再也没养过小鸟了”。这是多么难忘的情感历程,多么纯真的童心!老师范读完整篇文章,学生还沉浸其中,小小的脸上写满了沉重与伤感。
虽然瞬间的情感被激动还不能说明什么,但如果语文教师善于“捕捉”感怀的真情,并常常温柔地“撞出”学生小小的心灵,学生的抒怀将更加自如,其生命的色彩也必然会显得愈加斑斓。
1.2精于指导。孩子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教师精心指导与点拨。一旦周边的一花一草、一鸟一虫融入学生自己的情怀,那一枝一叶总关情了。教师可以带孩子们到学校公园寻找动物。观察它们的迥异形态;触摸植物,欣赏它们的摇曳多姿……教室里的文竹抽枝了,课间与学生一起端详、摆弄,于是学生笔下的文竹活了:文竹又探出了一根根纤细的绿叶,它的叶片一片一片地叠着,碧绿碧绿的,显示着生命的活力。偶尔吹来一阵清风,文竹还会迎风舞蹈,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生物角上的小乌龟烦躁不安地爬着,学生的解读那么出人意料:那天我没有做作业,就在教室里乱窜。忽然,看到小乌龟在玻璃缸里不停地爬动,显得烦躁不安。这小东西,为什么会乱爬?我走近去一看,却发现它紧紧地盯着我看,好像在问:“你没有做完作业能玩吗?”我被它盯得很难为情,就开始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了。小乌龟似乎看到了我的表现,不再爬了,静静地陪着我!
这就是学生的内心世界:纤细的文竹居然赋有温暖的感觉,小乌龟的烦躁是由于“我”的偷懒……学生小小的脑袋里蕴藏着成人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作为情感引路者的语文教师如能敏锐地发现、欣喜地呵护、有效地指点学生的心有所喜、心有所痛、心有所失、心有所念、心有所忆,那么他们的悟性、童情便会涓涓流淌。当然,语文教师还要巧于个别指导与全体熏陶感染,同时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悟生命。理解社会,指导学生写出具有情感色彩与鲜明个性的习作。
2让孩子心有所思,思索生活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中考作文,命题意图愈来愈贴近社会生活,关注现实生活,指向本我生活。就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而言,《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3~4年级)习作要求中提到“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在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要求中提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凡此种种:要求学生细心观察体验,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值得思考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记得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读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无字书,吸生活之水,开阔视野。”笔者认为,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单从现实生活思索体验,缺乏系统知识的支撑,视野难以开阔。若从生活、阅读两条途径切入,提供学生心有所思的土壤,无论对独特感受的深入还是习作素材的积累均能起到良好效果。
2.1我思故我在:让学生坚持练写随笔。语文即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心有所思,诉诸笔端,就成了日常随笔。小学生的随笔不同于日记,不硬性规定天天都写,提倡有时间有内容就写,它也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辞藻的出彩,而在于学生思考的内涵与良好习惯的养成。《孟子·告子上》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写随笔亦如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开动思想的机器,善于观察、分析、思索,从学校、家庭、社会中普普通通的小事着眼,写下自己的思索。举学生习作二例:
……花儿吐蕊,雀儿啾啾,爷爷打太极拳,我朗读英语,这真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早晨。太阳升起来了,朝霞一片火红。哦,早起的感觉真好。我要有计划地安排作息,别让暑假生活白白浪费!
……我看到菜场门口的乞丐,没有双腿,两手撑在地上,艰难地移动着。面前的碗里放着几个硬币。我快速地走到碗边放了一个一元硬币,然后远远地看着他。他多可怜呀!为什么他会这样呢?他今天晚上到什么地方去吃饭,什么地方让他睡觉?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中浮现。……
诸如此类的随笔直接来自生活,新鲜中透着质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如果学生成了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细细观察,处处留意,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再加以随笔的练写,积少成多,那么,作文时便会妙笔生花,游刃有余,生活亦会愈发“精彩纷呈”。
2.2我读心敞亮: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童心幼稚,然而纯正。要丰盈学生的内心,提供更多思索空间,阅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培根有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的确,在丰富见识的同时,体验到各种情感,思索人生百味,是积累习作素材的最佳方式。带着问题去阅读。书中的名言哲理、成语典故、社会观察、人生感悟等都可以加以有效吸纳借鉴,为我所用。若是看到心动时。要学会积累即时想法,特别是那些新奇的、带着明显个性特点的想法,于日后习作时说不定能起到“生花”的作用。积累得多,思考得勤,习作时思想认识深了,表达通畅了,便会得心而应手。例举班级一学生的一份阅读积累:
阅读摘记:呕心沥血、挑灯夜读、毫不气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阅读感悟:“天才来自勤奋”这句话文中出现了很多次.它让我想到了读初三的邻居大姐姐,不论是早是晚,她总是把头埋在一本本厚厚的、砖头似的书里刻苦攻读,夜深了我总能看到她家书房里的灯光,终于她考上了效实高中!我为她高兴,因为我知道那是她用辛勤付出,刻苦学习浇灌出来的果实!我也需要这种勤奋!
