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正处于人生重要发育阶段的初中生,由于年龄与身体发育的特殊性,使得该阶段成为了田径开发与持续训练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训练强度提升与过程有效控制方面,为初中生体育田径水平的综合发展与进步提供完备条件。本文简述了田径训练的基本特点,阐述了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并就有效控制训练强度的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同行业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控制
引言
作为体育中的基础运动类型,田径运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以生物学为核心期望通过提升训练量、增大训练符合的方式改变人体适应性,为进一步激活人体潜能提供基础条件,也是帮助人体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初中生由于当前正处于田径训练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提升其基础运动能力,作为教师应对田径训练的不同阶段强度进行深入思考,明确强度与运动量之间的关系,以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案。
一、田径训练的基本特点
在田径训练中,人们的身体器官将会随着训练负荷的提升而经历消耗到恢复的过程,重复这一过程有助于提升训练人员的身体素质,也能够使其更为适应这一类型的运动。为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就应以科学内容与计划方案为基础展开与之相匹配的训练过程[1]。肌肉、血液以及细胞均能够在突显出田径训练给身体所带来的改变,但却无法通过感官实时感受与观察到。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联系过往训练经验,准确把控训练强度以保证训练过程的安排合理性,在夯实其训练基础的同时帮助提升其身体素质。
二、初中生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训练完成的速度与效率是田径训练强度的重要基础,时间与距离则是田径训练量的决定因素,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2]。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作为体育教师应保证安排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合理性,联系其自身身体状态制定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训练方案,让学生能够时刻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训练状态,为提升整体训练水平提供完备条件。
三、初中生田径训练强度的有效控制方法
(一)训练强度结构性控制
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到学生身体状态的情况下展开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田径训练,并应保证训练强度的控制有效性。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因此更应保持一个适中的训练量,将重点放在训练强度结构性方面,以实现训练与考核标准相结合的目标,该部分内容也是确保训练的过程、结果以及标准之间和谐统一的重要基础。
“周”是一般情况下强度训练的时间单位,也是展开强度与训练量控制工作的起始阶段。例如,一般来说最开始的一周时间训练量较大,第二周则是根据第一周学生的表现,保证强度与训练量的设置合理性。第三周则应确保其处于一个较为平稳的训练强度水平线上。保持如此的强度控制趋势,不仅能够满足对学生在运动量上的要求,且能够避免出现由于训练强度过大而导致出现受伤的现象。
(二)控制训练强度
训练效果是初中田径运动训练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作为体育教师应在训练过程中保证设置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科学性,设置合理训练量则是后续展开的一系列高强度训练计划的重要基础。以50米的折返跑训练项目为例,若始终采取高强度的全力奔跑方式,那么正常人只能练习5组左右;但若是训练强度设定为一般,并在奔跑时以八成左右的速度奔跑,那么,此时训练组数将能够达到9组左右[3]。在保证适中训练量的情况下应不断提升训练质量与运动负荷,以确保能够持续提升初中生的运动耐力,让其掌握更多的有效训练技能,为充分激活初中生的田径爆发力奠定基础。另外,还应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设置不同的训练量,只有做适当的增减后才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初中生的田径水平。
(三)核心力量训练
俯卧静力肘支撑、仰卧静力肘支撑以及侧卧静力肘支撑,是常见的几种核心力量训练姿势,另外,需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在不同阶段选择添加一些具有辅助练习效果的橡胶带训练方法,该方法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帮助锻炼到以往一些较难练习到的部位,可以选择应用后站立单腿内收敛前摆练习等简单的自主练习方式。想要实现核心力量的提升目标,至少需要进行三周左右的阶段训练才能看到训练成果,身体稳定性相较以往将有明显增长。在此种情况下,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运动能力提升目的,應选择加大训练难度,将双手支撑改为异侧手脚支撑,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制定对应的训练计划。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在每天清晨慢跑后做适量的平衡盘练习,以实现小肌群的锻炼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是学生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而作为具备有效激活身体潜能的运动类型,田径运动想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控制运动强度与运动量,只有保证二者的平衡应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田径运动水平。
参考文献:
[1]程学良.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1:32-33.
