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研究地位日益突出,如何完成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培养是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客观定位学情、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育实践、更新评价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高师院校 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 研究型幼儿教师 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伴随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化,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研究地位日益突出,幼儿教师的角色正发生着从课程的执行者、实施者到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的转变。《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使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得以明确,“针对保教工作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这是对幼儿教师研究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规定。高师院校作为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主要阵地,承担着合格幼儿教师师资培养的重任。能否完成《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幼儿教师这一基本要求的规定,有效提高研究型幼儿教师师资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因此,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势在必行。
济宁学院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是自山东省实行春季高考以后面向省内职专幼师毕业生招录的一种形式。事实证明,以此种形式招录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录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在进入高师院校之初便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基于入校前职专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经历,以及高考时学前教育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对口考试,进入高师院校时已初具一定的专业基础,但这类学生的科学文化理论水平较低,思维水平和研究能力欠缺。后者则相反,后者基于高考前的普通文化知识学习,进入高师院校时,所具备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好,问题意识、逻辑性及对问题的研究能力较强,只是在艺术技能技巧方面的发展空间不足。春季招录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生源这一基本情况严重影响着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提高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此,探索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及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围绕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通过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进行人才教育培养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由谁来培养人才及怎样培养人才等几个方面加以体现,其中,怎样培养人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问题。高师院校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研究”为线索,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1]。
二、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基本特征
对“研究型幼儿教师”字面的理解是善于做研究的幼儿教师。具体来说,需要从两方面来把握“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含义:一是研究型幼儿教师是具有教学研究行为的幼儿教师。研究型幼儿教师并非让幼儿教师像科学家那样做科学研究,幼儿教师无须也无力进行那种学术研究,而是基于自己日常的幼儿园保教工作实践需要所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二是研究型幼儿教师是具有研究型潜质的幼儿教师。“能针对保教工作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是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与其说培养研究型的幼儿教师,倒不如说培养具有研究型潜质的幼儿教师。
研究型潜质具体来说,研究型教师具有以下表现:第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研究型幼儿教师能够对外在事物充满强烈的求知热情和探索欲望,善于在探究中获得发展。第二,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问题意识。研究型幼儿教师能够用心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批判性提问。第三,具有突出的思辨习惯、创新能力。研究型幼儿教师具有对所观察的现象及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尝试分析的习惯,并具备大胆创新、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客观定位学情,准确把握目标。
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艺术技能,但由于问题意识缺乏,反思能力较弱,研究能力薄弱,从而影响着自身专业发展的进程。定位这一学情,才能更准确地把握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學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难点,对“症”下“药”,为“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完善的文化科学基础素养,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过硬的保教工作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及能够从事家庭教育指导与研究的人员”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二)完善课程设置,弥补知识不足。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文化载体和核心要素,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完善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对春季招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已有知识不足的重视,提高学生对相关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避免他们重艺术技能轻人文素养、重基础理论轻素质拓展课程的不良倾向。适当增加《学前教育评价》、《幼教热点问题透视》、《幼儿园教育文件汇编解读》、《教育统计学》等课程,为春季招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建构知识框架,从源头上增强研究型幼儿教师培养的针对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鼓励研究学习。
由于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突出的“接受学习”的倾向,这一倾向极大影响着他们研究型潜质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这就决定了本专业教师要改进日常教学方法,将原有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变成现在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通过读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乐于观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性等研究型潜质的形成。
(四)强化教育实践,提高研究能力。
学前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幼儿教师的研究灵感往往是在教育实践中迸发出来的,这就决定了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培养有赖于教育实践。因此,要提高对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视。通过构建全程化教育实践模式,丰富学生教育实践形式,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研实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等多元化教育实践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做到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各学期都有教育实践课程。强化学生的问题研究意识,使学生明确各阶段的教育实践目标及相应的教育实践内容[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终极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的原则,逐渐培养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型特质,提升其研究智慧。
(五)更新评价方法,促进研究实效。
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校时持有典型的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做法,也流传着“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质量。所以,提高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对过去教育评价方法的不足进行改革,即打破原有的以总结性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突出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考核导向。如增加各学期专业课程的日常考核环节,并适当提高其在考核中的总比重;降低闭卷考试中死记硬背题目的比重,增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题形式[3]。坚持口试和笔试相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考查与实践能力检验相结合的原则,将课程教育活动设计、见习报告、大学生科研立项、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等成果与期末闭卷考试共同作为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于桂霞.论高师院校实践导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13(3):251-253.
[2]田景正.面向研究型幼儿教师培养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8(1):49-51.
[3]于开莲,张慧,李莉.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问题探析[J].幼儿教育,2009(4):23-26.