从这份寻常的阅读积累,我们看到了一颗积极思考、向上的心灵。或许在成人眼里,它显得稚嫩肤浅,但如果坚持这样的心有所思的阅读,日后所显现的不仅仅是习作上的成功!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而从“心”开始指导学生的习作,正是这一新理念试验田上的耕种,它播种“心”的种子,将收获与生命一样精彩的学生作文!
读完以上这段学生的习作后,读者可能会忍俊不禁吧。童真的话语,无邪的心灵,美好的情感,泼泼洒洒展现在我们眼前时,多么令人感动与振奋!习作不是无情物,它有灵性,有内涵,有魅力。曹苇舫在《文本建构论》中提出,写作的关键问题不在“怎样写”,而在于对世界“如何看”。笔者非常赞同这一观点。虽然对小学生而言,“怎样写”从某种角度来说确实非常重要,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如何看”。“如何看”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小学中年级的习作中,就应指导学生用心看——用心看自己眼中的世界,并感受着、思考着生活,收获属于自己的成果。简而言之,应让孩子的写作从“心”开始。
1让孩子心有所感,感怀真情
走进学生的心灵,你会发现一个澄明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涵喜与忧,笑与泪,有着令成人噗哧一笑的故事。当语文教师用发现的眼光、惊喜的神情去呵护和赞赏学生细腻的情感的时候,它们就会日益丰富起来。而有了丰富的情感源头,文思泉涌也就“顺理成章”了。
1.1敏于捕捉。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若是孩子有心写周记、小作文或是小练笔,往往有真心流露的点滴。为杜绝空洞干巴、流水帐式的“豆腐干”的泛滥,教师要善于以“火眼金睛”捕捉小作者的“感触点”,当众范读或是极力赞扬,以此让学生感受细腻情怀,更是引导全体孩子懂得“我手写我心”的意义。本周某学生的周记写了《我和彩文鸟》,她把自己养彩文鸟的经历娓娓道来。文中她写道:“……从那天开始,“帅哥”就拒绝进食了。每次我拿给它爱吃的小米,它就像没看见一样,只是站着发呆,眼里充满了悲凄与孤独。几天后的一个早晨,我再去看它时,发现它已经倒下了,浑身僵硬,笼中的食物还是原封不动地摆在那儿。我难过地流下了眼泪,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养过小鸟了。”范读到这儿,我的心又被猛地一震:就这样一只彩文鸟的死让“我就再也没养过小鸟了”。这是多么难忘的情感历程,多么纯真的童心!老师范读完整篇文章,学生还沉浸其中,小小的脸上写满了沉重与伤感。
虽然瞬间的情感被激动还不能说明什么,但如果语文教师善于“捕捉”感怀的真情,并常常温柔地“撞出”学生小小的心灵,学生的抒怀将更加自如,其生命的色彩也必然会显得愈加斑斓。
1.2精于指导。孩子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教师精心指导与点拨。一旦周边的一花一草、一鸟一虫融入学生自己的情怀,那一枝一叶总关情了。教师可以带孩子们到学校公园寻找动物。观察它们的迥异形态;触摸植物,欣赏它们的摇曳多姿……教室里的文竹抽枝了,课间与学生一起端详、摆弄,于是学生笔下的文竹活了:文竹又探出了一根根纤细的绿叶,它的叶片一片一片地叠着,碧绿碧绿的,显示着生命的活力。偶尔吹来一阵清风,文竹还会迎风舞蹈,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生物角上的小乌龟烦躁不安地爬着,学生的解读那么出人意料:那天我没有做作业,就在教室里乱窜。忽然,看到小乌龟在玻璃缸里不停地爬动,显得烦躁不安。这小东西,为什么会乱爬?我走近去一看,却发现它紧紧地盯着我看,好像在问:“你没有做完作业能玩吗?”我被它盯得很难为情,就开始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了。小乌龟似乎看到了我的表现,不再爬了,静静地陪着我!
