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诗人。他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现实主义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1]。他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诗歌的思想性
早在唐代,杜甫就有“诗史”之称[4]。因他的诗不仅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而且更重要的是诗人满怀同情地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他们的情感,愿望和要求,诚挚动人地表现了他的至死不渝地爱国热忱,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鞭鞑了统治阶级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5]。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广泛而深入地体验到人民的痛苦,他的诗歌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在赋税剥削和不合理兵役制度压迫下的痛苦遭遇。“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关怀、同情人民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当他亲眼目击不义战争的征戎造成人民生离死别的惨象时,便写出《兵车行》那样的长歌,对人民深表同情。在安史之乱中,亲见了残酷的兵役所造成的各种悲剧,则写下“三吏”、“三别”等诗篇分别加以反映,字里行间可看出诗人的泪痕。人民的贫穷,痛苦来源于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对此,诗人勇敢地加以揭露:“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鞑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人民在战乱中,在剥削,压迫下丧失了起码的生活条件,被迫出卖儿女哀哀痛苦的惨状都被诗人反映在诗里:“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枯棕》)尤其可贵的是,诗人在自身极其艰难、痛苦的境况下,也能推己及人,关怀更为不幸的人民。
(二)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感情。杜甫关心国家命运,他的大部分诗篇忧国悯时,流露出真诚感人的爱国热忱,“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正体现诗人始终如一的忧国情思。杜甫对平乱期间的军事、政治、外交都曾在诗中表示过卓越的见解。他认为不宜多借用回兵来评乱:“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北征》);更不宜让他们留在中原,招致祸患:“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留花门》),诗人切实感到要评定叛乱,必须依靠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他自己的理想虽然落空,可是还寄希望于朋友,他曾冒受死进谏,也要求朋友们“临危莫爱身”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他的喜怒是以国家的盛衰存亡为转移的。他为叛乱平息,国家复归一统而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为战乱不息而忧:“万国城头吹画角,此由哀怨何时终”(《岁晏行》)。诗人到死不瞑目。
(三)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恨感情。杜甫勇于揭露弊政。抨击上层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和骄奢淫逸。“必若救疮痍 ,先应去蝥贼”(《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正表现出他这种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诗人痛恨统治集团荒淫的生活。在诗歌中把统治集团的豪华奢侈和人民饿死亡加以鲜明、强烈的对比,是非爱憎,了了分明。杜甫抱着“济时敢爱死”(《岁暮》)的献身精神,“疾恶信如仇”(《除草》),对于一切危害人民、国家的人和事,都象“芒刺在我眼” (《除草》)一样,加以揭露和批判,这是以前诗人所不及的。
(四)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杜甫一生始终洋溢着真挚火热的激情,即使在政治上迭遭打击,在生活中屡受折磨,也从末低落和消沉。政治态度上出如此,对日常生活及自然景物也无不充满着深挚的感情。在其吟咏自然景物、怀念亲友、咏史怀古的作品中,也常表现出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关心时政的思想感情。公元763年腊月,吐蕃陷长安,大肆劫掠,诗人在蜀中见到山花早开,在其《早花》诗中流露出对京城,时局的满腹忧虑;《登楼》更是这方面的名作,对景伤时,寄恨无遥深。《月夜》和《月夜忆舍弟》是他怀念亲人的名篇。杜甫怀念李白的诗歌写得即多又好,其中有对李白的倾慕;有对李白的同情,并为之鸣不平。鉴于以上杜甫本人被誉为“诗圣”的桂冠。
杜甫的诗歌的思想性决定了他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思想内容博大深厚,题材严肃,感情深沉,表现手法变化多端,故我们称杜甫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以他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诗多取材于生活,所以他需要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这就是形成他的诗的这一特色的内在原因。在此,我们分叙事诗、抒情诗及语言和体裁来谈这方面的运用。
(一) 叙事诗
1、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杜甫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征夫》),杜甫这些诗所以千百年来都一直能令人读后感到惊心动魄,其秘密也应在于它是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2、寓主观于客观。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审杜甫叙事诗的最大特点,也是他最大的本领,因为必须具有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动的冷静头脑。在《石壕吏》中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二句微微露出了他的爱憎以外,便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他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融化在客观的叙述中,主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在《兵车行》里,杜甫始终没有开腔,“行人”的话说完,诗也就结束了。