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由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教材、目标、手段等多方面因素,在课文理解、习题解答、技能训练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维障碍,发生思维疏忽、偏向或终止现象。该如何诱导和启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将思维导向深入,促使学生产生顿悟,越过障碍,流畅思维,这就需要体现教师的点拨艺术。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教学 点拨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由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教材、目标、手段等多方面因素,在课文理解、习题解答、技能训练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维障碍,发生思维疏忽、偏向或终止现象。该如何诱导和启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将思维导向深入,流畅思维,这就需要体现教师的点拨艺术。俗语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点击、拨弄的高妙艺术。所谓“点拨”,即指点与启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巧用“点拨”艺术,有利于开启学生紧闭的心扉,放飞囚禁的情愫,从而出现“豁然开朗”的教学境界。而课堂点拨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艺术。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种做法:
1为引起兴趣而点拨
兴趣是学习知识、探寻疑难的原动力。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气氛。教育家斯卡特金说:“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百分之百地使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学习,那么我们的成绩就是全优的了。”兴致勃勃地学习,不仅是孩子的幸福,而且也是教师们的幸福。点拨就是要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把他们引入“兴致勃勃地学习”的境界,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如教学《桃花心木》一课,当学生了解到种树人的做法后,我加以引导:“种树人的做法令作者感到非常奇怪,你觉得奇怪吗?你想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吗?”这时,学生兴趣顿生,个个都企盼着接下来的学习,希望从文中找到答案。“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第十二、十三自然段,找出关键词句。”我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处于昂扬奋进的学习情绪中。然后发动大家答疑,有效地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学习状态,进入了课文之“境”。
2为解疑释难而点拨
学习的过程要经历“无疑——生疑——解疑——领会”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小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逾越的学习障碍——疑难,并且这些障碍将会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这时,如果教师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引导,让学生活跃起来,对疑难豁然开朗,攻克疑难,逾越障碍。
如教学《凡卡》一课时,针对学生提出“凡卡认为在城里的生活连狗都不如,在乡下的生活虽然贫穷,却是美好的。同样是苦,为什么凡卡却有不同的感受”这个问题时,我首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真正能让凡卡留下美好回忆的细节描写,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学生从文中的“与爷爷一起砍圣诞树时的逗笑”、“问候朋友”……等一些细节体会到凡卡在乡村里能感受到亲情与友情。在此基础上,我再展示原著中关于凡卡母亲以及非常关爱他的伊格纳季耶夫娜小姐的描写片段。这样,学生心中对于凡卡为什么对乡村生活有如美好的回忆就有了丰富的感知。在解决“爷爷为什么要把他送到城里来过这种非人的生活”这个问题时,我又对学生进行点拨:凡卡母亲的去世,使爷爷原本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接着,我再出示俄国农奴制的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在当时的俄国,凡卡只是许许多被迫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贫苦孩子中的一员。这样,对于作者的写作目的——对底层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对当时社会制度表示憎恶,学生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疑难也突破了。
3为激发感情而点拨
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解决问题,还要点拨学生的思想,激发他们的感情,把他们引入到课文中,去接受感染,陶冶性情,培养品德,提高认识,受到课文的思想教育。我曾组织过一次课文教学实验,把三篇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但都是写人的记叙文放到一起教。这三篇文章是《唯一的听众》、《穷人》、《一面》。我先印发了一张三篇课文的题材、人物及其精神品质、段落提纲,表现方法、语言风格等内容比较分析总表,要求学生根据这张总表上列的内容,自已去阅读三篇文章,独立消化课文。在引导学生比较作品所写的人物精神品质时,我要求他们比较老教授对年轻人的爱护、鼓励的美德;桑娜对西蒙一家的同情、关心与帮助、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影响、激励和关怀,从课文中找出那些充分体现感情的语句来分析说明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激发学生对人物的崇敬的感情,以便受到教育和感染。
又如教学《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面对善良、爱音乐的盲姑娘和生活贫寒却不失对妹妹无限疼爱的哥哥,贝多芬的情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激发、升华学生的感情,我先出示第九自然段,配乐,让学生齐读。再次提出问题“贝多芬的这首《月光曲》是献给谁听的?”当学生回答是给盲姑娘兄妹俩听时,我再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指导学生诵读,激发他们的感情。最后,我再次升华学生的情感:“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段优美的旋律——”(学生读“月亮正从……”);“让我们永远记住这首优美的钢琴曲——”(学生齐说“《月光曲》”;“让我们永远纪念这位只为穷苦人造福的伟大音乐家——”(学生齐说“贝多芬”)。整个过程,学生的情感达到最高潮状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对贝多芬的高尚、伟大的人格感悟也更深。 4为拓展思维而点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里的“需要”实质上是一种潜在的创造精神。在儿童创造的“精神家园”中,创造思维的活动最敏锐。思维的轨迹是多向的,即对任何问题都善于多方面进行思考;思维又是多元的,主体思维善于从事物的多侧面、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来进行思考问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既是理解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恰当的点拨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
以下是我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片段,
师:读了第一段,小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小村庄很美。
师:你们是从哪些词语得出了这样的印象?
