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王杰婷 崔琦)6月6日,第十五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此次活动的主题为“说资源?话南海”。出席活动的专家、学者围绕南海油气资源蕴藏量及南海深水油气的勘探开发远景、南海新能源——可燃冰等资源开发远景、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新技术以及我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学技术对开发南海资源的重要现实意义等话题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南海油气资源蕴藏量及开发远景
南海的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千米,约等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总面积的3倍,仅次于南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印度洋的阿拉伯海,居世界第三位。
南海(South China Sea)是我国最深、最大的海,南海的油气资源极为丰富,整个南海盆地群石油地质资源量约在230亿吨~300亿吨之间,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约为16万亿立方米,占我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其中70%蕴藏于153.7万平方公里的深海区域。南海堪称第二个波斯湾。
方念乔教授指出,“要保证未来的能源增长能够为社会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服务,其实现在油气开发领域中最大的空间是深海油气。所以深海地区是保障未来50年油气持续供应的主要场所,预计未来世界油气总储量的44%将来自深水区,油气勘探向深海进军也是大势所趋。”
“南海南部的油气比北部的油气要发育,目前的地质资源量相当于北部的3~4倍,北部略显单调,结果有不少盆地目前石油开发工作做得也很好,但是比起南部地区,南沙附近,曾母盆地、万安盆地等这一系列盆地来说还差不少,只相当于1/3、1/4,南部有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构造单元的叠加,构造更为复杂,这是最主要的原因。烃源岩南边的体积更大,因为时代长,产生烃源岩的路径多,总体积大。南海目前测到的热流值南方比较高,北方的比较低,有利于生油。南方的碳酸盐,就是珊瑚礁等等比北部发达,气候更加温暖,碳酸盐、石灰岩孔隙比较多,也是很好的油气储层,所以南方要优于北方。”方念乔教授
表示。
但由于南海深海具有恶劣复杂的环境和储藏特性,给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5月9日,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已在中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这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勘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并将对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产生深远影响。
在谈到“海洋石油981”时方念乔教授说到:“我们国家在没有981平台之前,基本上只能是望洋兴叹,在浅水区300米以内的海域作业。现在我们有了981平台,今后这方面的工作将更加得心应手。981平台标志着我们从此在更深更广的海域中能够勘探资源。”
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长114米,宽89米,面积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要大,平台正中是约56层楼高的井架。该平台自重30?670吨,承重量12.5万吨,可起降中国最大的“Sikorsky S-92型”直升机。作为一架兼具勘探、钻井、完井和修井等作业功能的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代表了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一流水平,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
南海新能源——可燃冰
当人们想到能源时,脑海中总是出现燃烧和火焰,而把冰块看作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
科学家在墨西哥湾第一次找到可燃冰时,它是包裹在淤泥里面的一块冰。可以用火柴点燃。可燃冰的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它就是冰一样的东西,是水和甲烷共同组成的,是一种凝固汽油。赋存在0摄氏度~10摄氏度,在高压情况下可以在10摄氏度左右以固体状存在,它的分布非常广泛。可燃冰不仅是百慕大死亡海域的背后黑手,更可能是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详细介绍了这种南海发现的新能源可燃冰。
张洪涛总工程师指出:“南海是存在可燃冰的,是用地球物理的方法,运用地震波的反射数据算出来的。但是可燃冰多少,赋存状态如何,目前尚不知道。特别是可燃冰开采以后引起的环境变化,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所以,从2011年开始我们启动了可燃冰成矿规律的新一轮的973和863研究,973是理论研究,863是技术方法研究。”
张洪涛分析指出,“可燃冰用途广泛。人们可以用它来开车、发电,也可用于化工领域。正是因为可燃冰实用领域广泛,未来全球进行海洋可燃冰勘探与开发的脚步会越来越快。”
目前全球总共有116处地方发现了可燃冰,预计全海域资源相当于全球690亿油当量,南海占大部分。据初步估计,南海可燃冰资源量相当于650亿吨石油,够我国使用130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南海的可燃冰可能主要集中在东沙、西沙和神狐等海域。
张洪涛总工程师透露,我国大型科考船“海洋六号”今年将对南海可燃冰进行专项调查,明年有望开钻取样。
田纪伟教授表示,“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一大组成部分,地球科学是以试验为主导的,所以海洋科学研究的方法是试验。”需要更多的试验得出准确的数据,从而为开发新能源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撑。
张洪涛:国务院参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长安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区域成矿、海洋地质、资源经济等研究,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胡锦涛总书记亲自颁奖。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0余项。
田纪伟: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流体力学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内波、湍流混合、深层环流,具有丰富的海洋观测经验。曾任国家863计划海洋监测技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先后12次担任我国海洋调查的首席科学家。曾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院长,海洋学报、海洋科学进展、海洋技术和极地研究等学术期刊编委。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 50余篇。
方念乔: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海洋地学研究中心主任、海洋学院原院长,巴黎居里大学博士。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著90余篇,在特提斯岩石圈演化、中国东部地区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南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等研究领域取得优秀成果,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