他的诗寓讽刺于叙事之中,更觉得哀痛真挚。 3、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为把人物写得生动,他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作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他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琢磨、锤炼,善于运用最少的文字,贴切而行象地表现最多的内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宋代学者罗大经就曾说这十四字中含有八层的意思。“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马》),极为形象地概括了战乱时代和诗人漂泊生涯,杜诗用字的准确往往看出诗人锤炼的工夫。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中“垂”字显出夜间平野的广阔,“涌”字显出月映大江,波光荡漾的景色。“群山万壑赴荆门”(《咏怀古迹<其三>》)中“赴”字把静静的群山如龙蛇般飞舞。《新婚别》中,写一位新娘子的独白:“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与君妻,席不暖君床。幕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洛阳...”新婚竟成生死离别,本是痛不欲生,但一想到自己还是刚过门的新娘子,所以态度不免矜持,语带羞涩,备极吞吐,这是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精神面貌的。
4、风格多样,“沉郁顿挫”(《进雕赋表》)是其诗的基本风格。“沉郁顿挫”是杜甫在其《进雕赋表》中对自己的创作风格的概括。博大深后的思想内容,百转千回,反复咏叹的感情表达方式,凝重深沉。忧郁悲壮的艺术境界,谨严的格律和铿鏘的音韵,是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和其他伟大诗人一样,杜诗的风格多样化的。他也有部分诗篇清峻奔放,舒缓平和,意境幽静而明朗,感情轻松而闲适,如《水槛遣心》等诗都体现了这种迥异于“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抒情诗
杜甫抒情诗的数量比叙事诗多,在形式上,有五七言古体,但更多的是近体。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被人推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杜甫流寓夔(音kuí)州后的作品。夔州在长江边,诗中写到的风急、猿啸、鸟飞、木落、江水流逝,都是眼前之景,但是在这些景物之中 ,深深地溶进了作者的时局之叹、身世之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在“落木”前面冠以“无边”,在“长江”前面加上“不尽”,又用“萧萧”、“滚滚”两个象声词分别形容落叶声、流水声,这就使登高所见的秋景,十分寥廓、声色俱现,而在景物中,显然寄寓着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自己一生事功的失望、对漂泊四方、寄食于人而又年迈体弱处境的无奈。
2、曲折委婉,跌宕反复。杜甫的抒情诗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喜悦种种复杂的感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梓州时,突然听到叛将史朝义自缢,其部下归降唐军的消息时,惊喜欲狂,冲口而出的,情绪虽非常热烈,但起伏跌宕有致。先写自己初闻时涕泪挥洒,继而看到共患难的妻子也扫去了愁云,于是更加欣喜若狂,要高歌、要酣饮,接着马上作起了回家乡的打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用“即”、“便”、“从”、“穿”、“下”、“向”几个副词、介词、动词连接起来,表达了作者似箭的归心。这首诗一气流注,惊喜溢于字外,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读杜心解》),但是又转宕自如,以曲取势,曲折如意。
3、抒情、议论、叙事熔于一体。在杜甫的抒情诗中,抒情还往往和叙事、议论相结合,特别是在近体诗中。如《 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高度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又寄万分感慨于笔端。《诸将》中:“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讽刺了诸将的只能坐享太平,不能为国分忧。
(三)语言和体裁
1、语言锤炼。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他又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从而形成了苍劲、凝练的主要特色。
2、众体兼长。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写得非常好。杜甫的律诗格律谨严,章法整饬,对仗工稳,技巧圆熟无比,代表了唐代律诗的最高成就。正如他在《敬赠郑谏议十韵》中所形容的“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掠。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确实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他的乐府诗不仅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于事而发”的传统,而且创造了“即事名篇”的新形式,为后人开拓了新题乐府的创作途径[6]。
总之,杜甫诗歌达到了古典诗歌艺术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并形成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北宋末年的爱国宰相李纲赞叹杜甫的诗说:“岂徒号诗史,诚足继风雅。鸣呼诗人师,万世谁为亚?”[7]这四句诗的确可以概括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成就,渊源,及其在中国诗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我国在8世纪时就诞生了这样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地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清华.唐宋散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聂石憔, 邓魁英.杜甫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 周建忠,郭新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朱润东.中国历代文学作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l993.