这就是学生的内心世界:纤细的文竹居然赋有温暖的感觉,小乌龟的烦躁是由于“我”的偷懒……学生小小的脑袋里蕴藏着成人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作为情感引路者的语文教师如能敏锐地发现、欣喜地呵护、有效地指点学生的心有所喜、心有所痛、心有所失、心有所念、心有所忆,那么他们的悟性、童情便会涓涓流淌。当然,语文教师还要巧于个别指导与全体熏陶感染,同时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悟生命。理解社会,指导学生写出具有情感色彩与鲜明个性的习作。
2让孩子心有所思,思索生活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中考作文,命题意图愈来愈贴近社会生活,关注现实生活,指向本我生活。就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而言,《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3~4年级)习作要求中提到“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在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要求中提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凡此种种:要求学生细心观察体验,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值得思考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记得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读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读无字书,吸生活之水,开阔视野。”笔者认为,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单从现实生活思索体验,缺乏系统知识的支撑,视野难以开阔。若从生活、阅读两条途径切入,提供学生心有所思的土壤,无论对独特感受的深入还是习作素材的积累均能起到良好效果。
2.1我思故我在:让学生坚持练写随笔。语文即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心有所思,诉诸笔端,就成了日常随笔。小学生的随笔不同于日记,不硬性规定天天都写,提倡有时间有内容就写,它也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辞藻的出彩,而在于学生思考的内涵与良好习惯的养成。《孟子·告子上》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写随笔亦如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开动思想的机器,善于观察、分析、思索,从学校、家庭、社会中普普通通的小事着眼,写下自己的思索。举学生习作二例:
……花儿吐蕊,雀儿啾啾,爷爷打太极拳,我朗读英语,这真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早晨。太阳升起来了,朝霞一片火红。哦,早起的感觉真好。我要有计划地安排作息,别让暑假生活白白浪费!
……我看到菜场门口的乞丐,没有双腿,两手撑在地上,艰难地移动着。面前的碗里放着几个硬币。我快速地走到碗边放了一个一元硬币,然后远远地看着他。他多可怜呀!为什么他会这样呢?他今天晚上到什么地方去吃饭,什么地方让他睡觉?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中浮现。……
诸如此类的随笔直接来自生活,新鲜中透着质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古人云“功夫在诗外”。如果学生成了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细细观察,处处留意,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再加以随笔的练写,积少成多,那么,作文时便会妙笔生花,游刃有余,生活亦会愈发“精彩纷呈”。
2.2我读心敞亮: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童心幼稚,然而纯正。要丰盈学生的内心,提供更多思索空间,阅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培根有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的确,在丰富见识的同时,体验到各种情感,思索人生百味,是积累习作素材的最佳方式。带着问题去阅读。书中的名言哲理、成语典故、社会观察、人生感悟等都可以加以有效吸纳借鉴,为我所用。若是看到心动时。要学会积累即时想法,特别是那些新奇的、带着明显个性特点的想法,于日后习作时说不定能起到“生花”的作用。积累得多,思考得勤,习作时思想认识深了,表达通畅了,便会得心而应手。例举班级一学生的一份阅读积累:
阅读摘记:呕心沥血、挑灯夜读、毫不气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阅读感悟:“天才来自勤奋”这句话文中出现了很多次.它让我想到了读初三的邻居大姐姐,不论是早是晚,她总是把头埋在一本本厚厚的、砖头似的书里刻苦攻读,夜深了我总能看到她家书房里的灯光,终于她考上了效实高中!我为她高兴,因为我知道那是她用辛勤付出,刻苦学习浇灌出来的果实!我也需要这种勤奋!
从这份寻常的阅读积累,我们看到了一颗积极思考、向上的心灵。或许在成人眼里,它显得稚嫩肤浅,但如果坚持这样的心有所思的阅读,日后所显现的不仅仅是习作上的成功!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而从“心”开始指导学生的习作,正是这一新理念试验田上的耕种,它播种“心”的种子,将收获与生命一样精彩的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