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人的“乡愁”

来源 :芳草·文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芳草》杂志从二〇一四年开设“美丽乡愁”栏目,汇集众多文学名家,在各地乡村采风,并将之汇编成册,二〇一五至二〇二〇年间先后出版了文集《美丽乡愁》六册。这既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时代主题,也展现了各地乡村的风景风情风物风俗,留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录。对这一文学行动多年的执著与坚持,显示出刘醒龙独特的视野与眼光。
  “乡愁”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主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诗词名句,是镶嵌在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的情愫,但传统的“乡愁”大多由于时间、空间的距离或特殊的人生际遇而产生,而现代中国人的乡愁则负载了更多复杂的因素,在鲁迅的《故乡》中,叙述者“我”千里归乡,在家乡感受到的不是久违的亲情,而是一个新知识分子在旧伦理秩序下乡村的“隔膜”,是变化了的“我”与不变的乡村的内在冲突,但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更复杂的是,我们面临的可能是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变化了的“我”与变化更加剧烈的乡村之间的情感矛盾:我们熟悉的乡村与乡土中国已经处于逐渐消失的过程中,那么我们的“乡愁”又该安放在何处呢?
  现代以来中国的一个特殊经验是,我们始终处于飞速发展与剧烈变化之中,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从革命中国到当代中国,我们以一个世纪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数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从乡村的角度来说,我们走过了“土地改革”“合作化”“包田到户”“脱贫攻坚”,如今又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期间经历了数度天翻地覆的巨变;从文学的角度说,我们走过了鲁迅的未庄、柳青的蛤蟆滩、路遥的双水村,这些文学史上广为流传的村庄,是不同时代的文学标志,已深深镌刻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从文明的角度说,当代中国既有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文明,也有飞速发展甚至在某些领域领先世界的信息文明,我们正在逐步推进城镇化,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将告别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农耕文明,但传统中国文化建基于农耕文明之上,我们所熟悉的也是“乡土中国”,一旦“乡土中国”不复存在了,那么何谓中国,何谓中国文化,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还是“中国人”?这些都不再是不言自明的,而是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并界定的问题。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这个时代的乡愁是一种更加复杂难言的情感,其中既有个人对故土的怀念与眷恋,也包含现代主体对旧日时空的隔膜与内在矛盾,更包含身处工业与信息文明时代对农耕文明的遥望、珍惜等复杂的情绪与态度,甚至也包括在信息时代对工业文明遗产的重新审视与珍视等等。具体到每一个人,“乡愁”的对象与情感方式并不相同,中国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处于随时变化之中,这使得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并且随时都有新鲜感,但不足之处在于,我们很难辨认出几年前、十几年前、几十年前的自我,我们的“自我”处于激烈的震荡与变化之中,很难形成一个稳固而坚定的内在自我,在这样的时刻,“乡愁”也便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确认自我的一个重要方式,有的人怀念故乡,有的人怀念第二故乡,有的人怀念知青时代,有的人怀念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所怀念的对象反过来成为他们界定自我的路标。
  《美丽乡愁》中的文章大多写的是中国乡村,或描述当下乡村的风俗风貌,或聚焦新农村建设中的人与事,或钩沉古老村落的历史,或抒写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汇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从不同侧面勾勒出当前中国乡村的种种面貌,让我们看到了正在行进中的历史和正在改变中的中国乡村,为当下中国乡村留下了珍贵的记录。更重要的是,我们也看到了不同作家面对中国乡村及其变化时的复杂情感,他们的体验与情感是真实的,也是丰富的,他们与中国乡村一样,都处于历史的大变动之中,他们的乡愁本身可能也會成为未来人们的乡愁,这是乡愁的无奈之处,也是乡愁的美丽之处。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一代代中国人在华夏大地上生活过,但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被书写和记录过,当今的“我辈”自有不同于前人的视野与眼光,以我们的眼光去书写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乡村、我们的中国,自然会带有我们的生命气息和我们眼中的美。在这个意义上,《美丽乡愁》文集以及这一文学行动,选择了“乡愁”这一独特视角切入时代与乡村,让我们看到了“乡愁”在当代中国的复杂性与独特韵味。我们可以看到《美丽乡愁》文集作者和编者的独特眼光和担当精神,正是因为看到了当代中国乡村及其变化的重要价值,也是因为看到了文学对于乡村与时代的记录、思考、审美的独特功能,他们才会选择“乡愁”这一主题持续多年编撰文集。《美丽乡愁》文集中既有历史感与现实感,也有对未来的想象与憧憬,是在为乡村留影,为时代留声。
  (李云雷系《小说选刊》杂志副主编)