[6] 游国恩,王起费,振刚.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7] 蘅塘退士,陈婉俊.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关键词】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现实主义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1]。他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因之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一、杜甫诗歌的思想性
早在唐代,杜甫就有“诗史”之称[4]。因他的诗不仅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而且更重要的是诗人满怀同情地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他们的情感,愿望和要求,诚挚动人地表现了他的至死不渝地爱国热忱,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鞭鞑了统治阶级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5]。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广泛而深入地体验到人民的痛苦,他的诗歌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在赋税剥削和不合理兵役制度压迫下的痛苦遭遇。“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关怀、同情人民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当他亲眼目击不义战争的征戎造成人民生离死别的惨象时,便写出《兵车行》那样的长歌,对人民深表同情。在安史之乱中,亲见了残酷的兵役所造成的各种悲剧,则写下“三吏”、“三别”等诗篇分别加以反映,字里行间可看出诗人的泪痕。人民的贫穷,痛苦来源于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对此,诗人勇敢地加以揭露:“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鞑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人民在战乱中,在剥削,压迫下丧失了起码的生活条件,被迫出卖儿女哀哀痛苦的惨状都被诗人反映在诗里:“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枯棕》)尤其可贵的是,诗人在自身极其艰难、痛苦的境况下,也能推己及人,关怀更为不幸的人民。
(二)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感情。杜甫关心国家命运,他的大部分诗篇忧国悯时,流露出真诚感人的爱国热忱,“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正体现诗人始终如一的忧国情思。杜甫对平乱期间的军事、政治、外交都曾在诗中表示过卓越的见解。他认为不宜多借用回兵来评乱:“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北征》);更不宜让他们留在中原,招致祸患:“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留花门》),诗人切实感到要评定叛乱,必须依靠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他自己的理想虽然落空,可是还寄希望于朋友,他曾冒受死进谏,也要求朋友们“临危莫爱身”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他的喜怒是以国家的盛衰存亡为转移的。他为叛乱平息,国家复归一统而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为战乱不息而忧:“万国城头吹画角,此由哀怨何时终”(《岁晏行》)。诗人到死不瞑目。
(三)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恨感情。杜甫勇于揭露弊政。抨击上层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和骄奢淫逸。“必若救疮痍 ,先应去蝥贼”(《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正表现出他这种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诗人痛恨统治集团荒淫的生活。在诗歌中把统治集团的豪华奢侈和人民饿死亡加以鲜明、强烈的对比,是非爱憎,了了分明。杜甫抱着“济时敢爱死”(《岁暮》)的献身精神,“疾恶信如仇”(《除草》),对于一切危害人民、国家的人和事,都象“芒刺在我眼” (《除草》)一样,加以揭露和批判,这是以前诗人所不及的。
(四)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杜甫一生始终洋溢着真挚火热的激情,即使在政治上迭遭打击,在生活中屡受折磨,也从末低落和消沉。政治态度上出如此,对日常生活及自然景物也无不充满着深挚的感情。在其吟咏自然景物、怀念亲友、咏史怀古的作品中,也常表现出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关心时政的思想感情。公元763年腊月,吐蕃陷长安,大肆劫掠,诗人在蜀中见到山花早开,在其《早花》诗中流露出对京城,时局的满腹忧虑;《登楼》更是这方面的名作,对景伤时,寄恨无遥深。《月夜》和《月夜忆舍弟》是他怀念亲人的名篇。杜甫怀念李白的诗歌写得即多又好,其中有对李白的倾慕;有对李白的同情,并为之鸣不平。鉴于以上杜甫本人被誉为“诗圣”的桂冠。
杜甫的诗歌的思想性决定了他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思想内容博大深厚,题材严肃,感情深沉,表现手法变化多端,故我们称杜甫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以他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诗多取材于生活,所以他需要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这就是形成他的诗的这一特色的内在原因。在此,我们分叙事诗、抒情诗及语言和体裁来谈这方面的运用。
(一) 叙事诗
1、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杜甫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征夫》),杜甫这些诗所以千百年来都一直能令人读后感到惊心动魄,其秘密也应在于它是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2、寓主观于客观。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审杜甫叙事诗的最大特点,也是他最大的本领,因为必须具有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动的冷静头脑。在《石壕吏》中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二句微微露出了他的爱憎以外,便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他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融化在客观的叙述中,主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在《兵车行》里,杜甫始终没有开腔,“行人”的话说完,诗也就结束了。