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库恩范式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在构建中国经济学的体系时,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在借鉴西方经济学时,必须克服西方经济学范式的缺陷。
关键词:范式;西方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经济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6)08-0011-03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学范式在我国经济学界以及在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经济学界为与世界经济学界接轨,同时也为了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合理部分,不同程度地引入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实践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同时又要吸引西方经济学的先进成分。在改革向纵深方向进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厘清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两种“范式”的区别和联系,对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指导都显得十分必要。最近两年的“郎顾之争”、“丁学良评论”、“刘国光谈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研究范式的问题。同时在公平与效率之争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引起了人们对主流经济学界的关注。本文结合现实,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阐述库恩“范式”理论的基本内容,接着对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两种“范式”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现实探讨了经济学“范式”调整的辩证关系,最后提出了“范式”创新对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库恩“范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也是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代表了库恩的主要学术思想。“范式”(The paradigm)是贯穿库恩科学哲学观的基本核心观念,也是其整个理论的基石。库恩虽然提出了“范式”的概念,但并没有给出定义性的解释,而是借助于科学史案例,抽象地提出了其概念。库恩把“范式”看作是一种普遍的科学成就,而科学著作则指明了后代学者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总体而言,库恩的“范式”是指在某一阶段,在科学共同体的理论体系下的一整套的原则、理论、方法。“范式”具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它们的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第二,“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的问题”①。
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经验事实的总结,而是人们用以考察客观事物的世界观发生了转变,在新的世界观指导下形成新的理论认识。库恩把科学发展分为“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三个基本阶段。从前科学到科学的转变,是科学共同体获得了共同的范式。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一批采用共同范式的科学工作者,在面对共同的问题时采取共同的思想方法、判断准则、研究手段。常规科学是两个科学革命之间的常态。在常规科学状态下,已有的范式指导着科学共同体按照共同的思想与方法,研究或解释问题。而科学革命是指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常规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现有范式不能解释的现象,这种情况库恩将之称作“反常”。一般情况下,科学共同体通过调整现有范式,以解释“反常”问题。然而当“反常”越来越多或大时,现有“范式”无法通过调整以解释这些“反常”时,于是便引发了科学革命,即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发生了转变。
科学的形成不是简单的资料的累积,而是形成一定的范式。在该范式的指导下,形成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以共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看待同一领域的问题。常规科学阶段是同一种范式的知识积累过程,这种积累过程扩大了人们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的广度与深度。范式为科学研究规定了新的问题、方向、研究手段、评价标准等。科学的形成是一个范式取代另一个范式的过程,科学遵循着:范式形成——常规科学——反常——危机——新范式的形成——常规科学……的道路发展。库恩认为,拒斥一个范式的决定同时也就是接受另一个范式的决定,范式的形成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一种世界观的根本转变。范式调整既有量的规定性,同时也有质的规定性,但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比较又有本质的区别,后者更注重量的积累,当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的飞跃,飞跃的结果是感性认识升华到更高层次的理性阶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否定是否定之否定,是扬弃,而不是全盘的抛弃,而库恩的范式变换则否定量变的积累,认为质变是根本性的否定,即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转变。库恩的范式理论在解释历次自然科学的转变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在学界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崇,但如果应用于社会科学则需理性地对待,因为社会科学牵涉面更广,它包含着一系列的社会心理方面的不确定因素。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范式,它们有着不同的概念与理论范畴以及相关的准则。在经济调节的手段与方式上,经历了几百年发展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理论与前提又有消极的影响。在两种范式并行的经济世界,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比较,结合到现实中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应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经济学两种“范式”的形成