李立新:中国海洋学会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兼职教授。广东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长。曾参加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中美澳联合大洋调查等重要事件。
雷?波:专家主持人,中国海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南海油气资源蕴藏量及开发远景
南海的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千米,约等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总面积的3倍,仅次于南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印度洋的阿拉伯海,居世界第三位。
南海(South China Sea)是我国最深、最大的海,南海的油气资源极为丰富,整个南海盆地群石油地质资源量约在230亿吨~300亿吨之间,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约为16万亿立方米,占我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其中70%蕴藏于153.7万平方公里的深海区域。南海堪称第二个波斯湾。
方念乔教授指出,“要保证未来的能源增长能够为社会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服务,其实现在油气开发领域中最大的空间是深海油气。所以深海地区是保障未来50年油气持续供应的主要场所,预计未来世界油气总储量的44%将来自深水区,油气勘探向深海进军也是大势所趋。”
“南海南部的油气比北部的油气要发育,目前的地质资源量相当于北部的3~4倍,北部略显单调,结果有不少盆地目前石油开发工作做得也很好,但是比起南部地区,南沙附近,曾母盆地、万安盆地等这一系列盆地来说还差不少,只相当于1/3、1/4,南部有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构造单元的叠加,构造更为复杂,这是最主要的原因。烃源岩南边的体积更大,因为时代长,产生烃源岩的路径多,总体积大。南海目前测到的热流值南方比较高,北方的比较低,有利于生油。南方的碳酸盐,就是珊瑚礁等等比北部发达,气候更加温暖,碳酸盐、石灰岩孔隙比较多,也是很好的油气储层,所以南方要优于北方。”方念乔教授
表示。
但由于南海深海具有恶劣复杂的环境和储藏特性,给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5月9日,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已在中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这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勘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并将对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产生深远影响。
在谈到“海洋石油981”时方念乔教授说到:“我们国家在没有981平台之前,基本上只能是望洋兴叹,在浅水区300米以内的海域作业。现在我们有了981平台,今后这方面的工作将更加得心应手。981平台标志着我们从此在更深更广的海域中能够勘探资源。”
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长114米,宽89米,面积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要大,平台正中是约56层楼高的井架。该平台自重30?670吨,承重量12.5万吨,可起降中国最大的“Sikorsky S-92型”直升机。作为一架兼具勘探、钻井、完井和修井等作业功能的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代表了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一流水平,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可达10?000米。
南海新能源——可燃冰
当人们想到能源时,脑海中总是出现燃烧和火焰,而把冰块看作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
科学家在墨西哥湾第一次找到可燃冰时,它是包裹在淤泥里面的一块冰。可以用火柴点燃。可燃冰的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它就是冰一样的东西,是水和甲烷共同组成的,是一种凝固汽油。赋存在0摄氏度~10摄氏度,在高压情况下可以在10摄氏度左右以固体状存在,它的分布非常广泛。可燃冰不仅是百慕大死亡海域的背后黑手,更可能是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详细介绍了这种南海发现的新能源可燃冰。
张洪涛总工程师指出:“南海是存在可燃冰的,是用地球物理的方法,运用地震波的反射数据算出来的。但是可燃冰多少,赋存状态如何,目前尚不知道。特别是可燃冰开采以后引起的环境变化,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所以,从2011年开始我们启动了可燃冰成矿规律的新一轮的973和863研究,973是理论研究,863是技术方法研究。”
张洪涛分析指出,“可燃冰用途广泛。人们可以用它来开车、发电,也可用于化工领域。正是因为可燃冰实用领域广泛,未来全球进行海洋可燃冰勘探与开发的脚步会越来越快。”
目前全球总共有116处地方发现了可燃冰,预计全海域资源相当于全球690亿油当量,南海占大部分。据初步估计,南海可燃冰资源量相当于650亿吨石油,够我国使用130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南海的可燃冰可能主要集中在东沙、西沙和神狐等海域。
张洪涛总工程师透露,我国大型科考船“海洋六号”今年将对南海可燃冰进行专项调查,明年有望开钻取样。
田纪伟教授表示,“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一大组成部分,地球科学是以试验为主导的,所以海洋科学研究的方法是试验。”需要更多的试验得出准确的数据,从而为开发新能源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撑。
张洪涛:国务院参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长安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区域成矿、海洋地质、资源经济等研究,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胡锦涛总书记亲自颁奖。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0余项。
田纪伟: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流体力学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内波、湍流混合、深层环流,具有丰富的海洋观测经验。曾任国家863计划海洋监测技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先后12次担任我国海洋调查的首席科学家。曾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院长,海洋学报、海洋科学进展、海洋技术和极地研究等学术期刊编委。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 50余篇。
方念乔: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海洋地学研究中心主任、海洋学院原院长,巴黎居里大学博士。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著90余篇,在特提斯岩石圈演化、中国东部地区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南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等研究领域取得优秀成果,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
李立新:中国海洋学会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兼职教授。广东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长。曾参加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中美澳联合大洋调查等重要事件。
雷?波:专家主持人,中国海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