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文章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进行求异思维,真正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落到实处;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主学习; 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11-01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它能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初中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1]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一些做法,谈一谈。
1激活主体意识,开发自主潜能——激活内驱力
其实,主体意识是每个学生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不积极、不主动,而是教师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或者说是教师的方法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是培养,而是释放和开发。
1.1充分发掘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是好学的基础,是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语文源自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加工,其本身就不乏乐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充分发掘语文文本的素材,使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师自身的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形体语言),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1.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幽默生动的谈吐也将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1.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尽信书不如无书”。再好的文章也不是白璧无瑕,处处经典,老师的理解也并非完全正确,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才是一种理智的学习行为。“学者须要会疑”。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提问,哪怕是一些极其简单的或是极古怪的问题,因为有问题才会有动力,有问题才会吸引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创造力。
2“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语文课程标准》就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问题:(1)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2)写清国留学生用“标致”一词怎样理解?(3)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4)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5)“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也在讨论中明白: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此时教师可将这样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如果要你写自己的老师,你要怎样安排、组织材料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写作,形成自己对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独立理解。
3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3]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參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那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的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学习必备的条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它会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而普通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等非智力因素是导致其与示范校学生语文成绩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还要纠正学生不良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呢?我们的做法是:
首先,把刚入学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惯的起点。高一新学段、新学期、新起点,学生都会有一些学习设想和学习期待,这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的绝佳时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计划好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步骤方法,为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其次,从实际出发分阶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基于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能力差异,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慢,求稳,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例如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习惯,初始阶段只要求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不要求格式、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要自主写两三段即可。学生克服了习作的恐惧心理,自主习作习惯的培养就成功了一半。等学生产生自信,感到愉悦之后,再在一定阶段逐步地提出要求,提高要求。在学生经历了要我写到我要写的飞跃之后,自主习作的习惯就养成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时间、学习程序安排等逐步加大干预,以此形成自然流程,养成良好的习惯。
5开展综合实践,创设学生展示自我的天地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课堂教学是直接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场所,又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将课前课后、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起来,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桥》,在上这节活动课时,我在一周前就布置学生开始准备,(由于平时上课就分好了学习小组,就让他们在组内准备。)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有关桥的知识;搜集和拍摄有关桥的照片;搜集有关桥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包括有关桥的名称的由來);回想自己读过有关桥的诗文;搜集有关桥的对联、谜语、谚语、成语以及有关桥的传说和故事,等等。并且告诉他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制成课件会更好。布置完以后,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并且遇到问题找我和其他同学,我们一起探讨。到上这节课的时候,我让他们先分组交流,然后集体汇报,再让他们写成专题报告,并且每组同学要向全班同学口述专题报告内容,之后,组织同学进行讨论、评估。同学们有了亲身体验,我再适时点拨,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他们自愿组织,自主策划,自行实践。这样的学习,从实践中来,从学生中来,通过他们自己动手,多种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总之,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我们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范艳梅.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N].教育导报,2007-1-25.
[3]黄卫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N].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07-6-20.阅读写作阅读写作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主学习; 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11-01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它能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初中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1]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一些做法,谈一谈。
1激活主体意识,开发自主潜能——激活内驱力
其实,主体意识是每个学生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赋予的。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不积极、不主动,而是教师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或者说是教师的方法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是培养,而是释放和开发。
1.1充分发掘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是好学的基础,是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语文源自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加工,其本身就不乏乐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充分发掘语文文本的素材,使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师自身的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形体语言),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1.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幽默生动的谈吐也将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1.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尽信书不如无书”。再好的文章也不是白璧无瑕,处处经典,老师的理解也并非完全正确,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才是一种理智的学习行为。“学者须要会疑”。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提问,哪怕是一些极其简单的或是极古怪的问题,因为有问题才会有动力,有问题才会吸引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创造力。
2“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语文课程标准》就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问题:(1)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2)写清国留学生用“标致”一词怎样理解?(3)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4)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5)“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也在讨论中明白: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此时教师可将这样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如果要你写自己的老师,你要怎样安排、组织材料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写作,形成自己对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独立理解。
3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3]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參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那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的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后者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学习必备的条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它会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而普通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等非智力因素是导致其与示范校学生语文成绩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还要纠正学生不良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呢?我们的做法是:
首先,把刚入学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惯的起点。高一新学段、新学期、新起点,学生都会有一些学习设想和学习期待,这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的绝佳时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计划好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步骤方法,为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其次,从实际出发分阶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基于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能力差异,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慢,求稳,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例如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习惯,初始阶段只要求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不要求格式、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要自主写两三段即可。学生克服了习作的恐惧心理,自主习作习惯的培养就成功了一半。等学生产生自信,感到愉悦之后,再在一定阶段逐步地提出要求,提高要求。在学生经历了要我写到我要写的飞跃之后,自主习作的习惯就养成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时间、学习程序安排等逐步加大干预,以此形成自然流程,养成良好的习惯。
5开展综合实践,创设学生展示自我的天地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课堂教学是直接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场所,又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将课前课后、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起来,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桥》,在上这节活动课时,我在一周前就布置学生开始准备,(由于平时上课就分好了学习小组,就让他们在组内准备。)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有关桥的知识;搜集和拍摄有关桥的照片;搜集有关桥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包括有关桥的名称的由來);回想自己读过有关桥的诗文;搜集有关桥的对联、谜语、谚语、成语以及有关桥的传说和故事,等等。并且告诉他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制成课件会更好。布置完以后,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并且遇到问题找我和其他同学,我们一起探讨。到上这节课的时候,我让他们先分组交流,然后集体汇报,再让他们写成专题报告,并且每组同学要向全班同学口述专题报告内容,之后,组织同学进行讨论、评估。同学们有了亲身体验,我再适时点拨,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他们自愿组织,自主策划,自行实践。这样的学习,从实践中来,从学生中来,通过他们自己动手,多种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总之,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我们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范艳梅.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N].教育导报,2007-1-25.
[3]黄卫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N].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07-6-20.阅读写作阅读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