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切入文本、解析文本,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文本最佳切入点,指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独立思考、深入探究,使学生在独特的感受体验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深刻理解。另外,文本切入点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思路,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内容,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深层次学习。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观点、情感和意愿,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解析文本、探索文本,使学生能在独立思考和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潜力,逐渐形成高阶思维意识。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丰富、多样、精彩的课堂学习中,实现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一、主题切入,突破难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文章的主题思想入手,采取层层推进的切入设计,启发学生在学习思考中准确把握作者表达的中心观点和情感思想。通常文章的主题都具有鲜明深刻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自觉地进行探索和学习,感受和理解文本的结构内容、表现手法等相关要素,同时要求学生在把握主题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探究,促使学生迅速融入情境对话,快速理解文中的难点和重点知识内容。
例如,《金色的草地》一课讲述了小男孩在发现、观察草地变色的过程中与蒲公英成了朋友,教师以文章的主题中心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大胆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草地颜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草地变色的原因是什么?”“跟谁有关系?”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文字语境中感受情境特点。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和讨论交流中,体验文章中自然风光的美丽,唤醒自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文本主题中心的观点说出“草地之美”,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并说一说“小男孩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探究主题思想中心观点的过程中感受草地的神奇和蒲公英色彩的鲜艳,使学生在优美语言文字的熏陶下,深刻感受文章表达的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语文课堂中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提高切入点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加深对语文知识、情感思想的深刻理解。
二、线索切入,探究质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文章的线索为切入点,要让学生在探索思考中发现并把握,关于人物情节、心理情感等关键要素的设计,要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清晰地整理出上下文之间的情感联系,进一步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基本结构。同时,教师在切入文本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质疑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依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精心设计话题内容,让学生可以在观察、分析、解读的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有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时,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去揣摩青头和红头的心情,让学生在文中信息线索的探究中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以及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在线索中思考梳理,“第一段到第七段怎样讲述了红头到牛肚子里去旅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故事的起因,并了解红头和青头的对话,跟随红头的经历,理解体会青头的行为和语言,促使学生在一波三折的线索探究中,与青头一起共同帮助红头脱离险境,经历特殊的旅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情感角度出发,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实现精彩课堂的有效构建。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观点,教师要耐心、和蔼地与学生交流,通过鼓励性的评价指导,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三、词句切入,领悟情感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紧扣教学目标,从最佳切入点指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让学生通过文中的关键词语,感受文章的风格特点和生动形象,体验文中蕴含的深厚意蕴。教师通过点拨启示,促使学生结合重点词语迅速切入文本中心,领悟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思想,体会人物语言和风景描写的特征。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找出关键词语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深入分析文中作者的情感观点,促使学生在把握文章知识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重构和创新。
例如,在教学《搭船的鸟》时,教师可为学生呈现生动丰富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关键词语的解读分析中更加深入地认识翠鸟,体验人与翠鸟和谐共处的美好情境。在教师切入文本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明确的问题“文中怎样描述了小鸟的美丽”,指导学生精读关键词句“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翅膀带着一些蓝色……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风格特点,“小鸟搭船要干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解读分析,感受翠鸟的灵性,同时组织学生在关键词语的阅读和分析中,深刻理解“人与动物在自然中和谐共处”的主题观点,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逐渐形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情感经验,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展开对话,促使学生在探索和交流分享中,准确把握知识的难点内容,在探究、思考、质疑的过程中,实现对文化知识多角度的个性解读。
四、背景切入,视野拓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文章背景切入,让学生在了解文章背景主题的基础上,高效、准确、深入地理解文章含义。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經验,精心设计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理解文章背景的过程中客观地对文章进行全面解读分析,同时借助文章背景,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细节。而文章的情感细节就是要触发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结合文章的背景,充分展开想象,从而促使学生在自主思考过程中实现对文本内涵的深刻分析,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解读分析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时,教师以文章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以‘落花生’为题?”让学生结合主旨背景与文中情感思想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深入的学习体验中,掌握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拓展文化视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深刻含义,感受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落花生’是比喻哪一类人?”“怎样的人才具备‘落花生’的精神?”教师向学生讲述“作者是在回忆父亲的教导”“父亲曾以‘落花生’比喻人格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背景,让学生结合背景,充分理解文中赞美“落花生”的深刻含义,并体验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态度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深度解读分析,进而在阅读和探究过程中与作者观点产生激烈的情感共鸣,感受文中传达的丰富情感和内涵。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新知构建,让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探索思考语文知识,深化对文章主旨情感的理解。同时,教师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精彩多样的语文课堂中互动交流、共享知识经验。另外,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个体发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在最佳切入点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而有效实现文化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新桥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一、主题切入,突破难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文章的主题思想入手,采取层层推进的切入设计,启发学生在学习思考中准确把握作者表达的中心观点和情感思想。通常文章的主题都具有鲜明深刻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自觉地进行探索和学习,感受和理解文本的结构内容、表现手法等相关要素,同时要求学生在把握主题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探究,促使学生迅速融入情境对话,快速理解文中的难点和重点知识内容。