生: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师: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课文,是多好的学习方法呀!读着“郁郁葱葱”这个词,你想到了怎样的景色呢?
生:我仿佛看到碧绿的树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师:从河水清澈见底,你们又想象到——
生:我感觉小鱼在水里快乐地嬉戏。
师:我们身边有哪些地方,山也是郁郁葱葱的?水也是清澈见底的?
生:我家后山的那片树木也是郁郁葱葱的。
师:可惜,这么优美的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哪儿去了,都没有了!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师:这一切都被洪水冲走了——郁郁葱葱的森林没有了,清澈见底的小河没有了,湛蓝深远的天空没有了,清新甜润的空气没有了,就连同学们刚才想象的那一切,也都没有了。这里的“一切”是指什么?
生:各种用具、如斧头、犁……一栋栋房屋。
此时此刻,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大人们的呼救声,孩子们的哭叫声。
教师巧妙地联系文本的首尾部分,引导学生感悟小村庄的过去与现在,充分利用小村庄的留白处点拨学生进行想象的“补白”与“品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之巅,全面拓展学生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点拨,不但愉悦了学生身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保证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进行,还能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世界里获得审美的快感,从而陶冶情操,建构高雅的审美情怀与崇高的人文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教学 点拨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由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教材、目标、手段等多方面因素,在课文理解、习题解答、技能训练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维障碍,发生思维疏忽、偏向或终止现象。该如何诱导和启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将思维导向深入,流畅思维,这就需要体现教师的点拨艺术。俗语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点击、拨弄的高妙艺术。所谓“点拨”,即指点与启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巧用“点拨”艺术,有利于开启学生紧闭的心扉,放飞囚禁的情愫,从而出现“豁然开朗”的教学境界。而课堂点拨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艺术。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种做法:
1为引起兴趣而点拨
兴趣是学习知识、探寻疑难的原动力。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气氛。教育家斯卡特金说:“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百分之百地使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学习,那么我们的成绩就是全优的了。”兴致勃勃地学习,不仅是孩子的幸福,而且也是教师们的幸福。点拨就是要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把他们引入“兴致勃勃地学习”的境界,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如教学《桃花心木》一课,当学生了解到种树人的做法后,我加以引导:“种树人的做法令作者感到非常奇怪,你觉得奇怪吗?你想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吗?”这时,学生兴趣顿生,个个都企盼着接下来的学习,希望从文中找到答案。“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第十二、十三自然段,找出关键词句。”我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处于昂扬奋进的学习情绪中。然后发动大家答疑,有效地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学习状态,进入了课文之“境”。
2为解疑释难而点拨
学习的过程要经历“无疑——生疑——解疑——领会”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小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逾越的学习障碍——疑难,并且这些障碍将会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这时,如果教师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引导,让学生活跃起来,对疑难豁然开朗,攻克疑难,逾越障碍。