[2]廖启亮.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的强度控制[J].田径,2019,04:14-15.
[3]胡顺风.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有效策略[J].田径,2019,05:9-10.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控制
引言
作为体育中的基础运动类型,田径运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以生物学为核心期望通过提升训练量、增大训练符合的方式改变人体适应性,为进一步激活人体潜能提供基础条件,也是帮助人体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初中生由于当前正处于田径训练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提升其基础运动能力,作为教师应对田径训练的不同阶段强度进行深入思考,明确强度与运动量之间的关系,以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案。
一、田径训练的基本特点
在田径训练中,人们的身体器官将会随着训练负荷的提升而经历消耗到恢复的过程,重复这一过程有助于提升训练人员的身体素质,也能够使其更为适应这一类型的运动。为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就应以科学内容与计划方案为基础展开与之相匹配的训练过程[1]。肌肉、血液以及细胞均能够在突显出田径训练给身体所带来的改变,但却无法通过感官实时感受与观察到。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联系过往训练经验,准确把控训练强度以保证训练过程的安排合理性,在夯实其训练基础的同时帮助提升其身体素质。
二、初中生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训练完成的速度与效率是田径训练强度的重要基础,时间与距离则是田径训练量的决定因素,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2]。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作为体育教师应保证安排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合理性,联系其自身身体状态制定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训练方案,让学生能够时刻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训练状态,为提升整体训练水平提供完备条件。
三、初中生田径训练强度的有效控制方法
(一)训练强度结构性控制
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到学生身体状态的情况下展开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田径训练,并应保证训练强度的控制有效性。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因此更应保持一个适中的训练量,将重点放在训练强度结构性方面,以实现训练与考核标准相结合的目标,该部分内容也是确保训练的过程、结果以及标准之间和谐统一的重要基础。
“周”是一般情况下强度训练的时间单位,也是展开强度与训练量控制工作的起始阶段。例如,一般来说最开始的一周时间训练量较大,第二周则是根据第一周学生的表现,保证强度与训练量的设置合理性。第三周则应确保其处于一个较为平稳的训练强度水平线上。保持如此的强度控制趋势,不仅能够满足对学生在运动量上的要求,且能够避免出现由于训练强度过大而导致出现受伤的现象。
(二)控制训练强度
训练效果是初中田径运动训练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作为体育教师应在训练过程中保证设置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科学性,设置合理训练量则是后续展开的一系列高强度训练计划的重要基础。以50米的折返跑训练项目为例,若始终采取高强度的全力奔跑方式,那么正常人只能练习5组左右;但若是训练强度设定为一般,并在奔跑时以八成左右的速度奔跑,那么,此时训练组数将能够达到9组左右[3]。在保证适中训练量的情况下应不断提升训练质量与运动负荷,以确保能够持续提升初中生的运动耐力,让其掌握更多的有效训练技能,为充分激活初中生的田径爆发力奠定基础。另外,还应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设置不同的训练量,只有做适当的增减后才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初中生的田径水平。
(三)核心力量训练
俯卧静力肘支撑、仰卧静力肘支撑以及侧卧静力肘支撑,是常见的几种核心力量训练姿势,另外,需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在不同阶段选择添加一些具有辅助练习效果的橡胶带训练方法,该方法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帮助锻炼到以往一些较难练习到的部位,可以选择应用后站立单腿内收敛前摆练习等简单的自主练习方式。想要实现核心力量的提升目标,至少需要进行三周左右的阶段训练才能看到训练成果,身体稳定性相较以往将有明显增长。在此种情况下,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运动能力提升目的,應选择加大训练难度,将双手支撑改为异侧手脚支撑,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制定对应的训练计划。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在每天清晨慢跑后做适量的平衡盘练习,以实现小肌群的锻炼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是学生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而作为具备有效激活身体潜能的运动类型,田径运动想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控制运动强度与运动量,只有保证二者的平衡应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田径运动水平。
参考文献:
[1]程学良.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1:32-33.
[2]廖启亮.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的强度控制[J].田径,2019,04:14-15.
[3]胡顺风.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有效策略[J].田径,2019,0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