一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形成与演变。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经历了多次的重大的变化。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从重商主义、重农主义阶段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是范式形成的过程。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1776年)所提及的斯密教条是西方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他的劳动价值论和以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的学说,为经济学确立了公认的学科框架,此外他的企业理论学说突出了分工与专业化在既定资源下的配置与效率问题,李嘉图、西斯蒙第、萨伊、穆勒是斯密的追随者,并增添了资源稀缺性的条件。尔后杰文斯等人倡导的过际革命对斯密范式进行了增补。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所产生的凯恩斯主义则是对古典经济学重大的革新或突破,古典经济学的萨伊定律不能解释失业与过剩现象,而凯恩斯则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论”,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撑。萨缪尔森等将以上理论综合通称为新古典经济学。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在西方世界运用30多年以来却遇到了前所未有麻烦,凯恩斯主义并不能解决经济“滞涨”现象,由此一系列新理论应运而生,如货币学派、新自由主义、新制度学派等。此外20世纪80年代西方还诞生了新凯恩斯主义,以复兴凯恩斯主义。而以罗森(Rosen)、贝克尔(Becker)、杨小凯、博兰(Borland)和黄有光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复活古典经济学,通过这种分析方法,他们发展了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
西方经济学历次的重大变化,反映了库恩理论中的范式调整或转换。在两次革命之间是常规科学阶段。例如,斯密范式形成后,经济学家在该范式的指导下,先后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均衡价格学说,一大批的经济学家为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得到了经济学专业共同体的确认与共同的遵守,而一系列理论也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可以说是西方经济学的革命,今天新古典经济学仍占据着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地位,面对一些新的冲击,它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
尽管西方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观点或理论的重大变革,并在理论体系方面有一定的调整,有学者称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三次革命,应该说这是西方经济学内部的理论体系的局部调整。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些变革并未脱离其基本的理论框架,而只是内部的重大变革,尽管有一些非主流的学派,但大多数的基本理论框架仍旧未变。
二是马克思经济学“范式”在我国的形成与演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运用全新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采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科学地考察经济社会的发展,把物质生产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物质生产活动出发说明经济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范畴的形成与演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揭示经济运动的本质为己任,但也不排斥现象的表面联系。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量与质的统一,既注重对事物质的分析,也注重对事物量的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西方,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考察提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和资本、货币的概念,说明了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相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自1949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直是我国经济学的主流,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条主义制约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经济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1970年代末真理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也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经历了较大的飞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增添了新的内容。邓小平1979年在接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副总编、1985年接见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点。1992年他更从理论上阐明了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方法和手段问题,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三、经济学“范式”调整的辩证关系
现代西方经济学导源于古典经济学,并在历次范式调整或革命中发展而来。古典的经济学有科学的成分,也有庸俗的成分,其科学的成份已被早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吸收。同样,现代西方经济学既有反映现代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成分,也有反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庸俗成分。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它,借鉴和学习其科学的成分,摒弃其庸俗成分。正如我们引进外资应看到外资的营利性与剥削性,但为了发展我们的经济,我们也应看到其对于我们生产力发展有利的地方。现代西方经济学对客观经济规律的总结(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以及系列的先进方法,如数学方法、边际分析、博弈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论总结,以及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下对现代经济的探讨都有可取之处。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借鉴人类一切文明的先进成果,如果不加区别地预先贴上意识的标签便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但对于不符合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前提与内核的东西,我们必须坚决抛弃。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不断地发展,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中国的影响也日盛,我们必须正视它、理性地对待。“郎顾之争”、“丁学良评论”、“刘国光谈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理论经济学界的“范式危机”。与其说“范式危机”是某一理论范式的危机,不如说中国经济学面临的是各种“教条主义”经济理论范式的总危机②。教条主义主要在两方面得到反映,一个是迷信、空谈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一个是把西方某些学派、某些理论或者西方国家的政策主张奉为教条,以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③。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同样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和不准定性,人们认识事物或掌握某种经济规律不可能一次达到,因此面对经济的反常现象并不能突破原有的范式,而只是范式的常规科学阶段。正如西方现代经济学经历了许多重大变化或者叫范式革命,但其基本理论框架仍然如此,同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理论的突破,但它是辩证的发展过程,基本内核仍是我们从事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问题意识”是经济学范式危机在经济学家群体中的积极反应,我们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熏就必须带着“问题意识”动态地发展经济学范式?熏其中包括理论前提、假设、方法论基础等。