如教学《凡卡》一课时,针对学生提出“凡卡认为在城里的生活连狗都不如,在乡下的生活虽然贫穷,却是美好的。同样是苦,为什么凡卡却有不同的感受”这个问题时,我首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真正能让凡卡留下美好回忆的细节描写,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学生从文中的“与爷爷一起砍圣诞树时的逗笑”、“问候朋友”……等一些细节体会到凡卡在乡村里能感受到亲情与友情。在此基础上,我再展示原著中关于凡卡母亲以及非常关爱他的伊格纳季耶夫娜小姐的描写片段。这样,学生心中对于凡卡为什么对乡村生活有如美好的回忆就有了丰富的感知。在解决“爷爷为什么要把他送到城里来过这种非人的生活”这个问题时,我又对学生进行点拨:凡卡母亲的去世,使爷爷原本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接着,我再出示俄国农奴制的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在当时的俄国,凡卡只是许许多被迫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贫苦孩子中的一员。这样,对于作者的写作目的——对底层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对当时社会制度表示憎恶,学生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疑难也突破了。
3为激发感情而点拨
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解决问题,还要点拨学生的思想,激发他们的感情,把他们引入到课文中,去接受感染,陶冶性情,培养品德,提高认识,受到课文的思想教育。我曾组织过一次课文教学实验,把三篇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但都是写人的记叙文放到一起教。这三篇文章是《唯一的听众》、《穷人》、《一面》。我先印发了一张三篇课文的题材、人物及其精神品质、段落提纲,表现方法、语言风格等内容比较分析总表,要求学生根据这张总表上列的内容,自已去阅读三篇文章,独立消化课文。在引导学生比较作品所写的人物精神品质时,我要求他们比较老教授对年轻人的爱护、鼓励的美德;桑娜对西蒙一家的同情、关心与帮助、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影响、激励和关怀,从课文中找出那些充分体现感情的语句来分析说明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激发学生对人物的崇敬的感情,以便受到教育和感染。
又如教学《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面对善良、爱音乐的盲姑娘和生活贫寒却不失对妹妹无限疼爱的哥哥,贝多芬的情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激发、升华学生的感情,我先出示第九自然段,配乐,让学生齐读。再次提出问题“贝多芬的这首《月光曲》是献给谁听的?”当学生回答是给盲姑娘兄妹俩听时,我再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指导学生诵读,激发他们的感情。最后,我再次升华学生的情感:“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段优美的旋律——”(学生读“月亮正从……”);“让我们永远记住这首优美的钢琴曲——”(学生齐说“《月光曲》”;“让我们永远纪念这位只为穷苦人造福的伟大音乐家——”(学生齐说“贝多芬”)。整个过程,学生的情感达到最高潮状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对贝多芬的高尚、伟大的人格感悟也更深。 4为拓展思维而点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里的“需要”实质上是一种潜在的创造精神。在儿童创造的“精神家园”中,创造思维的活动最敏锐。思维的轨迹是多向的,即对任何问题都善于多方面进行思考;思维又是多元的,主体思维善于从事物的多侧面、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来进行思考问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既是理解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恰当的点拨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
以下是我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片段,
师:读了第一段,小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小村庄很美。
师:你们是从哪些词语得出了这样的印象?
生: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师: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课文,是多好的学习方法呀!读着“郁郁葱葱”这个词,你想到了怎样的景色呢?
生:我仿佛看到碧绿的树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师:从河水清澈见底,你们又想象到——
生:我感觉小鱼在水里快乐地嬉戏。
师:我们身边有哪些地方,山也是郁郁葱葱的?水也是清澈见底的?
生:我家后山的那片树木也是郁郁葱葱的。
师:可惜,这么优美的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哪儿去了,都没有了!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师:这一切都被洪水冲走了——郁郁葱葱的森林没有了,清澈见底的小河没有了,湛蓝深远的天空没有了,清新甜润的空气没有了,就连同学们刚才想象的那一切,也都没有了。这里的“一切”是指什么?
生:各种用具、如斧头、犁……一栋栋房屋。
此时此刻,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大人们的呼救声,孩子们的哭叫声。
教师巧妙地联系文本的首尾部分,引导学生感悟小村庄的过去与现在,充分利用小村庄的留白处点拨学生进行想象的“补白”与“品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之巅,全面拓展学生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点拨,不但愉悦了学生身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保证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进行,还能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世界里获得审美的快感,从而陶冶情操,建构高雅的审美情怀与崇高的人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