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外,还要注重教材的拓展。如果语文教学单纯把讲完一篇课文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任务和目的的话,那就显得很肤浅了。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的学习思维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培养,学习感悟也将停留于表、残缺不全,教学实效必然大打折扣。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既点明了教材的灵活性,又言明了教学时教师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应敢于跳出教材的樊笼,拓展教材,提升学生学习的层次。其实,现在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并未重视拓展教材这一环节,尤其是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他们的语文课有个固定的思维定势——就是为了讲完一篇课文的内容,认为讲完教材里的文字就是胜利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真正把握好教材,用好教材,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教学欠艺术特色,教学实效平淡如水。有鉴于此,语文教学中拓展教材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了。只有通过拓展教材,让学生真正走进教材的广阔空间,才能提高教学实效,达到教学相长。
一、适当拓展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也有一些节选性质的课文,学生如果对课文(节选部分)之前或之后的一些内容没有大概的了解,那学起来就有点生硬困惑了。这时,教师如果根据课文作适当的教材内容拓展,就等于为学生的学习铺设了一条畅顺的道路。如教学《武松打虎》一课时,课文选自名著,一开头就“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我想,这样直接开始讲课,学生肯定很多疑问。比如说“武松为什么要上冈?之前在哪里吃酒?发生什么事?……”如果这些概况学生没搞清楚,学习起来就有难度了。于是我把本课之前武松因思乡思兄想回清河县探亲,宋江、柴进等人挽留不住。武松来到景阳冈山下的酒店豪情放饮,店家极力劝阻其不要上冈的情节与学生详细道来。学生听后豁然明白故事之前情,为学习课文作了必要的铺垫,学习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二、设计深层次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围绕文本,设计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文本外的空间,这也是一个拓展教材的好方式,这样完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设计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阿曼达的父亲,面对还被埋在废墟下的阿曼达,你会说些什么呢?”这个深入的问题激起了同学们的共鸣,他们迅速把思想感情融入了课文中的父亲角色,纷纷举手回答:“阿曼达,你不要害怕,爸爸永远跟你在一起”;“孩子,你饿不饿,一定要坚持,爸爸很快就会救你出来”;“阿曼达,爸爸会实现自己的承诺,你是最坚强最勇敢的”……言语间充分表露出作为一名父亲对孩子的关爱鼓励之情,各有各的精彩。
三、深挖文本的精髓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形神俱备、文质兼美。教师必须深挖文本的精髓,拓展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分析感悟,让学生感受文本的内在气息,获得思想情操的熏陶。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讲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时,这是课文的精髓之处,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和作者怎样面对“诱惑人的‘鱼’”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人生旅途诱惑重重,道德抉择需要勇气。而更主要的是我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大胆说说自己与作者类似的经历。学生通过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如捡到别人的钱物、买东西时别人多找回钱、考试时别人给答案自己看……在些事情中自己是如何做的,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诱惑无处不在,但要拒绝这些诱惑,用正确的道德观念面对和处理确确实实是一件需要坚定意志和莫大勇气的事情。这样,学生们不但深刻理解了课文的精髓,而且受到了美好道德观念的熏陶,从小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可见,作为拓展教材的手段,在教学中善于挖掘文本的精髓,能更有利于教学实效的提高。
四、让学生走出课堂
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数源自于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是拓展教材的另一种理想形式,而且是最直接、最吸引学生的形式之一。通过走进生活,让无声的文字变作真实生活的画面,学生从自身的活动中,感受到教材内的内容,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有了这个亲身经历作为学习铺垫,上起课来学生非常起劲,不用眼巴巴地看着课文的文字来感受作者的欢乐与情感了。这种效果是课堂上单凭老师无论怎样引导,怎样激励都不能相比的。当然,不得不非常实际地说,我们能带学生走出课堂的机会的确不多,但我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是应该敢于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感受教材内容,去感受生活,这是学生的最爱,也是学习的好方式。
