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来,网络上关于校园欺凌的报道越来越多,校园欺凌事件在公众的视野中不断升级。各种各样的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给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带来无尽困扰。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对校园欺凌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如何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怎样惩处校园欺凌的实施者并安抚在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校园欺凌;危害;教育
一、什么是校园欺凌
对于“校园欺凌” 一词的概念,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社会公开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通知里对校园欺凌现象做出的描述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这是目前官方给出的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最明确的定义。首先,要构成校园欺凌,欺凌的主体与客体必须是学生。其次,校园欺凌带有一定的主观故意性。校园欺凌是指蓄意或者恶意对其他同学进行伤害,而非一种偶然或者没有恶意的过失行为。再次,校园欺凌的手段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行为不仅包括语言上的侮辱、身体上的伤害,还包括利用网络等手段实施的欺凌。
二、校园欺凌的危害
1、造成被欺凌学生身体、心灵上的伤害
校园欺凌作为一种侵害行为,其危害性是非常大的。近几年网络上关于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中,侵害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有逼同学吃粪喝尿的,也有直接进行殴打等身体残害的。这些侵害不仅包括身体上的残害,还包括由此带来的受害人的心理上的伤害。那些被欺凌过的同学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心理阴影,甚至患上严重的不可逆的心理疾病。
2、造成学生、家长的恐慌,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研究表明,一些学校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学校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要高于那些相对发达地区的学校。校园欺凌除了对受害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之外,还会造成欺凌事件发生学校学生、学生家长的恐慌。客观上还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有时候,校园欺凌事件在学校学生、家长间造成的恐慌远远大于事件本身的危害。每一起校园欺凌事件总能让学生、家长的神经紧绷。如果校园欺凌事件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和控制将会严重波及到学校的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校園欺凌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论从欺凌者的肆意妄为,还是从被欺凌者的逆来顺受都与家庭教育有莫大关系。长期缺少家庭教育,缺少父母关爱的学生往往诱发各种心理问题,他们要么在孤独寂寞中变得逆来顺受,要么变得暴躁、乖戾。前者因为不能或不愿和父母交流,在被欺凌的过程中忍气吞声,使得欺凌者变本加厉。后者因为暴躁、乖戾,通过对其他同学进行侮辱、中伤甚至殴打来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但作为社会人难免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比如:色情、暴力等有害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消极因素。许多校园欺凌事件背后都与学生受了这些因素影响有直接关系。
3、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是校园欺凌频发,而且欺凌事件升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在受到欺凌后,通常是选择忍气吞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欺凌者的欺凌行为。学生不敢跟父母说,也不敢向老师报告。一方面怕告诉家长后,欺负自己的同学会变本加厉。另一方面受害学生怕即使报告给学校,学校也不能严厉处理欺凌者,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麻烦。一方是受欺凌者的逆来顺受,另一方是欺凌者的有恃无恐,使得欺凌事件不断升级。
四、校园欺凌事件的解决对策
1、完善校园欺凌相关的法律法规
必要的惩戒措施是减少校园欺凌的有效手段。美国自上世纪初开始就有四十多个州陆续颁布了《反欺凌法》。目前我国对于校园欺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介于校园欺凌事件中大部分涉事者都是未成年人,相关立法、司法方面可以本着救助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进行立法、司法,在最大限度内保护和挽救欺凌事件当事人。
2、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关爱与帮助
加强对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关爱,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就可能把许多欺凌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家庭里,父母应该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面临的烦恼。对于特殊家庭的孩子(比如:留守儿童),学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应该主动承担对孩子的教育和心理疏导责任。
3、做好受欺凌学生的心理疏导
校园欺凌事件会给被欺凌者带来心理上的阴影,做好被欺凌者的心理疏导工作,让伤害最小化,也是解决欺凌问题的有效途径。心理疏导需要学校成立相关的心理辅导教师团队,必要时还需要社会心理组织和机构的介入。通过心理干预使他们能够尽快摆脱影响,融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7.
