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语文 教学 主体
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的必然性
1、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每个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不同的时代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各不相同。我国汉朝时举孝廉,魏晋时讲门阀取仕。时移事易,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各地区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在于知识的较量与人才的竞争,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中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和高新科学技术,而且还要具备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上的高素质。这种要求表现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不单是追求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某些能力的提高,而且要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语文素养和主体意识。
2、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素质教育立足于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它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它重视学生的潜能及个性的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适应与创造相统一的素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从教学过程的独奏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伴奏者,舞台的中心是学生,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素质教育的这些理念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认清语文基础教育的功能,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归还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课堂是整个学校教育过程的主体,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空间及主要渠道,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最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领悟文本及其思想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一张没有思想的白纸,更不是机械的传声器,而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与精神感受,以及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只有当学生以独特的生命个体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才能起到应有的成效,也才能真正提高受教育者的语文素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1、构建和谐,创设良好教学氛围
初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 间,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语文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思考、探究和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教材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把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分析、思考、讨论,教师不要急躁,也不要催促甚至干预。应该知道,学生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各种情绪在课堂中有表露是很自然的事情。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比较自由的空间,不指责,不批评,给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语文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可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高涨,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着眼主体,突出自动
实行开放性教学策略,构建开放性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培养自主性,在时间上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力求“少讲多练”。即在教师教的活动量上做减法:少讲,少问,少废话,少板书,在学生学的活动量上做加法:多自学,多读书,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切忌“满堂灌”。尽可能地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他们能有时间,有精力去“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另外,还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学生有学必有疑,有了疑才会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一问一答”,“半问接答”或者是凭教学经验认为学生会在某方面有疑,并设置解决方法以求为学生解疑,生怕学生听不懂,把知识嚼得细而烂,喂给学生吃,使学生几乎没有质疑的可能。这样,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器具”,处在被动的接受中,剥夺了自主的权利。为此,教师还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提问,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对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精神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学生寻找解“惑”的方法,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立的思维方式,教师只能尊重学生的探索思路,并引导他们比较鉴别最佳思维方式,把选择的自主权交给他们。
3、激励评价,生发学生的主人意识
新课程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就是——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倡导激励评价,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更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还有学生对文本的评价。多元评价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加入,激励评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冲动,并全面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要舍得给学生激励,对学生的活动多做肯定性评价,那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与需求就会更强烈。
语文 教学 主体
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的必然性
1、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每个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不同的时代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各不相同。我国汉朝时举孝廉,魏晋时讲门阀取仕。时移事易,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各地区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在于知识的较量与人才的竞争,而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中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和高新科学技术,而且还要具备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上的高素质。这种要求表现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不单是追求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某些能力的提高,而且要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语文素养和主体意识。
2、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素质教育立足于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它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它重视学生的潜能及个性的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适应与创造相统一的素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从教学过程的独奏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伴奏者,舞台的中心是学生,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素质教育的这些理念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认清语文基础教育的功能,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归还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课堂是整个学校教育过程的主体,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空间及主要渠道,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最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领悟文本及其思想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一张没有思想的白纸,更不是机械的传声器,而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与精神感受,以及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只有当学生以独特的生命个体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才能起到应有的成效,也才能真正提高受教育者的语文素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1、构建和谐,创设良好教学氛围
初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 间,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语文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思考、探究和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教材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把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分析、思考、讨论,教师不要急躁,也不要催促甚至干预。应该知道,学生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各种情绪在课堂中有表露是很自然的事情。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比较自由的空间,不指责,不批评,给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语文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可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高涨,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着眼主体,突出自动
实行开放性教学策略,构建开放性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培养自主性,在时间上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力求“少讲多练”。即在教师教的活动量上做减法:少讲,少问,少废话,少板书,在学生学的活动量上做加法:多自学,多读书,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切忌“满堂灌”。尽可能地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他们能有时间,有精力去“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另外,还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学生有学必有疑,有了疑才会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一问一答”,“半问接答”或者是凭教学经验认为学生会在某方面有疑,并设置解决方法以求为学生解疑,生怕学生听不懂,把知识嚼得细而烂,喂给学生吃,使学生几乎没有质疑的可能。这样,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器具”,处在被动的接受中,剥夺了自主的权利。为此,教师还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提问,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对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精神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学生寻找解“惑”的方法,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立的思维方式,教师只能尊重学生的探索思路,并引导他们比较鉴别最佳思维方式,把选择的自主权交给他们。
3、激励评价,生发学生的主人意识
新课程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就是——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倡导激励评价,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更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还有学生对文本的评价。多元评价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加入,激励评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冲动,并全面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要舍得给学生激励,对学生的活动多做肯定性评价,那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与需求就会更强烈。