四、“范式”创新的现实意义
2005年的“郎顾之争”、“丁学良评论”、“刘国光谈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使中国经济学家遭遇三类挑战:主流经济学家的角色定位、主流经济学家的学术水平,以及现代主流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经济运行的公平、公正、效率是转轨时期社会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经济学家参与政府决策建议的出发点。许多西方现代经济学中合理的成分至今仍被很多国人当成“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学”来看待,并对此加以严厉的批判,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被教条化。我们讲的马克思主义是开放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正如早先的马克思主义可以借鉴学习古典的经济学,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更应与时俱进,大胆吸收西方现代经济学中的先进成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或借鉴西方现代经济学中的先进成分的过程,是本身范式的调整或革命而不是放弃其基本内核。
范式调整是应对一般“反常”,而每一次经济学革命则代表了“范式转换”。透过三个大辩论,我们可看出我们的经济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受传统范式的束缚。一方面人们在面对反常时试图调整原有范式以适应新问题,另一方面却不能摆脱旧的范式下所形成的思维模式。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必要对旧的范式进行反思或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上文提到,科学共同体,是指一批采用共同范式的科学工作者,在面对共同的问题时采取共同的思想方法、判断准则、研究手段。经济学家是一个专业共同体,公认的范式决定了其学术的原则、方向、方法,只有建立在公认范式基础上的经济学才可能有交流的共同语言和思想激荡的平台,反之则可能落入狭隘的利益团体思维,导致公信力甚或科学精神的缺失。“不存在用于理论选择的中性规则系统,也不存在只要正确应用就能使团体中的每个成员做出同样决定的系统决策程序”④,但对于缺乏与时俱进精神的教条主义者而言,“拒斥一个范式而又不同时用另一种范式去取而代之,也等于拒斥了科学本身”⑤。
我们的经济发展必须运用科学的经济理论,主流的经济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但我们必须辩证地发展并完善它。中国经济学要发展、要跻身国际,我们的经济学家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另一方面也应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
注释:
①④⑤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79、73页。
② 程恩富、张建伟:《范式危机、问题意识与政治经济学革新》,《河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③ 刘国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责任编辑陈孝兵)
关键词:范式;西方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经济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6)08-0011-03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学范式在我国经济学界以及在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经济学界为与世界经济学界接轨,同时也为了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合理部分,不同程度地引入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实践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同时又要吸引西方经济学的先进成分。在改革向纵深方向进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厘清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两种“范式”的区别和联系,对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指导都显得十分必要。最近两年的“郎顾之争”、“丁学良评论”、“刘国光谈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研究范式的问题。同时在公平与效率之争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引起了人们对主流经济学界的关注。本文结合现实,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阐述库恩“范式”理论的基本内容,接着对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两种“范式”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现实探讨了经济学“范式”调整的辩证关系,最后提出了“范式”创新对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库恩“范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也是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代表了库恩的主要学术思想。“范式”(The paradigm)是贯穿库恩科学哲学观的基本核心观念,也是其整个理论的基石。库恩虽然提出了“范式”的概念,但并没有给出定义性的解释,而是借助于科学史案例,抽象地提出了其概念。库恩把“范式”看作是一种普遍的科学成就,而科学著作则指明了后代学者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总体而言,库恩的“范式”是指在某一阶段,在科学共同体的理论体系下的一整套的原则、理论、方法。“范式”具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它们的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第二,“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的问题”①。
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经验事实的总结,而是人们用以考察客观事物的世界观发生了转变,在新的世界观指导下形成新的理论认识。库恩把科学发展分为“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三个基本阶段。从前科学到科学的转变,是科学共同体获得了共同的范式。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一批采用共同范式的科学工作者,在面对共同的问题时采取共同的思想方法、判断准则、研究手段。常规科学是两个科学革命之间的常态。在常规科学状态下,已有的范式指导着科学共同体按照共同的思想与方法,研究或解释问题。而科学革命是指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常规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现有范式不能解释的现象,这种情况库恩将之称作“反常”。一般情况下,科学共同体通过调整现有范式,以解释“反常”问题。然而当“反常”越来越多或大时,现有“范式”无法通过调整以解释这些“反常”时,于是便引发了科学革命,即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发生了转变。