  (责任编辑:陈婉清)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催化了线上信息消费新模式,也改变了世界各国信息传播渠道的格局。当前,西班牙华文媒体应该尽快完成转型与蜕变,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选择特定的垂直专业领域进行内容深耕,强化其作为媒体的公信力,从与一众自媒体的内容竞争中抽身出来,重回信息传播产业链的上游,并打通与主流媒体的传播渠道,全方位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华文媒体 对外传播 新媒体 西班牙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
【内容提要】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西安的人文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受到国际公众的广泛认同,然而在经济发展水平、对周边地区辐射能力等方面与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有明显差距。为此,西安应不断加强城市形象建设、调整跨文化传播策略、拓宽跨文化传播途径,逐步增强西安城市形象跨文化傳播的长效性和成功率。  【关键词】西安 城市形象 跨文化 建设 传播  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是
【内容提要】中国近年来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的努力可圈可点,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和国际反馈,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意义的地方性知识和经验。在环境议题上不回避问题、作出更加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努力是该议题国际传播应关注的重点。此外,应加强生态文明议题在国际传播研究和实践中的布局,加快培养相关领域的国际传播人才。  【关键词】生态文明 科学持续发展 现代性 国际传播 中国话语  今年的国际传播领域
【内容提要】国家形象是一国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能够决定其在全球语境中的认可度、信任度及影响力,包含政经、人文等诸多因素,主要通过“自塑”和“他塑”两种途径形成。随着参与全球治理的程度不断加深,各国对建构国家正面形象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其中,俄罗斯政府为摆脱苏聯解体后的困境、提升国际话语权,通过媒体外交、体育外交、论坛外交等多项对外战略,摆脱西方先发制人设置议题的被动局面,以凸显俄罗斯视角的“自塑
【内容提要】奥运会作为全球性体育盛会,是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重要窗口,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场域。国家身份、国家品牌与国家形象三者之间的互构逻辑为奥运会建构国家形象的理论基础。国家身份符号化的价值认同、国家品牌故事化的身份重构以及国家形象立体化的媒介呈现作为奥运会建构国家形象的三重逻辑,将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整合传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奥运会 国家形象 国家身份 国家品牌 冬奥会
【内容提要】奥运会是最顶级、最具有世界共享性的大型体育赛事,因此,如何承办好、传播好奥运会以提升国家形象并对奥林匹克运动作出贡献,成为历届奥运会东道国的重要责任。“团结”“可持续”等奥林匹克运动组织改革核心理念、“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办赛目标、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三者融合并多维度生动建构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形象,从而建构中国形象以及奥林匹克形象。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形象建构
大家好!我觉得大家的发言特别精彩,每个人讲三五分钟,讲得都很精粹。我也特别受启发,醒龙主席刚才说是个团队,那么这个团队在武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二〇一四年开始,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做了《美丽乡愁》丛书,我觉得特别值得嘉许,值得学习。  中国作家协会也倡导让中国作家参与到助力乡村振兴的这样一个工作里面来,这样一个国家的中心任务里面来。《美丽乡愁》是从二〇一四年就开始做,这两年我也听说了,都做了七年。
期刊
【内容提要】网络时代对公共外交和国际舆论斗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的“谎言武器化”舆论斗争策略逐渐被受众所抗拒,“真相武器化”开始成为国际舆论战的全新视角。通过回顾国际舆论斗争的历史脉络,分析“真相武器化”的实质、意义以及不足之处可见,以事实真相作为武器、将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组合出击、把握好信息发布和公开的时机,是当下我们进行公共外交和舆论斗争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真相武器化 公共外交 舆论战
从二〇一五年开始,每年一本,由刘醒龙主编的大型系列散文丛书《美丽乡愁》已经是煌煌六册了,多年坚持,久久为功,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一件事,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型出版行为。当一大套书摆在你的面前,当你走进这些文字,无数作家面对着中国广袤的乡村,认真地讲述它们的故事,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是一遍又一遍的刻画,是一回又一回的刺激,让你不得不去思考,不得不去感受,不得不去回味。  这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文化行动
期刊
【内容提要】用中国的理论和实践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用中国话语和叙事解释和传播让外国人看得明白、听得清楚中国的成就、问题及未来,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精神的首要任务,也是外宣工作、国际传播工作的重大课题,更是作为大国首都北京作出首善贡献的努力方向。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最新最美最好北京核心概念的提炼,是一个长期、动态、国际化过程,需要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路人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