基金项目:济宁学院2014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
JX19)。
关键词: 高师院校 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 研究型幼儿教师 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伴随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化,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研究地位日益突出,幼儿教师的角色正发生着从课程的执行者、实施者到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的转变。《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使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得以明确,“针对保教工作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这是对幼儿教师研究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规定。高师院校作为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主要阵地,承担着合格幼儿教师师资培养的重任。能否完成《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幼儿教师这一基本要求的规定,有效提高研究型幼儿教师师资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因此,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势在必行。
济宁学院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是自山东省实行春季高考以后面向省内职专幼师毕业生招录的一种形式。事实证明,以此种形式招录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录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在进入高师院校之初便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基于入校前职专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经历,以及高考时学前教育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对口考试,进入高师院校时已初具一定的专业基础,但这类学生的科学文化理论水平较低,思维水平和研究能力欠缺。后者则相反,后者基于高考前的普通文化知识学习,进入高师院校时,所具备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好,问题意识、逻辑性及对问题的研究能力较强,只是在艺术技能技巧方面的发展空间不足。春季招录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生源这一基本情况严重影响着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提高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此,探索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及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围绕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通过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进行人才教育培养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由谁来培养人才及怎样培养人才等几个方面加以体现,其中,怎样培养人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问题。高师院校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研究”为线索,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1]。
二、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基本特征
对“研究型幼儿教师”字面的理解是善于做研究的幼儿教师。具体来说,需要从两方面来把握“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含义:一是研究型幼儿教师是具有教学研究行为的幼儿教师。研究型幼儿教师并非让幼儿教师像科学家那样做科学研究,幼儿教师无须也无力进行那种学术研究,而是基于自己日常的幼儿园保教工作实践需要所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二是研究型幼儿教师是具有研究型潜质的幼儿教师。“能针对保教工作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是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与其说培养研究型的幼儿教师,倒不如说培养具有研究型潜质的幼儿教师。
研究型潜质具体来说,研究型教师具有以下表现:第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研究型幼儿教师能够对外在事物充满强烈的求知热情和探索欲望,善于在探究中获得发展。第二,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问题意识。研究型幼儿教师能够用心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批判性提问。第三,具有突出的思辨习惯、创新能力。研究型幼儿教师具有对所观察的现象及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尝试分析的习惯,并具备大胆创新、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客观定位学情,准确把握目标。
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艺术技能,但由于问题意识缺乏,反思能力较弱,研究能力薄弱,从而影响着自身专业发展的进程。定位这一学情,才能更准确地把握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學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难点,对“症”下“药”,为“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完善的文化科学基础素养,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过硬的保教工作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及能够从事家庭教育指导与研究的人员”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二)完善课程设置,弥补知识不足。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文化载体和核心要素,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完善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对春季招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已有知识不足的重视,提高学生对相关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避免他们重艺术技能轻人文素养、重基础理论轻素质拓展课程的不良倾向。适当增加《学前教育评价》、《幼教热点问题透视》、《幼儿园教育文件汇编解读》、《教育统计学》等课程,为春季招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建构知识框架,从源头上增强研究型幼儿教师培养的针对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鼓励研究学习。
由于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突出的“接受学习”的倾向,这一倾向极大影响着他们研究型潜质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这就决定了本专业教师要改进日常教学方法,将原有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变成现在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通过读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乐于观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性等研究型潜质的形成。
(四)强化教育实践,提高研究能力。
学前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幼儿教师的研究灵感往往是在教育实践中迸发出来的,这就决定了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培养有赖于教育实践。因此,要提高对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视。通过构建全程化教育实践模式,丰富学生教育实践形式,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研实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等多元化教育实践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做到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各学期都有教育实践课程。强化学生的问题研究意识,使学生明确各阶段的教育实践目标及相应的教育实践内容[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终极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的原则,逐渐培养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型特质,提升其研究智慧。
(五)更新评价方法,促进研究实效。
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校时持有典型的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做法,也流传着“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质量。所以,提高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对过去教育评价方法的不足进行改革,即打破原有的以总结性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突出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考核导向。如增加各学期专业课程的日常考核环节,并适当提高其在考核中的总比重;降低闭卷考试中死记硬背题目的比重,增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题形式[3]。坚持口试和笔试相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考查与实践能力检验相结合的原则,将课程教育活动设计、见习报告、大学生科研立项、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等成果与期末闭卷考试共同作为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于桂霞.论高师院校实践导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13(3):251-253.
[2]田景正.面向研究型幼儿教师培养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8(1):49-51.
[3]于开莲,张慧,李莉.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问题探析[J].幼儿教育,2009(4):23-26.
基金项目:济宁学院2014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
JX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