他的诗寓讽刺于叙事之中,更觉得哀痛真挚。 3、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为把人物写得生动,他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作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他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琢磨、锤炼,善于运用最少的文字,贴切而行象地表现最多的内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宋代学者罗大经就曾说这十四字中含有八层的意思。“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马》),极为形象地概括了战乱时代和诗人漂泊生涯,杜诗用字的准确往往看出诗人锤炼的工夫。名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中“垂”字显出夜间平野的广阔,“涌”字显出月映大江,波光荡漾的景色。“群山万壑赴荆门”(《咏怀古迹<其三>》)中“赴”字把静静的群山如龙蛇般飞舞。《新婚别》中,写一位新娘子的独白:“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与君妻,席不暖君床。幕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洛阳...”新婚竟成生死离别,本是痛不欲生,但一想到自己还是刚过门的新娘子,所以态度不免矜持,语带羞涩,备极吞吐,这是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精神面貌的。
4、风格多样,“沉郁顿挫”(《进雕赋表》)是其诗的基本风格。“沉郁顿挫”是杜甫在其《进雕赋表》中对自己的创作风格的概括。博大深后的思想内容,百转千回,反复咏叹的感情表达方式,凝重深沉。忧郁悲壮的艺术境界,谨严的格律和铿鏘的音韵,是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和其他伟大诗人一样,杜诗的风格多样化的。他也有部分诗篇清峻奔放,舒缓平和,意境幽静而明朗,感情轻松而闲适,如《水槛遣心》等诗都体现了这种迥异于“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抒情诗
杜甫抒情诗的数量比叙事诗多,在形式上,有五七言古体,但更多的是近体。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被人推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杜甫流寓夔(音kuí)州后的作品。夔州在长江边,诗中写到的风急、猿啸、鸟飞、木落、江水流逝,都是眼前之景,但是在这些景物之中 ,深深地溶进了作者的时局之叹、身世之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在“落木”前面冠以“无边”,在“长江”前面加上“不尽”,又用“萧萧”、“滚滚”两个象声词分别形容落叶声、流水声,这就使登高所见的秋景,十分寥廓、声色俱现,而在景物中,显然寄寓着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自己一生事功的失望、对漂泊四方、寄食于人而又年迈体弱处境的无奈。
2、曲折委婉,跌宕反复。杜甫的抒情诗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喜悦种种复杂的感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梓州时,突然听到叛将史朝义自缢,其部下归降唐军的消息时,惊喜欲狂,冲口而出的,情绪虽非常热烈,但起伏跌宕有致。先写自己初闻时涕泪挥洒,继而看到共患难的妻子也扫去了愁云,于是更加欣喜若狂,要高歌、要酣饮,接着马上作起了回家乡的打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用“即”、“便”、“从”、“穿”、“下”、“向”几个副词、介词、动词连接起来,表达了作者似箭的归心。这首诗一气流注,惊喜溢于字外,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读杜心解》),但是又转宕自如,以曲取势,曲折如意。
3、抒情、议论、叙事熔于一体。在杜甫的抒情诗中,抒情还往往和叙事、议论相结合,特别是在近体诗中。如《 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高度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又寄万分感慨于笔端。《诸将》中:“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讽刺了诸将的只能坐享太平,不能为国分忧。
(三)语言和体裁
1、语言锤炼。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他又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从而形成了苍劲、凝练的主要特色。
2、众体兼长。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写得非常好。杜甫的律诗格律谨严,章法整饬,对仗工稳,技巧圆熟无比,代表了唐代律诗的最高成就。正如他在《敬赠郑谏议十韵》中所形容的“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掠。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确实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他的乐府诗不仅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于事而发”的传统,而且创造了“即事名篇”的新形式,为后人开拓了新题乐府的创作途径[6]。
总之,杜甫诗歌达到了古典诗歌艺术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并形成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北宋末年的爱国宰相李纲赞叹杜甫的诗说:“岂徒号诗史,诚足继风雅。鸣呼诗人师,万世谁为亚?”[7]这四句诗的确可以概括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成就,渊源,及其在中国诗史上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我国在8世纪时就诞生了这样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地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清华.唐宋散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聂石憔, 邓魁英.杜甫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 周建忠,郭新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朱润东.中国历代文学作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l993.
[6] 游国恩,王起费,振刚.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7] 蘅塘退士,陈婉俊.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