五、尊重学生的学习感悟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学习感悟。其实尊重学生的学习感悟也是拓展教材的又一体现。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教学时,都会把学生向最正确的方面引导,包括课文表达的情感、人物的性格品质、事情的正确判断、道德观念舆论、说明的道理……但有时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产生一些出乎意表的感受或看法,让人措手不及。对于学生的此类观点,教师不能认为这是偏离了文本原意,背离了教育意图就随即给予否定,而应该尊重学生的感悟,再加以引导。
注重并善于拓展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正所谓教无定法,教在得法。只要充分发挥我們的智慧,以立足文本为基点,敢于摆脱教材的约束,有度地拓展延伸,相信我们一定能把手中的教材用得更活、更准,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一、适当拓展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也有一些节选性质的课文,学生如果对课文(节选部分)之前或之后的一些内容没有大概的了解,那学起来就有点生硬困惑了。这时,教师如果根据课文作适当的教材内容拓展,就等于为学生的学习铺设了一条畅顺的道路。如教学《武松打虎》一课时,课文选自名著,一开头就“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我想,这样直接开始讲课,学生肯定很多疑问。比如说“武松为什么要上冈?之前在哪里吃酒?发生什么事?……”如果这些概况学生没搞清楚,学习起来就有难度了。于是我把本课之前武松因思乡思兄想回清河县探亲,宋江、柴进等人挽留不住。武松来到景阳冈山下的酒店豪情放饮,店家极力劝阻其不要上冈的情节与学生详细道来。学生听后豁然明白故事之前情,为学习课文作了必要的铺垫,学习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二、设计深层次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围绕文本,设计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文本外的空间,这也是一个拓展教材的好方式,这样完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设计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阿曼达的父亲,面对还被埋在废墟下的阿曼达,你会说些什么呢?”这个深入的问题激起了同学们的共鸣,他们迅速把思想感情融入了课文中的父亲角色,纷纷举手回答:“阿曼达,你不要害怕,爸爸永远跟你在一起”;“孩子,你饿不饿,一定要坚持,爸爸很快就会救你出来”;“阿曼达,爸爸会实现自己的承诺,你是最坚强最勇敢的”……言语间充分表露出作为一名父亲对孩子的关爱鼓励之情,各有各的精彩。
三、深挖文本的精髓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形神俱备、文质兼美。教师必须深挖文本的精髓,拓展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分析感悟,让学生感受文本的内在气息,获得思想情操的熏陶。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讲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时,这是课文的精髓之处,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和作者怎样面对“诱惑人的‘鱼’”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人生旅途诱惑重重,道德抉择需要勇气。而更主要的是我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大胆说说自己与作者类似的经历。学生通过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如捡到别人的钱物、买东西时别人多找回钱、考试时别人给答案自己看……在些事情中自己是如何做的,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诱惑无处不在,但要拒绝这些诱惑,用正确的道德观念面对和处理确确实实是一件需要坚定意志和莫大勇气的事情。这样,学生们不但深刻理解了课文的精髓,而且受到了美好道德观念的熏陶,从小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可见,作为拓展教材的手段,在教学中善于挖掘文本的精髓,能更有利于教学实效的提高。
四、让学生走出课堂
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数源自于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是拓展教材的另一种理想形式,而且是最直接、最吸引学生的形式之一。通过走进生活,让无声的文字变作真实生活的画面,学生从自身的活动中,感受到教材内的内容,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有了这个亲身经历作为学习铺垫,上起课来学生非常起劲,不用眼巴巴地看着课文的文字来感受作者的欢乐与情感了。这种效果是课堂上单凭老师无论怎样引导,怎样激励都不能相比的。当然,不得不非常实际地说,我们能带学生走出课堂的机会的确不多,但我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是应该敢于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感受教材内容,去感受生活,这是学生的最爱,也是学习的好方式。
五、尊重学生的学习感悟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学习感悟。其实尊重学生的学习感悟也是拓展教材的又一体现。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教学时,都会把学生向最正确的方面引导,包括课文表达的情感、人物的性格品质、事情的正确判断、道德观念舆论、说明的道理……但有时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产生一些出乎意表的感受或看法,让人措手不及。对于学生的此类观点,教师不能认为这是偏离了文本原意,背离了教育意图就随即给予否定,而应该尊重学生的感悟,再加以引导。
注重并善于拓展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正所谓教无定法,教在得法。只要充分发挥我們的智慧,以立足文本为基点,敢于摆脱教材的约束,有度地拓展延伸,相信我们一定能把手中的教材用得更活、更准,从而提高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