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人们通过感官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内化知识的过程,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的学生,往往学习能力也不差。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小学生能够文从字顺地完成阅读,理解阅读内容,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而考虑到小学生语文基础认知较弱,加上小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自制力、主动性较弱,很难持续性地进行阅读学习,所以要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从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采取小学生更容易接受、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能力培养 阅读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06
在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学习,学生方面的因素是学生个人兴趣低、阅读认知不清晰、学习能力不足,教师方面的因素无外乎教学方式单一,不足以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以提升其阅读能力。为了更好地研究如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分析一下这类影响因素,再对改善这类问题的具体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希望更多的语文工作者能作为教学的参考。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1.学生的基础认知较弱
小学生刚刚系统性学习语文知识,基础认知较弱,不仅要学习如何拼读语文,还需要学习生字的默写、词语含义,还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一定的阅读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内容足够复杂,需要学生能有一个过渡阶段去适应。而且,由于小学生基础知识弱的特点,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喜欢依赖教师的讲解、指导,这对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相反作用,长时间的依赖,会导致学生在阅读中“不会思考”,更不会“主动阅读”,阅读只能够在教师及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完成。
2.学生的学习兴趣低、阅读习惯差
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部分小学生不喜欢阅读,不愿意参与阅读,这种现象造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低,而归根结底,在于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低,对于阅读学习的定位不清晰,将“阅读”等同于“背诵、朗诵”,不能从阅读学习中感受到阅读对个人知识构建的促进作用,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本不会进行任何主动性的阅读,学生的语文阅读量仅来源于课本,阅读习惯差,学生阅读能力难以提升。而小学生阅读习惯差还可能受到家庭的影响,现代是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小学生的父母在家不再阅读书籍,而是上网购物、打游戏,并没有为小学生的学习发展构建一个适宜的环境,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相比于阅读,也更愿意上网。
3.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
阅读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锻炼思维、培养阅读学习能力的重要过程,然而部分教师并未将此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而是将教学任务作为教学目标,主导学生阅读学习,运用单一的“领读、释义、自问自答”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实施阅读教学,导致小学生的學习积极性只会愈低,学习兴趣也逐渐降低。还有部分教师明明知道问题所在,却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造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
4.教师的内容设计不符合小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要因材施教,引导每一位小学生参与阅读、学会阅读,但是部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很少关注到各类差异性学生阅读学习的情况,反而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导致小学生的各方面学习潜力没有被发掘,学生的良好表现也没有被看到,学生不愿意配合教师,教师不愿意用心设计教学内容,形成恶性循环,阅读教学的课堂氛围越来越差。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增加情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针对小学生基础认知较弱、形象思维丰富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增加阅读情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学习生字的含义和发音,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看到纯文字类的阅读内容时,兴趣较低,而当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不再一味地讲解释义,而是贴近阅读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个趣味性强的动态情景,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阅读中,主动地探索接下的语文内容,让学生快乐的阅读,兴趣学习。在利用情景教学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情景画面,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生字图片,在学生学习课文时,也能拿着卡片对着课文学习生字,在课文中更好地理解生字的意义,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文《四个太阳》的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师设计了“绿绿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彩色的太阳”的动态图片,告诉学生有这样四个太阳,利用这种奇幻、色彩艳丽的动态图片勾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小学生想要阅读课文的求知欲望。考虑到一年级小学生还处在认字的阶段,教师可以再设计一些带有卡通图案的场景图片,如“颜”字,设计一张有多个颜色彩铅的卡通图片,“甜”便设计一张带有甜品的图片等,并将生字图卡发给每位小学生,让小学生拿着生字卡,再次阅读课文,找一找这些生字或词语出现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引导学生拿出铅笔圈画出来,并试着自己拼读和默写。