例如,《金色的草地》一课讲述了小男孩在发现、观察草地变色的过程中与蒲公英成了朋友,教师以文章的主题中心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大胆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草地颜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草地变色的原因是什么?”“跟谁有关系?”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文字语境中感受情境特点。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质疑和思考,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和讨论交流中,体验文章中自然风光的美丽,唤醒自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文本主题中心的观点说出“草地之美”,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并说一说“小男孩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探究主题思想中心观点的过程中感受草地的神奇和蒲公英色彩的鲜艳,使学生在优美语言文字的熏陶下,深刻感受文章表达的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语文课堂中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提高切入点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加深对语文知识、情感思想的深刻理解。
二、线索切入,探究质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文章的线索为切入点,要让学生在探索思考中发现并把握,关于人物情节、心理情感等关键要素的设计,要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清晰地整理出上下文之间的情感联系,进一步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基本结构。同时,教师在切入文本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质疑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依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精心设计话题内容,让学生可以在观察、分析、解读的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有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时,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去揣摩青头和红头的心情,让学生在文中信息线索的探究中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以及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在线索中思考梳理,“第一段到第七段怎样讲述了红头到牛肚子里去旅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故事的起因,并了解红头和青头的对话,跟随红头的经历,理解体会青头的行为和语言,促使学生在一波三折的线索探究中,与青头一起共同帮助红头脱离险境,经历特殊的旅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情感角度出发,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实现精彩课堂的有效构建。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观点,教师要耐心、和蔼地与学生交流,通过鼓励性的评价指导,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三、词句切入,领悟情感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紧扣教学目标,从最佳切入点指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让学生通过文中的关键词语,感受文章的风格特点和生动形象,体验文中蕴含的深厚意蕴。教师通过点拨启示,促使学生结合重点词语迅速切入文本中心,领悟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思想,体会人物语言和风景描写的特征。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找出关键词语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深入分析文中作者的情感观点,促使学生在把握文章知识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重构和创新。
例如,在教学《搭船的鸟》时,教师可为学生呈现生动丰富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关键词语的解读分析中更加深入地认识翠鸟,体验人与翠鸟和谐共处的美好情境。在教师切入文本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明确的问题“文中怎样描述了小鸟的美丽”,指导学生精读关键词句“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翅膀带着一些蓝色……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风格特点,“小鸟搭船要干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解读分析,感受翠鸟的灵性,同时组织学生在关键词语的阅读和分析中,深刻理解“人与动物在自然中和谐共处”的主题观点,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逐渐形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情感经验,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展开对话,促使学生在探索和交流分享中,准确把握知识的难点内容,在探究、思考、质疑的过程中,实现对文化知识多角度的个性解读。
四、背景切入,视野拓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文章背景切入,让学生在了解文章背景主题的基础上,高效、准确、深入地理解文章含义。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經验,精心设计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理解文章背景的过程中客观地对文章进行全面解读分析,同时借助文章背景,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细节。而文章的情感细节就是要触发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结合文章的背景,充分展开想象,从而促使学生在自主思考过程中实现对文本内涵的深刻分析,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解读分析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时,教师以文章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以‘落花生’为题?”让学生结合主旨背景与文中情感思想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深入的学习体验中,掌握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拓展文化视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深刻含义,感受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落花生’是比喻哪一类人?”“怎样的人才具备‘落花生’的精神?”教师向学生讲述“作者是在回忆父亲的教导”“父亲曾以‘落花生’比喻人格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背景,让学生结合背景,充分理解文中赞美“落花生”的深刻含义,并体验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态度参与课堂教学,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深度解读分析,进而在阅读和探究过程中与作者观点产生激烈的情感共鸣,感受文中传达的丰富情感和内涵。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新知构建,让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探索思考语文知识,深化对文章主旨情感的理解。同时,教师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精彩多样的语文课堂中互动交流、共享知识经验。另外,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个体发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在最佳切入点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而有效实现文化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新桥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