科学的形成不是简单的资料的累积,而是形成一定的范式。在该范式的指导下,形成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以共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看待同一领域的问题。常规科学阶段是同一种范式的知识积累过程,这种积累过程扩大了人们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的广度与深度。范式为科学研究规定了新的问题、方向、研究手段、评价标准等。科学的形成是一个范式取代另一个范式的过程,科学遵循着:范式形成——常规科学——反常——危机——新范式的形成——常规科学……的道路发展。库恩认为,拒斥一个范式的决定同时也就是接受另一个范式的决定,范式的形成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一种世界观的根本转变。范式调整既有量的规定性,同时也有质的规定性,但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比较又有本质的区别,后者更注重量的积累,当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的飞跃,飞跃的结果是感性认识升华到更高层次的理性阶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否定是否定之否定,是扬弃,而不是全盘的抛弃,而库恩的范式变换则否定量变的积累,认为质变是根本性的否定,即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转变。库恩的范式理论在解释历次自然科学的转变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在学界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崇,但如果应用于社会科学则需理性地对待,因为社会科学牵涉面更广,它包含着一系列的社会心理方面的不确定因素。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范式,它们有着不同的概念与理论范畴以及相关的准则。在经济调节的手段与方式上,经历了几百年发展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理论与前提又有消极的影响。在两种范式并行的经济世界,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比较,结合到现实中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应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经济学两种“范式”的形成
一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形成与演变。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经历了多次的重大的变化。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从重商主义、重农主义阶段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是范式形成的过程。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1776年)所提及的斯密教条是西方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他的劳动价值论和以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的学说,为经济学确立了公认的学科框架,此外他的企业理论学说突出了分工与专业化在既定资源下的配置与效率问题,李嘉图、西斯蒙第、萨伊、穆勒是斯密的追随者,并增添了资源稀缺性的条件。尔后杰文斯等人倡导的过际革命对斯密范式进行了增补。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所产生的凯恩斯主义则是对古典经济学重大的革新或突破,古典经济学的萨伊定律不能解释失业与过剩现象,而凯恩斯则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论”,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撑。萨缪尔森等将以上理论综合通称为新古典经济学。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在西方世界运用30多年以来却遇到了前所未有麻烦,凯恩斯主义并不能解决经济“滞涨”现象,由此一系列新理论应运而生,如货币学派、新自由主义、新制度学派等。此外20世纪80年代西方还诞生了新凯恩斯主义,以复兴凯恩斯主义。而以罗森(Rosen)、贝克尔(Becker)、杨小凯、博兰(Borland)和黄有光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复活古典经济学,通过这种分析方法,他们发展了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
西方经济学历次的重大变化,反映了库恩理论中的范式调整或转换。在两次革命之间是常规科学阶段。例如,斯密范式形成后,经济学家在该范式的指导下,先后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均衡价格学说,一大批的经济学家为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得到了经济学专业共同体的确认与共同的遵守,而一系列理论也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可以说是西方经济学的革命,今天新古典经济学仍占据着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地位,面对一些新的冲击,它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
尽管西方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观点或理论的重大变革,并在理论体系方面有一定的调整,有学者称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三次革命,应该说这是西方经济学内部的理论体系的局部调整。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些变革并未脱离其基本的理论框架,而只是内部的重大变革,尽管有一些非主流的学派,但大多数的基本理论框架仍旧未变。
二是马克思经济学“范式”在我国的形成与演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运用全新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采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科学地考察经济社会的发展,把物质生产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物质生产活动出发说明经济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范畴的形成与演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揭示经济运动的本质为己任,但也不排斥现象的表面联系。