2.增加互动,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也不是学生的全自由,而是师生之间处在一种平等的互动地位,增加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增加自己的见识,学习阅读方法,而学生则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思维,能够慢慢地独立阅读、发表自己的个性化建议。增加互动,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层次教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在阅读同样一段话、一篇课文时侧重的地方也不同,理解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异,而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让不同层次、不同思维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针对阅读的语文内容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之间有良好的交流,因材施教,所有学生的阅读思维都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草船借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问题来导读,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首先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出处是《三国演义》,并让学生通读文章,在学生二次阅读时,教师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草船借箭这个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你能将文章的脉络,简要地总结出来吗?”小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逐渐找到答案,教师便可以挑选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多思、多表达,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能将自己的阅读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提升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最后在课文阅读学习过后,教师可以组织各个层次、阅读能力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共同讨论观点类的问题:“《草船借箭》中人物,你更喜欢谁?原因是什么?”促使不同层次、不同观点的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进行思维的交流,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
3.增加预测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专门设置了预测阅读教学的课文,这种预测阅读教学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创作能力。“预测”体现了学生的直观阅读、联系知识经验的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在教授语文课文中,增加“预测阅读”环节,引导学生“猜测”“验证”“创作”,促使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内容的探索、探究学习。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预测阅读的教学方式适合已经具备一定阅读经验和阅读量的中高段的小学生学习,低学段小学生阅读量不足,难以预测阅读内容的走向。所以这种教学方法的前提:①学生已具备一定阅读量;②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了解到三年级小学生已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根据预测阅读教学的两个前提,实施“预测”阅读教学这种策略。教师可以先出示课文的题目“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先行猜测课文可能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预设学生的答案有“是一个破旧的老屋坚持不倒的故事”“是想要倒下老屋的故事”,之后引导学生独立阅读,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在详细阅读课文之后,逐渐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内容,进而得出这篇故事讲述了一座老屋帮助小猫、老母鸡、小蜘蛛的故事,促使学生感受到老屋乐于助人的品质。故事的最后,小蜘蛛还在讲故事,为学生阅读留下了创作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后续写或模仿小蜘蛛的语气讲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可结合增加预测阅读,提升学生的閱读能力;增加互动,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增加情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等策略,开展各类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 倪福娟《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新课程(小学)》2016年第9期。
[2] 王娇《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第3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能力培养 阅读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06
在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学习,学生方面的因素是学生个人兴趣低、阅读认知不清晰、学习能力不足,教师方面的因素无外乎教学方式单一,不足以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以提升其阅读能力。为了更好地研究如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分析一下这类影响因素,再对改善这类问题的具体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希望更多的语文工作者能作为教学的参考。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1.学生的基础认知较弱
小学生刚刚系统性学习语文知识,基础认知较弱,不仅要学习如何拼读语文,还需要学习生字的默写、词语含义,还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一定的阅读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内容足够复杂,需要学生能有一个过渡阶段去适应。而且,由于小学生基础知识弱的特点,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喜欢依赖教师的讲解、指导,这对于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相反作用,长时间的依赖,会导致学生在阅读中“不会思考”,更不会“主动阅读”,阅读只能够在教师及家长的监督下才能完成。
2.学生的学习兴趣低、阅读习惯差
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部分小学生不喜欢阅读,不愿意参与阅读,这种现象造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低,而归根结底,在于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低,对于阅读学习的定位不清晰,将“阅读”等同于“背诵、朗诵”,不能从阅读学习中感受到阅读对个人知识构建的促进作用,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本不会进行任何主动性的阅读,学生的语文阅读量仅来源于课本,阅读习惯差,学生阅读能力难以提升。而小学生阅读习惯差还可能受到家庭的影响,现代是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小学生的父母在家不再阅读书籍,而是上网购物、打游戏,并没有为小学生的学习发展构建一个适宜的环境,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相比于阅读,也更愿意上网。
3.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
阅读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锻炼思维、培养阅读学习能力的重要过程,然而部分教师并未将此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而是将教学任务作为教学目标,主导学生阅读学习,运用单一的“领读、释义、自问自答”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实施阅读教学,导致小学生的學习积极性只会愈低,学习兴趣也逐渐降低。还有部分教师明明知道问题所在,却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造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