[2]汪俞佳.遏制校园欺凌需要“小题大做” [N].人民政协报,2017.6
关键词:校园欺凌;危害;教育
一、什么是校园欺凌
对于“校园欺凌” 一词的概念,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社会公开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通知里对校园欺凌现象做出的描述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这是目前官方给出的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最明确的定义。首先,要构成校园欺凌,欺凌的主体与客体必须是学生。其次,校园欺凌带有一定的主观故意性。校园欺凌是指蓄意或者恶意对其他同学进行伤害,而非一种偶然或者没有恶意的过失行为。再次,校园欺凌的手段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行为不仅包括语言上的侮辱、身体上的伤害,还包括利用网络等手段实施的欺凌。
二、校园欺凌的危害
1、造成被欺凌学生身体、心灵上的伤害
校园欺凌作为一种侵害行为,其危害性是非常大的。近几年网络上关于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中,侵害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有逼同学吃粪喝尿的,也有直接进行殴打等身体残害的。这些侵害不仅包括身体上的残害,还包括由此带来的受害人的心理上的伤害。那些被欺凌过的同学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心理阴影,甚至患上严重的不可逆的心理疾病。
2、造成学生、家长的恐慌,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研究表明,一些学校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学校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要高于那些相对发达地区的学校。校园欺凌除了对受害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之外,还会造成欺凌事件发生学校学生、学生家长的恐慌。客观上还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有时候,校园欺凌事件在学校学生、家长间造成的恐慌远远大于事件本身的危害。每一起校园欺凌事件总能让学生、家长的神经紧绷。如果校园欺凌事件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和控制将会严重波及到学校的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校園欺凌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论从欺凌者的肆意妄为,还是从被欺凌者的逆来顺受都与家庭教育有莫大关系。长期缺少家庭教育,缺少父母关爱的学生往往诱发各种心理问题,他们要么在孤独寂寞中变得逆来顺受,要么变得暴躁、乖戾。前者因为不能或不愿和父母交流,在被欺凌的过程中忍气吞声,使得欺凌者变本加厉。后者因为暴躁、乖戾,通过对其他同学进行侮辱、中伤甚至殴打来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但作为社会人难免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比如:色情、暴力等有害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消极因素。许多校园欺凌事件背后都与学生受了这些因素影响有直接关系。
3、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是校园欺凌频发,而且欺凌事件升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在受到欺凌后,通常是选择忍气吞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欺凌者的欺凌行为。学生不敢跟父母说,也不敢向老师报告。一方面怕告诉家长后,欺负自己的同学会变本加厉。另一方面受害学生怕即使报告给学校,学校也不能严厉处理欺凌者,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麻烦。一方是受欺凌者的逆来顺受,另一方是欺凌者的有恃无恐,使得欺凌事件不断升级。
四、校园欺凌事件的解决对策
1、完善校园欺凌相关的法律法规
必要的惩戒措施是减少校园欺凌的有效手段。美国自上世纪初开始就有四十多个州陆续颁布了《反欺凌法》。目前我国对于校园欺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介于校园欺凌事件中大部分涉事者都是未成年人,相关立法、司法方面可以本着救助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进行立法、司法,在最大限度内保护和挽救欺凌事件当事人。
2、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关爱与帮助
加强对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关爱,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就可能把许多欺凌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家庭里,父母应该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面临的烦恼。对于特殊家庭的孩子(比如:留守儿童),学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应该主动承担对孩子的教育和心理疏导责任。
3、做好受欺凌学生的心理疏导
校园欺凌事件会给被欺凌者带来心理上的阴影,做好被欺凌者的心理疏导工作,让伤害最小化,也是解决欺凌问题的有效途径。心理疏导需要学校成立相关的心理辅导教师团队,必要时还需要社会心理组织和机构的介入。通过心理干预使他们能够尽快摆脱影响,融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7.
[2]汪俞佳.遏制校园欺凌需要“小题大做” [N].人民政协报,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