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量与质的统一,既注重对事物质的分析,也注重对事物量的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西方,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考察提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和资本、货币的概念,说明了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相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自1949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直是我国经济学的主流,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条主义制约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经济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1970年代末真理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也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经历了较大的飞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增添了新的内容。邓小平1979年在接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副总编、1985年接见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点。1992年他更从理论上阐明了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方法和手段问题,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三、经济学“范式”调整的辩证关系
现代西方经济学导源于古典经济学,并在历次范式调整或革命中发展而来。古典的经济学有科学的成分,也有庸俗的成分,其科学的成份已被早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吸收。同样,现代西方经济学既有反映现代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成分,也有反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庸俗成分。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它,借鉴和学习其科学的成分,摒弃其庸俗成分。正如我们引进外资应看到外资的营利性与剥削性,但为了发展我们的经济,我们也应看到其对于我们生产力发展有利的地方。现代西方经济学对客观经济规律的总结(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以及系列的先进方法,如数学方法、边际分析、博弈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论总结,以及在一系列假设前提下对现代经济的探讨都有可取之处。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借鉴人类一切文明的先进成果,如果不加区别地预先贴上意识的标签便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但对于不符合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前提与内核的东西,我们必须坚决抛弃。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不断地发展,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中国的影响也日盛,我们必须正视它、理性地对待。“郎顾之争”、“丁学良评论”、“刘国光谈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理论经济学界的“范式危机”。与其说“范式危机”是某一理论范式的危机,不如说中国经济学面临的是各种“教条主义”经济理论范式的总危机②。教条主义主要在两方面得到反映,一个是迷信、空谈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一个是把西方某些学派、某些理论或者西方国家的政策主张奉为教条,以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③。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同样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和不准定性,人们认识事物或掌握某种经济规律不可能一次达到,因此面对经济的反常现象并不能突破原有的范式,而只是范式的常规科学阶段。正如西方现代经济学经历了许多重大变化或者叫范式革命,但其基本理论框架仍然如此,同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理论的突破,但它是辩证的发展过程,基本内核仍是我们从事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问题意识”是经济学范式危机在经济学家群体中的积极反应,我们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熏就必须带着“问题意识”动态地发展经济学范式?熏其中包括理论前提、假设、方法论基础等。
四、“范式”创新的现实意义
2005年的“郎顾之争”、“丁学良评论”、“刘国光谈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使中国经济学家遭遇三类挑战:主流经济学家的角色定位、主流经济学家的学术水平,以及现代主流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经济运行的公平、公正、效率是转轨时期社会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经济学家参与政府决策建议的出发点。许多西方现代经济学中合理的成分至今仍被很多国人当成“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学”来看待,并对此加以严厉的批判,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被教条化。我们讲的马克思主义是开放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正如早先的马克思主义可以借鉴学习古典的经济学,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更应与时俱进,大胆吸收西方现代经济学中的先进成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或借鉴西方现代经济学中的先进成分的过程,是本身范式的调整或革命而不是放弃其基本内核。
范式调整是应对一般“反常”,而每一次经济学革命则代表了“范式转换”。透过三个大辩论,我们可看出我们的经济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受传统范式的束缚。一方面人们在面对反常时试图调整原有范式以适应新问题,另一方面却不能摆脱旧的范式下所形成的思维模式。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必要对旧的范式进行反思或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上文提到,科学共同体,是指一批采用共同范式的科学工作者,在面对共同的问题时采取共同的思想方法、判断准则、研究手段。经济学家是一个专业共同体,公认的范式决定了其学术的原则、方向、方法,只有建立在公认范式基础上的经济学才可能有交流的共同语言和思想激荡的平台,反之则可能落入狭隘的利益团体思维,导致公信力甚或科学精神的缺失。“不存在用于理论选择的中性规则系统,也不存在只要正确应用就能使团体中的每个成员做出同样决定的系统决策程序”④,但对于缺乏与时俱进精神的教条主义者而言,“拒斥一个范式而又不同时用另一种范式去取而代之,也等于拒斥了科学本身”⑤。
我们的经济发展必须运用科学的经济理论,主流的经济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但我们必须辩证地发展并完善它。中国经济学要发展、要跻身国际,我们的经济学家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另一方面也应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
注释:
①④⑤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79、73页。
② 程恩富、张建伟:《范式危机、问题意识与政治经济学革新》,《河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③ 刘国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责任编辑陈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