4.教师的内容设计不符合小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要因材施教,引导每一位小学生参与阅读、学会阅读,但是部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很少关注到各类差异性学生阅读学习的情况,反而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导致小学生的各方面学习潜力没有被发掘,学生的良好表现也没有被看到,学生不愿意配合教师,教师不愿意用心设计教学内容,形成恶性循环,阅读教学的课堂氛围越来越差。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增加情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针对小学生基础认知较弱、形象思维丰富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增加阅读情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学习生字的含义和发音,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看到纯文字类的阅读内容时,兴趣较低,而当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不再一味地讲解释义,而是贴近阅读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个趣味性强的动态情景,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阅读中,主动地探索接下的语文内容,让学生快乐的阅读,兴趣学习。在利用情景教学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情景画面,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生字图片,在学生学习课文时,也能拿着卡片对着课文学习生字,在课文中更好地理解生字的意义,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课文《四个太阳》的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师设计了“绿绿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彩色的太阳”的动态图片,告诉学生有这样四个太阳,利用这种奇幻、色彩艳丽的动态图片勾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小学生想要阅读课文的求知欲望。考虑到一年级小学生还处在认字的阶段,教师可以再设计一些带有卡通图案的场景图片,如“颜”字,设计一张有多个颜色彩铅的卡通图片,“甜”便设计一张带有甜品的图片等,并将生字图卡发给每位小学生,让小学生拿着生字卡,再次阅读课文,找一找这些生字或词语出现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引导学生拿出铅笔圈画出来,并试着自己拼读和默写。
2.增加互动,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也不是学生的全自由,而是师生之间处在一种平等的互动地位,增加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增加自己的见识,学习阅读方法,而学生则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思维,能够慢慢地独立阅读、发表自己的个性化建议。增加互动,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层次教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在阅读同样一段话、一篇课文时侧重的地方也不同,理解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异,而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让不同层次、不同思维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针对阅读的语文内容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之间有良好的交流,因材施教,所有学生的阅读思维都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草船借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问题来导读,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首先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出处是《三国演义》,并让学生通读文章,在学生二次阅读时,教师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草船借箭这个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你能将文章的脉络,简要地总结出来吗?”小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逐渐找到答案,教师便可以挑选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多思、多表达,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能将自己的阅读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提升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最后在课文阅读学习过后,教师可以组织各个层次、阅读能力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共同讨论观点类的问题:“《草船借箭》中人物,你更喜欢谁?原因是什么?”促使不同层次、不同观点的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进行思维的交流,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
3.增加预测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专门设置了预测阅读教学的课文,这种预测阅读教学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创作能力。“预测”体现了学生的直观阅读、联系知识经验的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在教授语文课文中,增加“预测阅读”环节,引导学生“猜测”“验证”“创作”,促使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内容的探索、探究学习。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预测阅读的教学方式适合已经具备一定阅读经验和阅读量的中高段的小学生学习,低学段小学生阅读量不足,难以预测阅读内容的走向。所以这种教学方法的前提:①学生已具备一定阅读量;②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了解到三年级小学生已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根据预测阅读教学的两个前提,实施“预测”阅读教学这种策略。教师可以先出示课文的题目“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引导学生根据题目先行猜测课文可能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预设学生的答案有“是一个破旧的老屋坚持不倒的故事”“是想要倒下老屋的故事”,之后引导学生独立阅读,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在详细阅读课文之后,逐渐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内容,进而得出这篇故事讲述了一座老屋帮助小猫、老母鸡、小蜘蛛的故事,促使学生感受到老屋乐于助人的品质。故事的最后,小蜘蛛还在讲故事,为学生阅读留下了创作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后续写或模仿小蜘蛛的语气讲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可结合增加预测阅读,提升学生的閱读能力;增加互动,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增加情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等策略,开展各类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 倪福娟《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新课程(小学)》2016年第9期。
[2] 王娇《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